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江山實習報告

來源:文萃谷 2.89W

第一章 緒 言

08江山實習報告

1.1.1 實習區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概況

實習區位於江山市郊,屬浙江省衢州地區管轄。填圖區在西郊,離城區2 km,東徑118°33ˊ45ˊˊ —118°38ˊ20ˊˊ ,北緯 28°43ˊ6ˊˊ —28°45ˊ50ˊˊ 。江山有浙贛鐵路直達杭州、南昌,與閩北、皖南有公路相連。實習區有公路直通市內,交通十分方便。

圖1-1 江山交通位置圖

實習區屬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勢走向北東,蚱蜢山、江山崗一帶的山前地帶,山丘呈北西延展(見封底)。區內較高的山峯有老虎山(279m),西山高地(272.2m),方家山(209.0m),

龍王山(204.0m),區內最低海拔80.0m。切割深度最大150m,一般50 m—70m。區內水系主要為江山港,河面度200m,水深最大為2.8m,一般小於1m。流向北東,向北東注入錢塘江。流量隨季節變化較大,8-9月份可因乾旱出現暫時性斷流。

實習區屬亞熱帶温暖潮濕氣候,具海洋型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温 16℃--18℃,8—9 月份氣温最高,平均為36℃,最高可達40℃;1—2月份氣温最低,平均1℃--2℃。年降雨量1800 mm—2000mm,3—4月為梅雨季節,4月份開始出現雷陣雨。年蒸發量700 mm—800mm。

按中國巖石地層區劃,江山地區屬華南地層大區,實習區主要位於揚子地層區江南地層分區江山-臨安地層小區內。實習區內前震旦系、白堊系出露零星,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廣泛分佈,層序齊全,化石豐富。實習區內基巖的出露狀況良好,各個地層之間的分界線也較為明顯。對於新生掌握地址填圖方法起了重要作用。但填土區域部分地區植被髮育,使得一些地質界線無法確定,故只能用追索法找出其分界線。

江山一帶農業以水稻為主,工業以水泥工業為支柱,食品、針織等小型廠礦較多。近年經濟發展較快。

1.1.2 地質調查簡史

浙江江山地區地質研究開展較早,過去多以生物地層研究為主。多年來,一些地質學家先後來此進行地質調查,對地層作了劃分。撫州地質專科學校在江山建立實習基地,之後經過 30 多年來地學類專業師生的共同努力,對江山的地質構造特徵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1.1.3 教學任務

初步掌握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學習野外觀察和收集資料的基本技能;促進課堂知識和野外實際的結合;培養對地質現象的綜合思辯能力;掌握剖面的野外測量,室內整理與計算,繪製剖面圖的原理和方法。

1.1.4 教學內容 本次實習分野外實習和室內整理兩個階段。野外實習的實習時間為期2周左右,室內整理的時間為期4周。實習內容分三大類:一是學會如何實測剖面;二是如何野外踏勘;三是進行初步野外地質填圖。實習時每個班分為7個組,每個組6-7個人。每個組獨自進行實測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實習指導老師是吳仁貴老師。實習期間本小組基本完成實習任務和實習要求。此次野外填圖區域的面積為4.6平方公里。兩條實測剖面的長度分別為500米(江山崗-上橫塘)和551米(吳家弄-何家山鄉政府)。此次實習的觀測路線有10,地質點記錄了76個,樣品及標本採集數量達27,筆石化石2塊。

第二章 地 層

1.2.1 巖石地層單位及其釐定説明

按中國巖石地層區劃,江山地區屬華南地層大區,實習區主要位於揚子地層區江南地層分區江山-臨安地層小區內。實習區內前震旦系、白堊系出露零星,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廣泛分佈,層序齊全,化石豐富。

巖石地層單位的建立,應當考慮宏觀巖性、巖相特徵及其區域穩定性。就其時代而言,普遍具有橫向穿時性,縱向跨時性。根據這一原則,將江山實習區巖石地層釐定出了1個羣(未分組)、16 個組。下面介紹上述17個巖石地層單位以及江山-紹興斷裂東側的陳蔡羣及磨石山組的基本特徵。

(一)前震旦繫上墅組(Pt3s)

系浙江區測隊(1969)建,命名地點在衢縣上墅村。本組偉一套輕微變質的陸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噴發巖,巖性主要為凝結火山角礫巖和角礫巖屑凝灰巖,流紋質玻屑凝灰巖,夾流紋斑巖及少量沉凝灰巖。時代屬新元古代。本組分佈於河東及上餘一帶,露頭良好,厚度﹥800m

(二)震旦系-奧陶系

(1)志棠組(Z1z)

下段巖性為紫紅色.灰紅色塊狀礫巖.含礫粗砂巖夾灰紫色.紫紅色砂巖。頂部見紫紅色層狀凝灰質砂巖;底部有一層灰色.灰綠色塊狀礫巖,礫石多呈稜角.次稜角狀,以火上巖為主,與下伏上墅組巖性一致,具底礫巖特徵。本組發育不連續的斜層理.平行層理.塊狀層理,下部沖刷底蝕構造發育。偶見波痕,厚309.3m.本組主要分佈於新塘塢,上餘,四都豐足一帶,江山城關西山及須山公園也零星出露。與下伏上墅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呈暗色調。

(2)雷公塢組(Z1l)

下部為冰磧含礫砂巖、含礫泥砂巖、含礫泥巖夾少量砂巖,中部為黑色頁巖、含錳砂巖、頁巖、白雲巖、硅質巖等,上部為含礫冰磧砂巖夾少量泥巖、粉砂質泥巖。厚8.5 ~49.4m。自東向西,厚度不斷增大。本組主要分佈於新塘塢.黃泥塘一帶,城關西山也有零星出露。與下伏志棠組呈假整合接觸,本組特徵清楚,層位穩定,分佈廣泛,是震旦系劃分對比的標誌層之一。屬於早震旦世晚期沉積,沉積相為兵法筏海洋沉積。

(3)西峯寺組(Z2x)

下段下部為青灰色灰質白雲巖,含白雲石.燧石團塊微晶灰巖,含灰雲巖夾灰黑色粉砂質頁巖。有時呈不規則互層。中部為一層厚度不大,但層位穩定的紫紅色含泥白雲巖夾白雲巖扁豆體,具水平紋層,可作為下段劃分對比標誌層。上部為淺灰色,風化後呈土黃色的 白雲巖。偶夾黑色頁巖,厚約79.1m。上段灰色.灰白色風化為黃灰色白雲巖,塊狀疊層石白雲巖,上部有時見燧石團塊 ,水平紋層發育。厚約79.2m。本組主要出露在大陳.新塘塢.城關西山也零星出露,與下伏雷公塢組呈假整合接觸。

(4)荷塘組(∈1h)

巖性主要為灰色.灰黃色頁巖,硅質頁巖,底部見石煤層,含膠磷礦礫屑白雲巖,結合狀磷塊巖。產三葉蟲,底部還見小殼動物化石。厚19.1m。本組主要分佈於荷塘.碓邊一帶。與下伏震旦系西峯寺灰巖呈假整合接觸。在地貌上位於山脊一側,植被生長茂密。

(5)碓邊組(∈1-O1d)

巖性主要為灰黑色薄層微晶灰巖,含泥微晶灰巖夾鈣質頁巖條帶,底部見白雲巖 條帶,頂部泥質含量增多,水平紋層發育,底部見鳥眼構造。產三葉蟲化石及腕足類化石,厚329.9m。本組主要出露與碓邊,大陳嶺,楊柳崗及黃泥塘等地,江山市西山有靈性出露。橫向變化不大,與下伏荷塘組呈假整合接觸。

(6)印渚埠組(O1y)

本組巖性為黃綠色頁巖夾少量鈣質頁巖、瘤狀泥灰巖,頂部見紫紅色頁巖。頁巖風化後呈火柴棍狀。產大量化石,包括三葉蟲。本組分佈於碓邊、黃泥崗、江山底一帶,底部多因斷層而出露不全,僅在碓邊一帶出露完整,與下伏碓邊組呈整合接觸。

(7)寧國組(O1n)

本組巖性為灰黑色頁巖夾微薄層狀粉砂巖、硅質巖,水平紋層發育,底部有時夾微晶灰巖。本組產三葉蟲:腹足類及介形類化石,底部灰巖中產牙形刺。厚40.6 m 。本組分佈於江山底、黃泥崗、碓邊一帶,西山、荷花塘等地也有零星分佈。本組與下伏印渚埠組呈整合接觸。值得注意的是寧國組命名地點無灰巖出現,故以黑色筆石頁巖命名。而江山地區寧國組底部出現透鏡體,並非單一的筆石頁巖,與寧國剖面不同,而更接近於中南地區的大灣組。考慮到江山地區寧國組與下伏印渚埠組呈整合接觸,故可認為江山地區相當於標準寧國組下部三個筆石帶的筆石頁巖已相變為印渚埠組頂部的黃綠色、紫紅色頁巖。

(8)胡樂組(O1-2h)

本組巖性為灰黑色薄層硅質巖、頁巖、粉砂巖碳質頁巖,風化後呈黃褐色至淺黃色。產筆石:。產腕足類。厚29.8 m 。本組分佈於江山底、黃泥崗、碓邊一帶,荷花塘等地也零星出露。地形上多為低地,常為第四系覆蓋。本組與下伏寧國組呈整合接觸。

(9)硯瓦山組(O2y)

本組巖性下部為灰黑色微晶灰巖夾鈣質頁巖、灰綠色瘤狀泥灰巖,中部為紫紅色瘤狀泥灰巖,上部為灰色瘤狀泥灰巖、灰色礫屑灰巖夾鈣質頁巖。產三葉蟲:。本組出露於硯瓦山、蓮塘、黃泥崗、金目塢等地,伍家弄一帶零星出露。本組與下伏胡樂組呈整合接觸。

(10)黃泥崗組(O3h)

本組巖性為磚紅色頁巖、泥巖、粉砂質頁巖,下部含較多鈣質、硅鈣質結核。其中鈣質結核中心一般為保存完整的化石,硅鈣質結核中未見。本組產豐富的化石。本組在江山分佈廣,主要出露於大橋、鄭家塢、黃泥崗、弄裏、江山底一帶。大致呈北東向分佈,與下伏硯瓦山組整合接觸。本組分佈廣泛,厚度不大,巖性、巖相穩定,特徵明顯,化石豐富,是本區良好的標誌層。

(11)長塢組(O3c)

本組巖性為灰綠色、灰黃綠色頁巖、鈣質頁巖夾粉砂巖、細砂巖,構成韻律層。斜層理、水平層理、包卷層理、透鏡狀層理、波痕及槽模發育。本組化石稀少,主要產於非韻律層中,本組是江山地區出露最廣的地層,主要分佈於仕陽尾、雪坑尖、,祝家塢、伍家弄、長塢一帶。長塢組厚度變化較大,自東向西,厚度增大,至淳安一帶厚度超過2000 m 。在衢州三衢山至江西玉山雞頭山,本組相變為厚層灰巖,珊瑚、腕足類等底棲生物發育。與下伏黃泥崗組呈整合接觸。

(三)石炭系-二疊系

(1)葉家塘組(C1y)

本組巖性下部為灰色、灰白色高嶺石粘土巖、碳質頁巖夾薄煤層,呈不穩定的透鏡體產出;中部為灰色、灰褐色覆成分礫巖、含礫粗砂巖、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夾土黃色、黃白色粉砂巖;頂部為一層厚約10—20 m 的紫紅色粉砂巖,厚90.5 m 。本組主要分佈於何家山、方家山、黃泥崗一帶,與下伏長塢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2)藕塘底組(C2o)

本組巖性可分為上、下兩段。下段下部為灰白色、灰色石英質礫巖、灰白色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上部為白雲巖、骨屑灰巖與砂巖、紫紅色、灰綠色泥質粉砂巖、泥巖組成韻律互層。厚152.0 m 。 上段下部為黃白色礫巖、粗砂巖及紫紅色泥質粉砂巖組成不規則韻律,韻律厚數2-30 m ;上部為黃白色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含礫粗砂巖夾黃白色生物碎屑硅巖,厚195.0 m。本組分佈於何家山、馬宅塘、上餘、壇石一帶,與下伏葉家塘組呈整合接觸。

(3)石頭山組(C1-P1s)

巖性主要為深灰色厚層狀,塊狀微晶灰巖,骨屑微晶灰巖,下部見微晶核形石灰巖,核形石微晶灰巖,底部夾細晶白雲巖,上部銷量帶狀.團塊狀燧石。本組主要分佈於何家山,石頭山.老虎山.花墳頭一帶,巖性穩定,與下伏藕塘底組呈整合接觸,在老虎山被衢江羣角度不整和覆蓋,厚267.2m,與下伏地層界線清楚。

(4)丁家山組(p1d)

巖性為黑色薄層狀硅質巖,硅質粉砂巖,粉砂巖夾微晶灰巖。本組分佈於何家山-馬宅塘等地,與下伏石頭山組整合接觸,界線較清楚,厚度>70m。未見頂。

(四)白堊系

衢江羣(K2qj)

本組巖性為棕褐色、紫紅色礫巖、砂巖、泥質粉砂巖,礫石成分複雜,可見下伏丁家山硅質巖、石頭山灰巖及其燧石結核的碎塊。1977年江山市淤頭鎮陳塘邊金交椅衢江羣砂巖中發現恐龍骨骼化石,1999年江山市環城西路擴建時挖出一窩近20枚恐龍蛋化石(博文,錢華,1999)。產狀近水平。厚>50 m 。本組分佈於新塘邊、賀村等地,老虎山、西山一帶也有出露。以角度不整合覆於石頭山組和丁家山組之上。

(五)浙東南區

(1)陳蔡羣

本羣僅分佈於石達河一帶,為一套變質巖泵。巖性主要為灰白色,黃褐色黑雲斜長片麻巖,二雲斜長片麻巖,淺粒巖,黑雲石英片巖,角閃巖,大理巖等,底部出露不全。

(2)磨石山組

見於石達河碗窯一帶,為火山碎屑巖系。由紫褐色晶屑玻屑凝灰巖,弱熔接晶玻屑凝灰巖夾褐色層狀凝灰巖組成。碗窯剖面以層狀凝灰巖頂面為界可劃分出兩噴發旋迴。

(六)第四系(Q)

巖性上部為黃色粉砂質粘土,粉細砂及中粗砂,下部為鬆散砂礫石.砂卵石層,厚度一般為8-14m,平均為11m。與下伏地層界線清楚。

第三章 構造

江山位於江山—紹興深斷裂西側。受深斷裂控制,浙江東、西的區域地質面貌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浙東變質基底稱陳蔡羣,由黑雲母斜長片麻巖、雲母石英片巖、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夾大理巖組成。變質相屬角閃巖相和綠片巖相,鋯石U—Pb年齡1438—2004Ma(水濤,1988),時代為中晚元古代。其上為上三疊統—下侏羅統河湖相煤系、中侏羅統—下白堊統火山—沉積巖系、上白堊統紅層及新第三系橄欖玄武巖覆蓋。缺失震旦紀—中生代早期的全部海相地層,中生代酸性火山熔巖大面積覆蓋是浙東地質發展上的兩個重要特點。浙西基底稱雙溪塢羣,為一套中基性—酸性熔巖、火山碎屑巖系,全巖Rb—Sr等時線年齡705Ma(水濤,1988)。其上有零星分佈的陸相火山—粗碎屑堆積。震旦紀—志留紀為一套連續的碳酸鹽—砂泥質沉積,晚泥盆世—早三疊世為砂巖—碳酸鹽巖組合,分別構成兩個完整的沉積旋迴,中生代火山碎屑盆地零星分佈。與皖南揚子地台的穩定型沉積相比,浙西早古生代地層厚度較大,碎屑巖具相對優勢,且發育濁流沉積為特點。由浙西向南至贛中一帶,震旦—奧陶系為厚逾萬米的火山碎屑巖—碎屑巖活動型沉積,具較深的陸緣海沉積特點。由此可見,浙西震旦—早古生代沉積具明顯的過渡型特徵。晚古生代沉積環境在上述各地差異不大。在構造巖漿活動方面,浙東以燕山期的斷塊活動為主,出現大面積酸性巖漿的噴出與侵入,並伴隨熱—動力變質作用。浙西以印支期褶皺運動為主,巖漿活動微弱。

(一) 褶皺構造

區內褶皺為線形平行褶皺羣。軸向約北東30°--45°。軸面傾向南東。從南東向北西褶皺強度逐漸減弱,褶皺類型從等斜褶皺、倒轉褶皺、斜歪閉合褶皺依次向直立開闊褶皺轉化。下面簡要描述區內主要褶皺。

(1)伍家弄背斜

南起蓮花山以南,沿北東方向延伸經新棚、伍家弄、牛塘殿,在塘頭附近尖滅。全長超過5km,背斜軸向40°左右,樞紐近於水平,產狀較穩定,南東翼傾角約45°,北西翼傾角65°,軸面傾向南東,傾角80°左右。核部出露硯瓦山組瘤狀灰巖,兩翼依次對稱出露黃泥崗組和長塢組地層。翼間角70°左右,屬閉合褶皺。轉折端園弧狀。在新棚處核部發育小柔皺、流劈理和不規則石香腸,並見有小型逆衝斷層。沿背斜軸線方向被若干條橫向和斜向的斷層破壞,平面上表現出背斜核部在斷層兩盤寬窄的變化和被錯開的現象。

(2)田棚向斜

南起達龍頭以南,沿北東方向延伸經田棚、鄧塘等,在江山底附近尖滅,全長超過4km 。軸向40°,樞紐微向南西220°方向傾伏,傾伏角小於5°,南東翼傾角40°--60°,北西翼傾角較緩,一般小於40°。軸面近於直立。核部出露長塢組,兩翼依次對稱出露黃泥崗組和硯瓦山組。向斜由兩個次級向斜和一個次級背斜組成。在靈宮殿、鄧塘等處,由於受橫斷層垂向升降的破壞和地形起伏的影響,次級背斜核部出露黃泥崗組乃至硯瓦山組地層。在達龍頭處,次級背斜正好穿過達龍頭山頭,由於轉折端附近產狀較平緩,核部的黃泥崗組沿半山腰繞達龍頭出露一週,地層界線長軸方向為北西向,型似“8”字。若僅從界線的平面形態而未考慮產狀的話,常誤以為褶皺的軸向是北西向。

(二) 斷裂構造

1.斷層

區內斷層較發育。根據它們的走向大致可分為北東向、北西向和北北西向三組。其中北東向斷層平行褶皺軸向和巖層的總體走向,是一組走向(縱)逆斷層;北西向斷層垂直褶皺軸向和巖層總體走向,是一組以正斷層為主的傾向(橫)斷層,北北西向斷層斜切褶皺軸向和巖層總體走向,是一組以左行平移為主兼有上盤下降的正——左行平移斷層。

(1)伍家山斜向正----左行平移斷層

南起伍家弄以東,沿北北西方向延伸至鄭家塢以東,全長約2km。野外測量斷層面產狀66°∠80°。斷層破碎帶寬窄不一,一般小於1m。帶內見有斷層角礫和斷層泥,角礫多呈尖稜狀,大小混雜,不具定向排列,無外源物質,局部見有膠結鬆散的碎裂巖。斷裂帶兩側巖石較破碎,但無擠壓片理。該斷層斜切伍家弄背斜,沿走向方向左行水平錯開距離近200m。斷層兩盤伍家弄背斜核部的出露寬度具明顯的變化,北東盤(上盤)背斜核部出露窄,根據背斜兩翼產狀推測,上盤下降的垂直分量約120m左右。斷層上盤滑動線在斷層面上的側伏角約31.5°。該斷層為正--左行平移斷層。

在伍家弄村東,主斷層的下盤近斷面處,發育若干條產狀和性質均與主斷層相似的小斷層,平面上表現為左行錯開,剖面上組成階梯狀斷層。

(2)何家山走向(橫)斷層

南起祝家塢,沿北東向延伸至何家山、上南塘,並繼續向北東延伸隱伏於第四系,全長超過4km,斷層走向40°左右,傾向南東,傾角約60°。上盤出露藕塘底組上段的石英質礫巖、石英砂巖,產狀141°∠53°;下盤出露石頭山組灰巖,產狀135°∠54°。斷層面與巖層面傾向相同,傾角前者大於後者。平面上和剖面上均表現為地層重複現象。在何家山通往崗後的公路壁上見有一近10m寬的斷層破碎帶,帶內充填有斷層角礫和斷層泥。下盤近破碎帶處巖層較破碎,產狀較亂,總體趨勢傾角變緩,並見有一基性巖脈順層侵入;上盤巖層具明顯的牽引現象。根據牽引彎曲和地層重複現象等判定斷層為一上盤上升的逆斷層。

2.節理

節理是一種規模小且沿裂開面兩側巖塊無明顯相對位移的斷裂構造,是構造運動的最基本產物。每期構造運動的發生,不論它們的運動性質和強度怎樣,都可能形成節理構造並保留下來,為重建古構造應力軸方位,恢復古構造應力場提供可靠的依據。江山地區節理構造十分發育。剪節理在各種不同巖性中均十分發育,張節理主要見於灰巖和厚層狀砂巖中,並往往充填有方解石脈或石英脈。

3.劈理

劈理是一種將巖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狀的次生面狀構造。江山實習區見有兩種類型的劈理,一種為流劈理,另一種為破劈理。

流劈理是由片狀、板狀或扁園狀礦物或集合體的平行排列構成的易於劈開的脆弱面。它是在強烈擠壓作用下,巖石在變質固態流變過程中發生塑性流動,巖石的內部組分發生壓扁、拉長、旋轉和重結晶作用的結果。江山實習區流劈理主要見於逆斷層、平移斷層的斷裂帶及其兩側和背斜核部、翼部等經受過強烈擠壓的泥質巖石中。流劈理面大致垂直於主壓應力軸方向,與主滑動面之間的鋭夾角指向對盤的滑動方向。在西山逆斷層下盤的長塢組近斷裂帶處發育有流劈理。劈理面略有彎曲,微劈石呈透鏡狀,劈理走向與斷層走向成微角度相交,劈理面的傾角較大。表明西山逆斷層伴有左行斜衝性質。新棚附近的伍家弄背斜核部硯瓦山底部的泥質巖中,除發育不規則小柔皺的逆衝斷層外,還發育有產狀不穩定的流劈理。劈理面與巖層面的夾角較小,反映近核部處上覆巖層自翼部向背斜轉折端滑動。另外在方家山東坡,葉家塘組底部的煤層及其頂底板頁巖中也見有斜交層理的流劈理。

破劈理是指巖石中一組密集的剪切破裂面,破裂面的發育與巖石中礦物是否平行排列無關。它的力學性質和成因與剪節理相同,屬脆韌性的剪切破裂變形,兩者的區別在於觀察尺度的大小問題,兩破劈理的間隔一般為數毫米到數釐米。當其間隔超過數釐米時就稱為節理了。本區破劈理彼彼皆是,但最為典型的應屬層間破劈理。在軟硬巖層相間的褶皺翼部,軟巖層中形成與層面小夾角的流劈理,硬巖層中形成與層面大夾角的破劈理,剖面上表現出劈理折射現象。

第四章 地質發展簡史

根據地層接觸關係,結合巖漿活動,構造變形歷史,可將本區構造發展史分為4個階段:

1.晉寧期地塊對接帶時期

華夏地塊和揚子地台是兩個構造經歷不同的古老地塊。華夏地塊具有複雜的基底組成,近年獲得的同位素地質年齡數據多在900—2000Ma之間,反映了地塊多次離合的歷史。原巖恢復屬陸屑與火山建造,晚期火山活動帶有明顯的雙模式特徵,為克拉通裂陷槽的產物。揚子地台東南緣為泥質濁積巖系(上溪羣)、火山--泥質濁積巖系(雙橋山羣),沿紹興--常山一線發育鈣鹼系列的中基性--中性熔巖、火山碎屑巖系,上部熔巖具陸相噴發特點(雙溪塢羣),為島弧和弧後盆地產物,組成揚子地台褶皺基底的東南邊緣。早晉寧期,華夏地塊與揚子地台沿江山--紹興深斷裂碰撞對接,兩側陸殼對衝推覆,伴隨中級區域變質作用及重熔型巖漿活動,完成了本區洋殼向陸殼的轉化,海水退出本區。晚元古代早期,在江山--紹興深斷裂與浙皖贛深斷裂之間,發生大規模裂陷,在斷陷盆地中,堆積了巨厚的陸相碎屑--火山碎屑巖系及雙峯式火山活動。晚晉寧運動使裂陷槽褶皺封閉,伴隨中酸性、酸性巖漿侵入,由於基底固結程度的差異,對浙江東西的構造發展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加里東期陸內裂陷時期

震旦紀—志留紀間的地殼運動大致分成兩個階段。(1)震旦紀--早奧陶世早期,除早震旦世由於古構造地貌的影響,山前堆積迅速,造成盆地短期的均衡沉降外,盆地整體維持着長期的台地環境,華夏古陸與浙皖海盆無明顯差異升降。火山活動主要發育在江山--紹興深斷裂南西段的'贛東北地區。(2)早奧陶世晚期--志留紀末,以沉降為主。其中寧國期--胡樂期浙皖海盆與華夏古陸發生大幅度的整體下沉,形成範圍廣大的較深水盆地環境。硯瓦山期--黃泥崗期曾短暫抬升。盆內沉積相空間變化不大,仍保持着構造活動的均一性質。長塢期至志留紀末,華夏古陸與浙皖海盆的差異升降十分強烈,濁流沉積發育。深斷裂同沉積活動增強,盆內沉積相系比較複雜。累計沉降幅度為震旦紀--寒武紀的3倍,沉降中心不斷西移。志留紀末,由於補償過剩,世界海平面下降和東部不斷抬升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海水退出本區。由此可見,本區加里東運動為差異升降運動,北東向深斷裂控制塊體升降。地殼的較強活動時期為晚奧陶世晚期到志留紀末。根據節理統計及應力場模擬得出的兩組主壓應力的合力平行本區的深斷裂方向。在北西--南東向的張力作用下,形成受深斷裂控制的地塹型盆地。華南廣大地區加里東運動為褶皺運動,但褶皺運動自南向北逐漸減弱,構造活動時間逐漸延遲,至浙皖地區已衰減為抬升運動。

3.華力西--印支期陸內拗陷時期

在泥盆紀--中三疊世間,浙皖海盆以拗陷為主,深斷裂無明顯活動。石炭紀和二疊紀浙皖海盆廣泛發育淺海台地相碳酸鹽沉積,但在華夏古陸西緣(江山、蘭溪等地)藕塘底期尚發育以粗碎屑巖為主夾碳酸鹽巖的混合沉積。早二疊世早期以前,地殼相對穩定,晚期以後,地殼活動比較頻繁,分升降運動和褶皺運動兩種。本區華力西--印支旋迴的地殼運動可分為5期。Ⅰ期見於黃龍期中時,在華夏古陸西側形成下細上粗的沉積相序。Ⅱ期見於丁家山組/孤峯組與龍潭組之間,即東吳運動。在浙皖地區使淺海盆地轉化為大面積的濱海沼澤,為江南的主要成煤期。Ⅲ 期見於早三疊世之後,浙東隆起,海水向西萎縮,華南陸表海因阻隔不能與太平洋連通。華南動物羣向特提斯型演化。Ⅳ期見於贛北中三疊統楊家羣與上三疊統安源羣之間,是一場遍及華南的蓋層褶皺運動,即安源運動。它使本區震旦--早三疊紀地層形成北東向過渡型褶皺。在臨近華夏地塊的浙西,褶皺形態及軸面傾斜的空間變化,以及江山--紹興深斷裂西側地層逆衝倒轉等現象均説明擠壓應力來自東南(圖1-7)。從華南沉積類型、巖漿活動、褶皺變形強度及生物地理區的變遷等方面分析表明,發生於拉丁期末的褶皺運動與印支南海地塊向北推擠及古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有關,擠壓作用強度自東南向西北方向遞減。Ⅴ期見於晚三疊世與早侏羅世之間,浙東楓坪組與烏灶組、浙西馬澗組與下伏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其影響限於蘇、皖、浙北部,與華北地台、揚子地台在三疊紀末碰撞對接有關。

4.燕山期--喜山期大陸邊緣活動帶時期

印支運動改變了中國構造發展史上長期的南北分異狀態,形成了東隆西拗的構造格局。由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相互作用,燕山早期,江山地區的主壓應力為南東—北西向,引起早白堊世早期地層褶皺。燕山晚期浙東因地幔上拱呈拉張狀態,沿江山--紹興深斷裂發育一系列斷陷盆地。早期的逆斷層演變成為正斷層,在江山形成硅化角礫巖帶切過上白堊統地層。

第五章 國土資源

1. 土地資源

實習區內土地類型的劃分以自然類型為主。各級土地類型劃分是以土地分異的主導因素作為分類依據的。根據地形差異,將全區土地劃分成6個一級土地類型,並採用地形命名。根據巖土組合差異以及次一級地形差別,劃分出26個二級土地類型,主要採用巖石—地形命名。

(1)河谷平原

主要由江山港及其支流二岸的河漫灘構成,地勢平坦,極大部分為耕地,又以種植水稻為主(土壤均為水稻土)。

①江山港河牀及洲灘地。水域及斷續分佈的砂礫石灘。洲灘成分以礫石為多,礫徑5—50公分;部分洲灘已發展成雛型河漫灘,在(砂)礫石層上履蓋一層長草皮的砂土層。

②江山港低漫灘地。位於江山港沿岸,由砂性土構成,大多為水稻土,部分潮土。由於高度(指海拔高度,下同)較低,低於10年一遇洪水位,故極易遭洪水淹沒。目前在城東沿江已建成新的市區,雖沿江築有防洪圩堤,但標準尚需提高。

③江山港高河漫灘地(河漫灘階地)。區內主要位城北火車站至天井堂一帶,包括一部分老城區的北部。由於江山港在高河漫灘階段的演化比較複雜,所以土層的性質也有較大變化。地表一般為粉(粘)土層,除了城北一帶已闢為建築場地外,在城外仍主要是種植水稻的耕地。高河漫灘地的高度,位於江山港的一般洪水位於之上,但仍低於20—50年一遇的洪水位。

④江山港支谷河漫灘地。主要位西山的北側及南側(彭裏一帶)二處江山港支流形成的河谷谷底,地貌上屬河漫灘,堆積物主要屬沖積(含洪積成份),剖面具不夠規則的二元結構。以耕地為主,多水稻土。

(2)緩坡地

地表以殘積土層為主;擬應歸屬崗地範疇,但因坡度特別低緩,與起伏的崗地比較,在使用時有較大差別,因而單獨闢為一類。主要分佈於江山市老城區南部,高度不足120m,地面稍有起伏,是江山市區重要的城市建設場地。地表均為殘積相網紋紅土,厚度超過3-5m。

①紅層緩坡地。基巖為衢江羣紅色砂(礫)巖,埋深3—5m以下。基巖表層大多強烈風化,強風化帶深度10m左右。本類土地,地形平緩,又高於洪水位,天然地基也較穩定,為較好的建設場地。

②砂頁巖緩坡地。基巖包括長塢組頁巖及葉家塘組砂巖。位於城南的仙坦一帶,原為低緩的矮丘,隨城市發展,現已被推平,全被建築物履蓋。

③石灰巖緩坡地。位城南汽車站一帶。原為城郊的一片低窪地,後隨城市發展,埋填了大量客土,現已建成為城區的一部分。因地基為石灰巖,易發生地面的塌陷。

④花崗巖緩坡地。位於城南航埠山的北麓,地勢平緩,花崗巖地基,為良好的建設用地。

(3)崗地

高度約120m,地形有一定起伏,崗丘頂部相對比較平坦。地表由殘積紅土構成,但土層較緩坡地要保基巖風化程度較弱。土壤仍為紅壤。目前城區附近的崗地,除了一部分已被闢為建築場地之外,餘均為人工林地。

①紅層崗地。位城南紅崗山一帶。地表殘積紅土(粉粘土),部分具有紅白相間的網紋,紅土深度不一,個別地段可露出風化的紅層基巖。巖層屬衢江羣。

②花崗巖崗地。位城南航埠山及河東的外弄—餘家一帶。地表殘積(網紋)紅土中含較多的砂屑。除房屋外,林木履蓋較茂盛(人工松林及針闊林)。

③崗地內坳溝地。指規模較大、已開闢為耕地的一些坳溝。主要位於河東花崗巖崗地內,其中的坳溝相對較淺而緩。坳溝地中的土類堆積物,以坡洪積為主(下面仍有殘積紅土),剖面層次比較亂,厚度較校地表自然土壤仍以紅壤為主,但大多已改造成水稻土及旱作土。

(4)低丘陵地

高度150—160m左右,地形起伏,但山體整體較園滑。主要位於實習區西部,由粉砂巖、頁巖及石灰巖等構成。因土壤侵蝕強烈,土層較淺薄;土體及淺部基巖中的水份少,林木植被較稀疏。

①粉砂巖頁巖低丘陵地。基巖為長塢組粉砂巖、頁巖,透水性差,且物理風化強烈。因地表侵蝕,土體淺薄,並含大量頁巖崩解而成的小片石。土壤多屬侵蝕性紅壤亞類的片石砂土土屬。植被稀疏,除部分人工林地外,大多為灌木及草地。地表因遭受長期沖刷,形成眾多衝溝,但山丘的整體仍顯得比較園滑。

②紫色巖土低丘陵地。分佈在粉砂巖、頁巖低丘陵地內部,基巖為黃泥崗組與硯瓦山組紫色巖層(頁巖及泥灰巖),因強烈物理風化,地表形成紫色土。土層稍厚,質較疏鬆,植被也較密(與粉砂巖、頁巖低丘陵地相比);部分已開墾為旱作耕地。

③石英砂巖低丘陵地。位於馬家塘一帶。基巖為葉家塘組(及藕塘底組)的石英砂巖,含粉砂巖及礫巖等。地表土層為殘坡積相砂土碎石層,厚度較大,但厚度的變化也比較大。土壤屬黃紅壤亞類中的砂巖類黃紅壤,表土呈棕灰色,心土呈黃棕至灰棕色,壤質土,部分質較粗。植被茂密,自然履蓋度較高。

④石灰巖低丘陵地。主要位於石頭山—何家山一帶。基巖為石頭山組灰白至暗灰色厚層石灰巖。石灰巖的正向地形不突出,呈丘陵狀(溶丘地形);另有少量負向的溶蝕窪地。自然土壤為石灰巖類紅壤,質地粘重,土體呈棕紅色。植被為針闊混交林。某些石灰巖低丘陵,如石頭山,大-片基巖裸露,缺少土層和植被。

⑤火山巖低丘陵地。位河東須江公園一帶。基巖為上墅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地表殘積紅土碎石層,局部具網紋,土層厚度不一,多為1 m左右。土壤屬黃紅壤亞類,心土層帶黃棕色。因屬公園區,林木繁茂。

⑥低丘陵地內坳溝地。主要指低丘陵地內的一些大型坳溝,寬近200m,長數km。它們的延伸多半呈NW和NE方向,跟當地基巖內的斷層構造方向一致。其中多半已開墾成耕地(水田,部分旱地),是低丘陵區內重要的農作區。溝內土層厚度較小,大多小於3—5m,成因比較複雜,多半為含礫的砂土層。

(5)中丘陵地

高度200m左右。位於方家山及河東的烏木山,因土層較厚,土體及淺部基巖中的水份狀況優於低丘陵地,所以植被也較低丘陵茂密。

①石英砂巖中丘陵地。位於方家山。基巖主要為葉家塘組與藕塘底組的石英砂巖與礫巖等。方家山是江山粘土礦的所在地,礦層產於葉家塘組底部,礦層底板為長塢組泥巖。礦區自然土壤為黃紅壤,植被以人工松林為主。由於採礦,已使大-片土地和山林遭受破壞,應加強整治。

②硅質頁巖砂礫巖中丘陵地。位於西山西南側的桐嶺。山體基巖主要為志棠組硅質頁巖及砂礫巖,部分為衢江羣及葉家塘組等。桐嶺是西山高丘陵的南延部分,基巖類型基本一致。只是地形高度較低。土壤仍為黃紅壤,植被為針闊混交林。

③石灰巖中丘陵地。位於方家山的西南端。基巖為石頭山組灰巖。地表殘積紅(粘)土層,厚度變化較大,土壤為灰巖類紅壤,植被主要為人工針葉林。

④火山巖中丘陵地。位於河東烏木山,高度約200m。基巖為上墅組火山巖,土壤屬黃紅壤亞類,殘積土層較厚,超過一m,植被大多為人工松林,生長茂盛。另外,實習區東南端的外弄一帶中丘陵地,其母巖為花崗斑巖,因它的地貌、土壤、植被、水份等要素,跟烏木山的火山巖中丘陵地基本相同,所以沒有單獨列為一類,仍歸於火山巖中丘陵地內。(或可統一稱火成巖中丘陵地)。

⑤中丘陵地內坳溝地。位於方家山及烏木山二處中丘陵地內一些規模較大的坳溝,它們的規模往往小於低丘陵地內的坳溝。溝的縱向斷面也相對較陡,也大多已闢為耕地。土層較低丘陵地內坳溝稍厚,其中含碎石也相對較多。

(6)高丘陵地

位於西山及老虎山,因地殼相對抬升而成的高地。高度270—280m左右,山坡較陡。地表殘坡積土層,土壤類別因母巖而異。因巖層較破碎,淺部水份狀況較好,林木植被往往較茂密。由於大量採石,易發崩塌、滑坡及山地洪流。

①硅質頁巖砂礫巖高丘陵地。西山高丘陵,主要由志棠組硅質巖構成的山丘地,呈NE向延展,屬構造—侵蝕地貌。地表為殘坡積砂土碎石層,厚度變化甚大,土壤屬黃紅壤亞類,,心土呈黃棕色。山體被茂密的林木履蓋,屬次生的針闊混交林,並不乏經濟林木(板粟等)。

②砂頁巖高丘陵地。位於西山的西坡,花紋頭村一帶,由長塢組粉砂巖、頁巖及葉家塘組砂礫巖等構成。土壤仍為黃紅壤,但母質(殘坡積砂土)較厚,林木履蓋茂密,內含很多灌木。

③石灰巖高丘陵地。城南老虎山高丘陵,基巖為石頭山組厚層灰巖;西山高丘陵的東北坡,基巖為碓邊組薄層灰巖。本區石灰巖高丘陵地的山體雖然較高,但並不尖鋭。灰巖高丘陵地的地表為殘積紅土,質較粘,厚度變化極大。土壤為紅壤亞類灰巖類紅壤土屬。植被茂盛,針闊混交林。因燒製水泥大量開採石灰石原料,老虎山及西山東北坡有幾處很大的採石常

④紅層高丘陵地。位於西山南端的雞公山頂及老虎山頂,殘留的衢江羣底部紅色礫巖構成丹霞地形,由陡峭的近水平產狀的基巖組成。因為地形形狀奇特,已成為城區重要的天然旅遊景觀。

上述6個一級土地類型,還可按地形歸納成河谷平原地、崗坡地和丘陵地3大類。其中河谷平原地目前以耕地利用為主,丘陵地以林地為主,而崗坡地則較多地用於城鄉居民點建設。

2. 礦產資源

江山地區沉積礦產較多, 具有工業價值的礦種有如下幾種。

(1) 煤

區內含煤層位有下寒武統荷塘組、下石炭統葉家塘組。礦區為一單斜構造,傾向西,傾角35°左右。石煤呈層狀、透鏡狀, 厚4-7m。

(2) 磷

本區下寒武統荷塘組、上震旦統西峯寺組為含磷巖系。礦體呈層狀, 傾向西, 傾角20—30°。礦層總厚0.26—1.24m, 斷續長2941m。

(3)高嶺石粘土巖

高嶺石粘土巖產於下石炭統葉家塘組底部, 上奧陶統長塢組的風化面上。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 厚2—5m。礦石呈灰白色、淺灰色,具泥狀結構、內碎屑結構,主要礦物為高嶺石,

(4) 石灰巖

石灰巖是本區的重要礦產資源, 主要用於水泥工業和生產農用石灰。含礦層位有碓邊組和石頭山組,其中石頭山組灰巖多數達到水泥灰巖的要求。彭裏石灰巖:位於江山市彭裏, 含礦層為石頭山組, 礦體呈層狀, 有4—6層, 厚246.8m, 延伸穩定。

(5)頁巖及粘土

可作為水泥的一種原料。頁巖為上奧陶統長塢組的主要巖性之一,在江山分佈很廣。總厚約180m。作為水泥粘土質原料的粘土礦點,主要見於上鋪及西山(石頭山)兩礦區。粘土礦層主要為下更新統錢江組殘坡積或洪坡積之產物。礦石一般為棕紅色粘土,局部為黃褐、黃白色斑點狀粘土。厚度變化較大,薄者3—5m,最厚可達8m左右。

(6)砂巖

砂巖主要是作為硅酸鹽水泥的硅質校正原料。礦體呈層狀,已控制長約282m,平均厚38m,總面積10233.8㎡。

(7)凝灰巖

可作為水泥混合原料的凝灰巖,僅見於新塘邊東庫村白石山一帶。合礦層為方巖組,巖性自下而上為:凝灰質砂礫巖、碳酸鹽化凝灰質砂巖、下部凝灰巖和斑脱巖(主礦層)、上部凝灰巖及凝灰質角礫巖(次要礦層)。礦體呈厚層狀,延伸較穩定,但厚度有變化。

(8)富鉀巖石

主要指富含鉀的泥質粉砂巖,白雲質粉砂巖及黑色頁巖。新塘塢礦區的含礦層位為西峯寺組富鉀層位位於該組頂部,厚6-8m,礦體一般呈層狀,礦層傾角10°-16°。

3.水資源

(1)地表水資源

指儲存在河流、湖泊、水庫、坑塘等中的天然水體或人工水體,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排泄。地表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受流域內地形地貌、氣候、植被、水系發育程度與地表徑流特徵、水利工程設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資源是指地表以下地殼表層中可供利用的地下水,賦存於巖土層的空隙(孔隙、裂隙、洞穴)中。地下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向下的滲入,經過在巖土層中較長時間的運動,最後以泉的形式,或者通過蒸發作用,或者直接向地表排泄,構成一個完整的地下水循環系統。地下水的富集程度,受土的鬆散程度、巖石的孔隙度、構造、裂隙及巖溶發育程度、大氣降水及地表水、地形地貌、植被、水動力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4.旅遊地學資源

江山自然景觀秀麗奇特,旅遊地學資源豐富,可分為四個風景區。根據我院教學實習的具體要求,這裏主要介紹江郎山風景區和老虎山風景區。

(1) 江郎山風景區

江郎山風景區方圓數十里,共有景點30餘處,依自然地勢大致可分為前山、中心、塔山、西山、後山和臨近的仙居寺六個景區。目前,塔山、西山和後山景區尚待開發。

(2)老虎山風景區

老虎山位於城南1Km左右,主峯酷似卧虎,面北而踞,耽視江城,古時為署邑的鎮山。該山山基為石頭山組灰巖,山峯為衢江羣紅色砂巖,二者的不整合接觸界線非常清楚。山中有賓暘洞,山下有鶴泉,泉水甘甜,流量較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