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中的生活化教學意義論文

來源:文萃谷 6.69K

一、引言

國小數學中的生活化教學意義論文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進行國小數學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從學生日常生活的經驗出發,讓數學知識變得生活化,將教材中那些枯燥的數學概念和公式轉化為生活中活靈活現的素材,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學到更多的知識。國小生在邏輯概念、數理概念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更加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聯繫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更快地掌握數學知識,並培養數感。

二、在生活中抽象數學概念

國小生在觀察事物的時候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儘快從生活中將數學概念抽象出來,培養數感,並加強理性思維的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將數學概念抽象出來。

  1.觀察生活,培養數感。教師要從生活實踐出發,將教材中的內容融入在生活中,向學生提出一些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數感。

例如在教授國小生“大於”、“小於”和“等於”這樣的概念的時候,可以設置一個排隊遊戲,將學生分成數量不同的幾組,然後用“一小組一共五個同學,二小組一共六個同學,所以一小組的人數小於二小組的人數,二小組的人數多於一小組的人數”等類似的引導性話語來啟發學生理解數量多少的概念,並對“人數”這樣的詞有更直觀的認識。同時教師還可以繼續詢問“,如果要讓兩個小組人數相等,應該怎麼辦啊?是不是要讓二小組減掉一個人呢?”通過這樣的小組排隊遊戲也可以讓學生對簡單的加減法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在國小數學中有很多概念和計算法則等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些直觀的展現方法,教師可以設置簡單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不再陌生,漸漸地形成良好的數感。

  2.思維訓練,更生活化。在數學學習中少不了對抽象思維的訓練,教師可以儘可能地將原本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生活化。例如對於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教學目標是讓他們正確地數出100以內物體的個數,知道10個1就是10,10個10就是100的概念。

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做一個報數遊戲來訓練思維能力,讓學生挨個報數,在報到10和10的倍數的時候,就要舉手,看誰做得越快越好。在學生學到了倍數的概念之後,教師也可以安排類似的思維訓練。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做找倍數的遊戲,教師選擇一個數,然後學生挨個報數,在報到該數的倍數時候,就要舉手表示。這樣的思維訓練採用的是生活中常見的遊戲方式,相比簡單地做試卷和練習題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三、創設生活情境學習數學

數學教師在教授國小數學的時候,可以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幫助學生解決數學難題。

  1.教學方法體現生活。在教授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數學概念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和生活情境相符合的遊戲來幫助學生更快更形象地掌握知識。例如在教授低年級學生“元、角、分”等概念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課堂變成小商店,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的角色,以訓練學生對於錢數的正確概念,並學會正確地找零。為了讓學生鞏固學習成果,可以讓學生的家長配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商店中完成物品的購買,這樣做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錢的概念,還可以促進他們人際交流的能力,並能夠讓他們覺得數學是一門在生活中有用的學科,這樣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對於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或者公式,例如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時,教師可以通過形象且具有生活化的方式來教授。教師可以先在學具中拿出幾個大小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告訴學生這些小正方形就是裝修房間用的瓷磚,讓學生隨意利用這些瓷磚來鋪成長方形圖案,並數一下該長方形一共由幾塊正方形瓷磚組成,這就表示該長方形的面積有多少平方釐米。然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長和寬的釐米數和麪積之間的關係,並從中總結出長方形面積的公式。而對於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則可提示學生正方形的長和寬都是一樣的,讓他們參考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並得到啟示,正方形屬於特殊的長方形。在鞏固練習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當小小數學家,測算一下諸如課本、課桌面等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他們學得輕鬆。

  2.佈置作業展現生活。國小生很容易對生活中熟悉的場景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教師在佈置家庭作業的時候也可以儘量和他們熟悉的生活相關聯,這樣可以讓學生不會對枯燥的數學題產生疲乏感。例如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來出題。在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佈置一些書面題目來讓學生回答,這樣會讓學生感到厭煩,會對家庭作業產生消極態度。但是如果教師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將題目變得更有趣,相信學生就會主動投入到練習中的。教師可以將分數的相關題目化解成具有情節性的'小故事“分餅乾”,“小王有一塊餅乾,他分給了小李13,分給了小張26,分給了小陳39,大家説,小王最後自己手裏還有多少餅乾呢,小李、小張和小陳三個人,誰得到的餅乾更多呢?”通過這樣的數學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同時還能夠讓課餘作業變得不再枯燥,讓學生從怕做作業變成對作業感興趣,主動完成作業。

為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教師還可以安排一些實踐類的課餘作業,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回家後當一天“家長”,幫助家長購買東西,並記錄賬本;又或者可以安排學生當小小設計師,假設為家裏的廚房選擇新的地磚,自己丈量家中的廚房地面面積是多少,選擇不同大小的瓷磚分別要多少塊,計算購買它們分別要花費多少錢,等等。這些題目中不僅包含着數學知識,更閃現了生活的智慧,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動手操作感受生活。為了讓國小生對數學有更加直觀的感覺,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動手操作,通過簡單的小實驗來感受數學的樂趣。尤其是在學習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屬性時,這一點就更加重要了。教師可以採用摸一摸、看一看的方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什麼叫點、線、面。為了讓學生加強動手能力,教師可以採用長短不一的小棒和橡皮泥等粘貼物,讓學生用橡皮泥來連接小棒的頂點,將小棒當成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邊,然後自己學做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圖形。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指出哪些是長方體中的稜,哪些是長方體的頂點,一個頂點一共有幾條稜相交,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等。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基本概念後,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更深入瞭解長方體的特性,例如讓學生自己動手計算長方體的總稜長等。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可以讓國小生更加直觀地建立起立體圖形的概念,更可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長方體的特徵,能夠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將數學方法用於生活中

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他們在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都是有用的,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合理的遷移,學以致用,這對於國小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有好處的。

  1.啟發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習是無處不在的,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啟發學生髮現那些隱藏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課間分點心或牛奶,遇到數量有多有少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抓住機會對學生提問:“班級裏一共有40個小朋友,牛奶有39包,牛奶是多了還是少了呢?少了多少啊?誰能夠將它在黑板上列出式子解答出來啊?”

  2.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難題。學生數學成績的好壞不僅僅看學生考卷上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是不是能夠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了立體圖形的面積之後,教師可以提出:“如果同學們要將你們的數學課本包起來,大家覺得自己至少要選擇多大面積的紙呢?”又如,當學生要搞班會活動的時候,教師在安排班費的時候可以提問:“現在班費一共有20元錢,買氣球是0.5元一個,買綵帶是2元錢一團,大家計算一下,我們最多可以買多少氣球和綵帶呢?”通過這樣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檢驗自己學到的知識,同時也能夠切身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對於他們邏輯思維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五、結論

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更輕鬆地學會相關的數學知識,更能夠體會到數學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同時也要運用在生活中。將被動的學習轉變成主動的學習之後,學生們就再也不會為死記硬背數學公式而苦惱了,他們將在潛移默化之中讓自己的頭腦得到鍛鍊,讓自己更具有數學思維能力。生活化教學方法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充分地挖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內容,並將其融入數學課件的設計中,讓學生學得快樂,讓課堂教學更生活化。

參考文獻:

[1]趙開勇。淺析新課標下國小數學生活化的教學[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5,(3):12-13.

[2]曾建議。生活化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考試周刊,2015,(25):60-61.

[3]劉清華。國小數學教學生活化之探討[J].人間,2015,(4):94-95.

[4]劉景標。探尋國小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2012,(36):104-10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