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蹣跚上泰山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3.07W

我冒着嚴寒,從北京大興出來,經過天津沿津浦線到達山東泰安。順隨人流出得車站,我站在廣場上伸腿舒經,無暇顧及熱鬧喧譁的市井街容,抬頭仰望,一座大山迎面聳立,醒目張揚,此時夕陽西下,晴空萬里,清鮮自然,山坳、巖石、林木清晰瞭然,彷彿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步履蹣跚上泰山散文隨筆

泰山,五嶽之首,名重貫耳、帝王將相俯首、文人墨客景仰。

第二天一早,我依據車站廣場買到的路線圖,隻身簡裝向泰山進行。穿過岱廟,路旁立有一塊石碑,上書“第一山”,想必定是天下第一,秦始皇為了江山永固、長生不老,御駕登臨岱山,封禪泰山,宣示皇權,因此泰山聲譽鵲起,顯赫威重。

經紅門入口,沿秦始皇封禪時開通的步道向上延伸,幾步一個台階,開始信步悠然。不時遇到有肩背或挑擔的人下山,與我擦肩而過,分明看見塑料桶裏裝的是水,顫顫巍巍。一問才曉得是山上的泉水。不辭辛勞,就為了清爽甘冽的泉水。我所投宿旅館裏的開水就有一種苦澀的味道,城市裏的地下水枯竭和污染,已成為致病的因素,現代家庭大都使用桶裝水,但也保證不了安全衞生,水本是生命之源,生於自然,起個大早,但也不失為一種鍛鍊方式,可謂一舉兩得。

過鬥母宮,山道變得崎嶇曲折,也還不難行走,但路上行人稀少,鮮有鳥兒在空中掠過,啁啾低鳴,更顯得山林的幽靜。冬日的山景尤顯常青樹虯龍蒼勁的風姿,儘管前兩天遭遇風雪交加,銀裝素裹的痕跡已蕩然無存,但還是在背陽的旮旯角落裏顯露出的白色冰稜,如水晶般的瑩潤剔透,閃亮發光。

到達中天門時,便大相徑庭,遊人漸漸地多了起來,身置峽谷,樓台瓊閣簇擁,中溪山突兀俏麗,鳳凰嶺蜿蜒曲折,北瞻岱峯,眾山拱立,林茂泉湧。跋涉至此,我已升至“中天”。

跨過雲步橋,享受仙人般的神怡,原來一直向上的征途也有舒緩平坦的路徑。曾有譽為“泰鬆挺秀”的'五大夫松,是唯一受帝王封贈的植物,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時,中途遇雨,避雨於大樹之下,因該樹護駕有功,秦始皇遂封此樹為“五大夫”爵位,顯為樹貴,當然不同凡響,赫然人寵,不曾想該樹被焚燬,一介平凡草木如何消受得了貴胄尊榮的待遇。倒是向上不遠處有棵望人鬆,紮根於石罅,橫空出世,覆蓋如亭,青翠欲滴,拳曲古拙,蒼勁葱蘢。陽光照耀,針葉絲絲油亮眩目,不知它經歷多少年代,更不知它迎來送往多少上“天”入“地”的遊客,它靜靜地矗立着,謙遜、恭讓,無論風吹雨打,無需加持特護,鐵幹龍虯,傲然挺立。

盤路劈山而上,一路可見泉水流轉,悠然清澈叮咚響,山石在雲霧中嵯峨突兀。上行的路越來越陡,特別是過了十八盤,鼻樑幾乎貼近上層階沿,難怪當地有“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 ,三個十八盤,不足一公里,垂直高度卻有四百餘米。兩旁山崖削壁如立,陡峭險峻,石壁兩側各有“天門長嘯”,“層崖空谷” 嵌刻。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幾乎邁不開步了,幾個人圍在上方的台階護攔旁指指點點,但我還是努力向他們走近靠攏。

崖壁的一端,一棵柿樹與峭壁斜插而立,落葉樹枝上掛着幾個紅黃相間的柿子,像燈籠似的,點綴這棵樹,招人眼饞,儘管蕭瑟的霜雪已無情的解除了它的綠裝,但它的果實卻是那麼的搶眼,紅得發亮,黃得瞪目。一個人徒手攀爬在樹上,站在樹枝上採摘柿子,身輕如猴,騰挪自如。但不免使人們擔心,要知道下面是萬丈深淵,犯不着為了幾個柿子去冒生命危險。然而不僅如此,我看見他的手伸向樹枝頂端的紅塑料袋,取下裝進身後的揹簍中。乾淨利索,轉瞬之間,他的行為在眾人的眼神中轉換成一個新的角色,敬佩之餘有人問為什麼不繫安全帶?他爽快回答:“沒什麼,路過看見了,順便採摘。” 忠於職守,愛崗敬業,這是一個從業者的操守良知,但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所以大多數人即使驚歎他的藝高人膽大,並不看好他的冒險行為。

長蛇古道,蜿蜒紆徐,雙峯夾峙,頂端盡頭天門自開,南天門猶如天上宮闕,頻頻向每一個頂禮膜拜的凡塵世人招手示意,紅牆彩瓦,翹檐斗拱,金碧輝煌,巍峨莊嚴。

實在是太吃力了,腳步沉重,步履蹣跚。聯想到人力車上坡走斜線的情景,我調整了行走路線,由垂直爬行改成側身之字曲線上行,雖然路程長一些,但感覺好多了。行走如此,解決一個問題,做好一件事也是如此,硬性強取,鋒芒畢露,容易疲憊欲速則不達,倒是迂迴曲折,審思度勢,創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南天門,兩側鑲石對聯“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景,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感受上天的喜悦,月觀峯纜車凌空,人影憧憧,我驚詫南天門熱鬧喧囂,原來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免去了很多遊客的勞累之苦。雖經歷了一段勞心費力的艱辛之程,但瀏覽沿途風光景點,領略自然和文化的魅力,體味辛苦,見證體能。這是一勞永逸享受舒適的輕鬆之旅所體會不到的。

穿過昇天坊,進入“神仙界”,一邊是懸崖幽靜的絕壁,流雲悠悠,霞飛霧彌;一邊又是市井街市,商鋪林立,人頭攢動。徜徉在位於岱頂的天街,的確有種脱胎換骨、超凡免俗的感覺。不知不覺被人潮湧向玉皇頂,泰山絕頂海拔1545米,玉皇廟殿前的“極頂石”,標示為最高點,古代帝王登封岱山,設壇祭天的“古登封台” 和歷代文人雅士的墨寶碑刻歷時醒目。漢武帝的無字碑引人深思,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好在皇權的威嚴,功過的是非,自有後人來評説。日觀峯亭廊銜接,似瓊瑤仙閣,氣勢恢宏,金光燦燦。拱北石昂首北方大地,眺望大海,極目天開。

寒暑嚴酷,風霜雷擊,泰山鬆依然莊嚴蓊鬱;時光流逝,朝代更新,泰山巍峨世代穩固。五嶽之宗擎天持日;五嶽獨尊昂頭天外。

山高人為峯,登高壯觀天地間;一覽眾山小,泰嶽高聳萬山從。佇立於“孔子小天下處” ,領悟聖人的精妙要義,心曠神怡,使人虛懷若谷,更讓人超然物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