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橋之美教案

來源:文萃谷 7.88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橋之美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橋之美教案

八年級語文橋之美教案1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什麼地方。

2、能力目標:

①、理解文意,提高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閲讀能力;(重點)

②、品味本文優美有情味的語言以及在內容和表達上都較具作者個性色彩的句子,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行感悟理解,鍛鍊表達能力。(難點)

3、情感目標: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難點突破: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聚集了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多年的審美體驗和感受,內涵豐富,特色鮮明。要讓一個審美趣味尚處於初始階段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去體驗畫家積澱多年的審美經驗,感受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絕非易事。初讀課文,感覺語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內容較散,初中學生不好把握。再讀課文,研究教法,我覺得不妨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創設情境,以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激發學生探求美的慾望。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藴涵的審美特色。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採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力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座橋嗎?(出示分水當地橋的圖片)……同學們能告訴老師,橋的附近有些什麼呢?你覺得它美嗎?(生談師結引入)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按要求篩選信息,明確作者對橋之“美”的認識。(學生自讀思考,相互交流補充)

明確: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關鍵)

三、研讀賞析:

學生選讀賞析自己喜愛的描寫“橋之美”的句、段或最有情味的句子。

(教師指導方法,給出示例,讓學生立足文本,盡情暢談。也可提出自己的疑問,深入理解並形之成文。)

結合預習表格,展示學生學習成果。通過“展示——點評、補充——修改”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手法鑑賞。

討論品評,結合學生的展示評價,總結賞析方法(明確規範表達,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小結語言特色

明確: 形象生動 描寫細緻 情景交融

五、佈置作業

20xx年10月15日起,大師吳冠中的藝術展“滄桑入畫”在中國美院美術館開展。如果有機會與大師面對面,請你學習這篇文章的寫法,用藝術家的眼光來向吳老先生説説我們家鄉的橋之美。

注意:借鑑作者的寫作手法。

八年級語文橋之美教案2

【學習目標】

1、理解作者所寫的橋之美。

2、與中國石拱橋比較,感受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3、理解一些難句的情味。

【學習重難點】

學習本文的表達方式,揣摩文中難句所藴涵的情味。

【學習流程

一、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煞它風景( ) zhù( )足 xiāo ( ) 魂 媒介( )

2、想一想,有那些讚美橋的古詩詞,把它寫下來。

二、學習研討

3、 在作者看來, “橋”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什麼感想,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4、為了更好地闡釋“橋之美”,作者舉了幾個例子?請各用一句話概括。

5、理解文中語句豐富的藴涵。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6、説説《中國石拱橋》與本文在表達手法上的區別。

三、擴展學習

7、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水的語言

水是會“説話”的。聽聽水的聲音,可以判斷水的狀況。你不妨試一試:把滿滿的一瓶子水倒出來,聽!水在噗噗作響,它在告訴你:我出來啦!用墨水瓶、曖水瓶做這個實驗,它們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這個原理很簡單,因為水流出來的時候,空氣要從瓶口擠過去,那一個個氣泡鑽出水面時,會因為壓力變小而猛一下子膨脹,發出衝擊,水就這樣“説話”了。

把水壺放在火爐上,當水壺發出叫聲的時候,水還沒有開。等水真正沸騰的時刻,叫聲又不是那樣響了。“響水不開,開水不響”,水壺裏的聲音為什麼能報告壺裏的情況呢?

放在火爐上的水壺,壺底的水最先熱起來,於是那裏就產生了氣泡。這些氣泡很熱,也很輕,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邊的冷水層。熱氣泡在冷水裏放出了大量的熱,它們温度降下來,好像泄了氣的皮球,抵擋不住水的壓力,就被水給壓破了。氣泡破裂時會發出響聲,水壺便嗚叫起來。水在沸騰的時候,氣泡一個接一個地鑽出水面衝到空氣裏,很少有在水裏破裂的,這時水的聲音變成“嘩啦”“嘩啦”了。

人被燙着會喊叫,水挨燙時也要“尖叫”呢:把幾滴冷水滴在火紅的爐蓋上,聽!它噝噝地尖叫了。燒水做飯時,我們常常會聽到這種聲音。

水當然沒有知覺,它挨燙時的“尖叫”是由於它在急速地變成汽。爐蓋或紅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馬上變成了小蒸氣。一滴水要變為汽,體積大約要膨脹1500倍,這一漲,就像小xxx爆炸,發出了聲音。

你會判斷壺裏的水開不開嗎?

提一壺冷水,向地面上倒一點,你聽到的是清脆的噼啪聲。提一壺開水,同樣地向地面上倒一點,聽!它發出了低沉的波波聲。為什麼冷水和開水聲調不同呢?這跟水的温度有關係。當水温在100°C左右時,水不斷地變成汽,開水四周包着這層汽,好像裹着一層線毯,落到地上的聲調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沒有汽墊的緩衝作用,聲音也就變得清脆了。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鋼球能發出清脆的聲音,掉在棉被上的鋼球只會發出一點兒聲響一樣。

水的奇妙語言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實驗,研究一下嗎?

(1)這是一篇 説明文,其説明順序是 順序,全文語言 有趣。

(2)為了生動的説明水有各種各樣的'語言,很多地方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

(3)文章説明了水在三種情況下的語言:A ;B ;C 。

(4)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怎樣才能判斷出壺裏的水是否是開的?

八年級語文橋之美教案3

教學目標:

1. 瞭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2.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徵進行説明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二、介紹作者:

吳冠中教授,江蘇宜興人,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他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同時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訂正字詞: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a.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何處?

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b.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c.聯繫課文説説怎樣欣賞一幅畫?

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五、研讀與賞析

通過閲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7

a.説説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並説説為什麼喜歡?

①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②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③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④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b.我們應從哪些角度欣賞一幅藝術作品?

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來判斷。

六、美句賞析。

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藴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a.找出意藴豐富的語句,體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以下語句:

⑴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⑵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⑶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⑷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七、比較: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悦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與《中國石拱橋》之比較:

相同點:都以“橋”為説明對象;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不同點:內容上,《橋之美》從審美角度説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中

國石拱橋》從建築工用角度重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

語言上,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描寫抒情語言比較多,《中國石拱橋》是較為規範的説明文,語言科學、平實。

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説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範的説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説,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九、佈置作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