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4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琵琶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琵琶行》讀後感

《琵琶行》讀後感1

湓浦口聞琵琶,後江中聽琵琶女訴世之苦,同是天涯淪落人,江州司馬作此篇,以歌贈之。

看,轉軸撥絃已有情;聽,大弦小弦錯雜彈;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彈奏琵琶,琴聲是那樣的低沉抑鬱,是那樣的輕細急促,是那樣的清脆圓滑。詩人為她再次演奏而流淚,從琴聲中呈現出她悽苦哀怨的形象,使人為之哀,為之傷。

回想少時歡樂,常於夢中落淚;晚年沉淪,商人重利輕離別;如今她漂泊淪落。她年少是那麼的快樂,輕鬆隨意打發時光,是一位嬌美的琵琶女,使人誠服與嫉妒。晚年,弟弟當兵,家人逝去,都棄她而去,隨後那個負心郎又棄她而去。無依靠,守空船,心中淒涼悲傷之情時常湧現心頭,夜中難寐,使人為之哀鳴。恰如《竇娥冤》中,“滿腹閒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於夢中哭醒,心中滿腹閒愁,難以揮去。吾讀之,欲落淚,雙眼浸濕,好似身臨其境,親耳聞之訴説。吾同情於她,卻束手無策。

江州司馬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橫遭貶謫。他抑鬱寡歡,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傷、憤懣。他感傷有多少人知?官場的黑暗令多數失意者氣憤,就因為有多數的“小人”存在,那是無法想象的壓迫,曾傷過多少人,害過多少人,數也數不清。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傷訴忠,詩人感傷於己,同情於她,悲憤於官場,在那一夜回想那麼多不幸的經歷,怎不叫人皆掩泣呢?

哎,一位衷心於國,卻未被重用,反而被貶,真叫人心痛。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

追溯上千年曆史,別説當日有,今日無。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農村青年,苦苦奮鬥十幾年,本來看到前方的道路那麼的明亮寬敞,憋了十幾年是該鬆口氣了。可步入社會,那麼有才的一位年輕人,被眼前一幕驚呆,有才還不行,有條件有背景能“優先”,真讓人心痛。還有,頭條新聞中,本來兩口子帶着生重病的兒子到醫院治療,誰會知道他丈夫棄妻而去,那個負心郎後從醫院消失,再也沒回來。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後的女子照顧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擊啊!真令人同情,令人傷感,令人憤怒。

哎,其實上社會並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社會,適應這樣的環境,也就好像適者生存一般,那樣的殘酷,那樣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許每天都在上演,眾人的同情、憤怒也不在少數,關注人數慢慢增多,我相信社會也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許就是這樣的吧,無論是歡喜或是悲傷,總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地來走上一趟。”無論生命怎樣的悲歡離合,我們都要認真地走。説不定哪一天會有機會在眾人面前光彩奪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寫作特色。

不得不驚歎,落筆的巧妙,就在“送客”,續而通過“尋聲”“邀彈”“詢問”等一系列相關聯,一層層地推進情節。每個情節都是一個場面,驚心動魄,這樣的結構讓人身臨其境。不僅僅是結構美,形象類比及音樂描寫也美,它們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感染力。詩人的懷才不遇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進行了類比,最後融為一體,還能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樂描寫,用了許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強的擬聲詞,反襯了音樂效果的渲染。

《琵琶行》讀後感2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人在潯陽江上孑然一身,忽然一陣琵琶聲過,秋花殘葉瑟瑟作響。詩人雖字樂天,此時卻遭貶潯陽,苦於仕途。此時忽聽琵琶聲,便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琵琶行》。

琵琶聲時而急切,時而舒緩。“低眉信手續續彈”似在回味京城繁華煙雲的生活;而“冰泉冷澀凝絕”則訴出了人生低谷的淒涼。詩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而心中早已是波濤洶湧。絃聲起落之間喚起了他無限的心事:我,樂天,也曾年少得意,風生水起;而今卻淪落到如此地步,可悲!可歎!

突然,琵琶聲斷,琵琶女出現在了眼前。未等詩人開口,她便描述起了自己的悲慘經歷:才華遭妒,家庭破碎!不禁引出詩人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此語,不僅是對人生的感慨:感慨世事不公,同病相憐;更是對社會的質問——有才之人,真情之人都淪落到這等地步,而欺上瞞下、陰險狡詐之人倒能逍遙自在,為何?為何?

琵琶行本是一場寂寞之行,是道出詩人憤懣之行,卻更影射了當時社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所語的`是奸佞當道,正義無處伸張的黑暗現實。詩人就如在這黑暗中前進,身處黑暗卻心向光明。可他終歸一人,無法戰勝黑暗,卻遇到了他的同道之人。“江州司馬青衫濕”,所哭的是自己的悲慘境遇,是琵琶女的人生不幸,更是為朝政的黑暗。

雖是如此,琵琶行更是一場告別之行:詩人被驅逐出了長安——那個萬千士人明爭暗鬥的中心,卻開啟了自己一段全新的生活;與琵琶女的相遇雖是感慨同病相憐,不更是覓得知音相伴,更是一種慰藉嗎?是的,詩人也是這樣做的。他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繼續發揮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努力着——

六年之後,白居易身任杭州刺史,寫下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西子湖畔,政通人和,朝氣蓬勃。

樂天還是那個樂天,詩人其實還是曾經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軌跡。

對照詩人的人生,彷彿如一面鏡子一般折射着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其實我們誰又沒有過滿腔熱血而又跌入深谷的經歷呢?記得八年級時,因為自己成績還算優秀,老師便安排我管理很多的班級事務;剛開始我也滿腔熱情,覺得自己事事都能俱到。可期末退步的成績卻如冰水澆在了我的頭上。起初我也曾感到無力,那感覺就像沉入刺骨寒水,又似置身狂風暴雨中。我能做什麼呢?讀了這首詩後,我明白了:如果我不能去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可以轉而求其次,充盈自己的個人生命,在一方小天地做好自己:不能管理好整個班級,但我可以提醒小組內的同學專心學習;與其不滿於某些課代表不合理的管理,倒不如及時完成好每一項學習任務叫他人無話可説。。。。。。其實做好自我,不正是堅持信念的第一步嗎?

正是如此,與其在沒有光明的宮殿中去鬥爭,不如在平凡中力展宏圖——讓希望之花不是在寒冬中死去,而是在潛滋暗長中結出果實。

《琵琶行》,是一場對過往的追憶之行,是悔念歎息之行,更是化悲痛為動力的行動,是在人生路上尋求新的道路,帶上理想、信念踏上新的征途。

樂天如此,我,更是如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