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隨筆(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1.8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通用15篇)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

課程標準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不是每堂課零打碎敲的訓練內容的簡單相加,而是每堂課綜合言語實踐活動的整體推進。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改變的是課堂結構。在個性化教學觀的支配下,運用“綜合性學習情景板塊教學”師生的課堂活動圍繞“四大板塊”進行:1.讓學生提問。2.初讀課文。3.朗讀、背誦,感悟課文。4.組織課外活動。用教師精心創設的四大板塊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打通了書本的言語符號與學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

一、創設情境,質疑激趣。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紫丁香圖片,讓學生認識紫丁香並作簡單介紹,使學生初步瞭解紫丁香,然後揭示課題,並引導學生説出自己想到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有什麼要問的。同時教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有選擇地作簡單板書。

古人説得好:“讀書無疑需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閲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中,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自問的過程中逐步引導他們逐步學會質疑、學會探究。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第一次初讀:在指名説説初讀時的第一個要求後,讓學生按要求自由輕讀田字格內及綠色線內的生字,再讀讀課文,做到:一目雙行,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然後對字詞的讀音分步進行檢查並特別強調難讀字的音。

第二次初讀:在指名説説本次讀課文的要求後,讓學生按要求再次自由輕讀課文2-3遍,要求:讀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錯、不破;然後標出節次。檢查中以上面提出的“四不”要求為標準,分節指名讀與同桌互相讀相結合,使問題得到校正。

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初讀時的感悟自由選擇質疑時提出的問題進行簡單的交流,解決如:紫丁香是誰種的,紫丁香種在哪兒等問題,並説説是從哪兒知道這些答案的,同時用多媒體出示相應內容(第一小節),讓學生在自由練習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小節。

記得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説過:“語文課就是讓學生讀書,變着花樣讓學生讀書,興趣盎然地讀,卓有成效地讀,讓學生讀準、讀通、讀懂、讀好。”這在初讀中就能充分地體現出來。看似初讀,學生對於自己提出的問題總是急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且有些問題較容易解決,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初讀過後立刻進行交流,這樣,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的重點以及學生難於讀懂的內容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讀背誦、感悟課文:

在這一環節中主要指導學生圍繞自己質疑時提出的“為什麼種紫丁香”這一問題來學習。

首先讓學生自由輕讀第二~五小節,看看自己在哪兒能夠找到答案?然後在交流中以多媒體運用交互的方法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相應內容,引導朗讀感悟。

學生1:老師,我知道了小朋友為什麼把紫丁香種在老師的窗前了?那是因為小朋友知道老師每天工作很辛苦,回到家裏還要給他們批作業,備課,一直到很晚才睡覺,一個人太冷靜了,就讓紫丁香陪伴老師。

學生2:老師,我和小朋友做伴時是一起唱歌、做遊戲,紫丁香是怎樣和老師做伴的呢?

學生3:我還知道紫丁香是怎樣和老師做伴的。我是在第三自然段中讀懂的。就是當夜晚非常安靜的時候,風兒輕輕吹動紫丁香的葉子,紫丁香就發出沙沙的聲音,就好象小朋友在給老師唱歌一樣非常動聽。

接下去,學生在評議、朗讀和背誦的競賽以及交流自己獨特的感受中學完這一課。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和研究。教師在這裏成了一位顧問,一個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個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拿出真理的人。

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和知識帶入閲讀中。在教學中通過想象等方法創造出一個將文章內容重新組織起來的情景,讓學生把課文中的內容想象成畫面,根據對畫面內容的排列和組合回憶文章的內容,使文章成為腦海中一幕一幕的電影鏡頭,學習會更自覺、更有意義。

四、組織課外活動。

交流課前各自蒐集或是自己編寫的讚美老師的詩歌,組織一個小小詩歌朗誦會。大部分學生找到的最經典的詩句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還有部分學生找到了比較長的現代詩,基本上做到人人蔘與,活動效果較好。

“培養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是語文課程的一個新的理念,二年級學生雖然還處於低階段,但現在的學生信息來源廣泛,接觸的媒體又多,因此適當地組織一些這類活動有助於增強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2

剛跟《山中訪友》過完招,接着便是更難上的《山雨》,這是散文家趙麗紅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仔細閲讀了課文,我發現這篇課文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的使用破折號和省略號,大約有六處之多。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雖然常講,但沒有整理過,而且給我的感覺是邊講邊忘,學生並沒有掌握。

上這一課,我索性將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打在屏幕上,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揣摩用法。用法出自《國小語文教師實用辭典》

省略號:1、引文省略;2、列舉省略;3、話沒有説完或語意未盡;4、語意含蓄讓讀者想象;5、表示聲音的斷續或延長。

破折號:表示語意的註釋、轉換、躍進、或語言的中斷聲音的延長。

大多數學生能夠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給標點符號選擇正確的義項,但這一處略有爭議:先是聽見它的聲音,從很遠的山林裏傳來,從很高的山坡上傳來——

沙啦啦……沙啦啦……

這裏的破折號的用法眾説紛紜,我以為是躍進,但未敢貿然定論。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覺得在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的基礎上,重點處理以下三個句子就可以了:

1、象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的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2、雨聲裏,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

3、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三句話,勾勒出雨來的神奇,雨中的音韻美和色彩美,雨後清新的綠色,以及我對山雨的喜愛,大自然的讚美。且這三句話集中體現了課文的表達情感的手法:比喻,擬人,想象。抓住重點,問題便迎刃而解。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3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段話啟示我們: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線性的過程,而應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賦予生命的活力!

動態的課堂,始於“生動”的情境

語文課要有情味,這是語文課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決定的。編入語文課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動於衷,不吐不快”的產物。事實上,任何一篇傳世之作,無不是作者真摯的情感的凝聚。那麼,如果要想學生在語文課上動態生成,教師必須不斷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聯繫課文情境體味、聯繫生活經歷體驗,聯繫時代背景體會,引導學生把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聯繫起來,把聽説讀寫聯繫起來,把學習語文與生活實踐聯繫起來,自悟自得,並日漸提高學生的悟性。我覺得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

1.教師須動情在先。

語文教師在深入鑽研和具體講授這些教材的過程中,心靈必然會受到深淺程度不同的感染,動情於衷,激起清波,乃至引起情緒姿態、語氣聲調的諸種變化。隨着教材內容的不同,特別是教材中所藴的情感實際,教師相應地做出或憎或愛,或憂或喜,或褒或貶的不同反應和評價。

2.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創情境。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中感悟、生成、表達,善於和部分先悟的學生一同創設情境,帶領全體學生走近課文中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他們的想象、聯想,令學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潛思暗構的運思路向,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產生出如聞其聲、如見其貌、如歷其境的藝術之感,達到“神與物遊,心與理合”的那種境界,實現讀者與作者情感上的和諧共振。

動態的課堂,樂於“機敏”的傾聽

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理念指導下的課程教材改革,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鮮活“學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的現場生成,要求教師必須機敏地去把握學生即時學習情緒和認知需要,去靈活地組織教學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善於傾聽更具有重要意義。

1.善於傾聽要用“心”。

一位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在執教《春天》一課時,拿出一枝盛開的桃花問學生:“小朋友,請你想一想,桃花為什麼會開?”老師提問的本意是希望達到“因為天氣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開了”這一季節轉換的規律的認知目標,但小朋友卻説:

“桃花睜開眼睛想看看春天的景色有多美。”

“桃花睡醒了,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給頂開了。”

“桃花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誰穿得漂亮。”

“桃花她也長着耳朵,她想聽聽小朋友們唱歌呢!”

“因為柳樹綠了,桃花想和柳樹説説悄悄話。”

聰明的老師一直微笑着,認真地傾聽這來自心靈的美麗的聲音。最後,老師望着一張張興奮的小臉,激動地説:“桃花覺得小朋友太可愛了,都説得這麼好,她很高興,就仰起她的小臉,朝我們笑了,這樣桃花就開了!”教師的延時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傾聽孩子們的發言,保護了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4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後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後對小ü説,你別哭,把眼淚擦乾淨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後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乾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説:“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乾,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乾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後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後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説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麼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説出y後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後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着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着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練得紮實。

三、聯繫生活親密接觸漢語拼音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課程來源生活,生活即課程,課程即生活。漢語拼音本身就是學習漢字的工具,因此漢語拼音學習應該重在運用。在學完了全部拼音之後,我就讓學生為教室裏的一些物品用拼音寫出它們的名字,如電視機、電腦、黑板、課桌、凳子、門、窗、日光燈、電扇等等,讓學生在多讀多練中熟練掌握音節的拼讀;每天送學生一首詩,讓他們自己去拼讀,自己去讀詩;國慶節期間,我讓學生試着用繪畫和音節記錄下看到的聽到的或想到的,寫得好的貼到“學習園地”展出;讓學生帶一本課外書利用中午時間進行課外閲讀等。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後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後對小ü説,你別哭,把眼淚擦乾淨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後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乾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説:“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乾,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乾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後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後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説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麼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説出y後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後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着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着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練得紮實。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5

屈指算來,從教已20多年了,猛一回頭,覺得什麼也沒留下,大腦一片空白。靜下心來,仔細回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敗的教訓。

今年我擔任四年級的語文教學,並擔任班主任的工作。學期初,我看了成績單,不看不要緊,一看下了不小的一跳,這個班後進生太多了,尤其是有兩個學生三科加起來還不夠一百分,搭檔曾和我説,我算看透了,咱們這一年算是白乾了,我苦笑了一下,心裏暗想,怎麼會呢?話是這麼説,真正實踐起來可真不容易。

因為兩個孩子從一年級基礎就差,慢慢越來越落後,我千方百計地找原因,兩個孩子都吃小餐桌,其中這個男生遵守紀律還很差,作業經常交不上來,下課追跑打鬧現象很嚴重,於是課餘時間我就多接近他,和他拉家常,問問他家裏幾口人,他總是連一句完整的話都不會説,我沒有不耐煩,而是耐心地聽着,久而久之,他覺得老師沒有瞧不起他,反而很願意和我説一些話。我還發現班上很多同學瞧不起他,於是我就找到他周圍的同學和他們説,學習差也是我們中的一員,我們大家在一起是緣分,我們要幫助他,我給他派了一個各方面很優秀的學生和他同桌。果然從其中的8分到期末的23分,他自己高興,我很高興,全班都很高興。現在只要發現他有一點進步,我也不放過,在班上表揚他,他越來越努力了。説實在的一個當老師的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自己教的學生有進步了。

通過我的觀察瞭解,我班的這個女生她比較老實,平時一句話也不説,不論上課下課她總愛坐在位上發呆。我就從側面打聽她為什麼會這樣?原來她家離學校較遠,平時住在小餐桌,父母根本不管她,因為成績太差,同學們都疏遠她,正當我苦思冥想,用什麼辦法鼓勵她的時候,機會來了,在一次以“展示自我”為主題的班會上,她唱了一首歌,除去聲音小點,還真不錯,我帶頭鼓起了掌,隨之同學們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了她,我發現她的臉紅了,順勢我又表揚了她,我發現她很不好意思。從此之後她變了,變的愛笑了,愛和同學交流了。學習成績也有了進步。

通過對這兩個孩子的教育,自己也得到了很多,我覺得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定要有耐心、有恆心,最重要的是要有愛心。“精誠所加,金石為開。”也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吧。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6

新課改,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新課改,讓語文教學更精彩。“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既要師生互動起來,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怎樣提高國小語文課堂的實效性,這裏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手段的豐富,學生對許多教學內容已經知曉,甚至司空見慣,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往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時,對課文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到學習中來。

例如,在教學《太陽》的第二課時,我考慮到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已經有所掌握,如果平鋪直敍地進行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產生,因此,我就從激發興趣開始。上課了,我不急於讓學生分析太陽有什麼特點,而是先講了一段親身經歷的事,即我小時候,從老師那兒得知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於是,我就立志長大要登上太陽。話剛説到這,全班鬨然大笑,我問:“你們為什麼笑?”學生紛紛舉手,結合課文中的詞句給我講了太陽離地球很遠、很大和很熱的特點,告訴我:“您的理想是實現不了的!”就這樣,在笑聲中,學生讀懂了課文,學習了運用數字和舉例子説明問題的方法。

二、注重精講和精練,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核心在課堂。教師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決定因素。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內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呢,下面我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精講和精練。

精講表現在:(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課堂開始,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資源,創設情景導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給予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機會。教師在其中只要給予及時的指導,充分放手讓學生圍繞重點問題去探索。 (3)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全班交流展示學習情況。在交流過程中,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教師要注意根據教學重、難點適時疏導。

精練表現在:(1)教師對作業量必定會精心編制和挑選,增強了針對性。為了面向全體,考慮到了不同層次學生對作業量和難易度不同的需求,更好的挖掘了學生的潛力,使不同學生在作業練習中都得到了更有效地發展。 (2)要做到作業在課內完成,這樣糾正了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的做法,做到講練結合。知識及時得到強化,錯誤及時得到訂正,問題及時得到解答,更有利於學生的及時理解、掌握和鞏固。 (3)作業在課內完成,下課後教師就能及時批改,及時瞭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從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中隨時瞭解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精講精練是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必由之路。

三、在備課上下功夫,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只有課前備好課,上課才能更好地去調控學生的動態,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首先要備書本備教材。備好教材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要想備好課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重點,把握教學難點。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麼,就可以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當詳則詳,當略則略,主次分明。抓住課文的難點,教學設計的形式,問題的處理方式才不會單一,語文的課堂才會豐富有趣,才會是一個完美的知識殿堂。

其次,更要備好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備好的課能否為學生所接受,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備好教材的同時必須備好學生。要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和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動機、情感狀況等。只有對這些情況有所瞭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問藝術,課堂提問,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信心和興趣,影響課堂效率。問題過易,學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戰性,即使答對,也無成功感,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全面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和保持濃厚的興趣。另外,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及時肯定,對學生能提出問題應以表揚,讓學生體味教師讚賞的愉悦。這就能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專心地學習語文,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探究教法學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我們常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是説,教學的法則、規律是比較穩定的,而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變化不定的。

首先,根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方法選用得當就能實現教學目的,就能提高課堂效率。以《豐碑》為例,如果以學習描寫人物外貌為教學目的,則可以軍需處長的外貌描寫為範例,對學生進行肖像描寫訓練;如以學習對比手法為教學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寫的幾組對比,進行講讀分析。如:學習《燕子》一課,作者對春天裏的小燕子的描寫“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豔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體會燕子的可愛和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師可指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看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的。

其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任何教學活動總是與教學對象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同的對象,教學方法也就不同。

再次,根據教師本人的風格選擇教法。每個教師的個性、氣質、素養、專長等不同,在教學中表現出的風格就不同。一種好的教法未必每個教師使用都有效,這也是有些教師模仿別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

第四,在探究教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法指導。學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所運用的`方法。一個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是絕對不會在這方面少下功夫的。葉聖陶先生説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對學生有意識地指導,傳授學習方法,使之達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習而得之,終生受益。方法得當,就會提高學習效率。可見,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多麼的重要了。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因材施教,靈活、客觀地進行,進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面臨着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給我們語文老師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研究的領域。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理論,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才能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深信,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往直前,語文課堂教學會越來越精彩!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7

班裏有一個學生,個子很高,方臉大耳,頗有將軍之相貌。然讀書較差,經常遭受學生的嘲笑,他本人也接受這樣的現實,把自己定位於一名差生。

有一次,班裏進行學習物品拍賣會,該生賣出了自己的一套新書,價格很便宜。我心裏暗暗想:這個傻孩子,到底家裏錢多,這麼一套新書,竟然只賣了這麼幾元錢。但是作為主持人,我也不好説他什麼。

但是,更傻的時候來了。

班裏的一位姑娘式的男孩子站起來拍賣他的魔方,他説:我拍賣的魔方已經跟我一起度過了7年,我對他很有感情,很捨不得賣。我決定最低價7元賣了它,如果你要買的話,請舉手。不過我補充一點,我的魔方已經破了一塊。

“ 很誠實的孩子。”我心裏暗暗想,“但是誰會花7元錢買一個破的魔方呢?你對魔方有感情,不代表別人也有感情的呀!”

正如我所料,班裏所有的孩子都沒有舉手表示要拍這個魔方。他很難受,眉頭開始皺起來了——哭,曾經是他經常使用的法寶,但是因為年齡大了點的緣故,他雖然很難受,但是還是沒有哭出來。

這時候,那個我認為“傻”得可愛的學生站了起來,説:“7塊錢就給我吧!”他説得是斬釘截鐵,沒有絲毫的猶豫。

當時大家都愣怔了一會兒,過不了一會兒,大家都會心得笑了。這笑裏面有一個潛台詞:原來是他呀,他傻,所以可以理解!——這樣的理解,也包括我這位老師。

到了最後的教學環節:採訪學生。

自然我第一個採訪的就是這位“傻學生”。我問:你為什麼要用7元錢買一個破魔方,要知道7元錢可以買一個新的魔方了?

他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知道。但是我還是要買,因為***(賣魔方同學的名字)是一個愛哭的人,再加上他的膽量很小,從來也不敢自己上台説話,今天好不容易上台了,如果沒有人買,他會哭的!再説,我剛賣了書,我有錢,我也不缺錢。

聽了他的話,一陣羞愧湧上我的心靈: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孩子呀!當我們用最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個人的成敗得失的時候,我們往往把別人想得和自己一樣。他的簡單的理由在我們看來,是多麼震撼人心的一種感動呀!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感動越來越少,這樣的“傻”越來越少,那麼是否意味着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世故”、“成熟”、“成功”、“聰明”正一步步地蠶食我們內心的善良和友善呢?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8

以語文的主要反思在於"悟"。

你悟的越深 也就反思的越深。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説,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説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9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尤其是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説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覆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説:“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鋭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鋭的語感,是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一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着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着。”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脱束縛後的輕鬆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一個飢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温暖的懷抱裏,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一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裏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説這段文字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餘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一詞本為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飢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併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對象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悦,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閲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彙、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0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是國小教育的重要內容,事實上國小每堂課都十分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然一苗未正,何以成材。而國小五年級的學生處於童年晚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髮展處在一個從幼稚走向逐漸成熟的變動時期,在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可以使學生到中學學習時事半功倍,一生受益。

1、應要求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改變學習的無序狀態,減少學習的隨意性,不要老師被老師牽着鼻子走,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由自發轉為自覺。

2、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

3、養成上課主動作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記難點,根據自己情況記要點,而不是照搬板書。

4、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課外閲讀量決定着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濃度。閲讀量大的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外閲讀給予指導和檢查,使之形成習慣。使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人生樂趣,一生以書為友。

二、轉換課堂教學方式,增加課堂知識含量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了相當的發展,能運用概念進行抽象思維,求知慾特別旺盛。他們不滿足於課堂上拖沓的節奏和單一的信息刺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發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識,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為進入中學打好基石、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決定學生到中學後能否很快適應的主要因素。在國小高年級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教師要改變那種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首先在觀念上要為學生灌輸獨立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和教師一樣是獨立的個體,學習是自己的職責,自己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一分勤勞一分收穫。

2、加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上要捨得放,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而不是當教師放手後無所適從。要把獨立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大教學密度,增加練習數量,真正做到精講多練,多些拓展,少些模仿,多些獨立,少些依附。

3、把教育的觸覺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從國小會樂觀積極地對待學習,增強自信心,積極地面對困難,切忌在國小階段就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我想,當每個清晨國小生睡眼惺忪,爭開眼睛第一句話就説:我想上學,竊以為那

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功。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1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潛力,閲讀潛力,寫作潛力,口語交際潛力。使他們構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作為重中之重。

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每個語言文字都是一顆跳動的生命,都具有必須的感情色彩,豐富的內涵。花能使你百花盛開,那是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還能使你想到那不十分引人注目卻那樣堅韌,在風雪中傲立的小花。百合花讓你感覺清純、淡雅;玫瑰花則讓你感覺豔麗芬芳,熱情似火。百合與玫瑰僅僅是兩個字的差別,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不一樣的刺激、感受。這就是我們的母語所賦予我們的空間、靈感。也就是唯有我們的母語才有如此的魅力。每個跳動的音符都會激起孩子們的遐想,給以美的享受。都會是你產生豐富的聯想,都會讓你想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們應指導孩子們賦予每個文字以新的生命,賦予它變化的色彩,使它盡顯英雄本色,盡其使命。讓孩子們盡情享受語言文字給他們帶來的歡樂,用孩子們特有的童音,用他們特有的理解,讓他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種境界。讓每個中國人都喜歡我們的母語,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肩負的職責。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2

今天和一個老師交流,《七色花》一課,談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義。當時她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説了很多種,有的説第一片花瓣最有意義,沒有這一片,她根本回不來,後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説倒數第二片有意義,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這片花瓣幫助了全城的人。……老師逐個引導分析,最後讓孩子們得出統一的結論,最後一片花瓣最有意義,確實這也是編者的意圖。

我説,看出不少孩子並不服氣,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他不得不認為最後一片花瓣最有意義,但是在內心,他們不一定接受。這位老師説,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一方面,不等於不引導,他隨便瞎説也不管。我説,是的,尊重是一方面,價值引導又是一方面,不能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們應有的價值引導。但是這一課從孩子們的角度看,孩子們對其他幾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無道理,就説到北極去吧,這一難忘的經歷對她來説就能説沒有意義嗎?關心他人確實是美德,是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但是我們不能過於強調語文的教化作用,把我們的體驗強加給孩子。這樣做導致的後果是什麼呢?

請看這位老師跟我説的她做的這樣一個小實驗。她説,昨天給學生髮了一個通知:“告家長書家長同志:您好!為迎接十六大的勝利召開,教育局黨委定於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組織全系統聽黨課,我校為大會主會場。因此,我校根據上級要求,週四中午12:10分放學,下午不上學,在家裏完成作業,請家長監督孩子完成作業並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國小* 月*日”讓學生找認為最重要的話,學生找了好多條,諸如十六大勝利召開;組織聽黨課;家長監督完成作業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課。

為什麼會這樣?對孩子來説,下午不上課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值得為這個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們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種感覺吧。為什麼孩子們都找不到這一句,老師覺得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太差了。

我説,不完全是這個原因。主要是孩子們沒有從自己的角度來找,他們是在揣摩老師希望我們找什麼。老師希望我們找的肯定是最有意義的,至於我自己最喜歡的怎麼能找出來,那不是意味着我不愛上學嗎?那位老師頻頻點頭。

長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養成了説假話,空話的習慣,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很難聽到孩子們真實的聲音,你們要聽什麼,愛聽什麼,我就説什麼。這是多麼悲哀的現象。語文教學應該儘量避免這種悲哀,讓課堂呈現她特有的生機和活力,讓語文教學真正煥發生命的色彩。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3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根據中年級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一堂以自主合作為模式的課堂教學。分別以學生熟悉而喜愛的水果,蘋果,香蕉等命名各小組的名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安排了遊戲,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應該完全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應該是一堂完美而生動的課。

當到小組討論時,我信步走到學生中間,一幅讓我深思的場面呈現在我的面前,只見蘋果組的組員在為誰先回答哪個問題而爭吵的面紅耳赤,當我走到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驟然停止。另一個組:香蕉組。一位女生見到了我,如同見到了裁判,立刻舉手後便説:“老師,他説錯了,應該上這樣的。”而那位同學則搶白道:“我沒錯!”為了不引起大的波動,我回到講台。當我環視四周,在教室的角落處,梨組中有一名同學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對大家的討論並不感興趣。短短的討論時間到了。幾位同學進行了回答,很快通過了問題。一節課很快結束了。但不知為什麼我卻沒有感覺到輕鬆,梨組那個呆呆的眼神和那兩張爭執的面孔我始終不能忘記。它使我在思考:什麼樣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學習,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學生值得討論而同時又能吸引學生參與的問題呢?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教師在授課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等各方面都要有助於學習方式的形成。無論教師的每一步都應遵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則。合作學習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學習是有組織、有分工的。尤其針對低年級學生組內學習。必須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的任務。例如:組長、記錄人等。從而達到每個人都能參與並發表意見。另外,當學生之間發生爭議時,教師要給學生方法,組織意見一致的同學進行題,即有必要討論再討論。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樂於參與。討論。並與其他意見進行爭辯。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討論的問題必須是大家希望解決的問此外,教師還要把握當出現新知識時,需要新能力時再進行討論。新課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這一變革有如春風拂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生機,讓我們體會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們教育者應看到並關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質的東西,挖掘其內涵。這是某一節課,某一週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我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不要接受學習,更不是浮於研究學習的表面合作學習也應該因課而定,因人而異,不能為了迎合課改,不分析實際隨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師的不斷引導,讓學生不斷體驗,終究領悟,努力接受新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圍繞三個疑問鑽研教材,讀通文本。

第一個疑問來源於平時學生作業練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教師在交給學生書寫生字的筆順,但發現很多學生在書寫的時候非常隨意,不會規範地書寫。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他人書寫的好習慣,進一步鞏固生字筆順筆劃的過程。我改變方式:要求學生之間互報聽寫,這樣,大多數同學樂於當“小老師”,樂於“審察”他們的書寫過程,比老師一人報,學生在本上書寫,更有直觀的檢測效果,有助於學生養成認真觀察、認真書寫每個字的良好習慣。我感受:在教學實踐中要從發現的實際問題入手,找到適宜的相對解決的辦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另外,低段教學中,小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即使很多基礎知識已掌握,但是很多題目不能很快明白題意。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很重視引導學生在積累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如何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解決我的第二個疑問時,我的教學設計也別有用心。比如:把什麼比作忠實的(嚮導)除了忠實的(嚮導),還可以説成忠實的( ),暗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地進行詞語搭配。在擴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真正讓他們在生活實際中得以運用,我進一步引導:在生活中,誰是你的忠實朋友?我忠實的朋友是誰?……或者説誰是我忠實的朋友?(打開學生思維空間進行口語訓練,暗在引導學生懂得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表達)。除了大家講得人之外,學習或生活中還有什麼物是你忠實的朋友?為什麼?(指引學生用生動具體的語言表達,暗在讓學生對比喻、擬人修辭手法有了初步的運用意識。)為了讓學生能直觀地認識作業中的一些題型,我在板書設計上借用強調了詞語搭配、量詞的運用強化生字、近反義詞的發現等等一些隱形的符號,引導學生從點點滴滴積累與運用相結合。讓所學的重難點知識在積累運用、激發學生背誦情感的基礎上得以鞏固。

在解決第三個疑問時,我發現:要突破一個課時的重難點,光知道學生的學情是遠遠不夠的,不同班的學生學情不一樣,要找到最佳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必須需要老師“磨”的過程。而且在“磨”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多越有利!這樣,才有利於找尋突破難點的最佳方法。本篇課文我在不同班級一共執教了三次,在第二次執教的時候,我感覺到:怎麼越上問題越多?最後,我逐步從問題入手,逐步完善教案。值得記錄的是:在解決文中溝渠裏的雪究竟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呢?我在備課中發現:整個單元,有個訓練題型:就是認識運用幾種標點符號。我豁然開朗,在引導學生孰背第五小節的內容時,以“?”的方式出現,激發學生大膽質疑。學生很快就能從文本中讀懂作者在這一節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這樣,讓學生在直觀的畫簡圖中,既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求知熱情,又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原來,文本文字中,作者也有隱藏最佳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我們教者去發現,一旦追尋到將回味無窮!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裏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着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説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麻老師上本課時,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藴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因此,為了體現這一點,祝老師運用了動畫《去年的樹》,目的是讓學生深深體會誠信,友情。

在課堂中麻老師試圖把學生帶入文本,帶入作者的心靈。因此,麻老師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重點,讓學生帶着憂傷,帶着對大樹的同情深深的去體會,去感悟。雖然方法有了,但是渲染氣氛還不夠濃烈,課堂基本達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境界,但還不是最佳。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祝老師提出問題: 小鳥深情地注視着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説:“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有的學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還有傷還有痛,還要走還有我。”……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説,有的唱,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從孩子們的眼睛裏可以看到學習的慾望和對友誼的嚮往,但是回味這節課,我感覺到教師語言的魅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師能加強語言的藝術性,那課堂會更加精彩。一節好的語文課給學生的就是一種享受,作為一名教師都要為之努力。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4

近日,在秀水國小參加了關於“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的集中培訓,有幸聆聽了三位教師的閲讀指導課,下面就結合“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這一主題,談一點粗淺的認知:

朗讀歷來是小語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課程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浙江省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建議》第13條更是對課堂讀書提出了明確要求:“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一般應達到10分鐘左右。朗讀與默讀並重,能根據教學需要並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然而語文課不聞讀書聲和少聞讀書聲由來已久,至今亦然。“滿堂灌”時代也好,“滿堂問”時代也好,一節課讀書時間不足10分鐘,一篇課文學過大部分學生都難得讀上一遍,一年課堂閲讀時間不足幾十個小時,然後分析訓練做題、合作討論交流,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小組活動熱熱鬧鬧而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閲讀課不是好的閲讀課。語文學習不讀書,沒有了感受,聯想、思考、領悟、積澱、提升的過程也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有老師認為讀還不容易?不就是10分鐘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鐘給你看,我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挨個兒上演;我讀句、讀段、讀全文輪番上演,別説10分鐘,就是30分鐘也不在話下。確實,有心湊這10分鐘並不是難事,但《教學建議》提出的10分鐘讀書是“質”與“量”的統一,10分鐘只是完成了“量”的問題,而 “質”則要求在這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裏達到“讀通、讀懂、讀好”這三個層次的目標,並且在達到這樣目標的過程中能結合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因此,我所理解的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應是有效的讀而不是機械的讀。然而要做到有效讀書,現今的語文課堂除了讀書時間太少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目的性不強。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後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着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着經”。

2、朗讀的面太窄。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會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又怎麼能達到會讀呢?

3、教師的朗讀指導單一。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帶着xxx語氣讀一讀”,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於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於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藴。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

薩特曾説過:“閲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那麼,教師應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悟出文章的內涵,使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成為精彩的華章而不是匆匆走過場呢?

我想首先語文老師應對朗讀引起足夠重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保證充分的讀書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課文,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2、注重朗讀評價。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

2、擴大朗讀訓練面。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閲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着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分角色讀,表演讀,分小組比賽讀,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閲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4、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在所聆聽的三堂閲讀指導課中,我認為樑春萍老師執教的《懷念母親》就是一堂很好的讀書示範課。

1、結合語境理解。樑老師的讀書內容安排的是“三讀”——讀詞、讀段、讀全文。

一讀詞語不是機械的讀,而是帶着對詞語的理解讀,把詞語讀得有聲有色之後,讓學生用所讀詞語來説説課文內容,既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又對全文有了整體的認知。

二讀段落聲情並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課文朗讀,可謂是層層遞進,不僅對文本語言的深層挖掘絲絲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過程中循循善誘,把學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處。學生在深有感觸之後,情感的迸發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讀都是文本與心靈的有效對接,讀得也層層深入。

2、超文本鏈接。樑老師的課中出現了三次超文本鏈接:《世説新語.方正》;引用季老的話“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是為了保存當時的感情”;《賦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認為最成功的莫過於鏈接《賦得永久的悔》。樑老師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等表現作者“終天之恨”的句子與《賦得永久的悔》進行了成功對接,學生在超文本鏈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終天之恨,之悔,之痛,心靈深處一次次受到了強烈的震顫,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每一次讀成了課堂的亮點。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學生的讀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師得參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師自己都不感動又如何能感動學生呢?樑老師在情境創設中的一個殺手鐗就是自己的聲情並茂。通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沉痛、哀傷的情緒,樑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的情緒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過音樂的催化,為情感的營造推波助瀾。整堂課,學生心隨文動,彷彿觸摸到了作者的靈魂深處與他恨並痛着。

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讀的過程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用心營造,有效朗讀,那麼學生一旦領悟到誦讀的妙處,便會沉醉其中,欲罷而不能,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華章呢?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5

《怎麼都快樂》是一篇很輕鬆愉悦的兒歌,意在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學生明白遊戲快樂,學習也快樂。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從本節課與學生的學習中我悟得了一些道理:

 一、快樂識字,輕鬆學習

“興趣是的老師”。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逐步形成識字能力,為自主識字、大量閲讀打好基礎。本節課的設計,導入新課時的“遊戲”的情境,讓學生輕輕鬆鬆進入到學習中去,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識字目標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得以實現,學生在快樂的遊戲,快樂地看圖片中識字,輕鬆學習。很快地學生就與本節課要求認識的12個認讀字交上了朋友。

二、表情朗讀,快樂體會

在朗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會誤解讀書僅僅是重複課文的內容,這是錯誤的。朗讀不亞於演員對角色的再創造。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感情,在評議中尋求答案,用讀來引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在本節課中,給學生充分讀書時間,多種朗讀方式相結合,讓學生入情入境。

三、自主學習,精心組織

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好學生自主參與和教師合理引導的關係。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有效引導、積極參與,才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取得實效。

四、快樂學習,貫穿始終

從開頭的遊戲導入,到結束時的小結,教師都儘量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在快樂的遊戲,輕鬆的氛圍中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