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教學設計案例

來源:文萃谷 1.64W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敍、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木蘭詩》教學設計案例,歡迎大家閲讀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木蘭詩》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特點,並背誦全詩。

2.複述表演,並領會其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3.人物賞析,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衞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4.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敍事方法。

 【教學重難點 】

1.賞析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並領會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2.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3.重要文言詞語的積累。

【學情分析】

讓學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點,並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裏,婦女被三從四德(三從:女子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許多封建禮教束縛着。(鼓動學生情緒)現在婦女在社會及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呀?(多數學生會根據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給予肯定回答)著名豫劇大師常香玉唱出了所有女性的心聲:“誰説女子不如男”。是否有同學知道這是唱的哪位巾幗英雄啊?

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木蘭詩》。主人公花木蘭是一個凝聚了千年傳説情感豐富的巾幗英雄形象,甚至已成為一種文化。(放映演示課件:木蘭像、木蘭祠、豫劇、京劇……)

簡介如下:自漢代起民間開始修建木蘭祠。每年四月初八木蘭生日致祭。歷經各代,香火不絕。祠祀木蘭像的廟宇遍佈神州。較為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蘭祠、安徽亳州木蘭祠、河北完縣木蘭祠、湖北黃陂木蘭祠、陝西延安萬花山木蘭祠。梅派大師梅蘭芳主演的京劇《花木蘭》,突出了愛國主義思想,藝術成就極高。美國迪斯尼公司還將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中國郵政2000年還發行了《木蘭從軍》郵票。而這眾多的木蘭文化都起源於我們將要學習的這首南北朝民歌《木蘭詩》。眾多的創作者都是研讀了《木蘭詩》獲得了靈感,形成了一套有體系的木蘭文化。

一千多年來,花木蘭這一形象家喻户曉,深受人們喜愛,現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蘭詩》這個千古流傳代父從軍的故事中,去感受這個奇女子的傳奇人生。

 二、誦讀

1.學生自由誦讀。

2.正音並理解詞義。(用多媒體展示)

軍帖 機杼 轡頭 戎機 鞍韉 金柝 策勛 可汗 扶將 撲朔 迷離 帖花黃

3.多媒體MP3或FLASH朗讀欣賞。

4.學生朗讀。同學品評,老師適當點撥。(附朗讀建議,僅供教師參考)

(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節的開端,可以讀得平緩些。木蘭替父從軍表現了憂國思家之情,要讀得深沉些,至“願為”兩句轉為堅定。

(2)第三自然段第1節寫出發前的準備,節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蘭揚鞭策馬的英雄形象;第2、3節要用抒情的語氣讀,節奏變慢,應注意的是既要抒發主人公的思親之情,也要表現她的戰鬥豪情。

(3)第四自然段基調是悲壯,讀時要兩句作一氣讀,速度要更慢——十年艱苦作戰的'種種經歷俱在其中。

(4)第五自然段前一節當由莊嚴轉為熱烈,節奏可稍稍加快;後一節是正義所在,要放慢節奏,讀得親切、和悦、樸實,使前後形成對比的色調,力求突出木蘭的英雄本色。

(5)第六自然段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節奏有變化。第1節節奏最快,要極力渲染喜慶的氣氛;第2節節奏放慢,要表現木蘭恢復女兒裝的輕鬆、喜悦的心情,末句應輕讀,為高潮蓄勢;第3節再加快節奏,着力表現夥伴的驚奇感。

(6)第七自然段是歌者的讚辭,最後一句慢讀,使有餘韻。

5.全體同學分成兩組輪讀。

三、整體感知

通過反覆誦讀,讓同學們小組討論,疏通文義。

要求以“木蘭 ”句式來概括每節內容。(允許填四個字)

 四、討論探究

1.結合課後練習質疑,怎樣理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兩句詩按字面解釋是:將軍經歷千百次的戰鬥死去,壯士從軍十年凱旋。其實,“將軍”和“壯士”,“百戰死”和“十年歸”,意義上是合指的、兼顧的。

這兩句詩的意思應該是“將軍、壯士百戰死,十年歸”。這是一種修辭方法,稱做“互文”。這種修辭是上下文各有交錯省略而互相補充。如:柳宗元《捕蛇者説》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是到處叫嚷,到處騷擾。又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隘。請同學找出文中其他運用互文手法的語句。(明確: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本文還運用哪些修辭方法?

復沓:“問女”兩句,“女亦”兩句。

頂真: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門見火伴,火伴皆驚忙。

誇張: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排比:東市……西市……南市……北市……

對偶:唐以前的對偶要求不嚴格,對仗不工整。“阿爺”兩句,“開我”兩句,“脱我”兩句,“雄兔”兩句,皆不工整;而第四段六句兩兩為偶極為工整(懷疑是唐人所加)。

(建議教師對這些修辭可根據時間彈性講解,也可結合修辭點一下民歌特色。)

2.請同學們以“木蘭是一個 的人”來評價花木蘭。(參照板書)引導同學分析木蘭形象。

當户紡織説明她“勤勞”;停機歎息不是為自己的婚嫁又説明她“淳樸善良”;替父從軍,毅然抉擇更説明她“剛毅”;“木蘭不用尚書郎”,可見其“不慕榮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足見其“謹慎”“機智”。作為一個女子在那樣一個封建年代卻能“忠孝兩全”,也是對世人一種激勵。那麼我們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又受到了哪些啟發呢?

3.結合課文內容探究敍事的詳略。

本文敍述部分,戰爭前準備和戰爭後的辭官返鄉均為詳寫,征戰沙場為略寫。“

征戰沙場”這一段僅用了30個字交代了“征途遙遠”“生活艱苦”“戰爭殘酷”“戰時長久”。而對十年戰爭生活是如何度過的卻不詳細交代。這是全詩最為凝練的部分,音節鏗鏘,有唐律之風。

那麼如何確定詳略呢?根據中心(主題)確定詳略。處於主要地位,突出中心的要詳寫;處於次要地位,服務於中心的要略寫;與中心無關或關係不大的就不寫。

既然這樣,我們不妨採用逆向思維,通過詳略看主題。

剛才,我們已經學習到《木蘭詩》略寫了木蘭征戰的過程,而詳寫了征戰前的準備、征戰後的榮歸、團聚等幾個場面。從這些我們可以推測出作者想要表現怎樣的主題呢?

點撥:注意本文出處是《樂府詩集》,樂府詩實際是民歌,真正的作者是勞動人民。戰爭的受害者往往就是勞動人民。(可聯想到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確:詩文略寫了戰爭場面正是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戰爭的否定,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和平生活的追求。這正是本詩的主題。

五、質疑

“質疑”可結合學生自由提問,教師再把握補充。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麼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明確:渲染戰前準備的緊張氣氛,暗示戰事緊迫,體現出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這是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

2.分別在六七段中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語。

磨刀霍霍:本文是指為迎接親人歸來而準備殺豬宰羊。後常用來形容準備動手殺人或發動戰爭。

撲朔迷離:本文是指兔前後腳不齊的動作和張望不定的眼神。後來形容事物錯綜複雜,不易看清真相。

六、教師小結

《木蘭詩》是一首富有傳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它敍事生動,詳略得當,情節曲折,語言優美,千百年來流傳不衰。木蘭的英雄形象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後人。

七、課堂鞏固

1.木蘭既是一個奇女子,又是一個普通人。她“奇”在哪裏呢?又怎見她“普通”呢?(結合板書回答)

2.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首詩都敍述了什麼事?(多媒體鏈接回板書)

3.看看哪些同學能把自己喜歡的語段當堂背誦下來。

 八、課外拓展

《木蘭詩》與我國最早的敍事詩《孔雀東南飛》並稱為古代敍事詩雙璧。找同學講述《孔雀東南飛》的情節。(鏈接多媒體展示)

 九、佈置作業

1.熟練背誦全詩。

2.把課文編成故事講給別人聽,鍛鍊語言的表達能力。

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