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詩詞鑑賞

來源:文萃谷 6.77K
《浪淘沙》詩詞鑑賞1

  古詩原文

《浪淘沙》詩詞鑑賞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裏,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譯文翻譯

長亭旁的綠樹已變得蒼黃,送別的筵席上幾次舉杯話別.常常害怕離別而不忍聽那《陽關曲》,更何況如今秋色蕭索身是遠行人。

清淚沾濕了羅巾,人人都黯然傷神,一腔離恨就像不盡的江水一樣深。哪裏去找千尺的橫江鐵鎖,在這煙水迷濛的渡口截斷江流。

  註釋解釋

丹陽:地名,在鎮江之南,舊屬鎮江府。

浮玉亭:元陶宗儀《説郛》卷九七引釋惠凱《金山志》雲:“客問:何為浮玉?答雲:此出《仙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猶存焦山西側。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裏,舊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里。”

長亭:古時於道旁每隔十里設長亭,故亦稱“十里長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為送別之處。

陽關: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渭城》一日《陽關》,王維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詩,後遂被於歌……《渭城》、《陽關》之名,蓋因辭雲。”

千尋橫鐵鎖:《晉書》卷四二《王浚傳》:“太康元年正月,浚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滅蜀後,繼而起兵伐吳。吳人憑藉長江天險,於水中橫置鐵鎖、鐵錐,抗拒北軍,然晉師除錐熔鎖,終無阻礙,順流鼓棹,直搗三山。孫皓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率百官投降晉師,東吳遂亡。

  創作背景

陸游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次年離開鎮江,餞行於鎮江府西之浮玉亭,詞當作於是時。

  詩文賞析

首二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浮玉亭,是詞人經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時節,他曾多次到此送友遠行。餞宴在綠樹繁茂、濃廕庇日的亭子裏舉行。詞人不停地舉起酒杯,向摯友頻頻勸酒,殷殷話別,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緒不寧,為離別在即而不勝感傷。“陽關”句即描寫這種恨別之情。“陽關”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代稱,亦名《渭城曲》。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誼,寫得十分真摯感人,因此,它在當時就被譜上樂曲,作為“送別曲”、“友誼歌”而廣為傳唱,世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詞人這裏説“陽關常恨”,是因為別時與友唱陽關,唱罷陽關別故人,而他經常與友分別,故謂“常恨”;正因“常恨”,故再聽到陽關唱起,就“不堪聞”了。“不堪”,意為禁不起。詞的四五句寫詞人遠行時的情景。陸游這次離開京口赴南昌任職,正是冷落清秋節。從前於春殘花盡時與人分別,對方是行人,自己已覺傷心;今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自己是行人,將別故人而遠去,其悲傷之情當然要倍增於過去了。因此,此時此刻,詞人的離別之恨和遠行之悲,充盈胸臆,溢於顏面。

下片仍寫離情。餞宴將止,別離在即。居人和遊子依依惜別,互相慰藉,想到別後天各一方,音訊難達,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淚下。“清淚”二句,生動地表現了居人和遊子之間真誠而又深厚的友誼。下面“一江離恨恰平分”一句,語頗雋永,意藴深邃。離愁別恨是十分抽象的東西,難以言狀。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雖然以江水之無窮喻愁情之不盡的不計其數,但寫得耐人尋味的佳句卻殊鮮見。陸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謂離別的悲愁猶如眼前的江水那麼多,一半給你(居人),一半給我(遊子)。如此描寫,就把離恨的深重具體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離恨的輕重,體會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別具。詞人幻想若能得千尋鐵鎖,把長江截斷、鎖住,使我不能遠行,居人也可將我留住,這該有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幻想,表達了詞人希冀與友人長在一處永不分離的良願,也反映了詞人與摯友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別的痛苦。

這首小令,開篇回憶往昔我送友人,接着跌進一層,狀繪今日友人送我,最後通過幻想來寫不忍分離,把別意寫得纏綿悱惻,讀來頗有餘味。

《浪淘沙》詩詞鑑賞2

原文

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至今草木憶英雄。唱著虞兮當日曲,便舞春風。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舜蓋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譯文

1、虞美人草:《夢溪筆談》:“高郵桑景舒性知音,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3、玉帳:軍帳之美稱。

4、匆匆:急急忙忙的樣子,指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5、唱着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6、兒女句:韓愈《聽穎師彈琴》:“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7、湘娥句:舜帝死後,二湘妃泣淚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跡,人謂之斑竹。張泌《臨江仙》:“翠竹暗留珠淚怨,閒調寶瑟波中。”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8、舜蓋二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浪淘沙》詩詞鑑賞3

古詩原文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教他珍重護風流。端的為誰添病也,更為誰羞。

密意未曾休,密願難酬。珠簾四卷月當樓。暗憶歡期真似夢,夢也須留。

譯文翻譯

淅淅瀝瀝的夜雨,滴答出一個寒秋,也恰好將深深的思念,灑上我心頭。你一定要珍重自己,保護好綽約的風姿。你究竟為誰才生了病?又是為誰才如此嬌羞?

珍藏的心意不曾休止,心中的願望難以實現。我捲起四周的珠簾,且讓月光灑滿小樓。回想起歡聚的日子,真像一場美夢,縱然是夢,我也要竭力挽留。

註釋解釋

浪淘沙:唐教坊曲。劉禹錫、白居易並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28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悽壯之音。

風流:指美好動人之風韻。前蜀花蕊失人《宮詞》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使上頭。”

端的:究竟、到底。

密意:隱祕的情意。

珠簾四卷:謂樓閣四面的珠簾捲起。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由於對亡妻的懷念,對友人的牽絆,還有對自身現狀的不滿以及無能為力的無奈,都讓詞人感到悲哀。於是詞人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無邊無際的愁緒,寫下了這首《浪淘沙》。

詩文賞析

上片先寫環境氛圍,烘托無奈之心境,秋雨襲來,愁上心頭,離別之時,互道珍重。究竟是為誰相思成疾,又是為誰害羞?下片寫她對離人的深懷眷念,相思之情未曾斷絕,只是想見的心願難以實現。明月升起,將樓閣四面的珠簾捲起。

人世間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明知道無意義,卻不得不去做,明明不願意,又不得不強顏歡笑去做的事情。

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藐視,還有對他的仕途的不屑,令納蘭身上別具一番氣質,他對輕而易舉得到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毫不珍惜,甚至抱着厭惡的心態,他想要拋棄身邊的一切,包括他那個富貴的家庭,可是他無法做到,早在他出生的時候,上天就將這些沉重地壓在了他的身上,讓他無法推卸。

秋風秋雨愁煞人。深秋時分,最是人心苦悶之時,看到萬物凋零,一切都要歸於沉寂,心內自然是不好受的。納蘭自幼體弱多病,他一直身患寒疾,總是會因為天氣變幻無常。而卧病在牀。這樣的季節,孱弱的身體,無盡的人生,一切都讓納蘭感到萬念俱灰。“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一想到秋天,首先想到的便是連綿的細雨,還有早早就降臨的夜晚,愁緒重回心頭。

“教他珍重護風流。”看似對友人道珍重,希望朋友能夠在今後的歲月中過得更好,但細讀之下,似乎又不是。“端的為誰添病也?更為誰羞?”思念友人,也不至於會思念成疾,如果是思念戀人,那麼這位戀人又會是哪位女子,縱觀納蘭生平,似乎捕捉不到和這名女子相關的信息。

既然沒有蹤跡可尋,那便姑且當做是納蘭擬人的一種寫法吧。在這首詞中,納蘭隱祕的情感得以宣泄,他悄聲訴説道:“密意未曾休,密願難酬。”從未停止過想念,只是這想念無法得以相見,故而遺憾。詞人不由追憶往事,回味歡聚的快樂,如夢如真。

明月當空,對夜色歎息,這就是一場虛無的夢幻,“珠簾四卷月當樓”。樓閣上的珠簾捲起,明月照進來,光線黯淡,更加讓這思念變得不真實起來,或許“暗憶歡期真似夢,夢也須留”,這一切都只是納蘭在病中,胡思亂想出來的吧,所謂對伊人的思念,也不過是他胡亂所想的。

《浪淘沙》詩詞鑑賞4

浪淘沙漫 柳永

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

那堪酒醒,又聞空階,夜雨頻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負佳人、幾許盟言,更忍把、從前歡會,陡頓翻成憂戚。

愁極。再三追思,洞房深處,幾度飲散歌闋。

香暖鴛鴦被,豈暫時疏散,費伊心力。

殢雨尤雲,有萬般千種,相憐相惜。

恰到如今、天長漏永,無端自家疏隔。

知何時、卻擁秦雲態,願低幃暱枕,輕輕細説與,江鄉夜夜,數寒更思憶。

鑑賞:

這首詞,衍之為一百三十五字之長篇鉅製,共三片。第一片寫主人公夜半酒醒時的憂戚情思;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憐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寫眼下的相思情景。體制擴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狀態及情思活動過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這是柳永創制慢詞的一個範例。

《浪淘沙》詩詞鑑賞5

古詩原文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譯文翻譯

疏雨過後,天空明淨如洗,枕蓆生涼,肅殺秋風吹動梧桐葉,聲似報秋,自己千里飄零,亦如同這風中桐葉。

一夢醒來,古台城上,月色已逐漸暗淡,江潮漲得水與岸平。惟願再追尋昔日新亭的慷慨之聲,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見,惟見煙草青青。

註釋解釋

枕簟(diàn):枕頭和竹蓆。

客身:流落之身。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夢裏不知身是客。”

台城:東晉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便須:即便。

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

王謝宅:指東晉王、謝士族的宅邸。

煙草:被煙嵐籠罩着的草色。

創作背景

元十六年(1279年),鄧剡在厓山被俘虜,並與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經建康時,鄧剡作了此詞。

詩文賞析

這首詞寓含有懷古感今的濃濃深情,語言極為明快,堪稱鄧剡現存的詞中的一篇佳作。

詞的上片,“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暑退寒來之節氣替代,説出盛極而衰的人生哲理。宋室覆亡,故國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懶。“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內枕蓆生涼,是實寫秋天到來天氣生涼,氣候更替,室外井桐落葉,既是報秋,又勾起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感歎。給全詞的`氣氛作了烘托,深含懷古的幽幽情感。“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葉隨風飄,説明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對邦國淪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廣東被俘到建康的旅程。

詞的下片,“夢斷古台城。月淡潮平。”無限哀思難以排解。鄧剡把它帶到夢鄉,醒來卻發覺古台城上夢淒涼。詞人的心境本來就很哀傷,但醒來見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裏更加悽愴。夢醒之後,只能去“便須攜酒訪新亭”。王導在當年的新亭會上,還主張“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詞人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虜,宋王朝已徹底亡矣。“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鄧剡對世事無常、朝代興亡的感慨,因為真實的遭遇而顯得格外深沉,結句移情入景,寓激於婉,悽苦的亡國之音,裊裊不絕。

《浪淘沙》詩詞鑑賞6

浪淘沙①

簾外雨潺潺,②春意闌珊。③

羅衾不耐五更寒。④

夢裏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貪歡。⑥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註釋】

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此調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浪淘沙漫》,是別格。

②潺潺:形容雨聲。

③闌珊:衰殘。一作將闌。

④羅衾(音親):綢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賞):一會兒,片刻。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簡析】

此詞上片用倒敍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後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淒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後,實際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則婉轉曲折。詞中的自然環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徵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獨自莫憑欄的莫字, 有入聲與去聲(暮)兩種讀法。 作莫憑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作暮憑欄,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兩説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於人世。天上人間句,頗感迷離恍惚,眾説紛紜。其實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天上人間,本是一個專屬名詞,並非天上與人間並列。李煜用在這裏,似指自已的最後歸宿。應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於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淨,含蓄深沉。這對抒情來説,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同時,李煜又善於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結合起來。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在詞中很少作帝王家語,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訴説自已的不幸和哀苦。這些詞就具有了可與人們感情上相互溝通、喚起共鳴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此,此詞亦復如此。即以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言,便是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經歷到是一種人生體驗。與其説它是帝王之傷別,無寧説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遭遇。李煜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短字少,然包孕極富,寄慨極深,沒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浪淘沙》詩詞鑑賞7

  古詩原文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譯文翻譯

伊尹和呂尚兩位老人,困窘和順利的境遇全都經歷過了。他倆一位是釣魚翁,一位是奴僕。如果兩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終也只能老死於山野之中。

他們偶然與成湯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賢臣,猶如雲生龍、風隨虎一般,談笑中建起了王業。到現在已幾千年了,誰又能與他們所建立的豐功偉業一爭高下呢?

  註釋解釋

浪淘沙令,即“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劉禹錫、白居易並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起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五十四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悽壯之音。《樂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調”,前後片首句各少一字。

伊呂:指伊尹與呂尚。伊尹名摯,尹是後來所任的官職。他是伊水旁的棄嬰,後居莘(今河南開封)農耕。商湯娶莘氏之女,他作為奴隸陪嫁給商湯。後來,湯王擢用他滅了夏。伊尹成為了商的開國功臣。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稱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濱垂釣,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輔武王滅商,封侯於齊。衰翁:老人。

窮通:窮,處境困窘;通,處境順利。

釣叟:釣魚的老翁,指呂尚。耕傭:指曾為人擁耕的伊尹。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呂二人若不遇湯文二王,也就終老山野,無所作為。

湯武:湯,商湯王,商朝的創建者。武,周武王姬發,周朝建立者。

風虎雲龍:易經中有“雲從龍,風從虎”,此句將雲風喻賢臣,龍虎喻賢君,意為明君與賢臣合作有如雲從龍、風從虎,建邦興國。

興王:興國之王,即開創基業的國君。這裏指輔佐興王。

爭:爭論,比較。

  創作背景

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堯舜,但長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類似“湯武相逢”的機會,可以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這首詞當作於作者任宰相之時。

  詩文賞析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以抒發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它不同於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政治家鑑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詞通篇敍史論史,實則以史託今,藴含作者稱讚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後遭際的變化。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後來所擔任的官職。傳説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為氏,曾傭耕於莘(《孟子。萬章》):”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莘,古國名,其地今河南開封附近(,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為陪嫁而隨着歸屬於商,後來得到湯王的重用,才有了作為。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傳説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只得垂釣於渭水之濱,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獵,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於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伊、呂二人的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後通,度過了困窘之後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説他們”歷遍窮通“;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倖成分,也就是説,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此並言”伊呂兩衰翁“,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作者頗有自許之意。”若使“即假如。當伊、呂為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巖壑。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為那些人沒有被發現、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點明瞭“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風虎雲龍”的局面。《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意思是説,雲跟隨着龍出現,風跟隨着虎出出,人世間如果出現了聖明的君主,那末,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伊、呂有真實的本領,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因這這是問題的實質之所,所以“興王”一句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結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説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的背後,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對於王安石來説,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浪淘沙》詩詞鑑賞8

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那堪酒醒,又聞空階,夜雨頻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負佳人、幾許盟言,便忍把、從前歡會,陡頓翻成憂戚。愁極,再三追思,洞庭深處,幾度飲散歌闌,香暖鴛鴦被。豈暫時疏散,費伊心力。殢雲尤雨,有萬般千種,相憐相惜。恰到如今,天長漏永,無端自家疏隔。知何時、卻擁秦雲態?願低幃暱枕,輕輕細説與,江鄉夜夜,數寒更思憶。

【作者】:

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留連於秦樓楚館,終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稱柳屯田。創作慢詞獨多,對宋代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擅長白描手法,鋪敍刻劃,情景交融,以俚語入詞,多吸收生活中的語言。其詞當時廣為流傳,影響頗大,在詞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有《樂章集》。

【註釋】:

嗟因循:感歎自己意氣消沉,不振作。陡頓:突然之意。殢雲尤雨:言貪戀男女歡情。秦雲:秦樓雲雨。

【賞析】:

這首柳永創制的慢詞長篇共分三片。第一片寫主人公“夢覺”、“酒醒”、時的“憂戚”;第二片追憶往昔“有成般千種,相憐相惜”;第三片寫“如今”的相思,並設想將來相會時如何訴説現在的苦戀之情。由於詞的容量擴大,主人公錯綜複雜的心路歷程才能得到充公的刻畫,這又一次説明柳永慢詞的巨大表現力。

《浪淘沙》詩詞鑑賞9

《浪淘沙·燈火雨中船》

宋代:吳文英

燈火雨中船。客思綿綿。離亭春草又秋煙。似與輕鷗盟未了,來去年年。

往事一潸然。莫過西園。凌波香斷綠苔錢。燕子不知春事改,時立秋千。

《浪淘沙·燈火雨中船》譯文

雨中燈火明滅的小船裏,因客居他鄉而愁思綿綿。船外春草掩映的離亭,由於雨絲的籠罩,彷彿是處在了一重秋煙裏。天空中的鷗鷺似乎是與主人公訂下山盟海誓的故人,年年總能相遇。

回想往事不禁淚流滿面,不要再經過西園。當年佳人微步西園,香塵縷縷,如今一去不返,香塵三斷,地上長滿綠苔。燕子不知道春事已改,不時佇立在鞦韆。

《浪淘沙·燈火雨中船》註釋

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此調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浪淘沙漫》,是別格。

綿綿:連綿不斷的樣子。

離亭:道旁供人歇息的亭子。

鷗盟:與鷗為盟,指隱居江湖。

潸(shān)然:流淚的樣子。

凌(líng)波:喻美人步履的飄逸。

香斷:指所戀亡故。

綠苔(tái)錢:即青苔。

《浪淘沙·燈火雨中船》創作背景

此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這首詞是吳文英為悼念杭州亡妾而作的,吳文英漂泊中重到臨安(今杭州),尋訪故園舊居,追憶當年的情人。

《浪淘沙·燈火雨中船》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客思”。

詞人善於以景寫情,將情語與景語相勾連。“燈火雨中船”一句先帶進詞人身處的獨特環境中:雨中燈火明滅的小船裏,坐着因客居他鄉而思緒萬千的主人公;船外岸上,那春草掩映着的離亭,由於雨絲的籠罩,彷彿是處在了一重秋煙裏。天空中飛着的輕盈展翅的鷗鷺,似乎是與主人公訂下山盟海誓的故人,年年總能相遇。然而這一切帶給主人公的,決不是旅行的歡愉。

下片便從追憶往事寫起。

“往事一清然”。雖然情緣未盡,往事難忘,但情人已逝去,令人思念傷懷。“莫過西園”,是因為不忍念起舊事,觸景傷情,故意勸阻自己“莫過”。西園,是吳文英與情人寓居的地方,也是當年分別的地方。吳文英在詞中多處提到“西園”,如《鶯啼序·詠荷》:“殘蟬度曲,唱徹西遠,也感紅怨翠”。接下“淡波香斷綠苔錢”句,就是寫今日不忍再過“西園”的原因。凌波,代指情人。當年情人微步西園,揚起香怨,如今情人一去不返,香塵三斷,地上長滿綠苔。這也是哀傾情人世多年的意思,卻借西園中長滿綠苔的景象委婉寫出。“燕予不知春事改,時立秋千。”這句更是哀婉多情。吳文英詞中多處提到西園中的鞦韆。如《青玉案》中“還憶鞦韆玉葱手”句,《風入松》中“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等句,都表現了詞人對情人的痴痴思念。此處,詞人見燕子“時立秋千”,又勾起了“往事”,這令人聯想到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似曾相識燕歸來”。而感慨“燕子不知春事改”,不僅指“春草又秋煙”的季節變化,而且指詞人與情人的歡情不復。燕子已到秋天還痴痴地留戀着鞦韆,不忍飛去;詞人似乎忘記了情人已離開了人間,還痴痴地在西園中徘徊。

從這首詞可以窺探夢窗詞構思縝密,情意委婉的特點。上片寫羈旅行愁,婉轉動人,抒發身老江湖的旅懷哀愁。詞的下片懷想西園往事,一往情深,纏綿悱惻,抒發思戀去妾的深悲。結構嚴密,脈絡清晰,語言深美,富有藝術魅力。詞人運用用典的手法表達了其在往日付出的一份情感再也無法追回而生的深深痛惜。

《浪淘沙·燈火雨中船》作者介紹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浪淘沙》詩詞鑑賞10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註釋]

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着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為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説中的牛郎。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今譯]

最新的國小生古詩詞鑑賞《浪淘沙》: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着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現在可以沿着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解説]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