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物的優秀散文:木蘭陂與蔡京

來源:文萃谷 2.35W

編者按:林祖泉,筆名白水,地方文史學者 。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曾任涵江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涵江區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兼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高級職稱。先後主編 《涵江年鑑》《千年涵江》《涵江醫院志》《莆田市第一醫院志》《惠安年鑑(2013卷)》,先後獲全省首屆地方誌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年鑑優秀成果二等獎。出版有《壺山採璞》《祖泉史志論集》《莆陽進士錄》《莆田林氏科第錄》。

寫物的優秀散文:木蘭陂與蔡京

木蘭陂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經三次營築,於元豐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綜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東南西北走向,佔地面積583平方米,陂身長110米,高7.25米,陂墩39個,陂門38個,衝沙閘一個,南北護陂堤、南北進水閘門各一個,大小溝、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農田25萬畝。木蘭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經過無數次洪潮衝擊,現仍巍然屹立,繼續發揮作用。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像木蘭陂這樣具有引蓄、排、灌、擋多功能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為何《宋史·河渠志》中卻一字不提呢?原來木蘭陂之建,與北宋著名權臣蔡京有關。因此,寫宋史者便因其人而廢“陂”了。

蔡京何許人也?宋慶曆七年(1047)6月,興化軍(今屬福建)仙遊縣一户姓蔡的人家生了個男孩,也許因為是大兒子的緣故,父母給這男孩取名“京”,字“元長”,都含有“大”的意思。誰能料到,這個男孩長大後,果真成了個“大人物”,而且是莆田歷史上官當最大的一個特殊的人物。

少年時代的蔡京聰明伶俐,會吟詩作畫,寫得一手好字,經史子集更是念得滾瓜爛熟。他深知自家不是皇親國戚,也沒有顯赫的門第,要想出人頭地,非得先博取個科舉功名不可。他發憤苦讀,於熙寧三年(1070)應試中金榜題名,他和弟弟蔡卞雙雙考取進士,蔡京還中了甲科進士的第九名。兄弟倆從此步入官場。

蔡京入仕初為錢塘(今屬浙江)縣尉、舒州團練推官。時值宋神宗任用宰相王安石進行變法,他積極支持並參與其中,博得新黨人物的好感。熙寧十年(1077)入京,歷任流內銓、崇文院屬官,並開始進入“中書禮房”任學習公事。元豐元年(1078)後任權檢正禮房公事、檢正户公事,權提點開封府(今屬河南)界諸縣鎮公事。元豐五年(1082)官制改革後,任考功員外郎、起居郎。次年8月,任賀遼道宗生辰使,同年回朝後任中書舍人。元豐七年(1084)升為龍圖閣侍制,權知開封府。

元祐元年(1086)2月,司馬光執政,廢除募役法,恢復差役法,限令五日內完成,正當所有官員都擔心時間太緊逼時,開封知府蔡京卻於五日內立即恢復了差役法,以致得到了司馬光的誇獎:“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雖然已升任宰相的司馬光很賞識蔡京,但為了穩定舊黨內部的團結,不得不把蔡京調出京城,改任河北重鎮真定知府,例兼真定府路安撫使。此後,蔡京歷任瀛州(今屬河北)、揚州(今屬江蘇)、鄆州(今屬山東)、永興軍(今屬陝西)、成都府(今屬四川)等各藩大郡的長官及江淮發運使等職。

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後,新黨首領章惇任左相(獨相),執政也由新黨成員擔任,蔡京由成都知府奉調回朝廷任權户部尚書。次年,其弟蔡卞升任執政(尚書左丞)時,蔡京也升為翰林學士兼修國史,後又升為翰林學士承旨。不久,章惇想改革差役法,又不知道如何是好。蔡京就對章惇説:“取熙寧成法施行之爾,何以講為。”遂恢復募役法,因而受到宰相章惇的重視。

可是,元符三年(1100)3月,蔡京受排擠,外放出任太原(今屬山西)知府兼河東路經略安撫使,知永興軍,後被降為提舉杭州洞霄宮的閒差,遂居住於杭州。建中靖國元年(1101),宋徽宗決定重新起用蔡京,任他為定州(今屬河北)知州。崇寧元年(1102)2月,升任北京大名府(今屬河北)知府兼留守,3月即召回朝復任翰林學士承旨,6月升任執政(尚書左丞),7月升任宰相。此後,儘管蔡京在仕途上五起五落,但他擔任宰相的時間長達近20年。

蔡京在中國歷史上是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不論是官修正史,或野史雜乘,還是當今的史家著述,影視戲台,他每每被描繪成“亂政”、“誤國”的“粉面奸臣”。正史《宋史··蔡京傳》也好,野史《大宋宣和遺書》也罷,小説《金瓶梅》《水滸傳》和影視《水滸傳》等,都足以使他聲名狼藉,遺臭萬年。他生前被人稱為“太平宰相”,死後卻被罵為“六賊之首”。最後在靖康元年(1126)流放途中,病卒於潭州(今屬湖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