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2.73W

沈從文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獨具風格、影響頗大的多產作家,寫於1934年的中篇小説《邊城》是其代表作。小説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懷着深深的摯愛着意塑造的優美的湘西少女形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翠翠是一個美麗的人

(1)外貌美。翠翠的外形是健美的,因為她是大自然的女兒——“翠翠在風日裏養長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明淨得如水晶。自然既養長她又教育她”。翠翠的神態是天真活潑的,她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時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目光的眼睛瞅向那陌生人,做成隨時都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翠翠的心地是善良的,“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從不離開勤勞淳樸的爺爺。

(2)性格美。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把一個純若碧玉、潔似水晶的山村少女的青春覺醒、愛的萌動、愛的追求、愛的執著和愛的堅貞的情感歷程,由朦朧到清晰,層次井然地表現了出來。隨着年齡的增長,愛情開始悄悄地在她純潔的心靈中萌發。她“喜歡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喜歡述説關於新嫁娘的故事”,她還“喜歡聽人唱歌,茶峒人的歌聲,纏綿處她已經領略得出”。她遇到事會不自禁地臉紅,有時還孤獨地一人獨坐在巖石上,凝眸注視天空的雲彩和星星。祖父問她“想什麼”,她答“翠翠不想什麼”。實際上她在想,但的確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她隱隱地感到自己有一種感情需要,但不知道自己需要些什麼。少女的這種若隱若現的細微的愛的渴求的心理變化,被作者敏鋭地發覺並惟妙惟肖的表現出來。

二、翠翠的悲劇命運

(1)命運如何。翠翠的命運該如何呢?作者留給讀者一個心懸的未知數,其中透出一種深沉無言的悲慼,讓讀者一同沉浸到這憂鬱的氛圍中和翠翠一起等待、思念……翠翠會不會像她那雙雙殉情的父母,也落個悲劇的結局呢?這一點,連她那達觀的祖父也曾擔心:“隱隱約約便感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儘管沈從文懷着對鄉土的深沉的熱愛,把湘西邊城描繪成古樸秀美、人人相愛的世外桃源,但是“自然越是平靜,‘自然人’越顯得悲哀:一個更大的命運影罩住他們的生存。這幾乎是一個自然永久的原則:悲哀”。

(2)愛情悲劇原因。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翠翠的愛情悲劇呢?小説中的人物都有淳樸、善良、美好的天性,悲劇的具體起因似乎是一連串的誤解,由於翠翠的靦腆、羞怯的性格,使她不能很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到底愛哪個,只是藏在心裏,連祖父也不告訴。所以,兩兄弟難以確定翠翠究竟要選擇誰,才有了天保善意的自動退出和離家外出,以致船毀人亡。老船伕本來最為操心,反被認為是彎彎曲曲……因為不湊巧而誤會,結果只好是悲劇。正如沈從文先生説的關於《邊城》的幾句話:“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處是不湊巧。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良與單純的希望終難免產生悲劇”。

(3)人格理想。雖然翠翠的結局是個悲劇,但小説中翠翠的人物形象卻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沈從文的人格理想。他把《邊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臘小廟,而翠翠便是那個集中了作者“愛”與“美”的湘西女神。在這個理想人物的身上,閃耀着一種純美和諧的神性之光,既體現了人性的莊嚴、美麗、健康與虔誠,又反映了沈從文個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沈從文先生在談及《邊城》時説過:“我要表現的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説,翠翠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體現着作者對理想生存方式的追求。

三、翠翠形象的意義

“《邊城》講述的是翠翠母女的愛情悲劇,它在對傳統文化下牧歌生活與人性之美的描述中,指出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根源是湘西民族文化與漢家傳統儒家文化的矛盾衝突,而翠翠的愛情悲劇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物質文明衝突的結果。”小説是以翠翠和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健康、自然的少女形象,這是一個“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理想女性形象”。這是一個愛情悲劇,也是一首悲情的牧歌。其實這是苗漢兩種婚俗的對立與矛盾,是悲劇產生的根源,儺送走“馬路”是苗族婚俗,天保走“車路”是漢族風俗,兩種婚俗對立產生了愛情悲劇。

《邊城》終不失為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一首優美抒情的詩篇。它所提供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湘西少女翠翠的形象,在我國現代文學的人物畫廊中佔有不容忽視的位置。

  翠翠的愛情悲劇分析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便是書中對於翠翠的描寫。她在自然中長大,對於外面的世界既敏感又警覺。對於祖父的愛,帶着一絲任性、嬌氣,而對於天保、儺送的情感,帶着幾分羞澀。

平日裏,翠翠常常為祖父擔心,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而且要陪着祖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開,這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而翠翠對於天保兄弟的態度是不同的。天保選擇走車路,通過祖父詢問翠翠,翠翠不理不睬。祖父無奈,也不好再多説什麼,卻不知翠翠心中早已有了二老,但是一個害羞的女孩子只能選擇沉默和躲避。對於二老,翠翠喜歡於心,仍只能沉默。從祖父那裏,翠翠得到的是一種歸屬感與安全感,而從儺送那裏,她才得以品嚐到到異性之間的`美好的情感。這些正是翠翠所追求的,然而從整部小説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之中。現實似乎距離十分遙遠,只有在夢中,她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直到最終,白塔塌了,祖父去世,二老也走了。所有的幻想破滅,翠翠無可奈何地看着這眼前的一切發生。儘管小説的最後説,“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但這種對未來的希望怎能抵擋已釀成的悲劇在每一的人心上留下的淒涼的影子!

儺送喜歡翠翠,但是因為哥哥,他不得不建議採取兄弟隔夜唱情歌的來獲取翠翠的心。及至哥哥被水淹死,他的心裏有了隔閡。他對翠翠的追求,不得不被暫停。這反映了邊城人民純樸健康人性下潛藏着的長久以來形成的思想——聽命的觀點。他們以為禍患都淵源於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對於一些他們無法解釋的禍患,總把它們與人的言行生硬的聯繫起來,於是由猜疑、誤會而產生隔膜,使順順父子不自覺的充當了悲劇的製造者。 “船總性格雖異常豪爽,可不願意間接地把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來做第二個兒子的媳婦”。而在金錢與愛情之間選擇了愛情的儺送二老,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隻身下了桃源。於是翠翠終於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歸期的心上人的歸來,這一切只能由時間來回答。

至此,翠翠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之後,仍能安然地平靜地等着不可預知的目標,這種聽命的觀點,讓人分不清是一種無奈,還是一種坦然。其實,翠翠的這種生命形式正代表着邊城人的生命形式,將自己的人生作為一整個過程,並將整個過程本身看做它的目的。他們平靜、自然、知足地度過了一生,也就達到了自己生活的目的。“生命無法不受到種種限制,人類的命運總是有悲觀的因素,然而人的偉大可貴就在於並不因為悲觀而放棄,就在命運翻雲覆雨的鼓掌之中,生命也能散發出自己的莊嚴和魅力。”

  翠翠的性格特點

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温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後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 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着的階段。她在愛上儺送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着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