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實習心得:批評學生的方法和技巧

來源:文萃谷 1.01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實習心得:批評學生的方法和技巧,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師實習心得:批評學生的方法和技巧

1、批評學生要客觀,對事不對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批評批評通常是在事情發生後出現的,教師一定要深入瞭解事實,調查情況,通過研究分析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給予公正合理的批評,對缺點和錯誤,既不能誇大,也不縮小,不但要明確指出錯在什麼地方,還要幫助找出改進方法,使學生地教師指導下改正自己的錯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批評、管教、甚至懲戒,應是針對學生的行為,而不是學生的尊嚴。批評學生的錯誤行為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會被批評,需要改進什麼,而且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這才是批評的目的。

2、批評要委婉含蓄,善用無聲的教育。

有些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容易發怒,喜歡單刀直入,這會導致學生口服心不服,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因此,我們在批評學生時,可以採用迂迴的方式,旁敲側擊,委婉地進行批評,即把“良藥”裝在“糖衣”中,來解決苦口的問題。

同時,要多用建議性的語句,比如“如果我是你,我會……”等等;多用眼神、手勢等無聲的語言可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3.批評要地位平等,以理服人。

在批評學生時,老師居高臨下的姿態是不會收到好效果的。其實,允許學生對自己的不良行為有一個看法和説法,也允許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申辯的機會,這是師生平等的一個最起碼、最根本要求。師生之間只有做到互相尊重,坦誠相待,才能以心換心。因此,批評不應該是審判,而應該是交流。在交流中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學生的言語和行為,以幫助學生髮現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改正錯誤。如果班主任自始至終都以審判者的角色來批評學生,學生就會從心底裏反感、排斥,甚至是憎恨你。

同時,對有錯誤的學生,我們要耐心地和他擺事實、講道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讓其“知其然”還要讓其“知其所以然”,以此來提高他們懂道理、講道理的自覺性;批評的言語必須是誠心誠意、富有人情味。要用一顆熾熱的心去關懷他們,激動他們,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問題,用真善美去喚起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讓學生聽後覺得你是真心為他好,設身處地地為他着想,不是跟他過不去,要他難堪。

4、批評學生要注意場合與時機。

“假如批評一個人我會用電話,假如讚揚一個人我會用廣播。”這是著名國外學者李·艾科卡關於批評的告誡。教師應根據學生犯錯誤的性質、程度選擇適當的場合、時機開展批評。必須當場提出批評的,應及時批評;事態不嚴重的,也可以事後提醒,以達到既糾正了偏差,又防止了因小題大作而傷害被批評者自尊心的作用,從而給學生創造認識和改正錯誤的良好環境;性質較為嚴重、影響較大或者帶有普遍性的人和事,可公開批評,起到對全班同學“敲警鐘”,以防止事態發展的作用。學生已經認識到個人的錯誤,並處於自責狀態時,可以用委婉的語氣批評或事後批評;學生認為自己有理,而且牴觸情緒特別強烈時,最好不要正面嚴厲批評,以免引起師生衝突,出現難以控制的事態。

5、批評學生要注意公平公正。

不管是班幹部還是一般學生,不管是平時表現較好的學生還是調皮任性的學生,有了缺點錯誤都應一視同仁,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袒。同是做錯一件事,對於平時各方面表現較好的學生,老師往往會無意識地往好的.方面去想,認為是偶然的或是無意的,常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而對他比較寬容、理解;而對於平時表現較差的學生,老師常會往糟糕的方面去思考,而投以另一種目光,認為是必然的或是故意的,因而常會小題大做、百般刁難,又是批評又是檢討,很少會輕易放過。教師的這種無意中形成的厚薄分明之情,對那些更需要關心、幫助與鼓勵的表現較差的學生來説,會讓他們因為教師的不公而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會使學生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並促使他們對抗情緒的高漲,那就造成班級的不團結,增大了教師教育的難度,從而降低教師的威信,也影響了師生關係的和諧。

6、批評學生要做到精確無誤,“批”與“評”有機結合。

批評之前一定要注意把握學生所犯錯誤的實質。精確的溝通會使你的批評轉化為一種改善關係的機會。批,是對學生的錯誤或缺點予以指出、糾正。評,是對學生所犯錯誤進行評論、評判。批是評的前提,評是批的深化,二者是因果關係,是辯證的統一。批評的目的在於通過批評達到糾正、幫助、指導的目的,使被批評者找到差距,明確事理,避免重犯。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時,不能簡單地一批了事,把批評完全等同於否定,那樣師生關係不會和諧的!教師應該以“批”為切入點,以“評”為落腳點,不要只“批”不“評”,或重“批”輕“評”,而要“批”與“評”有機結合。

拓展:差生只能批評嗎?

三字經中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差生如此,好生也不例外。“差”不是差生的本質,變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於受到家長無端的訓斥,甚至棍棒教育;有的由於教師缺乏正確教育方法;有的由於學習方法不當,成績不佳,造成過重的思想負擔,最終自暴自棄。

我的這位“差生”國小時父母離異,使其缺少家庭温暖,造成學習習慣不好,缺少自律,成績不佳,再加上老師沒有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教育方法生硬,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使他的內心對學校、對老師有了更多的敵意。然而一次不經意的關懷,就讓這個孩子“感受到了這裏是生活的好地方”,從此差就慢慢向好的方面轉化了。所以“差生”其實並不“差”,差的是我們的教育還缺少因人施教,我們的教育過多地注重了成績本身,而較少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的需求和渴望。

在社會、學校、家庭的大多數人眼裏,智力差就是差生,既然一些人或相當的一些人這樣理解差生,那麼,在許多方面,差生就被排斥到一種不公平的處境中。第一,分數競爭對差生的排斥,片面強調分數,把分數當作評判學生唯一的法寶。有些班主任考試後,單純以學生成績排名張榜公佈,並且寫明前十名和後十名,這種公佈形式,對差生可以説是致命的一着,產生了沉重的精神壓力。一個長期戴上失敗者、落後者包袱的人,怎麼振作精神、奮發向前呢?這種分數唯一就意味着對差生的一種不合理也不合情的排斥。

我們要科學家,也要技術工人;我們要尖端人才,也要普通勞動者;我們要紅花,也要綠葉。我們既要培養尖端人才,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第二,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對差生產生排斥。人才的培養能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關鍵是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能不能有效地幅射到每一個培養對象身上去,目前部分教師的教學過程越來越嚴重地脱離學生實際,特別是中差生不能通過教學過程產生良性轉變,甚至教學過程越來越多地使差生越來越差,嚴重造成兩極分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