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是碗掛麪湯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7.85K

路邊挑擔子叫賣山貨的農人的筐子裏,開始出現柿餅了。看到這個,就知道冬天來了,年也快到了。

思鄉是碗掛麪湯經典散文

母親打電話來,説過年的掛麪已經準備好了,問什麼時候回去拿。

母親口中的掛麪,自然是老家獨有的有着“方便麪鼻祖”之稱的襄垣手工掛麪。

起源於六百多年前的襄垣手工掛麪,一般使用當地的“小火麥”,將麪粉精篩後,從勾芡揉麪到盤條掛枝、捆切包裝,全部是手工操作,而且製作受氣候限制,只宜在農曆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間進行,歷來有“九里掛麪伏裏醬”的説法。用深井水搋麪,歷經和、壓、卧、盤、搓、架、分、餳、拉、晾、掛、潮、裁、窨、曬十五道主要工序方可成型;每做一次掛麪,斷斷續續需24個小時。

相傳,明朝兵部尚書劉龍奉旨回襄垣縣老家視察民情,行至五陽嶺突然發起高燒,下人扶他住進一所小旅店。店主為他荷包了兩個雞蛋,煮進了一把掛麪,放了些薑末、胡辣粉、滴了些香醋,滾了兩碗酸辣掛麪湯讓他喝。劉尚書喝完睡了一覺,身上發汗後,頓覺頭清身爽。劉尚書問店主:“此湯何名?”店主曰:“‘銀絲吊金瓜’,其實就是一碗‘荷包雞蛋掛麪湯’。”劉尚書為了炫耀家鄉的美食,回京時讓部下帶了些襄垣掛麪,送到御膳房,讓御廚也照民間的配料方法做成“掛麪湯”,親自給皇上、娘娘、嬪妃們品嚐。皇上食後問之何物,這麼香美?劉龍曰:“銀絲吊金瓜”。皇上連連點頭稱讚。

傳説只是傳説。真是的.情況是,襄垣手工掛麪以其獨特的製作方式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掛麪家常的做法也有了固定的模式。取手工掛麪煮熟,撈入冷水中泡去鹹味,再用筷子挑入湯碗內,配入海帶絲、油炸豆腐絲、炒肉絲、蘿蔔絲,再澆入滾沸的清湯,撒上花椒麪、胡辣粉、薑末、葱花,滴入香油、香醋即可食用的一種麪條湯。加入荷包蛋,便稱做“銀絲吊金瓜”。加入餃子,就成為象徵吉祥富貴的“金絲吊葫蘆”。

至今,襄垣手工掛麪依然保留着它最純正的全手工、原生態、老傳統的記憶。包含了這裏的氣候、水土、紅小麥與節令,也包含了襄垣世代的生活理解、情感、藝術和習俗。走親訪友,帶上幾把手工掛麪,代表一份祝福;遊子遠行,帶上幾把手工掛麪,代表一份牽掛。掛麪,變成了親情友情的寄託。

離鄉近三十年,無論飲食如何變化,年七年級早上的那碗“金絲吊葫蘆”是一定要吃的。忽然明白,原來思鄉就是一碗掛麪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