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通用13篇)

來源:文萃谷 1.96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聽説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通用13篇)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1

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康健成長,而常遭批評打擊的孩子會變得更加不自信。

我們班有對雙胞胎姐妹,一個是“大大’一個是”小小”.她們聰明活潑,但是也很調皮。上學期“六一兒童節都參加跳舞,可小小注意力不集中,老師教的時候她不聽,所以老跟不上趟,為此沒受我班兩位老師批評,並告訴了她媽媽,她媽媽還把她痛打一頓。從此小小一段時間很消沉,不再有往日的自信。我發現她變化很大,班上有些活動也不積極參加了,像變了一個人。看到這種情況後我深深自責,於是我有意無意地主動和她交流、套近乎。不是誇她衣服好看就是説她長得好漂亮,方正就是找一切機會找一些話讚美她,並建議其他老師也這樣做……總之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讓她恢復了自信,她終於變回原來活潑的“小小”了。

這件事情對我觸動很大,我深深感到作為一名教師一言一行對孩子有多重要。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則寓言:寒風和太陽比賽,看誰能讓行人脱掉外衣。寒風使出渾身的力氣,拼命地吹啊吹,可是風越大,天氣越冷,行人就把衣裳裹得越緊;輪到太陽,它不慌不忙地播撒陽光,暖洋洋地照着行人,行人感到熱了,於是脱掉了外衣……我們的教育何嘗不是這樣呢,嚴厲換來的可能是敬而遠之,苛刻換來的可能是冷漠敵視,只有重視情感交流的教育才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2

每個班都會有幾個特別調皮的孩子,要是哪天他們沒來上學,班上自然是安靜多了。但作為一個幼兒教師有義務也有責任去教育那些調皮的孩子。其實他們有很多可愛的地方。比如説:往往調皮的孩子都活潑好動,但大多數都很聰明,課堂上會積極舉手發言,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課外各種活動都踴躍參加等等。關鍵是怎樣管理這些孩子,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優點,去克服缺點。

一、給調皮幼兒一份關愛。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孩子。”“調皮孩子”期望得到老師的關愛和鼓勵,他們想通過自己獨有的行為來引起老師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的愛。因此,對於“調皮孩子”,我們更不應該吝嗇自己的語言和表情,而是要通過各種形式,向他們表達愛。即使只是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關心的話語,一次親切的撫摸,都會使他們感受到:老師是愛我的,我應該聽老師的話。

二、細心觀察,及時發現,挖掘“調皮”幼兒身上的閃光點“調皮”孩子雖然有不少不盡人意的表現,但同樣也有許多積極可貴的地方,如好問、好探索、有主見、較聰明等等,教師要儘量找出閃光點以鼓勵他們進步。美學家羅蘭曾經説過:“對於我們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老師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以平靜的心態、平等的眼光看待這些“調皮的孩子”,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我班有個叫夏藝菲的女孩,上課時經常不舉手就突然提問題,打斷老師的話。

三、創造條件,讓幼兒有事做和“發泄”的機會。教學間隙是教育的盲區,很多時候,由於孩子沒有事做,所以開始高聲説話和亂跑。因為他們往往精力過剩,我們應創造條件,允許幼兒把剰於精力“發泄”出來,如保證足夠的户外活動時間,允許他們跑、跳,帶他們玩活動強度較大的遊戲等。

四、讓調皮幼兒有表現的機會,由於怕“調皮幼兒”鬧事,所以很多活動中,老師都會盡量減少他們參與的次數。這樣,那些孩子施展才能的機會就減少了,讓人覺得似乎除了調皮搗蛋之外,他們無所作為。其實許多“調皮幼兒”都是極其聰明的,有的還具備很強的管理能力和動手能力。我們應該儘可能的滿足他們的表現慾望,讓他們和其他幼兒一樣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五、教育調皮幼兒要有語言藝術,也許有的老師每天都是在用同樣的“台詞”批評孩子,“常常批評”沒有效果也就理所當然了。如果老師每次批評的話都一成不變,他們就會當作耳旁風。我們不妨換成另外一種説法,一點新鮮的刺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加強家園聯繫,統一教育策略,對於調皮兒童的教育,我們更應注重家園聯繫這一重要環節。從家庭入手,瞭解幼兒的家庭環境,家長的素質,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過多種渠道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調皮兒童的辦法,在此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中無人作伴,所以他們在家時就會傾其所有的玩具撥弄不停,藉此“渲泄”。

總之,調皮孩子是很有“個性”的,他們的這些個性恰恰體現了創造性人才的突出特徵。正如阿莫納什維利所説的:“沒有兒童的頑皮,沒有頑皮的兒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學。”因此,在面對班裏的“調皮”孩子時,我們不僅不應該厭惡、排斥,而應該正確認識到他們身上的獨特價值,並用發展的眼光、開放的心態、正確的培養方法來引導調皮孩子,使他們身上潛在的獨特價值得以充分發揮,讓他們的世界充滿着傳奇色彩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3

在和家長交流時常常聽到他們説也不太瞭解孩子在幼兒園學了哪些東西,只知道孩子們會背幾首兒歌、會唱一些幼兒歌曲。可參加了我們的開放日以後才感覺到他們的孩子原來會許多知識,幼兒園老師教師知識面太廣泛,生活太豐富。這是他們意想不到的。為了讓家長們能夠對孩子在園學到的內容有個別更進一步的瞭解,我們把每月學習的主題和每週要學習的大致內容都貼在家園欄上供家長觀看,課他們細心看的人卻很少。為了讓家長能對幼兒園的生活有更深的瞭解,也為了提高孩子的積極主動性我嘗試了新的方法,讓孩子回家當“小老師”。於是我先讓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活動中當“小老師”,帶領全班孩子讀童謠、背古詩,做各種表演等。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但能主動參與的還是小部分。我又利用每天下午離園前的十來分鐘幫助幼兒簡單的複習當天所學主要內容,告訴孩子們讓他們回家給爸爸、媽媽、爺爺、祖母們當“小老師”,把當天在幼兒園裏學到的知識、本領教給自己的家人,並比一比誰的“小老師”當的。

這個辦法還真好。第二天早上果真有好多家長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他飛孩子在家裏當小老師教他們學跳舞、背詩歌了等等。有了家長方面好的反饋,我心裏很開心,同時也堅定了這個做法。這樣做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加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更有利於我們的教學。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4

開學至今,我一直試着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發勺子、分碗、發圖書、搬凳子等等。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他們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我總是讓能力強、善表達、聰明伶俐的孩子做事,而很少請調皮的和默默無語的孩子做。這一次,我依舊請表現好的小朋友發碗,忽然,看到性格內向的王雨涵輕聲對我説:“強老師,我也想發勺子。”我看了她一眼説:“每次吃飯最慢,上課從不舉手,老師只讓表現好的孩子去發了。生硬的口吻,嚴肅的眼神,使王雨涵那純淨的眼睛充滿了畏懼,繼而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水霧。

吃飯時,王雨涵的神情,總在我腦海裏出現,我感到自己錯了。於是,我把王雨涵叫到身邊,誇獎她是一個能幹的女孩,以後一定請她發勺子,她點點頭,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後來,王雨涵分了一個星期的勺子特興奮,還把這件事告訴爸爸媽媽,還説自己長大了,會幫老師做事情了。我發現,她比以前大膽活潑多了,上課偶爾也會舉手發言了。現在想起來,真切地體會到不應該拒絕孩子想表現自己的請求。特別是對那些不善言談,看起來似乎是不夠聰明的孩子,我應該讓他們從心裏感到老師是信任他們的,認為他們是有能力的,我還應該努力創造條件,給他們充分表現的機會。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5

快樂是幼兒最常感受到的一種情緒體驗,但快樂的涵義是廣泛的。中班的孩子,因為年齡的關係,在很多時候,往往都只想到自己,而忽視了別人,而能夠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這種體驗對於幼兒的成長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於是本次雙高課活動我選擇了語言活動《小花籽找快樂》,雖然這個教材比較老了,但是這個故事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花籽”尋找快樂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又通過生動、有趣的角色對話,能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最終讓幼兒昇華到懂得為大家服務,幫助別人才是真正的快樂的境界。

我在課前自己製作了《小花籽找快樂》的PPT課件,將整個故事製作進去,既可以完整欣賞,又能分段播放,由於課件的圖片比較鮮豔、生動,所以觀賞課件更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活動中,我創設寬鬆的語言氛圍,通過讓幼兒欣賞故事,學説並表演故事對話,讓幼兒多説,敢説,樂説,發展幼兒的思維,又通過表達自己的快樂將幼兒原有的經驗進行提升,懂得為別人做好事,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道理,努力在幼兒心靈播下愛的種子。

活動後的反思:

一、目標的達成度

在分析教材和幼兒發展實際水平的基礎上,我從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目標,目標比較具體、明確,符合幼兒的發展。活動後覺得知識、能力這二個方面的目標幼兒都能達成,最後的情感目標在我的多次引導下孩子終於能意識到,所以最後的目標也是基本完成。

二、活動重難點的突破。

《小花籽找快樂》的故事中,引導幼兒體驗“為別人做好事,別人喜歡,自己也快樂”感受,是這個故事具有獨特審美教育價值之處,同時也是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活動環節的設計中,我通過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地加以推進。

第一層次:熟悉理解作品。在分析教材時將故事分為兩個部分講述,首先講故事的前半部分,在邊講邊學對話的過程中讓幼兒知道太陽、小鳥、蜜蜂和青蛙快樂的原因,引導幼兒發現其實是太陽、小鳥、蜜蜂、青蛙用自己的本領幫助了別人才獲得了快樂的原因,然後進一步啟發幼兒動腦思考幫助小花籽尋找快樂。通過讓幼兒猜測、想象小花籽的快樂,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滿足了好奇、愛想象的心理又對講故事的第二部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引發幼兒繼續想聽故事的願望,我想的尋找快樂的方法與故事中的方法一樣嗎?在講完故事的後半部分後提問:“小花籽找到快樂了嗎?它是怎麼找到快樂的?”幫助幼兒理解小花籽找到快樂的經過。

第二層次,進一步理解作品,體驗情感。通過與幼兒完整欣賞故事,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重點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由於對話比較簡單,所以幼兒在學習了第一、二個角色的對話後已經能主動遷移到後兩個角色的對話中了,通過師生、前後排等不同形式的對話練習,激發了幼兒極大的學習興趣,所以幼兒對於短句的掌握是比較好的。幼兒在扮演太陽、小鳥、蜜蜂和青蛙的過程中體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感受為別人做好事,別人喜歡,自己也快樂的情感。

第三層次,遷移作品經驗。將故事中太陽、小鳥、蜜蜂、青蛙以及小花籽快樂的體驗遷移到幼兒的生活中,引導幼兒結合照片與生活經驗,講述身邊的快樂。提問:你們也有這樣的快樂嗎?是怎樣找到的?一開始幼兒似乎還沒能找到這種幫助的快樂,但在照片的指引下幼兒逐漸能講述這種快樂,這個環節的設計做到了尊重幼兒的已有經驗,又擴展、提升幼兒的經驗。幼兒對快樂的理解是不同的,爸爸媽媽帶我玩、玩玩具,這些都是快樂,這些快樂與故事中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幼兒在充分表達幫助別人獲得快樂的同時將幼兒原有的經驗進行了提升,讓他們進一步體驗到為別人做好事,別人喜歡,自己也快樂的感受。

三、不足之處

在問題的設計上還不夠啟發性和開放性。在活動中一旦發現孩子回答的不在點上心裏就會很着急,於是就會有很多餘的話説出來,甚至急着把答案説出來,沒有能很好的進行應對,在對於孩子回答的迴應方面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提煉、提升和總結。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6

今天上課時,我發現智賢小朋友翹着二郎腿,而且還晃着上邊的一條腿。這讓我很驚訝也很生氣,難道我上課時經常是這樣子嗎?難道這是我的縮影嗎?於是,我就此行為在班裏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討論。

“小朋友,你們説怎樣才能讓人喜歡你?”孩子們一下子嘰嘰喳喳的説起來了,有的説長得漂亮的,有的説有笑容的,有的説聽老師話的,還有的説愛學習的……於是我趁機説:“如果老師上課時對你們沒有笑容,而且抱着胳膊翹着二郎腿,你們覺得怎麼樣?”孩子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説:“不漂亮、不好看、那樣會害怕老師的……”“其實,如果小朋友上課時也翹二郎腿,那麼我會覺得小朋友不喜歡老師,不喜歡老師上的課,這樣,我們就不會再一起説説笑笑了,所以啊,以後不論小朋友還是老師我們都不要翹着二郎腿,我們來個比賽好嗎?”就這樣我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這樣一個“約定”。

教師是幼兒的引導者,在孩子們的眼中,教師是“”,我們的話就是“聖旨”。在幼兒園教師禮儀中有一條規則那就是:老師無論何時都不要在孩子面前翹着二郎腿,因為這樣很容易失去教師的親和力,讓老師和孩子之間有了距離。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事情真的有所好轉,我心裏很高興,可這時一鳴跑來告訴我,:“老師,你剛才上課的時候犯規了,你翹二郎腿了。”我的臉刷的紅了,是啊,我是一個老師,我自己都做不到以身示範,怎麼來教育孩子呢?於是,我當着全班小朋友的面承認了我的錯誤:“孩子們,對不起,剛才老師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是老師錯了,你們願意原諒老師嗎?”“願意”。

在徵得孩子們的原諒之後,我對自己的自身行為做了反思:孩子是我的縮影,原來是我的行為讓孩子養成了這樣一個不好的習慣,是我給他們做了一個錯誤的引導,我是一個老師,我的身後有無數個孩子的目光,我的一舉一動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一言一舉會成為孩子們的榜樣,作為一個老師,我沒有嚴格的要求自己而是苛求孩子們的行為,他們的原諒讓我懂得老師和孩子是一樣的,沒有等級差別,我們在要求孩子之前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和孩子們做朋友首先要做到和孩子之間沒有距離。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7

户外活動的時候,小朋友們在進行跑步比賽,看大家跑的勁頭十足,只見甜甜跑完了很不高興的撅起了小嘴。“這是怎麼了?”我故意大聲問小朋友:“你們誰碰到甜甜了嗎?”小朋友們馬上紛紛搖頭。我看的真真的,知道沒人碰到他,就是故意問問。這時有一個小小的聲音:“他應該是跑不過別人,不高興了。”看着他不高興的樣子,我問他:“甜甜,你怎麼了?為什麼不開心啊?”甜甜低着頭不説話。這時劉子涵説:“楊老師,甜甜跑步比賽輸了,他就生氣了。”我安慰他説:“沒事的,這次跑輸了,我們好好練一練,爭取下次贏了就行了。不能因為輸了一次就不高興啊!”只見甜甜點點頭。

回到班級後,我和小朋友們開始做遊戲。同時我暗暗盤算着遊戲結果,讓甜甜和其他小朋友交換了一下位置,第一局我讓甜甜贏了,他很開心,接着第二局、第三局我讓他輸了,他的臉色開始有變化了,生氣的説:“我不玩了!什麼遊戲啊!”我説:“甜甜只要努力,輸就會變成贏。我們再玩一次好嗎?”他有些不情願的點點頭。我趁機引導他:“是啊,任何人都不可能總是贏,也不可能總是輸,但是隻要努力,我們也能讓輸變成贏!你説對嗎?”甜甜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我很高興,通過這次遊戲,能使甜甜對輸贏的態度有所改變。但是我又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把“輸贏”看得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輸不起”呢?細細分析,裏面有很多的原因,有孩子自身的霸道、愛慕虛榮;有家長的遷就、寵愛;有教師的忽視;也有社會的風氣等等。可是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要面對無數的輸贏,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排除這種心理障礙,讓他們跨越輸贏的問題。輸贏是我們一生中必須去面對的問題,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就不讓他們正確面對輸贏。要讓孩子有一定的競爭意識,讓他們知道贏了不能驕傲,輸了不能氣餒,這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呢?首先,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兩個道理:一是要正視輸贏,“勝敗乃兵家常事”。做競賽性遊戲有贏也有輸,能贏固然很好,輸了也沒有關係,只要盡了最大努力就行;二是認輸並不是服輸。認輸只是承認自己當時不如別人,但並不意味着自己甘願一直不如別人;輸了之後,要認真分析原因所在,以便進一步學習、提高,爭取下一次能贏。

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有競爭才會有發展。培養幼兒從小就有競爭意識,不但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讓幼兒從小懂得愛拼才會贏的道理,才能讓他們在社會這個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8

我們班一個叫陳欣蕙的小朋友,集體活動中不認真聽講,坐姿習慣也不太好,排隊時總是出現插隊的現象。其他的孩子不守規則,出現不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老師的教育他們會平靜地理解,並改正。但是這個寶貝一旦面對老師對她進行教育時,輕則會言語吵鬧,再就是哇哇大哭,嚴重影響了活動秩序,也影響到其他的小朋友。老師和她溝通,她就是一個勁的低着頭哭,不理會老師。這些問題一直圍繞在我的心頭,心想着該怎麼引導她把這些不好的習慣改過來,並且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通過哭、鬧、叫來回避呢。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3-4歲的兒童別人對自己説話時能注意傾聽並做出迴應。應能在提醒下遵守遊戲和公共場所規則。可這孩子越演越烈,老師在嗎引導效果都不是很好。通過對奶奶的溝通和了解,陳欣蕙的爸爸媽媽對她屬於放任型的,一般不怎麼管教,(爸爸常年在國外打工,媽媽是柬埔寨人)媽媽對她一些出格的行為不能及時引導,每次見到她媽媽都是拿着手機低着頭在玩。孩子遇到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大吵大鬧,媽媽生氣了則是打罵居多,最後還是會滿足她的需求。所以這孩子一般都用這個方法,很少用言語引導溝通。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越來越少言寡語,不如意就是大哭大鬧,老師和她言語溝通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在幼兒園裏小朋友不會遷就他的這種行為,老師對他的這種行為也要及時教育引導,希望她能改變日常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有想法可以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我首先和陳欣惠的奶奶瞭解了她家目前的情況,原來去年的11月份陳欣惠的媽媽回到了她自己的國家到現在還沒有回來,之後都是跟着奶奶,奶奶為了生活也一直在做粗工,所以經常都是鄰居幫忙接送。日常和孩子的溝通也是很少很少。

於是針對這一情況,我和陳欣惠的奶奶誠懇的交談了一回,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都希望孩子能面向陽光,健康快樂成長的。希望奶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多和孩子溝通,同時引導孩子有事情要用語言表達,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事慢慢説,老師和小朋友都願意幫助她,並且和她一塊兒做遊戲、一塊兒玩。通過這段時間的家園合作,這孩子有了不小的改變,她不再只會大喊大叫,老師和她交流溝通,她也會輕聲的和老師溝通交流了,和小朋友之間的相處也愉快和睦了許多。

只要我們多關注孩子,多交流,注重家園合作,相信每個孩子都面向陽光快樂健康成長。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9

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插班孩子叫程子傑,開學第一天來班上時,他一直拉着媽媽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説:"媽媽,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説下,順通滿眼含淚地鬆開媽媽的手。子傑的媽媽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説:"子傑的性格很孤僻,打小就害怕見外人,又不愛和別人説話,他害怕過集體生活,害怕老師批評、指責他,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順通。在活動區遊戲時,子傑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子傑,你喜歡玩什麼?"他説:"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子傑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他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着講着,子傑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説:"子傑,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子傑講故事,子傑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第二天,子傑和媽媽一早就來到幼兒園,媽媽手裏還拿着幾本書,她對我説:"老師,太謝謝你了,子傑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説,媽媽,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着子傑媽媽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説,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説,卻是多麼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比知識的獲得重要得多,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於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並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説,習慣是體現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

新學期開始,我發現班級中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大體有三種情況:有一些幼兒不但學習習慣好,上課認真聽講,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條,也很懂禮貌、守規則,各項常規都很好,一般不用老師提醒就能做到。而有一部分幼兒,吃飯磨蹭、集體活講話、區角活動打鬧、爭搶玩具、不午睡……需要老師不斷地提醒。還有一部分幼兒表現在某些方面的情況比較明顯,如有的幼兒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有的吃飯挑食,有的行為拖沓,還有的規則意識不強。針對這些情況,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為幼兒樹立好榜樣。教師要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凡是要求幼兒做到的,我和班主任老師也按照這些要求做。見面有禮貌的問好,吃完飯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協作的事情主動幫忙,在教室裏儘量小聲説話,輕輕走路等等。讓幼兒知道好習慣是每個人都需要養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體生活中,同伴羣體也為幼兒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對象,影響幼兒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經常在班級中表揚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兒,讓其它幼兒模仿學習,發揮同伴間的榜樣作用。幼兒有了學習的榜樣,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該如何做,馬上就會改正。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10

天氣漸漸地涼了,落葉樹上的樹葉隨着秋風片片落下,孩子們撿樹葉,做樹葉貼畫,忙得不亦樂乎。

餐後活動時,孩子們照例在香樟樹下玩耍:“老師,你説過的,秋天的時候,樹都要落葉,到春天的時候才換上新衣,可是,這香樟樹為什麼不落葉呢?”一個聲音在耳邊響起,帶着疑惑和不解。是啊,周圍的樹木因為秋天的到來,樹葉片片落下,樹枝上僅留着零星的幾片樹葉。而此時的香樟,依舊是滿樹濃綠,偶爾有幾片樹葉飄落,不仔細觀察,是完全發現不了的。而且,香樟是常青樹,春季的新陳代謝最為厲害,也只有在春天,才能看到香樟樹落葉滿地的景象,這與我們平常告訴孩子的“秋天落葉”形成了決然不同的反差。可是,我該怎麼告訴孩子們呢?

細心的小寶,發現了掛在每棵樹上的班級牌,這是去年春天植樹節的時候,大班開展“班級樹”活動所留下的。對呀,大班幼兒曾經做過“樹的生長變化記錄”,小班的孩子能不能也來做一次跟蹤記錄呢?

“寶寶們。你們想知道香樟樹什麼時候落葉嗎?”顯然,這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我找出大班孩子的記錄紙,引導孩子們向哥哥姐姐們學習,也來記錄香樟樹樹葉的變化。用卡紙和夾子,製作一份樹木觀察記錄表,用圖案標出季節,撿來樹葉粘貼在上面作為標本,再配上整棵樹的照片,當然還有我記錄的孩子們的發現……香樟樹,桂花樹,梧桐樹,幼兒園內的各種樹木都成了孩子們的觀察對象,一到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就在樹下忙碌起來。

我相信,到來年春天,孩子們就能發現香樟樹落葉的祕密了。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11

“哎,星星小朋友又沒有睡着,怎麼辦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每天來到幼兒園,星星表現的中規中矩沒哭也沒鬧,但一到午睡時,他就緊皺眉頭,老師問他原因,他就嚎啕大哭,哭聲如雷聲,驚天動地,又手舞足蹈、拳打腳踢。搞得老師手足無措,只能帶他到教室外散步,他總是馬上安然無恙微笑了。我總會提醒他好多次,試圖讓他能夠睡着,避免午後疲勞,可是沒有一次是成功的,真是讓我傷透了腦筋。和家長也反映過,可是家長的態度是(可能就是孩子的想法):他不想睡就不要勉強他睡,只要不影響其他的幼兒。第二天,我想也許可以照着家長的意思試試,於是,今天我走到星星小朋友的身邊,對她説:“寶貝,今天你可以不睡,但是有個條件就是你不能影響別人,可以嗎?”他興奮的告訴我:“可以,老師你真好。”他送給了我燦爛的微笑,我同樣也迴應了他微笑。

以後的幾天,星星小朋友都會主動的告訴我:“老師,我不會影響其他小朋友的。”通過近一個多星期努力,我終於使幼兒克服了午睡障礙,哭鬧現象沒有了,午睡室成了幼兒健康成長的温馨搖籃。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我想我應該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於是我得到了孩子燦爛的微笑與信任。雖然幼兒每天生理睡眠的時間較長,我們也提倡午睡,這樣對幼兒的發育成長是很有益的。但是幼兒的健康狀態應該從個體的生理角度來評判,不能一概而論。只要孩子身體健康,睡不睡午覺沒有什麼利益關係,應該順其自然。強迫午睡反而會造成幼兒的心理問題,對其成長不利。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12

初次離開父母的孩子都是十分膽怯、焦慮和沒有安全感的。

今年我帶中班,在開學初,小朋友剛入園的那幾天活動室裏熱鬧非凡,撕心裂肺的哭喊着“我要媽媽,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兒園”的聲音刺耳極了,但這樣的聲音在一天天的減少,可就吳國廣小朋友每天早上來都是雙手緊緊的勾住媽媽的脖子,雙腳纏住媽媽的腰,不肯下來。嘴裏還不停的説“我要媽媽,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兒園”,“國廣來,老師抱抱,國廣真乖”無論我們怎麼説都無濟於事,直哭得媽媽的眼睛也濕了,媽媽實在橫不下心就帶他回家了,説明天再來,可是後來的幾天都是這樣,不但影響了我們活動的開展,也影響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情緒。然而通過與他家人溝通我們明白了他不願來院的原因,原來在入院前他都很少跟外面的小朋友玩,只跟家人一起玩,所以見了生人就害怕,反應特別激烈。

認真分析了原因後,就採取有效的措施,耐心的對待幼兒的哭鬧,給他一個個像媽媽一樣的擁抱,並説“國廣乖,老師媽媽想你,來親親。”就這樣我成為他的依戀對象。我們還要組織了有趣的活動,及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才能讓他緩解焦慮,放鬆警惕,漸漸的消除對他的不安全感,輕鬆的投入到活動中。有一天早晨,我有事不在,莫老師接待他,他就是不進教室,一直在外面哭到我來了把他抱進來他才停止哭聲。我輕輕的在他耳邊問“寶貝你為什麼不進教室呢?”“莫老師又不抱我,她不喜歡我,就是不進。”“哦,原來是這樣,以後我叫莫老師也抱抱你好嗎?”他點點頭。

每天這些可愛、活潑的孩子都在我們的身邊轉呀轉的,只要你肯付出了,就會有回報。不要吝惜你那温暖的懷抱,敞開吧,讓孩子無憂無慮的偎依在你懷抱裏吧!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徹底擺脱陰影,消除對他們的不安全感,讓孩子開心快樂的過好院裏的每一天。

幼兒園中班教師簡短隨筆 篇13

幼兒園裏每天早上吃完早餐後都會點名,點到名字的小朋友就會大聲喊:“到”可有意思了。有的答“到”的聲音又細又高。有的答“到”的聲音又粗又大,而有的孩子答“到”的聲音又細幼小……從小朋友答到的聲音裏就知道這個孩子的性格,不用看就知道是誰的聲音。但也有孩子答“到”時老是心不在焉。

班上有個男孩叫健健,這個孩子個性強,每次點他的名字他總是一動不動,有時甚至喊幾遍他也無動於衷。於是我説:“咱班的健健今天沒來吧,那中午就不給他分飯了。”説完我偷偷的瞄了他一眼,他還是沒有任何反應,剛想批評他忽然一想,對這樣的孩子不能批評,説不定會造成孩子恐懼的心理,於是我換了一種口氣:“明天點名時,我選一個今天答到最快,聲音最洪亮的小朋友來點名。”果然後面的孩子答到時聲音又大又快。第二天,我選了易榮軒來點名,孩子們果然一個比一個答得快就連健健也自覺的加入答“到”的氛圍中,過了幾天他也站在前面點小朋友的名。現在孩子們在每天早餐後都爭先恐後的主動點名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有時候我們應該改變教育方式,換一種孩子感興趣的方法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樣也許會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