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數學教案模板6篇

來源:文萃谷 2.2W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模板6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第一課時:整數乘以小數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2、理解小數乘法整數和整數乘法相同。

3、學會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二、教學重點:

學會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準備題:

1、出示準備題P1 (多媒體投影)

a、全體學生填在書上。

b、學生相互間討論,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學生小結: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 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2、填空

7。6擴大( )倍得76

0。034擴大( )倍得34

a、先填空,再列式算式。

B、講授新課:

㈠ 出示例1 每筒麪價1。8元,買4筒面付多少元?

1、讀題後,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

1。8 + 1。8 + 1。8 + 1。8 =7。2 (元) (板書)

2、列出乘法算式:1。8 × 4

a、提問:怎麼計算?根據什麼?同學間相互討論。

b、計算討論:① 先把被乘數擴大10倍得18。

② 然後按整數乘法算出得數。

③ 被乘數擴大10倍,乘數不變,積也擴大10倍

④ 要使積正確,應把積縮小10,得7。2。

c、比較:可用加法計算,也可用乘法計算。哪一種方法簡 便?

小結: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法相同,就是求什麼?(幾 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㈡ 出示例2 每千克早米價2。16元,買25千克付多少元?

1、全體學生試做,教師巡視。

2、反饋討論,指出錯誤。計算結果末尾的0怎麼處理?

3、歸納整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

三、試一試: 1。25 × 7 = 0。42 × 19 =

a、説一説兩題的積各有幾位小數。為什麼?

b、説一説 1。25 ×7 的意義。

C、鞏固練習

練一練 第一題、 第二題和第三題。

D、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的內容?

2、小數乘以整數應該怎麼計算?

E、佈置作業

P3 第四題、第五題和第六題。

課後小結:

本課是小數乘法學習的第一課時,是在整數乘法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一開始我就安排了"積的變化規律"探索練習,為新授打下基礎,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我試圖放手,但我的問題設計的太碎了,如果這樣設計問題,可能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價值:(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兩組算式,發現了什麼規律?(2)要求把自己的發現説給你的同桌聽,(3)你能把自己的發現説給全班同學聽嗎?不完整的其他同學補充。對新授的內容"1。8 ×4"我想最好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用自己以前的知識去解決,在關鍵處設計幾個問題點撥一下,這樣更能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裏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3、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理解24時計時法,會正確運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明確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實物鍾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課前談話:

同學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看哪些節目呢?

2、有沒有看過春節聯歡晚會啊?什麼時候有?對,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媽媽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收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等待新年的到來,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時刻啊!想不想再回顧一下那時的情景?

①多媒體播放新年即將來臨,全場倒計時的場面。

②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0點鐘聲敲響,猴年第一天開始了!)

③也就是説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板書:半夜12時 0時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麼事情覺得很有意義,到現在還記得的?跟大家講講,好嗎?

4、過渡:可能有些同學那天過得不是特別有意義,或者已經忘記了,想在明年春節的時候給自己計劃一下嗎?你可以把最想幹的兩三件事情寫下來。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學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

1、學生填寫時間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學想來介紹?

①一生在實物投影上邊講邊撥鍾,師口述:從0時起一天開始了。

②師:一整天結束了嗎?(把時針撥到0時)舊的一天結束的同時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③從這位同學撥鐘的過程中,你發現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一共有幾小時?(板書:兩圈 24個小時)

(2)誰也想來介紹一下?

請學生把安排表放到實物投影上説一説。

3、兩位同學寫的時間怎麼不一樣呢?

隨機揭題: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像上午7時,下午3時(板書)等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板貼:普通計時法),另外一種叫24時計時法(板貼:24時計時法),它們都是記錄一整天中某個時刻的方法。

4、改寫:

這是普通計時法,你能用24時計時法把它改寫一下嗎?

這24時計時法,誰會改寫成普通計時法?

5、讓我們從屏幕上再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計時的?

多媒體演示,師講述:

半夜12時 中午12時 半夜12時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現在你能從圖上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聯繫和區別了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師板書:

①普通計時法有時間詞,24時計時法沒有時間詞;

②從普通計時法換到24時計時法,第一圈,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第二圈,時針所指的時刻還要分別加上12小時;從24時計時法換到普通計時法,第二圈時時針所指時刻減去12小時。

板書成: 第二圈

+12

普通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有時間詞 -12 沒有時間詞

半夜12時 0時(24時)

(二)師生對口令

過渡:下面我們來個對口令,我説一個時刻,你能判斷它用的是哪種計時法並把它轉化成另一種計時法嗎?

題目:上午9時 凌晨3時 晚上9時 14時 7時 半夜12時 下午5時 22時

三、運用拓展

1、我們的手錶上都有時針和分針,可是這些鐘面上卻少了時針,你能根據下面這些時刻給鐘面畫上時針嗎?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們生活中,你在哪裏見到過24時計時法?

師:對,24時計時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你瞧——多媒體隨機出示

A、電子錶

B、圖書館借書時間表、肯德基營業時間、節目預告

3、看來,生活中我們離不開24時計時法,你能根據圖中的情境説説鐘面上的時間嗎?(可以用24時計時法,也可以用普通計時法。)

4、現在的人們離不開鐘錶,可是很早以前並沒有鐘錶,那時的人們又是怎樣計時的呢?讓我們跟隨電腦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體出示)

師介紹: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後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着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後來,人們發明了鐘錶,計時就越來越準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想知道其它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後到網上或書上去查一查。

四、總結反思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還有問題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與分數有着密切的聯繫,但它的意義與分數又有所不同。學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也具備了初步的自學能力,因此,如何激活學生的相關經驗,適時進行數學化,讓學生完成百分數意義的建構,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依據課標要求及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知道百分數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瞭解百分數和分數在意義上的區別,並能正確熟練地讀寫百分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思考、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讓學生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密切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能用數學語言描述和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藉助生活經驗,通過生活實例來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數

師:昨天我們進行了數學第二單元知識的測查,老師特別統計了一下這次考試的情況,請看:

數學第二單元知識測查情況:

90分以上的30人,佔50%

80分以上的18人,佔30%

70分以上的6人,佔10%

60分以上的6人,佔10%

師:你從中瞭解到了什麼信息?

生:我知道了這次測查,90分以上的人數比較多。

生:我知道了70分和60分的人數一樣多。

師:在這條信息中出現了一種我們沒有學過的數,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數嗎?

生:百分數

師:在生活中,你們見過百分數嗎?請説一説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生1:我看到匯源果汁中,原果蔬汁含量100%

生2:我搜集到一件衣服的標籤,上面寫着:含棉60%

生3:社會書中寫着:

(師評:你們真是些細心的孩子!)

師:究竟什麼才是百分數呢?下面讓我們共同來研究百分數。(板書課題:百分數)

[反思:本課教學前,我們剛剛進行一次數學測查,我抓住學生急於知道測查結果這一心理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建構百分數的意義

師:老師這有一條信息:

出示:某國小六年級的1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17人

師:根據這條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六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佔六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師: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17÷100=17/100

繼續出示:五年級的2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30人。

師: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能求出五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佔五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師:列式

生:30÷200=3/20

師:同學們根據這兩條信息提出了問題,老師也想提一個問題,哪個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佔的比率大呢?

生: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佔的比率大。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把3/20通分後,變成15/100,這樣我就知道了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佔的比率大。

師:像17/100、15/100這樣分母是100的分數就是百分數。(板書:分母是100)

師:17/100是表示誰是誰的17/100呢?

生:17/100是表示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佔六年級總人數的一百分之十七。

師:15/100呢?

生:15/100表示五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佔五年級總人數的一百分之十五。

師:它們都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

生:百分之幾。

師:像這樣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數還有兩個名字,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書:百分數的意義)

師:我們已經瞭解了百分數的意義,你能用百分數的意義來説明我們班昨天測查的情況嗎?請小組同學互相交流。

彙報:

甲:50%是表示90分以上的學生佔全班總人數的50%。

乙:30%是表示80分以上的學生佔全班總人數的30%。

丙:10%是表示70分以上的學生佔全班總人數的10%。

丁:10%是表示60分以上的學生佔全班總人數的10%。

師:你還能用百分數的意義説明你課前蒐集的百分數表示什麼嗎?

生1:原果蔬汁含量100%,是表示原果蔬汁佔匯源果汁飲料的10%。

生2:我搜集到這件衣服的標籤上面寫着:含棉60%,是表示棉的含量佔這件衣服所需材料的60%。

生3:社會書中寫着:

師:運用百分數,有什麼好處呢?

生:百分數便於比較數量的大小。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百分數的含義,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在寫百分數時,要用到一種特殊的符號,我想這部分知識大家通過自學就能學會

[反思: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我經過了反覆的推敲,由完整地出示兩條信息,變為逐一出示信息,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有發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生理解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為建構百分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自學百分數的讀、寫法

師:請同學們看書第105頁,自學百分數的讀、寫法。

彙報:

生:我知道這種特殊的符號叫百分號。

生:寫百分數時,只要在分數的分子後面加上百分號就可以了。

師:在自學的過程中,你發現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了嗎?生1:我發現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

生2:我發現百分數的分子在大於100時,不必把它化成帶分數。

生3:我發現百分數不用約分。

生4:我發現讀百分數與讀分母是100的分數也有點不同。讀百分數時讀作:百分之幾,而讀分母是100的分數時,卻要讀作一百分之幾。

(師評:同學們看書看得真仔細)

師:那麼,百分數與分數是不是隻有這些區別呢?

[反思:這一環節中,充分發揮了課本的示範作用,同時,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3、探究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師:請看:下列三句話中的分數,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數?哪些不能?

(1)修了一條路的3/5。

(2)楊樹的棵數是松樹的1/4。

(3)一根繩長5/8米。

生:我認為3/5、1/4可以改成百分數,而5/8米不能改成百分數。因為百分數只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它不能表示具體的量。

師: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

師:的確,百分數只能表示誰是誰的百分之幾,而不能表示具體的量這是百分數與分數的最大區別。

師:同學們對百分數已經有了很多認識,其實,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下面,我們再看一看,百分數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我國的耕地面積約佔世界的7%。

(2)我國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這兩條信息,你想到什麼?

生:看了這兩條信息,我知道了中國人多,而耕地面積少,所以我們要節約資源。

2、出示兩種衣服的標籤:A含棉100%B含棉75%

師:如果你是顧客,你會買哪一種,請説説你的想法。

生:我會買含棉100%的,因為它穿起來舒服。

生:我會買含棉75%的,因為它不縮水。

3、先讀出下列百分數,再用合適的百分數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車的速度是卡車速度的()

(2)六年一班有58人,今天全部出席,出席的人數佔班級人數的()

(3)這次測驗,不及格人數只佔總人數的()

(4)我班在植樹活動中栽了一些樹苗,成活的棵數佔總棵數的(),死亡的棵數佔總棵數的()。

師:你是怎樣選擇這些百分數填空的呢?

生:小汽車的速度要比卡車的快,所以小汽車的速度是卡車速度的120%。

生:六年一班的同學,今天全部出席,所以出席的人數佔班級人數的100%

生:這次測驗,不及格人數只佔總人數的2%,我是先看第(4)小題,因為樹苗除了成活的,就是死亡的,所以成活的棵數加上死亡的棵數應是100%,這樣,成活的棵數應占總棵數的90%,死亡的棵數應占總棵數的10%。

師:你們不僅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還很善於分析問題。

[反思:通過三道習題的設計,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滲透了德育教育.並對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的靈活性給予評價。]

(四)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生:我知道了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百分數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生:我知道了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百分數的分子在大於100時,不必把它化成帶分數。百分數不用約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數只能表示誰是誰的百分之幾,而不能表示具體的量。

生:我知道了百分數便於比較,所以在生活中應用廣泛。

師:我們對百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今後我們還將利用百分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實際問題。

  整體反思:

百分數與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又為進一步學習百分數知識做好鋪墊。因此,本節課我做了精心的設計,並將我的教學設想應用於教學實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本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的探索提供條件。在初步感知百分數及建構百分數意義的過程中,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並讓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處理這些事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2、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在抽象出百分數的概念後,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3、充分發揮課本的作用,學生能看懂學會的,教師就放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百分數讀寫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學,不僅學會了百分數的讀寫,還通過觀察,發現了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即: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百分數的分子大於分母時,不必化成帶分數,百分數的分子、分母不必約分。這些知識的獲得,是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得出的結論,從中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確數和近似數的含義。

2.掌握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學會用“四捨五入”的方法省略“萬”或“億”後面的`尾數,求出它的近似數。

3.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能正確判斷生活中的近似數和精確數,會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今年三十五歲了,度過了一萬多個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師介紹自己的這兩個數字中,你認為哪個數字描述得更精確?為什麼?

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實時指導,引導學生得出:三十五歲更精確,一萬多個日日夜夜是個近似(大概、大約)的數。

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近似數有關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一)認識近似數

1.課件出示教材第21頁例題6情境圖。

2.初步感知。

讓學生讀一讀兩個情境中的信息,聯繫情境中的內容想一想:如果讓你把劃線的四個數字分一分,你想怎樣分?為什麼?

學生獨立思考後,教師組織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數是近似數嗎?

教師在學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明確:220萬和1902萬是近似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數量,有時不需要用精確的數表示,而只用一個與它比較接近的數來表示,這樣的數是近似數。

(2)讓學生結合具體例子説説生活中的近似數。

(二)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課件出示教材第21頁例題7“20xx年某市人口情況統計表”。

讓學生觀察表格中的數據,並讀出這幾個數。

2.藉助直線理解找一個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1)教師出示一條直線:

38萬 39萬

(2)在直線上描出表示男性與女性人數的點。

提問:表示男性與女性人數的點大約在直線的什麼位置?分別把它們描出來。

學生嘗試在教材的直線上進行描數。

教師投影學生完成的結果:

38萬 384204 386685 39萬

(3)觀察直線,探究找近似數的方法。

提問:觀察直線上384204和386685這兩個數,它們各接近多少萬?

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交流情況。

組織全班交流。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兩種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邊,接近38萬;386685在385000的右邊,接近39萬。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萬;386685千萬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萬。

教師對以上兩種方法都應給予肯定。

3.介紹“四捨五入”的方法。

(1)教師介紹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要把這個數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並把它後面的尾數省略。尾數的最高位上的數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數的各位都改寫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數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數的各位改寫成0。

(2)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數的近似數。

先讓學生獨立寫,再組織彙報交流,交流時讓學生説説是怎樣運用“四捨五入”的方法來求它們的近似數的。

教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頁“試一試”。

(1)課件出示題目。

(2)讓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小組內交流彙報。

(3)提問:怎樣將一個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近似數?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歸納。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頁“練一練”。

這道題是結合生活情境來區分精確數和近似數。其中,56785和1617是準確數,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數。

2.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四”第5~10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彙報。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還有哪些疑問?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認識幾分之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第五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並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這類分數的大小。

2、使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幾分之一這樣的簡單分數。

3、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小朋友,你們參加過秋遊活動嗎?覺得好玩嗎?小明和小芳也參加了秋遊活動。

[課件出示兩人蔘加秋遊分東西的場景: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

他們倆帶了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該怎麼分呢?你能幫幫他們嗎?

2、指名一位學生分蘋果。(如果學生分成1個和3個,問:如果分得公平些,該怎麼分?如果學生分成每人2個,問:你為什麼這樣分?)

[課件演示:4個蘋果每人分到2個]

數學上把物體分得一樣多,叫做?(板書: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學生分礦泉水。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兩個人,該怎麼分?

[課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樣分?

[課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學生否定)

那該怎麼分?用這張圓形紙代替蛋糕,誰能上來分給大家看看?(指名摺紙)

這位小朋友是怎麼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導學生説出半個)

半個該用什麼樣的數來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一)感知1/2

1、教師提出用什麼樣的數來表示半個,如果學生能説出用1/2表示,教師加以表揚。[課件:1/2]那另一份呢?(1/2)

[課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誰?

3、你能説説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這個蛋糕的1/2的嗎?

4、揭題:像1/2這樣的數就是分數。(板書:分數)

(二)折1/2

1、想不想自己來創造一個1/2呢?拿出長方形紙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塗上顏色。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巡視同時把學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饋交流。

問:這三種折法不同,為什麼塗色的部分都是長方形的1/2呢?

小結:無論是一個蛋糕,還是一個平面圖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認識更多的幾分之一

1、剛才我們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師板書)

2、拿圓、長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張紙折一折,並用斜線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教師巡視)

彙報: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

(彙報時,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狀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組同學之間説説你折的分數。

4、問:這幾個圖形形狀不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師小結:不同的圖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數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

6、相同的圖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

[課件:]

塗色部分是?(1/2、1/4)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1/2和1/4。

(四)比較分數的大小

1、仔細觀察塗色部分,1/2和1/4誰大?學生回答後[課件演示:將1/2和1/4塗色的部分疊在一起;1/2>1/4]

2、用完全相同的圓,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麼樣?(小)

[出示],1/8和1/2、1/4比,結果怎麼樣?[課件:塗色部分疊在一起]

3、比較剛才折的分數。

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老師給每組中發的圖形大小相同,誰表示的分數大?誰表示的分數小呢?組內比較。

(五)寫分數,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剛才我們認識了那麼多分數,那你會寫分數嗎?(學生如果會,讓他先到黑板上寫一寫,如果寫對了,讓他當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寫;如果學生寫錯了,糾正,教師範寫,學生跟寫。)

在寫分數的同時教師説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中間短橫,是?(分數線板書)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每個圖裏的塗色部分嗎?(指名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在草稿紙上寫。)

反饋。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1、先看圖估一估,再填上合適的分數。(課件)

長方形1

1/2

用什麼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麼表示?課件移動1/3,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課件移動1/6,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師:你怎麼一下子就猜對了呢?有什麼小竅門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藉助觀察比較估計,這是多好的學習方法。

師:今天所學的分數和以前學習的1之間有聯繫嗎?

再往下分,可能出現幾分之一?

教師小結:平均分成的份數越來越多的時候,每一份的大小會越來越(小)

2、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圖:法國國旗(1/3)每一部分都是這個圖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還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1/2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生:1/4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演示1/2、1/4和1/8]

師:同樣一塊巧克力,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數也就不同。

3、三年級教室裏有一塊黑板報。

師:這三個欄目分別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

(學生回答《藝術園地》佔黑板報版面的1/4,教師問:這塊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嗎?為什麼不是1/3?)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分數的意義是個古老的課題, 當學生學習分數的產生時,教材説: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例如,用一個計量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連續量幾次以後,剩下的不夠一個計量單位,黑板的長度就不能用整數來表示;又例如,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蘋果個數也不能用整數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一個計量單位、一個蘋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也就是説,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用分數表示; 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我們還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個班級的學生等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到的分數中份數與具體個數易混淆。因此,總有很多數學老師以此為題材,去商討,去實踐,希望從中找出能讓學生接受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

近來,在學習了幾位數學老師上的數學國標本第六冊P64P65冊《認識分數》後,越來越感覺到數學教學中少不了追問,願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媽媽和四隻小猴。

師:猴媽媽給四隻小猴分一個西瓜,每隻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為什麼?

生:因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隻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師:猴媽媽還給四隻小猴帶來了他們最喜歡吃的桃子,每隻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打開袋子,有8只桃子。

師:每隻小猴可分得?

生:2個。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沒有聽到老師預期的答案,一時之間,老師被學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這能怪學生嗎?早在第五冊中,教材就是這樣教的:把一樣物體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兩份就是八分之二。那麼問題又出在哪裏呢?

老師本來設計的目的非常明確,除了可以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但是在最關鍵的地方老師沒有進一步的追問,以至於前功盡棄。如果老師在學生説出每隻小猴可分得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時,老師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你連桃子的個數都不知道,就知道每隻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學生一定會説:因為是平均分給四隻小猴,這跟桃子的個數沒有關係,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學生能説到這一步的話,我相信即使後來有個別學生説八分之二,2個桃子等,也能在多數同學的正確引導下順利得到統一意見。

片段二:

師:把6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3枝。

師: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4枝。

師:把一盒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師:為什麼不回答幾枝鉛筆呢?

生:因為不知道盒裏一共有幾枝鉛筆。

師:那麼6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用什麼數表示?

生:1/2。

師:8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師: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為什麼?

生:因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師;對,要弄清楚1/2是誰的1/2,整體不同,1/2所對應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嗎?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順着老師的引導,完全把知識內化。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在老師不經意的追問下,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 分數的意義,也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追問有兩種目的。第一種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追問的第二種目的是查明真偽。在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學生是不懂的,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利用追問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學生完全問明白,讓那些不懂的學生聽明白。甚至有人説過:知識本身並不重要,通過數學教學,讓學生追問數學上的為什麼,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數學是理性的,老師是理性的引導者,不斷追問着,學生理性的學習者,不斷追尋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