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2.51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通用15篇)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1

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的推導。教學前我就思考,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思想方法(轉化),因此,教學新課前,複習了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轉化做好了鋪墊。課上,出示掛圖:等底等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學生通過觀察,作出猜測:

(1)圓柱的體積等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圓柱的體積也等於底面積乘高。猜測是否準確呢?

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根據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遷移想:圓柱體能轉化成什麼幾何形體,然後讓學生用學具驗證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過程,並討論思考:這個圓柱體與轉化後的長方體相比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從而得出結論圓柱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以高。還有一種推導過程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一學生回答,長方體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的一半,寬是底面半徑,高不變。所以圓柱體積=底面周長的一半×底面半徑×高。首先我對這種方法加以肯定,然後利用圓的周長和麪積把圓柱體積的也轉化成底面積乘以高。這樣有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不僅創造性的建立了數學模型而且發現圓柱體的轉換成長方體的規律,掌握了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轉化。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2

今天上了《圓柱的體積》一課,覺得比以前上得輕鬆,回到辦公室細細品味上課的過程,頗有幾分感受:

在本課中,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情境—“圓柱的體積該怎麼求?”時,能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根據已有的知識作出 “轉化”的判斷。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學生的這些都是有價值的。這些“猜想”閃爍着學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開的圓柱體教具進行驗證,在討論聲中,學生獲得了真知。可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造熱情並給以科學探究方法的引導,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在這點上,我對學生的探究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節課再次讓我知道了,相信學生的創造力是我們設計教法的前提。

在引導學生解決“粉筆的體積”等這個問題時,課堂上有學生把它當作圓柱體積來求,提出:“誤差這麼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學生要求的僅是一個大約的數值,所以用這種方法可以。但這種計算粉筆體積的方法可行嗎?如果我不提出疑義,也不加以説明,就會給學生造成“圓台的體積可以用這兩種方法來計算”的錯誤認識,對學生的後續學習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我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使學生髮現平面圖形中的一些規律照搬到立體圖形中有時會行不通,懂得知識並非一成不變的,有其發展性,初步理解三維空間物體與二維平面圖形的聯繫與區別,為進一步學習積累經驗。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雖不能很快獲得結論性的知識,但卻嘗試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增進了情感體驗。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創造性,又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誰能説讓學生經歷這樣探究的過程,不也比獲得現成的結論更富有積極的意義?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二冊﹙西師版﹚《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讓學生套用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裏説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裏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4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在同學已經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認識”等相關的形體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又是為同學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形體知識做好充沛準備的一堂課。

課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不時地引導同學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並製造認知牴觸,形成了“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展開局部,教師為同學提供了動手操作、觀察以和交流討論的平台,讓同學在體驗和探索空間與圖形的過程中不時積累幾何知識,以協助同學理解實際的三維世界,逐步發展其空間觀念。

練習佈置注重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同學運用自身剛推導的圓柱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使其認識數學的價值,切實體驗到數學存在於自身的身邊,數學對於瞭解周圍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師無論是導入環節,還是新課局部都恰當地引導同學進行知識遷移,充沛地讓同學感受和體驗“轉化”這一解決數學問題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時,還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有機地滲透了極限的初步思想。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的設計思考: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生活情景(裝在杯子中的水的體積你會求嗎?)學生聽到教師提的問題訓在身邊的生活中,頗感興趣。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且此環節還自然滲透了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繫。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如果要求某些建築物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體積的慾望。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節課提示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麼

辦?學生通過思考很快確定打算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那麼怎樣來切割呢?此時採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同學們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礎上,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繫,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 不足之處:

在學生們動手操作時,我處理的有點急,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優化課堂教學,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數學知識的教學,必須抓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遵循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圓柱體積的教學,要藉助於學生已經學過的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分析、推導、演示,發現新知識。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實現教學目的。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信新舊知識的聯繫,通過想象、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善於探究。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死記硬背這種膚淺的、教條的、機械的學習方式已經完全不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不利於學生健康的成長髮展的需要,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發現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覺得在練習設計上還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設計開放性習題:給一個圓柱形積木,讓學生先測量相關數據再計算體積等等。

三、教師的語言非常貧乏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是非常重要,它總是伴隨在教學的始終,貫穿於整個課堂,缺乏激勵的課堂就會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而精妙的評價語言就像是催化劑,能使課堂掀起層層波瀾,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時刻被點燃。教師準確,生動,親切的評價語言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激勵中學、自信中學、快樂中學,讓教師與學生零距離地接觸,我想學生的心理更能感覺到更大的鼓舞。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着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着學生的情感,所以説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我這節課最大的失誤是語言沒有發揮出調控課堂駕馭課堂的作用。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6

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通過想象、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善於探究。在圓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的慾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我把圓柱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就是把一個新圖形轉換成一個我們學習過的圖形,通過討論,爭鳴從而得出比較深層的數學知識,這種思維的火花,我們老師應及時捕捉,讓它開得絢麗多彩,從而讓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培養。讓學生老師這樣才能寓教於樂,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此內容時,我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現代教育認為課堂教學首先不是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生的發展過程;首先不是教師的教授過程,而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首先不是教師教會的過程,而是學生學會的過程。展開部分,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什麼?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底面積×高。在驗證圓柱的`體積是否與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有關的過程中,我讓兩名學生到台上演示,學生興致很高,都想到台上進行操作,被選出進行演示的學生非常認真地進行操作,而其他學生也是非常認真的進行觀察。因此推導得出圓柱體積公式時,學生感到非常好懂,也學得很輕鬆。

二、在討論交流中學習。

通過實驗驗證之後,讓學生看課件後,小小組進行了如下討論:

(1)拼成的近似長方體體積與原來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2)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的圓柱底面積有什麼關係?

(3)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的圓柱高有什麼關係?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台,而且有利於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

團隊協作意識。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學生親身體驗的感受不夠,因為圓柱體積演示器只有一套,所以,只能是個別學生進行操作,大部分學生只能遠距離觀察。有些學生因看得不清楚而觀察、思考得不正確。如果條件允許,演示器多一些,能讓學生人人都進行操作,我想學生的參與率、學生動手能力、學生的觀察與思考、教學效果都會更好。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的優點在於學習自主化。首先,我通過複習導入,揭示了本節課的學習主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學習熱情。

然後再以求圓柱的體積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課件展示中探索數學問題,認識到知識間的緊密聯繫。學習自主化,指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使學生通過“説一説”“辨一辨”等途徑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深刻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通過習題幫助學生記憶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來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

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凸現學習自主化這一學習過程時,我們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思考,使學生在發現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同時真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學生只有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矛盾的相互碰撞中才能深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8

學生進行圓柱體積公式探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個別學生。接着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後,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着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非常遺憾的是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但我使用了課件-----把圓柱體沿着它的直徑切成諾乾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展示切拼過程.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也一目瞭然.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9

在上圓柱體積公式前,我精心備課,準備好教具,課堂上把教給學生,讓他們四人一小組,去合作演示,充分討論探索,我在教室裏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圓柱體能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體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因此,長方體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從而推導出V=sh.學生在課堂中合作十分融洽,我自己也覺得這堂課設計得非常不錯,按照備課的程序,接下來就是加深學生對公式的運用、鞏固。突然,一雙小手高高舉起“老師,我有不同方法計算圓柱的體積”我一愣,備課時根本沒有考慮到用其它方法;我靈機一動,對,讓他説出自己的方法,這位同學用V=ch/2r,即圓柱側面積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徑,我當時沒有下結論,把這個“球”踢給學生,讓他們一起探討這種説法是否正確;不久學生都異口同聲的肯定了。這種新穎的創新思維,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堂課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學生獨特見解、探索,使我看到學生的創新潛力是巨大的,重在教師的開發、引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教學中,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常常體現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許細稚,有的也許太“出格,”但這些卻是學生創新精思維的閃現,必須珍惜,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在今後的教學中把充足的探究時間與空間交給學生,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10

一、讓操作更詳實,留下思考的痕跡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組織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探究發現規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概括分析、抽象推理等,這不僅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對於幾何知識的學習,課堂教學中的動手操作就顯得更加重要。

在探索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時候,教師試圖讓學生結合圓面積計算的探索方法,能聯想到可以把,圓柱的體積轉化成已知的立體圖形的體積。但這種方法似乎在學生的印象中並不深刻,因此學生在探索的一開始,學生就遇到了思考的困惑,對他後面的探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教師的印象中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應該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讓學生操作的,但是操作的效果卻如此之差。我們不妨反問自己一下,究竟自己在教學的時候是否用好了學生的操作,讓學生對操作的過程有深刻的體會與認識,在操作中是否激起了學生的思考。

當學生想到了探索方法後,卻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沒有能夠讓學生親自去套作一番,光是看課件、看其他同學的操作,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印象是不夠深刻的,體會也是不到位的。畢竟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與學生來説也是有一定困難的,雖然是六年級的同學,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還是不夠的,需要實打實的操作,讓他們有個直觀的認識。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課堂上應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用直觀的操作,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跡,為進一步探索知識做好準備。

二、讓觀察更細緻,尋找知識的聯繫

數學觀察力,是新課標中對提出學生應必備的一種重要數學能力。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要學會觀察,挖掘知識之間的聯繫,真正體現操作的價值。

在圓柱的體積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去發現圓柱體與通過切割後形成的長方體之間的聯繫時,不少學生都一時摸不着頭腦。這時,教師不妨給孩子一些觀察的提示,如:“拼成的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圓柱的底面積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是相等的?”“拼成的長方體的高與原來圓柱的高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是相等的?”通過學生直觀的觀察,讓學生去挖掘數學本質上的一些聯繫,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有一個完成的體驗過程,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觀察是智慧的源泉,讓學生學會從變化的角度去觀察,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繫,這也是一種令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

三、讓探索更深入,渴求方法的掌握

通過操作與觀察,可以説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認知經驗,這種經驗我想不應該只停留在一節課、一個內容的學習中,可以延伸到很多知識的學習中去,從而形成一定的學習方法。就如在圓柱的體積的學習中,圓柱體轉化成已經學過的長方體的體積來探究的這種方法在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如:圓面積的計算方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我們都是通過將未知的圖形轉化成已知圖形來探索麪積計算的方法。如果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重視學生的操作經驗積累,並形成一定的方法,相信學生在溝通新知和舊知之間的聯繫時會更加的自然而然,也能順利的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的探索過程更加的深入,形成一定的學習方法,為今後的學習積累知識經驗的同時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圓柱的體積公式後進行的解決問題。這要求學生對圓柱的體積公式掌握的比較紮實,並要求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掌握問題解決的策略。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轉化、推理和變中有不變的數學思想。

在教學中教學我採用操作和演示、講解和嘗試練習相結合的方法,是新課與練習有機地融為一體,做到講與練相結合。整節課我採用啟發式教學。從導入新授到獨立解答問題,環節清晰,教學目的明確。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問題找到重難點,突破重難點。通過2個瓶子的倒置,把不規則的物體轉化成規則物體,再來求它們的體積。在進行轉化時,讓學生明白倒置前空氣的體積在倒置後屬於哪一部分。倒置前水的體積在倒置後屬於哪一部分。不管在倒置前還是倒置後,什麼不變,什麼變了?要求瓶子的體積實際是求什麼?在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中學習探究氛圍高,體現高年級學科特點,並且靈活運用生命化課堂的四自模式、新技術,運用熟練,課堂中使用恰當有效。但在教學時提出的問題應該更簡潔明瞭。在課堂上如何更好地關注中等偏下的學生,我時常為此感到糾結。

剛剛嘗試建構高效的課堂教學範式,難免有困惑和疑問,今後我還要一如繼往地與集體備課成員溝通、交流,共同探討教改新路,讓課堂教學更高效、更優質。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12

“圓柱的體積”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正方體的體積”和“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認識”“圓柱的表面積”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做好充分準備的一堂課。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反思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境。

上課開始提出“我們認識了哪些立體圖形?它們的體積怎樣求?現在我想知道這塊橡皮泥的體積或這個瓶子的容積,該怎麼辦?”學生提出“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的形狀,把瓶子裏裝滿水,再倒入一個長方體的盒子裏,就可以求出來瓶子的容積了”。這樣不斷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並製造認知衝突,形成了“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二、知識過程,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什麼?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底面積×高。然後小組同學想辦法加以驗證。有的組將圓柱體橡皮泥捏成長方體,計算出了橡皮泥的體積。有的組通過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將圓柱體分成若干等分後再拼成長方體。通過計算長方體的體積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然後讓學生比較圓柱體的底面積、高與長方體的底面積、高之間的關係,使學生確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

三、在討論交流中學。

通過實驗驗證之後,讓學生看書自學,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自己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小組進行如下討論:

(1)拼成的近似長方體體積與原來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2)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的圓柱底面積有什麼關係?

(3)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的圓柱高有什麼關係?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台,而且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在這一環節中我處理的有點倉促,沒有給所有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如能抓住這一契機讓全體學生都去操作、思考、探究可能會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公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根據教學要求,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13

由於我課前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制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上課時我做到胸有成竹。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到自身的教學水平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從同事評課反映,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這節課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我採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思維,組織學生參與操作,通過觀察、交流,感悟知識間的聯繫,從而獲取新知。我深知教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從成功中找不足。

一、交流預習作業。

在預習作業裏我在備課時就設制了兩個知識點,讓學生課前完成,一個知識點是對舊知的回顧,要求學生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另一個知識點是要求學生預習教材回答兩個問題,兩個問題是與這節課教學密切相關的內容,在教材上都是能找到答案的。在對預習作業交流時我發現學生能比較順利和準確的回答,這為新課的教學活動不僅起了良好的開端,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在課堂上再進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減輕了負擔。

二、交流猜想和探索如何驗證。

我利用課件把等底等高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圖形和問題呈現出來,讓學生觀察圖形思考問題並組織討論。在對如何驗證讓學生作為重點交流。意圖是先讓學生明確兩點。第一點圓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圓柱可以轉化長方體;第二點把圓柱的底面經過圓心16等份 ,切開後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由於學生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和課堂開始階段預習作業的交流,學生對如何驗證的思維已經初步形成。讓學生再次交流和彙報,我發現學生都瞭解和掌握。此時我指名學生到講台前利用教具説出操作方法,並進行操作,讓全班同學觀察操作過程。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學生得到體驗和感悟,發現圓柱可以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三、課件展示、構建新知。

讓學生觀看課件:課件2是把剛才實際操作的過程再次演示和呈現,課件3和課件4是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後拼成的長方體。我抓住時機問學生: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後拼成的物體的形狀就有什麼變化?學生明確回答拼成的物體越來越接近長方體。接着我把圓柱體和轉化後的長方體圖象同時顯示出來,要求學生説出長方體的底面積和高與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有什麼關係,學生能清楚地表達出來。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我此時還提出了轉化後的長方體底面的長和寬分別與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半徑有什麼關係,這在教材和參考教案都沒有的知識點。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學生勇於回答,學生回答錯了,我既沒有批評學生,也沒有急不可耐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再想,後來還是有學生能正確回答出來了。我想如果不給學生思考的時機直接給出答案,這樣與學生髮現問題的答案所產生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分為猜想、操作、發現、結論四個階段,學生經歷這些教學活動,體驗和感悟了轉化的作用和價值,弄懂得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來龍去脈。

四、分層練習,發散思維。

在獲得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成果之後,為了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拓展知識,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注意分層練習,我安排了三道練習題。如: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在練習時我不斷巡視關注學生練習情況,對出現的錯誤解答方法我不迴避,在展示學生練習時既展示成功的也展示錯誤的。學生練習出現錯誤是正常現象,在討論和評講練習時是很好的資源,要充分的利用。

不足之處:

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有效、良性互動還達不到預期目標,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具備良好作業習慣,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欠缺。

通過這節課,我思量交流預習作業能不能與全課的教學活動整合在一起,在課堂上如何更好地關注中等偏下的學生,我時常為此感到糾結。建構高效的課堂教學範式在我校已經試驗一個月了,難免有困惑和疑問,今後我還要一如繼往地與集體備課成員溝通、交流,共同探討教改新路,讓課堂教學更高效、更優質。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14

優點:

我採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具相結合的手段,在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教具,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這樣學生親身參與操作,有了空間感覺的體驗,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樣設計我覺得能突破難點,課堂效果很好。

不足:

由於學生的學具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加上本人能力有限,語言組織能力不是很好,使課堂氣氛不是那麼活躍,課堂顯得有些壓抑

再教設想:

在課的設計上以學生為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學生動手實踐、交流討論和思考的時間上教師應合理把握。

《圓柱的體積》數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回憶舊知入手,通過猜測、觀察、交流、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的全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建構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新授部分,經歷了問題引入、猜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驗證歸納五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合作交流這個環節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索、交流,通過把圓柱切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再對比二者的體積、底面積、高之間的聯繫,推導出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從而得出圓柱和長方體有着相同的體積計算公式,然後要求學生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得到“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個結論的。經歷了公式的推導過程,也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課堂上,我將引導啟發、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藉助於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把教師説不清道不明,學生不易理解的圓柱切拼成近似長方體的轉化過程一目瞭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真正方便了學生學習。做到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豐富了教學內容,精彩了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建立起新概念、習得規律之後,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數學練習題,才能鞏固所學知識。本節課,我充分挖掘習題的價值,在鞏固中拓展,讓學生的思維不停留於某一固定的模式中,而能靈活應變,變有限為無限,讓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水平在原有水平基礎上都得以提升。

不足之處:課件代替了板書(由於課前班班通出現小小故障,我在打開課件時有點着急,課件出示錯誤,又耽誤了時間,沒有在黑板上板書課題)。時間分配不夠合理,練習時板演學生太少(合作交流環節給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探索、交流,在練習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了,就讓一個學生板演了,致使後邊的拓展提高沒來得及進行,就進行檢測了)。教師的評價方式單一。

改進措施:每節課要準備充分,提前候課,避免出現差錯,耽誤時間,練習量不夠或完不成任務。課堂上要多關注中等偏下的學生,老師的評價機制要多樣,讓他們學會傾聽,樂於學習,多給他們展示交流的機會。課堂上課件只起一個輔助作用,不能喧賓奪主。

今後還要一如繼往地做好日教研,上完課及時與本組成員溝通、交流,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