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美文

來源:文萃谷 1.21W
生命的意義美文1

身為人,就難以逃脱死亡,同樣生為人,卻是可以給自己創有一個有意義的一生的。這世上的許多東西只能存有僅有的世界,它們既不會隨嬰兒的出生出現,也不會隨老人的離開而消失,它們就在那裏,只能被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裏取之用之。我們要用我們的一生去幹嘛?一輩子追求金錢的人到最後帶得走一分錢麼?一輩子追求名利的人到最後能被認可麼?我想答案是一定的,我們都知道該做什麼,可又總是被外界壓得踹不過氣。如果違揹我們的意願,用盡一生去追求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那我們就真的完了。“生命的意義”,這是很抽象的概念,可説白了,就是“我願意”。我們要的生命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它不會被腐蝕,因為這是靈魂的住所。在我看來,很多人是沒有靈魂的,甚至都不知道什麼叫靈魂。人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是必須依靠人類這個大羣體的,我們把自己託付於這個整體之中,又怎麼能什麼都不做呢?人在茫茫宇宙中顯得是那麼渺小,而你我只是龐大的人羣中之一,我們在宇宙中又算得上什麼呢?意義,真正上的意義是人類整體的進步。生命是來延續生命的,延續生命是為了對外面未知的世界進行考量。世界需要思想者,中國更需要。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不言中,在於實際上……

生命的意義美文

生命的意義美文2

就自身而言,對於自信的認知大概要追溯到剛上國小的時候吧。有一天,老師教育我們要自信,要勇敢,不要自卑和自負。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我的國小已經快沒有學生了,那個教我們要自信的老師也不知道去哪裏了?不知道還在不在,如果遇見了我想和他聊聊這個自信的話題。

其實,我覺得也沒有必要非得交流交流,因為我已經忘記了究竟是那個老師了。不管怎樣,在我的記憶裏,好像每一個老師都説過。但是,我仍然我知道自信究竟是什麼意思。因為,大多數老師的教的只是讓我們對於考試的自信,而對於生活,對於情感,對於自我的認識卻好像從來沒有人説過。所以,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自信。

然而呢,人總是要成長的,人的意識也是要不斷地改變的。既然老師們無法給我的答案,那麼我只能自己去找答案,自己的去發現生命本身的意義,或者説找回那個讓我難過,讓我疑惑的自信問題。

可是,我該從哪裏去找呢?一開始,我想在知識的海洋中去找尋,可是各種各樣的概念回答卻一點一點將我拉入了失望的泥塘。我覺得我看到的是不真實的東西,而我想要找到的是一種極為真實東西,那麼我怎麼可能找到一份讓我滿意的答案呢?於是,在我即將要淹沒的時候,我奮力的掙脱除了虛偽的泥潭。

我滿身的泥濘站在學理的十字路口,我不知道我該走哪一條路,因為我面對的了太多的考試自信,去沒有了選擇方向的自信了。我很難過,我期望有一個聲音能夠幫助我擺脱這種痛苦。於是,我擦了擦眼淚,假裝一臉的高興。因為,我不希望別人看到我的傷心的樣子。於是,我保持了笑容,似乎能給人以一種自信的感覺。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這是虛偽的,我的這個樣子,這個生命的狀態是極度的不真實的。可是,我想要找到答案,所以我必須這樣做。也許,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只是一個平庸的人吧。當然,我知道平庸的人有一個特徵,就是總喜歡用不真實的東西來掩飾自己。金錢,地位,榮譽,這些東西也必然包含其內。

即使如此,也許我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這些東西我什麼也沒有,我只是有點虛偽,有點不自信而已。而此刻,我什麼也沒有做,我只是想重新找回那個迷失了好久的自信。也許,我與生俱來都沒有自信,而找到自信一定是徒勞的。更何況,我都不知道什麼究竟是自信。我只知道有人告訴過我,但那些事不真實的,那些是一種欺騙,或者説那些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我不希望他們的所謂自信強加在我的身上。我要做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自信。即使,我在尋找的路上犧牲了,但是我也願意,因為人總是要有一死的。所以,什麼時候死就不那麼的重要了。更何況,生命在乎不是長度,當然也不是深度,而是我知道我為什麼而活着,我知道我有選擇死亡的權利。我希望任何一個人能夠限制我的死亡的權利,因為我是一個自由的生命個體,我熱愛生命,正如同我熱愛死亡一樣。

也許,大多的時候我們都受到了概念的欺騙,或者説一直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裏,好像從來都沒有真正的自由過。然而呢,對我而言,生命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要自由。因為,人的生命很短暫,我們沒有選擇生的權利,同樣也無法選擇死亡的權利。嚮往死亡的自由也只是一種嚮往罷了,在現實面前我們很難有自己抉擇。即使有人自殺了,那麼在他死後會受到輿論的抨擊,會受到各種聲音的質疑。但是,這一切對於自殺者本身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生命對他而言已經不再那麼的重要了。他的死只存在生者的世界,而對他而言卻沒有了任何形式上的意義。當然,他也可能去了另一個世界,但“另一個世界”同樣只存在生者的美好希冀裏。死亡,其實比生更重要,因為通過死亡我們可能會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會對生命本身產生更多哲學上的思考。

中國人忌諱死,所以我們的哲學並不豐富,我們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當然,這並不能證明我們的民族不夠智慧,而是我們少了諸多的坦然,少了諸多自由的概念。所以,文化發展到現在,我們並非是最偉大的,最自立自強的。我們現在接受的一套仍舊是西方的哲學體系下的成果,這是一種外在的文化輻射,這是我們需要承認的東西。我認為,只有承認自身才會有長足的進步,如果只是盲目自大,那麼一定會再次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境地。由此延伸,我覺得我們中國人不是缺少自信,而是缺少思考,缺少探究。有錢並不意味着強大,有錢並不見得會贏得尊重。相反,一個有知識的民族才會受到世界的承認和尊重。

當然,不已經忘記了自己要寫什麼。要思考什麼了。時間與我而言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總有一天會要死去,所以就不再那麼的在意時間的流逝了。但是,我知道,我此刻所寫的東西絕對是最為真實的。這種真實是自己對於自己的肯定,也是對於存在價值的一種巨大思考。有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為別人而思考,再為被人而做着一些自認為很了不起的創造。而且,我們甚至會很容易的加上“樂於助人“的理由。這種理由是如此的冠冕堂皇,是如此的讓人覺得噁心的,讓內心無法接受。我知道,我是一個人。而是,我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以人為目的的。所以,我承認生命的存在,但我也承認生命的虛無。茫茫宇宙,一定會存在其他非常高級的生物。我不知道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他們的社會是什麼樣的模式。但是,我相信他們如果達到了一種人類難以達到的境界的話,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精神世界一定會比他們的科技更值得他們重視。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可能有點狹隘,但是我想説未知的永遠讓人着迷,永遠讓人有着無盡的想法。

也許,在探究生命意義的時候,我可能有着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感。這些情感會讓我喪失理智,會讓我那個我要追求的目標越來越遠。但是,面對這些我是無能為力的,我只是一個人吧,人本應該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如果我的諸多的情感消失的,然後只剩下了空空的智力,那麼我會在第一時間選擇自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只有理智的存在會扼殺我的所有的創造力,如果創造力沒有了話,我就失去了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了。既然是那樣,我還有什麼理由讓自己的肉體存在呢?

如果有人看到我的這句話話,你可能會覺得我這個人太恐怖了。我的思想太多偏激了。可是,我想告訴所有人,也告訴哦我自己。我的情感一定不會喪失的,因為我深處的這個世界沒有辦法讓我停止思考。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不合理的存在。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些不合理,當然我不是想着要去解決,我沒有那個本事,我只是想避開他,偷偷的避開所有。原因大概只有一個,那就是我不想變得無知,我不想變得自己的無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當然,我是那樣的熱愛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在於存在,在於能夠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同時又承認生命的虛無。也許,我的這句話充滿了矛盾,絕對不存在任何的價值。可是,什麼究竟是價值呢?什麼究竟是生命的意義呢?也許,沒有人會給我們一個準確地答案。即使有人給出了,那麼我也不承認,我也會毫無猶豫的拒絕。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接受了一個所謂正確的結論,那麼我一定是患上了難以治癒的精神的疾病。否則,我覺得不會接受。也許,這就是我拒絕讀那些垃圾的書原因了。那些書會直接告訴你生命的意義,會直接告訴你怎麼去贏得名聲,贏得地位。我十分討厭這些書,不是因為我故作清高,而是我的本能的排斥。

然而呢,這些書確實是存在的。在我們圖書館裏有大量的那樣的書,所以我很少去圖書館。毫無疑問,這是這個社會的最大的悲哀。

當然,有很多人反對我的觀點。對此,我不做任何辯解,因為我對於美好的信仰讓我在這些質疑面前選擇了沉默。而且,我認為沉默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也是最大的反叛。

毫無疑問,在這方面我是自由的。可是,自由不是憑空就能來的。我們大多數人被自由衝昏了頭腦,因為他們不明白自由的真諦。自由是生命最為本質的姿態,是生命的最為精彩的詮釋。可是,有很多人為了自由而選擇了人云亦云,卻選擇了隨波逐流。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真正的自由是超越一切意識形態的懂了,是內心中最為真實鳴唱,而不是別人為你下的一種定義,不是別人筆下的一種概念。真正的自由不是一種概念,而是自已對於自己的真正的認知。如果沒有這種認知的話,喊自由喊破了嗓子你也不會得到自由。這不是現實太殘酷,而是現實的精彩所在,是現實最為美好的一面。所以,與我而言,要想探究自我生命的意義,必須要捍衞我的自由。自由是我的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是我謀求生命的獨立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支撐。

我已經稀裏糊塗的活了近二十一年了,我絕對不能在這樣活下去了。所以在我二十一歲生日到來之前要寫一遍非常的長的長文。這篇文章就是此篇,如果你看到了我的這篇文章,那是我的榮幸。但我絕對不會感到驕傲,因為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只知道我要感謝有人願意為了我的思想而浪費了他自己寶貴的時間。當然,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着,並不知道他自己為什麼會拿起手中的手機。當然,我也不知道我為什要寫,為什麼我會對着窗外並無星星和月亮的夜空吐納我的呼吸。可能,我只是覺得自己太過於平庸了,太需要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了。只有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時候,我才會不感到孤單,才會不覺得自己的浪費了時間。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即使我面對滾滾人潮,我也會不快樂,不會感到幸福。因為,人多了,我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當然,我不知道自己的在追求什麼,追求什麼樣的工作。但是,我想要讓未來的生活變得有質量,而不是為了某種虛無的東西而盲目的努力。如果是那樣,我真的會覺得自己是卑微的,是平庸的。我雖然嚮往平凡,但我拒絕無知的平庸。

這是我最為自由的寫作狀態,所以我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我寫的只是我心中的意象,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可能會有人羨慕我的這種能力,可是我想讓全世界的人知道,這是我個人活着的生活方式。我向往真實,嚮往真正的思想共鳴。如果我不能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的存在,那麼我一定會把他的文章仍在垃圾桶裏,而且是毫不猶豫的。當然,我也拒絕的寫那些別人能夠看懂的文字,寫那些淺顯易懂的文章。

也許,從這裏我突然間明白了一個事實。為什麼哲學家的文章那個晦澀難懂,因為那些文字的是發自內心的創造。一個人的境界越高,你就越難懂的他的思想,他的話語。所以,有人不喜歡讀哲學著作。因為難懂,因為那些著作不會帶來實際的效果,不會給自己帶來激勵。但是,我想説,如果所有人都這麼想的話,那麼我們的精神世界會變的一片平庸。人類將不會再次進化,物質我會佔領一切。我們出門之後看到的不是人了,而是一具具恐怖的行屍走肉。也許,我説的話太極端了,但是我相信如果這樣一直持續下去,時間會見證我此刻的所思所想。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寫文字的人,但是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是一個作家。因為,我還達不到那種真正的境界,而且更不願意與現在市場上暢銷書的所謂作家們想齊名。也許,有人會説我太高傲。但是,那又怎樣?在偉大的著作面前,那些文字都是垃圾。我不想成為那樣的作家,更不喜歡自己用那樣的一種方式去侮辱自身的靈魂。當然,我只是一個讀者,一個自認為有鑑賞力的讀者。我覺得自己有辨別好壞的本事,而且也有拒絕低俗的勇氣。除此之外,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我想坦白的是,如果有人願意讀我寫的文字,我會繼續寫。如果沒有人願意讀的話,那我還會去寫。原因大概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是一個嚮往精神自自由的人。讀者的存在,可有可無,但是,他們又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會趨向於迎合讀者的心思,我只會循序自己內心中的感受。我期待共鳴,所以我相信一定有人會理解我,欣賞我的內心的。這是我對於文字的嚮往,也是對於自己靈魂的尊重,當然我也是對與我之外的靈魂的尊重。就我而言,靈魂沒有生死之分。

其實,嚮往的自由的最大理由是嚮往平凡。承認平凡其實是對於生命的尊重,是對於大自然的一種極度的敬畏。如果有朝一日我們忘記了自然的存在,那麼我們就會忘記自身的渺小,會變得狂妄自大,變得一無是處。

承認自身的渺小,其實也是對於自身的肯定。只有對一切事物產生敬畏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會看到,會懂得更多我們無法想象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必須要保持一種神祕的感覺。當然,我的這種想法是有根據的。它來源於我的思考,來源仰望星空之後的無限遐想。當然,還有自身對於哲學的無限嚮往和尊重。

如果説要把生命的意義定格為思考的話,那麼,我覺得自己必須思考一些東西。當然,絕對不是思考一連串無聊的試題,而是思考一些值得我為之動容的事實。雖然我可能會被自己的狹隘所侷限,但是我必須要在這種狹隘中找到一些看似虛無的意義。也許,我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從來不想為之辯解。因為我知道,時間會讓自己的思想變得越來越成熟的。即使是幼稚,我也要幼稚下去。如果不思考自身的幼稚,那麼也就永遠不會走向成熟了。

對於自身是如此,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大概也是如此吧。

為什麼我們國家出不了真正的哲學家?因為一提起哲學,我們只會想到教科書上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

歷史遺忘了有能怎樣?現在就敢説真正能夠記住嗎?重要的不是仇恨,不是報復,是一顆散發着大愛的寬廣的內心。只有擁有一顆求知的內心,即使我們遺忘了一些東西,我們照樣能夠取得進步。忘掉壓在肩頭的的所謂的虛假責任,我們才會創造出偉大的東西來。我們不能總是活在以前的時代裏,我們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

當然,時代的變革一樣要有偉大的思想作指導。如果沒有具體的思想,物質再怎麼豐富,終究是一堆會變質的垃圾。

對於時代問題的思考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我無法找一種統一的標準,所以也就無法繼續批判諸多是是非非。於我而言某件事情可能是對的,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説卻可能是不正確了。當然,我可以傾心於社會道德。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明白,道德問題本身也是一個含糊不清的命題。在我眼中,似乎所有的道德問題都在偏離其自身的軌道,成了政治的附庸,成了某一個階級統治的工具了。道德是以人為目的的,所以它束縛在某一個勢力之下。可是,今天道德出現了滑坡,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想這是一個巨大的而且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以我自己身的能力是無法分辨出所以然的。

雖然我特別想找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但是我必須從挖掘的我自身做起,因為我是一個人。我只有認知到自己的存在意義,才能不斷的挖掘人類這個羣體的存在意義。當然,我不知道我會帶着這個問題走多遠,但不容置疑的是,我的每一個分析都是有意義的。我説的有意義,是對於我這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而言。我無法讓我之外的任何一個人信服我的觀點,我只希望他們能夠承認生命的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自身的思考和創造。如果只是重複別人的東西,那麼他就永遠無法認清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

我不知道我存在多久,但是我知道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生的,如果沒有謬誤存在,人類就很那發現真理的意義。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就如同不明白死亡就無法感知到生的道理一樣。

我説了一大堆無無聊的廢話,如果無視哲學的人看到之後可能會無法相信這些文字的意義。但是,我從來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如果我在乎了,那麼我的文字就是去了意義。也許,大多人會認為我是一個心藏狹隘觀念的人,但是我的每一次思考都帶着諸多的使命。這種使命是我的肉體感官無法認知到。我只有在最安靜的狀態下,才能夠發現到自身的靈魂,才能追尋到真理之光。

我不是上帝,所以我無法正確的分析出具體的社會問題,我只能寫我自己。希望能夠在自己某些小的思考當中,發現出一些永恆的問題。

可能,我的問題非常的枯燥,但是這都是我最為真實,毫無修飾的思考。真實的自我,真實的本心。雖然亂七八糟,但絕非絲毫沒有意義。

大千世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當然,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任何人都不能加以束縛。我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想,大概是源於生命本初的價值吧。自由,決不能受到束縛。

因為崇尚自由,所以我會相信文字的力量。

我始終相信,文字很靈魂是相通的。人之所以發明了文字,是源於對於生命的思考和對靈魂的發現。因為這個發現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所以也就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形式。正是由於這種形式上的差異,人類才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才會形成不同的種族,才會產生多種多樣的語言。

生命的意義美文3

展一抹笑靨,暖一世薄涼,攏一季花香,淡一縷情愁,捧一路幸福,微笑於明媚紅塵。

微笑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它如一抹陽光,緩緩暖心;如一股清泉,輕輕潤心;如一杯佳釀,久久醉心;如一盞香茶,慢慢染心;亦如一首曼妙的詩篇,渺渺於紅塵,給多彩的世界點綴了幾抹嫣然,給滄桑的歲月平添了幾許明媚。淺淺的微笑,真是又優又雅,在人生路上,唯美了一程又一程的山水,嫵媚了一季又一季的風景。

微笑如一縷春風,以最完美的舞姿,贈與我們的親人、友人和愛人。微笑如一朵幽蘭,以最寧靜的柔美,賦予我們的生命,淡雅而不浮華,清香卻不失濃烈,以它一種獨特的魅力,傳遞着温暖,播種着幸福,收穫着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感動。

優雅的微笑是一種閲歷,而不是刻意出來的美麗。滄桑的歲月是一種沉澱,而不是偽裝出來的淡然。人生的路,需要微笑,需要從容,需要陽光。一個微笑可以雲淡風輕,一個微笑可以風日灑然,一個微笑可以化解恩怨,一個微笑可以温暖心靈。

或許我沒有香車,但我有健康的雙腿,已微笑的姿態,靠自己走出自信,走出低谷,走出人生的繽紛之路。

或許我沒有豪宅,但我有温馨的小屋,只要它夠温暖,夠雅緻,夠舒適。它就依然是幸福的。

或許機遇和榮耀沒有選擇我,但我們還有一顆熾熱的心和一副淺淺的笑容,只要我們努力了,只要我們付出了,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不必遺憾,不必哀歎,不必自責,持一份從容,帶一抹微笑,面對人生,面對生活,面對親人,我相信,明天的太陽會更加燦爛,更加温柔。

微笑是一朵開在心中的幸福之花。沒有絲毫的言語卻能感受它的温暖,沒有華麗的詞彙卻能彰顯它的真誠。微笑是一種美麗,也是一種感動!這份感動,穿越心湖,能直抵有你的天涯彼岸。

其實幸福就是簡單、平凡,過如水般温和的日子。簡單就會快樂,快樂就會健康,健康了就會充滿陽光。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那樣或多或少的苦楚,就要看如何去面對,如何去解脱,只要心裏想着幸福,倘佯着美麗,微笑向暖,忘記痛苦,不要把每件事看得過於複雜,不要矯情,不要世故,更不要鑽牛角尖,學會放下一切,心中自然釋然,釋然了,一切的不快也隨之化為烏有,山青了,水綠了,紅塵曼妙了,萬物靈秀了,你説,不是嗎?如果你做不到,那麼就繼續修行!如果你做到了,那麼就微笑着,帶着温暖,持一顆素心,向着幸福,向着花海淡然於塵世。

生命的美,在於微笑的面對,幸福的甜,在於温暖的相伴。歲月因為微笑而靜美,滄桑因為微笑而淡泊,幸福因為微笑而芬芳,人生因為幸福而豐盈。

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它正以一朵花的姿態,邀我們一路同行,一路微笑,一路春暖花開。

生命的意義美文4

1942年9月,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專家維克多·弗蘭克連同他的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納粹逮捕並押送至集中營。3年後,當他從集中營中被解救出來時,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作為119104號囚犯活了下來。

1946年,他用了9天時間寫下了他在集中營中的經歷並出版。在這本名為《生命的意義》的暢銷書中,他總結了生與死之間的差異:那就是生命的意義。這是他對早年生活的一種頓悟。在他上高中時,一名教授科學的老師站在講台上告訴他們:“生命的進程就像是燃燒,這不過是一個不斷氧化的過程而已。”弗蘭克立刻從椅子上彈起來反駁,“先生,倘若生命果真如此,那生命的意義何在?”

在他被關押期間,他發現即使生活在這最駭人的環境之下,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生存適應力就會大大提高。他在《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寫道:“在這裏,從一個人最寶貴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輕易奪走。在這裏,我們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後一點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經給定的環境下,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弗蘭克在集中營中擔任醫生。在書中,他提到了集中營中兩名想要自殺的囚犯。就像集中營中的其他人一樣,這兩人早已感到心灰意冷,生無所戀。弗蘭克寫道:“在這兩個案例中,我需要讓他們意識到,他們仍被某些人所期望,他們仍有一個值得等待的未來。他們中有一人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孩子已經在國外生活。而另一人是一名科學家,他還有一套叢書需要完成。”

弗蘭克接着寫道:

“每一個個體正是通過自身的獨特性和唯一性來對彼此進行區分。正是這兩個特性,將每個人生存的意義同創造性的工作和人性之愛聯繫起來。當一個人意識到他是無可取代之時,他就會意識到自己身處於世所揹負着的責任,他就會將這份責任發揚光大。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承受來自他人温情,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業,他就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生存的意義,所以他能坦然面對前方的任何挑戰。”

199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每月一讀俱樂部將《生命的意義》列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這本書在世界範圍內已發行數百萬本。書的精華部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苦難價值的體會、對超越自我之責任的承擔,這些似乎都與我們現在的文化格格不入。與其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現在更樂於追求個體的幸福。弗蘭克在書中寫道:“與歐洲文化不同,這正是美國文化的一個特徵:每個人被不斷催促着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只會伴隨着某些東西款款而來,一個人必須有一個‘變得幸福’的理由。”

研究證明:具有追求和充滿意義的生活方式會全面地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滿意程度,並促進身心健康,提高恢復力,提升自尊,減少憂鬱。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感到不幸福。近日一份研究顯示,正如弗蘭克所説的那樣,對幸福的過度追求,反而阻撓了幸福的降臨。

這就是學者們反對一味追求幸福的原因。在《積極心理學》中,有一份新近的研究報告,心理學家對近400名年齡在18歲至78歲之間的美國人進行調查,詢問他們對自己生活是否具有意義(或幸福)的看法。在長達一個月的調查中,研究者們根據調查對象對自身幸福感的評價和對生命意義的看法,並結合了調查對象的壓力水平、消費習慣、是否撫有孩子等其他許多變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充滿意義的生活和幸福的生活雖然有一些共同點,但還是各有不同。心理學家最後總結道: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滿意義的生活中,“給予”更多。

研究者寫道:“那些不追求生命的意義,而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一個人的各種慾望和需求總是能被輕易滿足,人們總是逃避困難和負擔。”

幸福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呢?研究者們發現,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感覺良好。具體地説,那些感到幸福的人覺得生活是安逸的,他們身體健康,能夠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當你囊中羞澀,你會感到生活缺少意義,幸福感下降。金錢對他們的幸福感有着重大的影響。而幸福的生活又可被定義為少有壓力和煩惱的生活。

在社會看來,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有一個顯着的特點,那就是自私。正如前文所言,他們只想着“得到”,卻不知“給予”。心理學家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幸福就是滿足慾望。如果你產生了一種慾望或需求,比如你感到了飢餓,你吃了食物,填補了飢餓感,於是你感到幸福。人們感到幸福,換句話説,就是慾望得到了滿足。研究者還指出:人並不是唯一會感到幸福的物種。動物也有慾望和需求,當它們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它們也會感到幸福。

“那些只追求幸福的人只有從其他人那裏得到了好處,才會變得幸福。但是那些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愉悦。”凱瑟琳·沃斯,這項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次公開演講上如是説。換句話説,當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正在忙不迭地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慾望之時,那些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早已超越了自我。那些追求更高生命意義的人,更願意伸出雙手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研究者寫道:“總之,純粹地追求幸福,只意味着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

所以,追求幸福並不能將人從動物中區分出來,這只是生物的本能而已。人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其對意義的追求,佛羅里達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羅伊·包麥斯特,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在新書《意志的力量:重新發現人類的力量》中這樣寫道。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提到了許多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為了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而獲得生命意義的經歷。用當前在世的頂級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話説,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務一個超越自身的東西。”舉幾個例子,給其他人買禮物、照顧孩子、提出見解,這些都是追求更有意義生活的方式。那些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經常會主動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使他們明知這是以自身的幸福作為代價。因為他們將自身投入了一項高於自我的事業。他們有着更多的煩惱、更高的壓力指數、還比那些感到幸福的人有着更多的焦慮。例如撫養孩子,這是一種有意義的生活體驗,但也意味着自我犧牲。包括研究者在內的很多父母,他們的幸福指數都不高。事實上,哈佛心理學家吉爾伯特的研究顯示,與健身、吃飯和看電視相比,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會變得更不高興。

包麥斯特在一次訪談中告訴我:“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人類,我們要關心他人,並對他人有所貢獻。這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卻不一定會使我們感到幸福。”

生命的意義不僅超越自我,更會超越時空——根據研究者的説法,這也許是這項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幸福只是一種存在於此時此刻的情感,最終它會像其他的情感一般消散殆盡。這些積極的影響和情感上的愉悦都是轉瞬即逝的。人們關於幸福的報告都與時間相關,但關於生命意義的報告卻並非都是如此。

同時,在另一方面,生命的意義是具有持久性的。它連接着過去、現在和將來。研究者們寫道:“思想會超越當前,連接過去和未來,它與一段充滿意義卻並不幸福的生活相聯繫。而幸福卻在關於過去與未來的思考中難覓蹤跡。”換句話説,注重當下的人會活的更幸福。與之對應的是,儘管那些更多地考慮過去和未來的人會感受更多的痛苦,作出更多的奮鬥,享有更低的幸福感,可他們卻活得更有意義。

研究發現,儘管遭受不幸會使你的幸福感降低,但這卻會使你感到生活的意義。20xx年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那些有着明確奮鬥目標,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把滿足生活的標準定得更高,即使在當下他們比那些沒有奮鬥目標的人感到不幸得多。弗蘭克在他的書中寫到:“如果生命有着它的意義,那麼所經歷的痛苦也一定是有意義的。”

讓我們繼續回顧弗蘭克的生活,尤其是他被送至集中營前的一段具有決定性的經歷。這一事件強調了追求意義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是有多麼地不同。

在他和他的家人被帶到集中營前,弗蘭克已經在維也納和世界精神病研究領域聲名遠揚。比如,在16歲時,他就開始與弗洛伊德通信,憑着過人的天資,他給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弗洛伊德把他的信投給了《國際精神病學期刊》,並在給他的回信中寫道:“希望你不會反對。”

當他在醫學院就讀時,弗蘭克變得更加出類拔萃。他不僅建立了青少年自殺預防中心——這是他在集中營中工作的前身。他還發展出了一套被稱為存在心理分析治療的方法,為精神病學臨牀醫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這套治療方法通過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生命的獨特意義,以戰勝抑鬱,實現幸福。1941年,他的理論已經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他也成了維也納羅斯柴爾德醫院神經疾病學的主任醫生。在那裏,他冒着生命和事業上的危險為精神病患者偽造診斷報告,以幫助他們逃避納粹對精神病患者實施的安樂死屠殺。

就在同一年,弗蘭克做了一個決定,一個改變了他一生的決定。他的事業正在冉冉升起,而納粹正對他虎視眈眈,他在1941年成功申請到了前往美國的簽證。當時,納粹已經開始對猶太人進行包圍並把他們送至集中營,最開始時他們的目標還是猶太老人。弗蘭克知道納粹把他的父母帶走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他也知道,一旦他的父母被帶走,他就有責任陪着他們一起進入集中營,並幫助他們治療在集中營期間產生的心理創傷。可在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拿着簽證的新婚男人,他又想逃往安全的美國,並在事業上有所建樹。

作家安娜所着的弗蘭克傳記對當時的情況是這麼描述的:弗蘭克感到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前往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清理思路。伴隨着管風琴的音樂,他不斷問着自己,“難道就這樣拋下我的父母嗎?難道讓我對他們説一聲再見,然後把他們丟給命運的安排嗎?”他的責任何在?他在尋求“上帝的啟示”。

當他回家時,他找到了上帝的啟示。他一進門就發現桌上躺着一塊大理石。父親告訴他,這塊石頭來自於附近一所被納粹拆毀的猶太教堂的廢墟。大理石上記着十誡中的一條片段——當孝敬父母。於是,弗蘭克做出了決定,無論美國有多麼安全,對他的事業多麼有益,他都要留在維也納。他把個人的追求放在了一邊,服務家庭,在進了集中營後,服務那些被關押的囚犯們。

弗蘭克從他早年的經歷和被關集中營時經受的非人折磨中學到了很多智慧:“人類生存在世,總是會向某個方向前進,這個方向也許指向了某個人,也許指向了某件物,但一個人的行動更多地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也許是為了追尋某種意義,也許是為了遇見某個人。一個人愈忘我——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物燃燒自己——那個人才愈加是一個真正的人。”

包麥斯特和他的同事們都同意這個觀點,人生而為人,其獨特的一生就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把私利放在一邊,為了超越自我的某人某物而服務。多“給予”,少“索取”。我們不僅僅是在表現最基本的人性,我們也應該承認:追求幸福,並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生命的意義美文5

每天的早上我都像是被人操縱似的,不知道生命的意義的究竟在哪裏,可是我還是會去想該如何去完成完美的事情。生命的意義是會讓人努力去追尋的,總是會有些人深陷在社會的百態中,這種毒會慢慢地涉入腦中,而你也會因為毫無抵抗力而迷茫。

這些所謂的操縱者還有小人,偽君子,他們終究會收到上天的.制裁。他們彷彿覺得可以控制一切,一手遮天,大膽妄為,甚至他們會殺人還不臉紅,有些卻也是笑裏藏刀,但是那些不知道生命的意義的人他們怎麼會知道呢?他們的人生會是黑暗的一切,而他們總是走在那麼黑的道路上,最後墮落不堪,死後也無人問津。他們會得到應有的報應,因為他們的人生,生命的意義他們沒有去悟透,總會在錯的地方里徘徊,沒有感到一絲的光明,但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黑暗,如果可以的話那麼是該早日回頭了。

我總在那麼的黑暗的地方徘徊,但是我相信自己的生命的意義,我不會被迷惑的,我要有一顆光明的心,我會為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去努力奮鬥的。我會去追求那種光明的感覺,我會去綻放自己的光明,我會照亮自己的人生,我也會給予其他人光的力量,讓他們不會迷失方向,明白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在心中有那道光了。打到黑暗的人生,不做黑暗的人,那麼他的人生才會有意義,生命才會真正實現意義。希望每個人都能實現生命的意義,那生命的意義開出美麗的花朵。未來的光明是屬於那些好人的,好人一生平安,願每個人會在自己的心中開出美麗的花朵!

生命的意義美文6

摘要

他善於從周圍的平凡事物中發現畫意。或者説,他相信任何平常事物都能藝術地再現它,而使之成為藝術的內容。

感情的扭曲。在作品中奢用感情便難免虛假。

戴澤在作品中不輕易用感情,對色彩的運用也是這樣。他處理色彩着力於對客觀對象的描寫,而不追求主觀感受的體現或主觀感情的抒發。當更多的人掌握了印象派色彩的奧祕時,印象派前的傳統油畫色彩便被譏之為“醬油色”。而戴澤仍然不倦地發掘這“醬油色”的表現力。油畫的發展證明,印象派色彩表現光影的魅力,並不能代替傳統色彩在造型上的巨大表現力。他的不少靜物畫的色彩顯然是脱胎於“醬油色”,沉着而不滯澀,生動而又冷靜。他的靜物畫的題材並不新異,然而卻以其特有的真實感而引人入勝。樸素無華,而自有韻味。用筆經濟而極具質感。從中能看到我國善畫靜物的前輩油畫家吳作人、呂斯百、黃顯之諸先生的影響,又同時有他的個人特色。其特點是,時有渲染而不是處處用筆用色,用到尤少。注意空間感的處理,以虛襯實。在表現質感上不刻意追求塑造的寫實,或在細節上作過多的刻畫。其點睛之妙,不過數筆,似在有意無意中得之。構圖常有新意,然亦不作驚人之舉,只是求其自然而已。要之,達到感覺上的真實,語言平易,自得天趣,切合一般人的視覺印象,引觀者進入審美境界。

在五十年代,戴澤畫風在人們議論中曾受過自然主義的譏議。真正的自然主義是應該反對的,但一些人看不慣的不過是他的尊重自然的嚴格寫實作風。過去我們批判自然主義時,認為作品中有明顯的社會內容和進步傾向才算現實主義;當批判現代派時,作品只要是寫實的似乎就可以得到納入現實主義的榮幸;當批判抽象派時,似乎只要是具象的作品都可以蒙恩當作現實主義的同路人;這種概念的模糊,現在仍在人們的議論中繼續着。因此我不打算為戴澤的畫分辯,也不打算贈予他什麼桂冠,我只認為他是我們美術園地的辛勤的耕耘者,他的題材、體裁多樣的作品,是我們美術園地中的一朵朵美麗的花。

記敍他數十年的藝術足跡,不禁回憶起我們在柏溪一同提着水罐和破玻璃,圍着黃桷樹轉看,以選擇一個較好的表現角度的情景。戴澤就像那將根深植進土地,默默生長,終於成長得如蓋如丘的他家鄉的黃桷樹,不僅他的性格像,還有他那壯實的體型。

作品簡介

《花木集:戴澤花卉藝術收藏本》, 戴澤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xx年4月

戴澤先生於1922年出生於京都本願寺。十歲左右就開始學畫畫。1942年考入民國時的最高學府“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當時國內頂尖的藝術家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陳之佛等。

1949年,戴澤先生遭遇重大變故,家破人亡,從此再沒回過重慶。但他從未停止畫畫。之後,他又依次經歷了土改、反右、三年自然災害、“文革”,改革開放這些重大的社會變動,直到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文革”期間,他被髮配去燒鍋爐,於是就白天燒鍋爐,晚上回到家偷偷畫畫。自然災害時期物質非常匱乏,他就找報紙、撿別人丟棄的廢紙來畫,一張紙要畫兩面,有時還會將原來的畫覆蓋掉,一張紙上有兩三層的畫。改革開放人們紛紛下海,他不為所動,依然每天六點半準時出去寫生,曾經在老北京植物園和動物園裏住過一個多月,專門畫畫。退休之後直到八十五歲,都還保持着每天至少六小時的作畫時間。

早在1994年,戴澤先生就在紐約“東方文化中心”舉辦過個展。上世紀80年代,頤和園曾邀請他臨摹荷蘭畫家華士·胡博的《慈禧像》,並在頤和園展出三十年之久。他的作品也是拍賣會上的常客。但生性低調的他七十多年來的大量畫作,絕大多數從未示人。這些未公開的畫作中,有大量的是花卉,比起人,他似乎更喜愛自然,喜愛各種各樣的植物。在他筆下,有衚衕附近角落裏的花,有桌上瓶花,還有從同一扇窗户看出去的四季不同的花。有些看起來孤單、脆弱;有些優雅;有些熱烈;有些從幽深的黑暗裏開出來。但共同的是,它們都在努力地生長,頑強地綻放。

20xx年,在戴澤先生的家屬促成下,他首次授權出版機構,將這些花卉畫作中的52幅以藝術手賬的形式出版,命名為《花木集》。這是一本開滿花的手賬,用它寫字的人,每當翻過一頁,遇到一朵小花,就會禁不住揚起嘴角來。

生命的意義美文7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錢吧。對許多人而言,錢是能夠牽動心絃的敏感話題。

“生活之所以如此不堪,不是因為金錢對我們太過重要,而是因為它還不夠重要。”《生命的意義和金錢》一書的作者傑克伯·尼多曼説。

1967年10月,傑克伯·尼多曼,一個性情温和的哲學與比較宗教學教授,走進了三藩市的一家精品店。一件漂亮的猶太祈禱披肩吸引了他的眼光,他決定買下來,可是老闆不收他的支票,他大發脾氣,與他的性情全然不符。尼多曼教授最終也沒有買到披肩,這件事讓他開始思考金錢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想想我們去過的地方,旅行的方式,和哪些人有聯繫;或者只要想想昨天做了什麼,明天要做什麼,一小時內會做什麼。有多少事情是與錢相關。想想你現在、未來所想要的,都要花錢,花一定數額的錢。

如果當時尼多曼教授帶了現金的話,只要花35塊錢就能買下那件披肩。但他沒帶,那代表慾望的物件在25年之後,仍是個活生生的記憶。“它很美。花邊織得極為細緻。白色的絲綢,厚重而密實。”尼多曼回憶道,但終究不屬於他。

我們可能沒有察覺到自己對金錢的態度是如何的偽善。愛錢卻不願意表現出來,恐懼和企求的心情混雜。尼多曼教授相信,金錢是20世紀末必須面對的強大力量,如同前幾代必須面對性的問題一樣。金錢是構建生命的原始建材,不管我們喜歡與否。

我們常常混淆精神的追求與物質的需要。比如,你渴望明澈的生活,當你能夠輕鬆付賬的時候(這是你心目中對明澈生活的真實定義),數額更大的賬單通常會隨之而來,你必須犧牲更多的家庭時間、個人休閒與精神成長來工作賺錢。工作越多,支付額度越多,壓力越大,渴望的明澈生活越來越遠,不管你賺了多少錢。

為了在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之間取得平衡,尼多曼教授提供了一條古老的諫言:“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對耶穌這句話的理解可以説是整個當代文化的核心所在,”尼多曼説,“這並不簡單,實際上困難極了。它要求我們理清哪部分屬於精神的層面,哪部分屬於物質的層面,然後給予它們應得的份額,不多也不少。這就是人性,生命意義的唯一源頭。”

我們平日裏急急忙忙,四處奔波,堅信有錢才有安全感,有錢才有踏實的感覺。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錢財方面的明晰和條理。錢財的安全感意味着不再為錢煩惱,意味着我們可以在如今動盪的經濟大環境下,擁有所需要的一切。但經濟環境如此惡劣,唯一可以預期的事情是不可預期,那麼等到哪一天才有安全感?

不過,有了錢財方面的明晰和條理,也就不用為錢煩惱了,因為你發現了真正的財源,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不用等待,今天就可以享受這份感覺,不管你的經濟情況如何。

金錢是一種心態,富足是一種信仰。要信以為真,明晰和條理便會如春天的小樹,穿枝拂葉生長開來,真正的財富也隨之滾滾而來。錢是財富的一部分,但愛、寧靜、和諧、美、喜悦、健康、福惠和渴望等等,也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