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故鄉》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1.51W

在《故鄉》這篇充滿所謂詩情畫意的小説裏,我們看到一個天真爛漫、聰明而又機智的少年,終於為種種可詛咒的壓榨所歪曲,所毀滅了。在這篇小説裏,作者把少年的閏土看作是自己最親切的朋友,的確,這個少年的朋友有着“無窮無盡”的豐富而瑰麗的生活知識,這正如魯迅所説,這“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這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少年,在人民的海洋裏有着無量數這樣的少年,他們充滿生氣,充滿勞動人民的温厚、純樸的感情,這是過慣狹小、高貴而貧乏的生活的貴家子弟所夢想不到的。我們還記得,少年閏土説過,“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西瓜吃,我們這裏是不算偷的”。這裏所體現的農民的'充滿詩意的動人的精神品質,怎麼可以和那些高貴而其實是猥瑣的老爺們的品質相比呢?然而過了30年,閏土便不是當年的閏土了,他和他的少年的朋友已經隔了一道高牆,他已經被剝奪了少年時代的天真無邪的品性,少年的閏土是一去不復返了。

論《故鄉》散文隨筆

也許這類事件在普通人看來是極為平凡的,但它卻深深地刺痛了、激動了作者的心,並且當它在藝術上得到表現的時候,也以同樣的程度刺痛了、激動了每一個善良的讀者的心。

魯迅絕沒有小市民的多愁多情,沒有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傷感,但正是魯迅作品,卻比所有他同時代的作品更能激動人心,這原因就在於魯迅所表現的是真正深刻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歷史悲劇。

舊制度不但毀滅了人的生活,而且毀滅了人,而人是一切財富中最可寶貴的財富。按高爾基的説法,“人”這個字是應該用大寫的,提起“人”這個字都應該感到自豪的。這就難怪對人的受到蔑視以至毀滅,在魯迅那裏,正如在其他許多偉大作家那裏一樣,成了他激烈的抗議、憎恨的焦點了。

在魯迅筆下,被壓迫者們在生活的痛苦面前,大多數都不是逆來順受,不是忍從的。他們簡直沒有一個是真正軟弱的。他們的生活苦痛,結局悲慘,但他們都表現了勞動人民特別是農民所特有的堅韌的性格,他們都為了起碼的生活權力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連後來“辛苦麻木”地生活着的閏土也沒有例外。閏土的存在始終是厚重強大的存在。的確,人民是不死的,人民的深厚的潛力即使處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也不會完全泯滅,這點歷史的真實,也許並不是所有現代中國作家都能領會,也許他們有些人只能以小資產階級的感傷備至的心情來看待人民受苦的生活,但作為一個真正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的魯迅,卻把這點真實地反映出來了。

但在那個時代,在人民解放的歷史條件還沒有具備的情況下,他們的希望都終於破滅了。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悲劇。對於悲劇,在現代中國的作家裏同樣是沒有比魯迅能夠更深刻、準確地加以表現的。

在這裏我們看到往往作者越是展示人民的精神價值,人的才能、智慧,人的崇高的品質和精神力量的時候,便越是加深作品的悲劇的性質。正是人的精神價值在那個時代無可避免地受到冷淡、蔑視以至毀滅,深刻地激動讀者,深刻地在讀者心靈裏造成受壓抑的痛苦的感情以至永遠不能平復的創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