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2.22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所見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所見教學設計

所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理解詩中的詞語,説説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背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進古詩

1、播放“牧童行歌捕蟬”動畫片段,學生在欣賞中勾起對牧童的悠閒自得的好奇。

2、談話:“夏天的時候,同學們都喜歡玩些什麼?”(自由交流)

3、傾聽學生談話,瞭解學生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二)初讀古詩,覓得詩趣

1、學生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讀一讀。

2、生讀詩後,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在認讀的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課文裏,但我們還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1、播放樂曲《牧童短笛》,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着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啊晃啊,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在飛,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齊讀。

2、男生邊做“騎黃牛”動作,便朗讀。

引導全班“騎黃牛,讀古詩”。(配樂讀)

3、音樂突然停止,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

提問: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展開想象,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學生自由讀,大聲讀——小聲讀——齊讀,引導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蟬了嗎?怎麼捉住的?

學生模擬表演,自己想辦法捉住蟬。

5、出示課件,動畫演示,體會古詩大意,吟誦全詩。

四、走進詩人,深化情感

通過課件,初步瞭解詩人,淺誦詩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練習

想一想:牧童是怎樣捉蟬的呢?他捉到了蟬嗎?把這些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六、吟詩誦情,欣賞美文

1、學生齊背古詩。

2、送給愛詩的孩子幾首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3、課件演示,動畫朗讀。

所見教學設計2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寫了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在教學中,我作了如下設計:

一、激趣導入

1、放錄音:

學生欣賞本課配樂解説詞,老師邊把詩中的情境用簡筆在黑板上繪出。

2、請學生根據畫面,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出圖意,引出本課題。

二、朗讀古詩

1、張掛本課放大插圖:

教師範讀古詩,學生邊看圖邊聽,注意聽準字音和每一句的讀法。

2、學生齊讀古詩:

注意讀準字音和每一句的讀地。

3、自由讀課文:

畫出生字,把生字讀正確,並採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如通過查找,結合課文註釋等)理解詞義(牧童,林樾,意欲,閉口,立) 。

4、檢查自學情況,再讀古詩。

三、品悟古詩

1、細讀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⑴ 自讀每句詩,小組交流討論詩意,師再點撥:

① 學習“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問:牧童在幹什麼?他當時的神態如何?怎麼看出來?此時,他的心情怎樣?從哪個詞體會得到?

② 學習“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問:牧童行走間聽到了什麼,他想做什麼?為什麼卻“閉口”呢?

⑵ 指名説説每句詩的意思。

⑶ 組織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品悟詩意,作小結:

① 前兩句詩寫了牧童的神態,心情。聲色俱備,情景交融,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

② 後兩句詩寫了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抓住牧童剎那間的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捕蟬圖”。

③ 整首詩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使得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躍然紙上。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⑴ 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體會詩的停頓、節奏:

牧童/騎黃牛,意欲/捕鳴蟬。

歌聲/振林樾,忽然/閉口立。

⑵ 指導朗讀:

讀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語氣,讀出牧童捕蟬的動作神態變化。

(自己練習──指名讀──評讀指導──練讀)

3、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四、欣賞古詩

1、欣賞古詩,展開想象:

學生閉上眼睛,邊欣賞配樂詩朗誦,邊展開想象,想象牧童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

2、感受意境,精煉強化:

談談剛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試試編故事。

同桌試編,全班交流、評議。

所見教學設計3

一、複習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説一説?(背)

生1:靜夜思

生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瞭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出示課件:葉紹翁)

2、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學們瞭解的真多,從你們的介紹中,老師瞭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課件板書:南宋葉紹翁)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特別引起老師關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3.那誰能説説這裏的書是什麼意思?(寫)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説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出示課件:秋夜圖/音樂伴奏)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裏,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出示課件前兩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2.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課件演示風聲)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説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着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麼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麼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麼?(課件圖片,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裏,陽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餅,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歎,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説説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

7、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説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8.説的真好,這裏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噹噹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麼?

9.説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並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麼這句又該怎麼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彷彿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鬱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麼?(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麼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後,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籬笆後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麼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後面兩句,然後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後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裏知道的?這裏的知是什麼意思:猜想

14.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捉蛐蛐的嗎?(生:………)你們想捉蛐蛐嗎?(想)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後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着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隻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着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隻蛐蛐,説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麼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tiao(第三聲)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個別讀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緻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裏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悦的心情,這樣複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闢的詩句來演繹,並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傑作吧。

所見教學設計4

教材:書畫版《美術》第六冊。

課型:繪畫(國畫)。

課時: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樹的結構造型,用富有變化的國畫筆墨畫出自己所見到的樹。

2、過程與方法:欣賞圖片資料喚起學生記憶,用乾濕濃淡的墨色通過輕重快慢的方法畫出自己對樹獨特的感受,並聯系生活、發揮想象添加景物。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欣賞、回憶我所見到的樹,感悟其獨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質,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樹。通過畫樹感受國畫藝術表現手法的豐富多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用毛筆畫出有自己獨特感受的一二棵樹。

教學難點:墨色乾濕濃淡的變化和畫面的完整。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水墨畫工具材料。

2、學生:毛筆、宣紙、墨汁、國畫顏料、筆洗、調色盤等。

3、要求學生課前觀察一些常見樹木,並蒐集一些有關樹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校園的樹和學生平時所見到的樹)。

2、學生回憶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樹。

3、揭示課題

(二)瞭解樹的結構、學習樹的畫法

1、瞭解樹的結構(樹幹、樹枝、樹葉、樹根)。

2、欣賞同齡人畫的樹(欣賞中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國畫技法:乾濕濃淡)。

3、欣賞教師畫的樹(樹幹和樹葉可以用多種方法來畫)。

提示:國畫傳統畫樹有許多程式,如畫樹葉有“介字點、胡椒點” 等等,但這些規範也是前人根據自己的感受創造並加以固定的。

4、教師示範樹的基本畫法(提示:根據畫面可以添加遠處的樹、草地或小鳥等景物)。

(三)學生作業

1、作業要求

⑴ 根據自己的感受,畫出一二棵樹。

⑵ 墨色要有乾濕濃淡的變化。

⑶ 根據自己想象添加景物。

⑷ 落款位置合適,畫面完整。

2、學生作畫(PPT循環播映同齡人作品,背景音樂)。

3、教師巡示輔導,反饋信息,略加點評。

(四)學生作業展評

1、學生互評、自評。

2、教師點評。

(五)小結、拓展

1、本課學習要點和學習情況。

2、相關拓展(不同畫家畫出的樹,樹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設計説明:

本課原是為參加某一榮譽資格評審而設計的,考慮得比較周詳,再加上國畫教學改革實踐始終是我區諸多教學課題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因此同一教學內容往往有不同的教法學法。應視學生實際情況而定。本次教學是在原來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某些修改和調整。

中國畫是源遠流長、河漢燦爛、絢麗奪目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但在日漸西化的生活狀態下,傳統文化受到了挑戰,對中國畫的認識、理解、傳承和發揚廣大更面臨着嚴重的危機。有感於此,我在前些年領銜主持開展了市級課題《國小美術中國畫教學的研究》的實踐研究,學生的中國畫創作作品獲得了市和國家級的等地獎,美術教師的國畫課也獲得了市和國家級的一等獎。這樣就更堅定了我們在這一領域開展研究的信心。根據課題研究目標,並按照上海二期課改課程計劃要求,我們在課題實驗學校的美術課程中增加了10%左右的中國畫課程。

當下我們使用的國小美術教材有兩套,但國畫內容較少,書畫版整個國小階段只有2—3課時的國畫教學內容,上教版的國畫內容比書畫版的略多,但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就根據課題研究目標,自選國畫教學內容並有機嵌入美術教材單元內容之中。讓學生了解學習國畫技能技法和藴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

中國畫教學要在傳承上創新,而創新要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此,傳統並不僅僅是十八描、披麻皴、斧劈皴或梅蘭竹菊之類,而是內在精神。基於這一點,國小國畫教學不應單純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技能技巧的訓練上,拘泥於一樹一石的精妙,而是引導學生關注水墨情韻,表現線條意趣,力求氣韻生動,渾然天成。

本課教學內容《我所見到的樹》可嵌入第二或第三單元。“樹”是當地學生非常熟悉的題材。校園裏一排排整齊的水杉、河道旁婀娜多姿的柳樹、馬路邊茂密繁盛的香樟樹、家園裏的果樹……樹無處不在。郊區的小朋友們生活在綠樹環繞的環境中,對樹有着一種深厚的情感。我抓住學生對樹獨特的感受,讓學生用國畫的形式把家鄉的樹表現出來。並通過畫樹,讓學生知道一棵樹長大是並非容易,它要經歷風風雨雨;還讓學生知道那是需要有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品質,從而激發學生要學習大樹這種品質,立志成材。通過欣賞各種樹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樹木的形態美及其色彩美,知道樹木對人類的作用,增強保護樹木的意識。

傳統的中國畫教學過分追求筆墨情趣和作畫的程式,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和自我感受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我順應學生的天性,突破傳統技法的束縛,讓學生選擇最能抒發自己內心獨特感受的表現形式,去表現自己所看到的樹。

抓住墨色要有乾濕濃淡、運筆要有輕重快慢的變化這一關鍵,教師進行示範,並多次強調要“隨意”,意在引導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表現。讓學生理解,技法是為表現自己的感受所服務,並鼓勵學生注重表現自己心裏感受最深的東西(如挺拔高大或婀娜多姿等)。旨在追求藝術的本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降低了對學生寫實的要求,但在藝術品質的培養上提升了一步。

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注意學生在美術學科中獨特的個人經驗的感受的表現與創造,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空間,是我們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始終貫徹的理念。

所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6個2。

瞭解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難點:

結合想象進行古詩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這是什麼動物嗎?它的名字叫蟬,也就是我們説的知了。雖然樣子大家不太熟悉,不過它的叫聲你一定聽過,有人捉過它嗎?老師就認識一個喜歡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這不有一天被詩人袁枚看見了,還為他寫了一首詩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學習探究,理解古詩含義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到幾百年前的的一個夏天,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播放課件,學生聽範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麼?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着黃牛在小樹林裏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就讓我們帶着下面的目標來學習吧!(出示學習目標、讀一讀)

師:在明確了學習目標後,現在就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後,教師瞭解學習情況,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採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來了,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所:(引導:你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閉:(引導:閉上我們的小眼睛。)

立:(引導:立正的立就是這個立。)

蟬:(引導:蟬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夏天的時候,他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熱呀,熱呀,所以人們也就叫他“知了”。你看,這隻蟬飛呀,飛呀,飛到了大樹上。(將圖片貼到黑板上的大樹上)

牧童:(引導: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導:小動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們的。)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了課文中,但是,同學們還認識他們嗎?讓我一齊來讀一讀古詩。

第二版塊: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師:這首詩一共有幾句話?(兩句)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教師就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着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

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小牧童的心情怎麼樣?那就請你帶着這種心情來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邊説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麼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麼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着別人了。

生:小樹林裏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隻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麼這樣想啊?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樹上,大樹上有一隻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後面説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説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説,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説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假如你是小牧童,你説捉住了,怎麼捉住的?來,到講台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麼捉住這隻“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隻蟬。

師:小牧童終於捉住了這隻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隻“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呀?

生:喜歡。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三、指導書寫。

1、示範指導:這節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

2、自由練習書寫。(播放音樂:《快樂的小牧童》。)

3、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四、拓展延伸

學生齊背古詩後教師講述:在我國古代的古詩中,有許多都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寫的也都非常有意思,希望同學們能都收集一些,有時間背給其他同學聽,好不好?

教後反思:

這是一節古詩課的教學,我認為古詩最重要的是詩趣,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因此在這節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景的再造中尋覓得詩趣。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中就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二、 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讀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當然,在教學的環節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在朗讀中孩子們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與現實不能很好的結合等,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針對性的進行改進。爭取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見教學設計6

一、看圖激趣,初讀感知

1、示圖:

誰知道這是什麼呀?

(知了)

圖上畫着誰想幹什麼?

有一天,清代大詩人袁枚在樹林邊親眼所見這樣的情景,為此他還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學生答)《所見》。

2、課件出示課題,師:

誰願意把詩題讀給大家聽聽?

“所”的字音讀得真準:

你讀,我讀,齊讀。

“見”什麼意思?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3、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認為難讀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記號,多讀幾遍。

4、指名讀,檢查字音。

(正確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不正確幫助指出並帶讀)

5、同桌互讀:

先互相檢查讀音,再説説你記住了哪些生字,有什麼好辦法。

6、出示生字詞:

猜字謎:

騎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幹什麼的?

門裏有個人才──閉 閉口是什麼意思?

“捕”為什麼用提手旁?

捕捉:小動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們了。

“蟬”為什麼用蟲字旁?

“立”的反義詞是什麼?

“所”在哪見過嗎?

開火車讀。

7、看,生字寶寶又回到了古詩,沒有拼音的幫助,會讀嗎?

齊讀。

二、簡述詩意,感知大意

1、老師這有關於這首古詩的動畫,想看嗎?可要仔細看哦,説不定,你看完動畫就知道這首古詩的意思了。

2、小組讀,討論:

你讀懂了什麼,不懂的地方打“?”。

3、反饋:

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

(板書 ?)

4、齊讀:

學習古詩,朗讀是個好辦法。其實讀古詩跟唱歌一樣是有節奏的,這種每行都是五個字的詩叫五言絕句,讀時一般是前二後三。

(板書記號)

5、範讀。

6、朗讀競賽:

每個小組推選出讀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教師配樂簡述第一句詩意,激發詩情。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第一句詩打在“牛與牧童”圖上。

自由讀──指名讀。

做動作讀──齊讀。

2、課件演示“牧童捕蟬”圖,問:

牧童正快活地騎着黃牛,高聲地唱着歌兒,可忽然他卻閉上嘴巴,悄悄地從牛背上下來,站着,這是怎麼回事呀?

3、反饋:

讀詩第二句。我們讀這句時,可要小聲點,別把蟬嚇跑了。

4、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齊讀。

5、多美的一首詩,我們連起來讀一讀?

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背誦

1、這首詩配樂朗誦可美啦,聽。

2、多好聽呀,請你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讀讀背背,待會兒我們配樂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邊做動作邊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對背。

⑶ 齊背。

五、指導書寫

1、觀察位置:

提醒學生“林”字左邊“木”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2、教師範寫,同時講解。

3、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4、評價。

六、拓展延伸

補充詩歌。

所見教學設計7

主要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最終達到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詩句意思。

3、想象詩歌描繪的生動景象,體會牧童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古詩兩首》的第一首《所見》。

學生跟着我一起書空:所見——袁枚(板書)

初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所見》,同位互相解決生字問題。

2、老師檢查生字自學情況:指名拼讀;領讀,帶詞讀。

3、齊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

品讀古詩:

1、想象每一句詩所描繪的情景。

師:我帶着大家讀一讀,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畫面呢?

師生共同讀詩歌。

師:多讀幾遍吧,這樣你會想到更多的畫面。學生又讀幾遍才停下來。

師:誰來告訴大家:是誰騎黃牛?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是牧童。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光着腳丫,穿着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騎在牛背上。

師:很好!誰能説説這頭牛長得怎麼樣?

生:這是一頭很肥的黃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來尾巴左搖右擺。

師:真棒,你們很會想象!小男孩坐在結實的牛背上開心嗎?你從哪句詩歌看出來的?

生:從“歌聲振林樾”可以看出來。

師:你怎麼理解這句詩的意思?

生:牧童很高興,唱起歌兒,歌聲傳遍了整個樹林。他的嗓子很好聽,又響亮,樹上的蟬也跟着唱起來了。

師:你説的真好!這蟬真可愛!小男孩喜歡它嗎?你從哪句看出來的?

生:我從“意欲捕鳴蟬”這句看出來的。

師:你真會讀書!那“忽然閉口立”又是啥意思呢?

生:小男孩立刻閉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樹下望着上的蟬。

師:説的真好!這個孩子給了你什麼印象?

生:可愛、機靈、活潑。

拓展:

師:大家説的真不錯,請討論一下:接下來,小男孩會怎樣做?

生1:我認為他沒爬上樹,因為這樣搖動樹枝後,蟬就會害怕,然後飛走了。

生2:是的,這樣就不能聽到蟬唱歌了。

生3:我認為作者袁枚應該跟小男孩幫忙,回去拿網子來網它就行了啊!

生4:不行,老師講了:我們要愛護小動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樹上,我們帶回家它會死去的,它是屬於大自然的。

生5:我認為他是個小科學家,他要仔細觀察蟬的樣子生6:黃牛得安靜才行,如果黃牛在樹下叫,一定會嚇走蟬的。

師:你們知道的真多,老師真為你們高興!詩人袁枚看到這幅捕蟬的畫面就寫下了《所見》這首詩。假如你見到這情景會怎麼樣做?

生:詩人那時候沒我們現在條件好,如果是我,我會用媽媽的手機拍照,然後放在網上,讓大家看的。

生:我爺爺在家耕田了,我家的牛也很温順的,我也要騎在牛背上玩。

師:你太可愛了,有機會老師幫你拍照,好嗎?

作業:

請把這美麗的畫面保存到我們的大腦中好嗎?師生共同背誦古詩《所見》

所見教學設計8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麼?這位兒童在幹什麼?他會想些什麼? (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着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繫,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初步猜測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説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學生自學部分

l.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説的是什麼意思。

3、教師範讀。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幹什麼?後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着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後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引導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讀準節奏,説説詩意。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説説“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 樾——樹蔭

教師引導:“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説説後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裏振盪。)

(4)讓學生讀詩句,然後用自己的話説説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看圖,説説圖上的牧童在幹什麼,與第一句説的情景有什麼不同

(着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説説“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蟬的叫聲後,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裏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説説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想象訓練:“忽然閉口立”牧童還會做些什麼?(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總結全文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是個怎樣的孩子?(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所見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蕭、梧”四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藉助註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並能背誦。

教學重難點:重點:

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難點:感受詩人由鬱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掛圖,請學生説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後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口語表達能力不錯哦,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板書:夜書所見))。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

藉助拼音、字典等讀準字音,把這首詩正確、流利的讀出來。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在讀準字音的情況下,注意讀準節奏。

5、教師範讀,指導停頓。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1、全班一起讀課題夜書所見,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2、那誰能説説這裏的書是什麼意思?(寫)

3、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説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4、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裏,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

5、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説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着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6、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麼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麼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7、詩人還看到了什麼?(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團圓的日子。此時的月亮真美啊!

8、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不美。)説説理由。生: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

9、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説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10、説的真好,這裏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噹噹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麼?

11、説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並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麼這句又該怎麼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2、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3、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麼?(籬笆下的一盞燈)你怎麼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4、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後,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5、詩人想到後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師:你從哪一句詩裏知道的?這裏的知是什麼意思?(猜想)

16、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後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着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隻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着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隻蛐蛐,説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麼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tiao(第三聲)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個別讀齊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緻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裏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悦的心情,這樣複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幾句詩句表達的淋漓盡致。

五、背誦詩文

(一)、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説一説

(二)、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三)、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後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飽含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身處異鄉,詩人不僅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鄉的親人!有一天我們出門在外,也會思念家鄉的親人的!

板書設計:夜書所見南宋(葉紹翁)見:梧葉挑促織一燈明快樂聽:寒聲秋風思鄉、孤獨感:動客情

所見教學設計10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1、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預設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願意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背 給

大家聽。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説説)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範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彙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麼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麼意思?(想要做什麼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麼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裏迴盪。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説説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裏迴盪。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説説)

2、説説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麼?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範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裏討論一下,試着編一個故事。

七、課後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所見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六個字,會寫“林”“閉”兩個字。

2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對朗讀古詩有興趣。

教學重點:

1 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 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預設:

一看圖導入

1 觀察課本插圖

同學們,你們從圖上看到了什麼?

生:看到了一個小孩子(這是個放牛的孩子,古詩裏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個孩子騎在牛背上,手裏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樹林。

生:看到了樹上有蟬。(猜一猜,這蟬正在叫嗎?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樹上,不停地叫着“熱死啦,熱死啦”,古詩裏把正在叫的蟬叫——鳴蟬)

2這樣一個有趣的畫面被一個叫袁牧的清代詩人看見了,於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所見》。(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

1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詩。(聽配樂朗讀)

2 咱們也來讀讀,請大家輕輕地打開書本到59頁,聽清楚要求再讀。(要求讀三遍:1大聲地讀,讀準字音。2 輕聲地讀,記一記圈出的生字。3 大聲地讀,把句子讀通順。)

3 袁枚説,大家有沒有把我的古詩讀正確啊,我得考考你們。

1)開火車讀生字

2)彙報讀古詩,讀準字音。 分句朗讀(個別讀,齊讀或男女生讀)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具體都看到了些什麼?咱們現在就來研究研究。

(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 出示此兩句。讀讀這兩句,説説你從這兩句詩中知道了些什麼?

生:知道了詩人看到牧童騎在黃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一邊唱着歌,一邊朝我們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小樹還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多美,多快樂呀!

3 聽這嘹亮的歌聲都已經穿過了整個林子,小樹也為之陶醉,歌聲——振林樾(再響亮點,動聽點)

4 小詩人,你來念念這兩句(個別讀,指導)

5 小組讀

(二)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 出示句子。趕緊再讀讀這兩句,你又知道了些什麼?

生:他閉上嘴巴,立在那裏。

生:他想捉蟬。

2 突然,歌聲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他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用詩歌中的句子説説。

3 指導朗讀(意欲捕鳴蟬)老師聽不出他很想捕蟬。在試試(範讀——跟讀)

4 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來讀讀這句,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個別讀)

8 誰來試試?(指導朗讀,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9 咱們這兩句連起來讀讀。(齊讀——男女生讀)

10 現在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同桌互讀——個別讀——齊讀)

四、複習生字,背誦古詩

1 老師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們合作下好嗎?我念一句,你們念一句。

2 我説古詩意思,你們來説詩句好嗎?

3我把古詩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個別的字,你們還能念出來嗎?

1)先來讀一讀它們(搶讀漢字)這幾個生字寶寶的樣子可容易記了。

猜幾個謎語就記住了。

謎語:牧:牛背上寫文章?閉:人才進了門?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餘的部分填上。

4 現在就給你們這幅畫,你們能不能把整首古詩念出來?(個別背,齊背)。

5 我們的詩人到最後還給我們留了個小小的懸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沒有捉到那隻蟬,大家課後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麼方法捉蟬的。

五書寫漢字

1 這裏還有兩個生字寶寶還想請大家來寫一寫它們。

“林”還記得“兩個木”是什麼字嗎?兩棵小樹站在一起太擠了,於是一棵小樹非常懂得謙讓,把小樹枝收了一點回來,撇變成了點。另一棵小樹和它並排站,兩棵樹長得一樣高。(師邊説邊範寫)

“閉”“人才進了門”是什麼字啊?先寫一扇“門”,再寫一個“才”,“才”不胖不瘦,剛好藏進門去。

所見教學設計12

一、教材簡述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二、設計理念

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重視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詞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感,並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另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反覆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領略古詩的意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四、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欣賞秋天圖片。

2、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是豐收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秋天的古詩。學生齊讀詩題。

[設計意圖]出示秋天的圖片,為學生創設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導入新課。

(二)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解題。“夜”(夜晚)“所見”(所看到的景物)“書”(書寫)。“夜書所見”(在夜裏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設計意圖]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調整順序是為了降低難度符合學生認知。

2、蒐集詩人的資料,瞭解詩人背景。

[設計意圖]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老師帶讀古詩。學生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做記號並彙報。老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

2、生提出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決。(結合註釋、圖片)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檢查其學習情況,通過註釋、看圖片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並更形象地理解詞語。

3、學習生字(促、深)

指導認讀、書寫、組詞、造句。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生字詞,掃除閲讀障礙,為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奠定基礎。逐層深入,音形義各方面全面結合,落實“雙基”教學,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四)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男同學齊讀。

(2)老師點撥: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麼聲音呢?(蕭蕭)“客”是指誰?(詩人自己)為什麼説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3)教師深情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想起什麼?思鄉之情。(板書:動客情)

(4)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設計意圖]抓住詩句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注重學生情感體驗。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詩人的孤獨和思鄉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深深體會“動客情”,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女同學讀。

(2)老師點撥“知”的意思。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麼小的蟋蟀嗎?(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麼?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麼高興,那麼投入的時候,會想到了什麼?(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4)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行詩的意思。教師引導: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

(5)小組賽讀,加上表情,體會詩人心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解除疑難,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把詩句聯繫起來進行分析,理解詩句的意思,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於詩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想象,使之感受更為深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悟了古詩內涵,也學會了閲讀。

(五)遊戲練習,加深理解

1、老師説詩句意思,學生猜相應詩句。

2、同桌一人説意思,一人猜詩句。

[設計意圖]本環節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老師範讀。

2、學生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小組帶着表情賽讀。

[設計意圖]語文閲讀教學應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古詩就是跳躍的五線譜。多種方式的朗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內心世界,讓情感昇華。

(七)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遊戲:

(1)老師説詩句中一個字,學生説出相應詩句。

(2)老師出示圖片,學生説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背、齊背古詩。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要注重背誦積累,背誦古詩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同時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通過遊戲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背誦,提高學生語言積累的興趣,樂於去品味古詩的詩藴。

(八)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交流讀過的思鄉古詩。

2、交流學習收穫,提出不懂之處。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光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並架設起課內、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樑,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最後,把小結和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善於解疑,做學習的主人。

(九)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默寫《夜書所見》。

2、收集思鄉古詩,背下來並與大家交流。

3、觀察周圍秋景,説説心中感受。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背誦優秀詩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閲讀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學習即生活”,讓學生走進與課堂學習內容相互關聯的世界,走進更廣闊的生活課堂,才是真正的積累,才是真正的學習。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所見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説説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瞭解到什麼?(“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裏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的什麼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説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説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麼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説説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説一説,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説?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説思鄉的感情?(學生説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説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所見教學設計14

一、板書課題,釋題

師:剛才同學們背了很多首古詩,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一首《夜書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你知道題目的意思嗎?

[反思:開門見山,直接導入課題,簡潔明瞭。再通過審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文題入手,由題目生髮開去,激發閲讀興趣。]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夜晚詩人究竟看到什麼,翻開書自由讀一讀,注意要把字音讀準準,把詩句讀通順,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1.指名讀(提示學生認真聽,特別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學生評價,相機指導生字。

(在評價中,對提到的難讀的字音相機板書在黑板上,並讓學生在書上動筆注音。)

3.同桌互讀,檢查字音

4.齊讀

[反思:初讀古詩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閲讀中的障礙,成為讀詩中的攔路虎。如本詩中的“挑tiǎo”,詩中沒有注音,學生不解其意,大多讀成第一聲“tiāo”;而生字“促cù”則容易被讀成翹舌音“chù”。這就需要老師充分預設,注意傾聽,加強指導,並通過動筆注音,反覆訓練,不斷鞏固強化幫助學生正音,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感悟詩情,理解詩意

(一)找出詩人所見

師:剛才我們已經知道這首詩是夜晚詩人寫下所看到的情景,那麼,詩人究竟看到什麼呢?我們快到詩中找一找,看誰有發現?(教師相機板書)

(二)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相機出示第三四行詩句

(1)生回答看到兒童挑促織時,相機出示第三行詩句。

(2)生回答看到兒童在捉蟋蟀,相機指導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句。

師:從這學期、這首詩開始,古詩課文增加了一項內容——註釋(板書:註釋)它是我們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它能幫我們掃清詩中的攔路虎,它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讀懂詩句的意思。

[反思: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註釋,有必要讓學生認識註釋,瞭解註釋的作用,並學習運用註釋讀懂詩句。]

(3)理解“知”

師:剛才藉助註釋我們知道挑促織的意思,那麼這個“知”是什麼意思?

(4)漆黑的夜晚詩人怎麼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相機出示第四行詩句。

2.提問:捉過蟋蟀嗎?指名生讀

預設一:學生捉過蟋蟀。教師讓學生自由交流分享體驗,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預設二:學生沒有體驗過。教師充滿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時侯和小夥伴到草叢裏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順着聲音好不容易發現一隻,趕緊用手去捂,覺得應該捂到手裏了,可是打開一看,卻什麼也沒有。如果能捉到一隻我會高興的不得了!

3.朗讀指導

4.齊讀

[反思:在誦讀理解第三四行詩句時,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體會捉蛐蛐是有趣的事情,指導學生把這有趣的畫面讀出來,這裏突出一個“趣”字。]

5.師範讀

師:哈哈,這有趣的畫面也勾起了老師的童心,我也來讀一讀好不好?提一個條件,請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你好像看到詩句中的什麼畫面?

6.生敍述詩意,交流

7.再齊讀.

[反思:邊讀邊想象畫面是學古詩的好方法。教師在進入理解詩句教學時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再現畫面,補充詩的語言,教給學生邊讀邊想象的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

(三)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師:誰知道捉蛐蛐最好的季節是什麼時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節。這時的蟋蟀又大又壯,叫的聲音最好聽。到書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反思:老師從捉蛐蛐這一兒童世界中有趣的事件,生髮出“你們知道嗎?捉蛐蛐最好的季節是什麼?”這一問題,吸引學生在詩中尋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詩的教學,銜接自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讀一讀

2.理解“梧葉”,初知大意

師:見過梧葉嗎?(出示實物)梧葉到了秋天有什麼變化?

師:秋天一到,梧葉就黃了,陣陣秋風吹來,它就隨風飄落,讓人感覺怎樣?

3.播放風吹梧葉動畫

4.齊讀.

5.師範讀.

6.齊讀.

[反思:通過認識梧葉實物、觀看秋天落葉的動畫,感受“蕭蕭梧葉”及“江上秋風”帶來的寒意,指導讀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個“寒”字。]

7.理解“客”,相機介紹作者背景資料(課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個解釋,生選擇字義。)

師: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誰呢?是詩人就是葉紹翁。(板書:葉紹翁)説起葉紹翁還有一個故事:葉紹翁是我們福建人,小時侯被送給浙江的一個葉氏的人家做兒子。他的爺爺原來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為朝廷政變,受到別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他的家變得悽慘不堪。他的爸爸媽媽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

[反思:通過出示字典中有關解釋進行“客”的教學,結合詩意相機補充葉紹翁少小離家的背景資料,教得紮實,教法樸實。]

8.讀詩

師:瞭解了這些,你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為什麼牽動詩人的情懷?漂泊在外的他會想起——(生答……)那就是思鄉之情。我們帶着這思鄉之情再讀一讀。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詩中的作者自己後,教師在貫穿詩歌教學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嘗試,能聯繫兒童生活經驗,理解詩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此時再讀第一、二行,就突出“思鄉之情”,語調略顯低緩。]

(四)指導全文朗讀

1.齊讀

師:就在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時候,看到一羣孩子在捉蟋蟀,詩人又會想到想到什麼?(生答)是呀,也許他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想起兒時的夥伴,也許想起家鄉的孩子,想到這些,他的思鄉之情就更濃了。身在浙江的他,多麼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團聚啊。

[反思:最後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讀指導,思鄉之情就變得更濃了。此時再讀全詩,字裏行間無不滲透詩人那深深的思鄉之情。]

2.範讀

3.齊讀

4.配樂讀(配樂曲馬思聰《思鄉曲》)

5.唱詩(配上《世上只有媽媽好》旋律)

6、背古詩

[反思:老師通過反覆誦讀:試讀,範讀,練讀,配樂朗誦,唱讀,師生入境入情,聲情並茂。通過層層引導、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做到讀有層次,讀有目標,讀有實效,達到了本環節的教學目標:讀出意境,讀出感情。]

五、拓展

(一)複習古詩

師: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葉紹翁一樣寫下了描寫秋天的詩篇。咱們一二年級學過的古詩中就有,還記得嗎?(複習《山行》《贈劉景文》)

(二)學生自學古詩

1.小結藉助註釋學習古詩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古詩(唐劉禹錫《秋詞》節選)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環節在詩中有詩,詩外帶詩,以詩帶詩方面做了有意的嘗試。教師想辦法拉近學生與詩歌之間的距離,通過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有益於加深對古詩理解,開闊學生視野。但是如何進行最優化組合,找準拓展點,還需進一步思考實踐。這首詩的拓展點應在思鄉之情上,放手讓學生學習古詩環節是否應該選擇思鄉之情的詩?]

六、課堂小結:

七、佈置作業

1、練寫生字。

2、把《夜書所見》配上合適的音樂背給爸爸媽媽聽。

3、課外蒐集描寫秋天的詩歌。

所見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通”“讀懂”“讀美”三個層次理解古詩,以讀促講,以讀促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題

1、同學們,暑期生活剛剛結束,誰能説説你的假期都去哪裏遊玩了?

2、你們的夏天真豐富。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裏,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於是,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所見》。(板書課題)。

3、釋題: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題目的意思嗎?

4、出示課文插圖投影:你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

過渡:同學們説了這麼多,可詩人卻用短短的文字將它表現出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走進文字。

二、學習古詩

(一)讀通古詩

1、自讀古詩,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出古詩的節奏。

(二)讀懂古詩

1、理解字詞。(相機指導“蟬”的筆順)

2、走入文字背後。

(1)賞牧童騎牛圖:

A請自由讀詩的前兩句,看一看詩人所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B交流:

a騎黃牛。他是怎樣騎的?

b想象説話: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麼風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起來。誰來讀一讀這一句?

C指導朗讀。

(2)鑑牧童捕蟬圖

A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着牛,旁若無人地唱着,可是他卻忽然停止,能推測一下這是為什麼嗎?

B你為什麼這樣想啊?

C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D此時此刻,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

(3)體會情感

站在一旁的詩人心情又是怎樣的?

(三)讀美古詩

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裏吧。

三、背誦古詩

四、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1、誦讀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袁枚的《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註釋,自由誦讀,看一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

2、你還知道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3、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

用本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宋代詩人黃庭堅的《牧童》一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