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對孩子的關注是有效果的心理陪伴

來源:文萃谷 2.93W

“女兒要回國了,我歡天喜地,幫她打掃、整理房間。衣櫃太滿,我就自作主張將她幾年都沒穿過的兩件衣服送了人。結果,到家第一天,就為這件事和我大吵一通。”

如何讓你對孩子的關注是有效果的心理陪伴

媽媽實在不明白,自己的舉動,為何引起女兒這麼大的情緒反應?更令她想不到的是,女兒在家的這些日子,自己任何一次單獨外出、甚至接一個客户的電話,都會招來女兒的不滿。

這個16歲的女孩打開心扉。——“我大老遠地飛回來,爸爸媽媽卻忙着應酬自己的生意。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在國外有多麼孤單。”

一方面,父母心理陪伴的缺失導致女兒的不滿,另一方面,對家庭情感的過度索求,正影射出女孩在外留學期間人際關係的薄弱——人的情感需求也處在動態平衡中,若在天平的一端沒有得到滿足,勢必希望從另一端得到補償。

出國留學的孩子越來越低齡,與之伴隨而來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孩子,在面對成長過程中必經的考驗(如學習壓力、人際交往、戀愛等問題)時,本來就缺乏應對技巧,又因為身處異國他鄉,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更容易陷入孤獨和迷茫。

這時候,父母正確的心理陪伴顯得尤為重要。“但非常遺憾,我們身邊大多數的父母,想方設法給予孩子留學海外的最好的物質保證,卻忽略了必要的心理撫養和心理陪伴,這是孩子一系列心理問題、甚至是悲劇產生的根源。”那麼,身為留學生的父母,你對孩子的關注是有效果的心理陪伴嗎?

①你是在關注孩子的“心”嗎?

很多時候,父母們誤讀了“關心”的含義。關心,拆字釋義為“關注心理”,而父母們關注的,卻往往是物質層面的東西。比如,孩子打來一個越洋電話,父母的問候往往是“錢夠用嗎?”——“這樣問當然沒錯,但至少可以再加問一句:心情還好嗎?”

任何一個人,被突然放置到一個陌生的、遙遠的環境中,最先喪失的是安全感,更何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知道,如果遇到困難,父母和朋友再也不會像在國內一樣,第一時間出現在他面前。”

隨之而來的是孤獨感。脱離父母温暖的懷抱,在陌生的人羣中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對於留學生來説,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也是很大一部分留學生轉身尋找異性愛的原因——那或許是一種愛的替代品。

除此之外,生活習慣的差異、學習方式的轉變等,都會給留學生們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

父母對孩子所處環境要有足夠的感同身受,才能真正體會到孩子正在承受什麼樣的壓力。她説,很多父母在孩子出國前,會約法三章,如,一定要拿到什麼學位才能回國,必須結交當地異性朋友等。這都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而孩子內心在想什麼,要的是什麼,大多數父母並不知曉,也不關注。

②你在用“心”和孩子交流嗎?

女孩子抱怨,每次從國外打電話給媽媽,總怕打擾她。好不容易打個電話,媽媽又會時不時抱歉地説:“媽媽那邊的電話響了,我先去接一下,過會再打給你。”

每到此時,女孩的心裏總不是滋味。女兒在她心裏,總是沒有生意來得重要。

而另一位家長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崇。有一天,留學美國的兒子發來一封郵件,訴説自己的厭學情緒。這位媽媽儘管當時工作非常忙碌,但還是回了一封信,和兒子約定視頻聊天的時間。後來聊天時,這位媽媽告訴兒子,厭學情緒每個學生都會遇到,並不是他獨有,如果真的不想學習,不妨先放下課本,找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做,將注意力從枯燥的學習中暫時轉移出來。

兩位媽媽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在用聲音交流,而一個是用心在交流。孩子都有顆敏感的心,是否用心,他們一下就能捕捉到。而當這個信息被孩子捕捉到後,他們也許會自動切斷和父母的溝通渠道。

③你是孩子的首要求助對象嗎?

當女孩子一個勁地説“求求你不要把這些事説給我媽媽聽”時,她有理由認為,女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溝通渠道出現了問題。

父母們不妨自檢一下,孩子遇到問題,你是她(他)的首要求助對象嗎?如果不是,那麼你們之間的溝通要進行一些修通。

但問題在於,如果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再去改良溝通模式,可能為時已晚。相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一直抱着寬容的態度、放下過來人的身段及過時的評判標準,一開始就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孩子留學在外,這種良好的家庭溝通基礎會令他放下顧慮,願意向父母尋求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