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的詩句附賞析

來源:文萃谷 2.53W

美好的詩句值得我麼用心去賞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描寫春天的詩句附賞析,歡迎參考閲讀!

描寫春天的詩句附賞析

  玉樓春·春恨

宋代: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譯文

在綠楊垂柳、芳草萋萋的長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侶輕易地拋下我就登程遠去。樓頭的鐘聲驚醒了五更的殘夢,心頭的離愁就像灑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無情人哪裏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惱,一寸相思愁緒竟化作了萬縷千絲。天涯地角再遠也有窮盡終了那一天,只有懷人的愁思卻是無限綿長、沒有盡期啊。

賞析

此詞抒寫人生離別相思之苦,寄託了作者從有感於人生短促、聚散無常以及盛筵之後的落寞等心情生髮出來的感慨。整首詞感情真摯,情調悽切,抒情析理,綽約多姿,有着迷人的藝術魅力。作者抒發人生感慨時成功地使用了誇張手法,更增添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上片首句寫景,時間是綠柳依依的春天,地點古道長亭,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兩人分別之處。

“年少”句敍述臨行之際,閨女空自淚眼相看,無語凝咽,而“年少”的他卻輕易地棄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婦的“所歡”,也即“戀人”,據趙與時《賓退錄》記載,“晏叔原見蒲傳正曰:‘先君平日小詞雖多,未嘗作婦人語也。’傳正曰:‘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豈非婦人語乎?’叔原曰:‘公謂年少為所歡乎,因公言,遂解得樂天詩兩句:欲留所歡待富貴,富貴不來所歡去。’傳正筆而悟。餘按全篇云云,蓋真謂所歡者,與樂天‘欲留年少待富貴,富貴不來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這是晏幾道為其父此詞“年少”語所作的無謂辯解。實際上,此詞寫思婦閨怨,用的的確是“婦人語”。

“樓頭”兩句,把思婦的思念之意生動地描繪出來,從相反方面説明“拋人去”者的薄情。白晝逝去,黑夜降臨,她轉輾反側,很久之後才悠悠進入睡鄉,但很快就被五更鐘聲驚破了殘夢,使她重又陷入無邊的失望;窗外,飄灑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帶着離愁紛紛落下。“殘夢”和“落花”這裏都是用來曲折地抒發懷人之情,語言工緻勻稱。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稱其“婉轉纏綿,深情一往,麗而有則,耐人尋味”。

下片用反語,先以無情與多情作對比,繼而以具體比喻從反面來説明。“無情”兩句,用反語以加強語意。先説無情則無煩惱,因此多情還不如無情,從而反托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深衷:“一寸”指心,柳絲縷縷,拂水飄綿,最識離懷別苦。兩句意思是説,無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絲萬縷,藴含着千愁萬恨。詞意來自李煜“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蝶戀花》)。

末兩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盡頭,故云“有窮時”。然而,別離之後的相思之情,卻是無窮無盡的,正所謂“只有相思無盡處”。這裏通過比較來體現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對於那個薄倖年少,卻毫無埋怨之語。此詞寫閨怨,頗具婉轉流利之致,詞中不事藻飾,沒有典故,除首兩句為敍述,其餘幾句不論是用比喻,還是用反語,用誇張,都是通過白描手段反映思婦的心理活動,亦即難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唐代: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譯文

和煦的太陽照耀着大地,積雪大半已消融,解凍的路面佈滿泥濘,經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馬聲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

你的志向像鴻雁一樣鮮明,躊躇滿志,而我的心情卻像懸掛在空中的旗幟般空虛。

我們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裏,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賞析

首聯用明快的色調,簡潔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這兩句詩不只是寫景而已,它還交代了送行的時間、環境,渲染了離別時的氛圍。

頷聯,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九華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綠水環抱的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紺碧,景色優美。“清弋江村”,點明送別地點。“雲遮寺”,“柳拂橋”,最能體現地方風物和季節特色,同時透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切和惜別時的依戀之情。這裏以形象化描繪代替單調宂長的敍述,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兩句一寫山間,一寫水邊,一寫遠,一寫近,靜景中包含着動態,畫面形象而鮮明,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以上四句通過寫景,不露痕跡地介紹了環境,交代了送行的時間和地點,暗示了事件的進程。

頸聯敍寫行者與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鮮明的樣子。裴坦剛中進士不久,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像鴻雁那樣展翅高飛。所以,儘管在離別的時刻,也仍然樂觀、開朗,而詩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與好友離別,臨歧執手,更覺“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傳》),一種空虛無着、悵然若失的感覺油然而生。

尾聯把“送裴坦”和自己將要“赴官歸京”兩重意思一齊綰合,兩人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裏,詩人隻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後面四句,藉助景色的襯托,抒發惜別之情,更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全詩寫山水有遠有近,抒情有虛有實,以江南美景反襯人物的滿腹愁情,情韻悠揚,風華流美。

  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元代:王實甫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

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

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

今春香肌瘦幾分?縷帶寬三寸。

譯文

自從和你分別後,望不盡遠山層疊隱約迷濛,更難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見柳絮紛飛綿濤滾滾,對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臉生紅暈。閨房裏透出香風一陣陣,重門深掩到黃昏,聽雨聲點點滴滴敲打房門。怕黃昏到來,黃昏偏偏匆匆來臨,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傷心?舊的淚痕還未乾透,又添了新的淚痕,斷腸人常掛記着斷腸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體瘦了多少,看衣帶都寬出了三寸。

鑑賞

全篇按寫法可劃為兩層。前六句為前一層,寫了女主人公面對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緒。句法對仗工整,每句後兩字疊用、以襯托情思之纏綿。遠山近水,楊柳桃花,香風暮雨無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視角由遠及近,由外及裏的轉移,實質上是對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層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態。前四句在寫法上是每句重複兩三字,有一唱三歎之妙,説明主人公柔腸寸斷的相思之意。而這種日復一日折磨的結果就是玉肌消減、衣帶漸寬。末尾摹擬一個局外人的口吻詢問,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純情堅貞。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別後”可以説是點明瞭曲的內容——離別相思之情,為下文定下感情基調。接着作者運用了對仗的手法,展現出一幅悽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遙山,水是遠水,由遠及近,寫了楊柳、桃花、內閣、重門。其對仗句中用了“隱隱、粼粼、滾滾、醺醺、陣陣、紛紛‘這些疊音詞來修飾”遙山、遠水、楊柳、飛棉、醉臉、香風、暮雨“起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隱”和“粼”,“滾”和“醺”、“陣”和“紛”押韻,使作品音響聯結而成和諧的整體增加了作品的音韻之美,讀起來琅琅上口;二是加強了寥廊冷落的感覺,加倍地渲染了使人發愁的景色,間接抒發了閨中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一種渺茫的希望,可謂情景交融。

而在《堯民歌》中,作者便採用了直接抒情的表達方式,連環與誇張的手法寫少婦相思之苦。其中的語言雖不乏典雅的一面,但從總體傾向來看,卻是以俗為美。如“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表達的是少婦的閨怨情緒,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臨了,竭力想抑制憂傷,又不可能不憂傷。作者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顯豁,明白如話,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語的運用,讀起來使人感到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少婦等待歸人,每天以淚洗臉,“新啼痕壓舊啼痕”,實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過去了,瞧,少婦身體又瘦損了,連腰帶都寬了三寸。

結句塑造了一怨婦的體態,增強了形象感。在韻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對仗中的兩句對,使曲子在優美音韻中結束。

全曲大量運用疊字、疊詞,含情脈脈、如泣如訴,情致哀婉動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唐代: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譯文

東風颯颯,陣陣細雨隨風飄散紛飛,

荷花塘外的那邊,傳來了聲聲輕雷。

有鎖紐的金蟾香爐,香煙繚繞飄逸,

狀似玉虎的轆轤,牽引繩索汲井水。

賈女隔簾窺韓壽,是愛他年輕貌美,

魏王夢見甄氏留枕,賦詩比作宓妃。

呵,我這顆心不再與春花一同萌發;

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煙灰。

鑑賞

這首無題詩寫一位深鎖幽閨的女子追求愛情而幻滅的絕望之情。

首聯“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描繪環境氣氛:颯颯東風,飄來濛濛細雨;芙蓉塘外,傳來陣陣輕雷。既隱隱傳達了生命萌動的春天氣息,又帶有一些悽迷黯淡的色調,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動和難以名狀的迷惘苦悶。東風細雨,容易令人聯想起“夢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蓮塘,在南朝樂府和唐人詩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傳情之地;“輕雷”則又暗用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這一系列與愛情密切相關的詞語,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紀昀説:“起二句妙有遠神,可以意會。”所謂“遠神,是指這種富於暗示性的詩歌語言所構築的渺遠的藝術意境,一種難以言傳的朦朧美。

頷聯“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寫女子居處的幽寂。金蟾是一種蟾狀香爐;“鎖”指香爐的鼻鈕,可以開啟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裝飾的虎狀轆轤,“絲”指井索。室內户外,所見者惟閉鎖的香爐,汲井的轆轤,它們襯托出女子幽處孤寂的情景和長日無聊、深鎖春光的惆悵。香爐和轆轤,在詩詞中也常和男女歡愛聯繫在一起,它們同時又是牽動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東西,這從兩句分別用“香”、“絲”諧音“相”、“思”可以見出。總之,這一聯兼用賦、比,既表現女主人公深閉幽閨的孤寞,又暗示她內心時時被牽動的情絲。

頸聯出句“賈氏窺簾韓掾少”使用賈充女與韓壽的愛情故事。見《世説新語》載:晉韓壽貌美,大臣賈充闢他為掾(僚屬)。一次充女在簾後窺見韓壽,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賜充之西域異香贈壽。被充所發覺,遂以女妻壽。對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與曹植的愛情故事。見《文選·洛神賦》李善注説:魏東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為妃,曹操卻將她許給曹丕。甄后被讒死後,曹丕將她的遺物玉帶金鏤枕送給曹植。曹植離京歸國途經洛水,夢見甄后對他説:“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曹丕),今與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賦》,後明帝改名《洛神賦》(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聯的“燒香”引出賈氏窺簾,贈香韓掾;由“牽絲(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斷,藕斷絲連。這兩個愛情故事,儘管結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無論是賈氏窺簾,愛韓壽之少俊,還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華,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願望之強烈,奔放。末聯“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轉折,嚮往美好愛情的心願切莫和春花爭榮競發,因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燼。這是深鎖幽閨、渴望愛情的女主人公相思無望的痛苦呼喊。熱情轉化成幻滅的悲哀和強烈的激憤。以“春心”喻愛情的嚮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與“花爭發”聯繫起來,不僅賦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顯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詩人由香銷成灰聯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為具象,用強烈對照的方式顯示了美好事物之毀滅,使這首詩具有一種動人心絃的悲劇美。

李商隱寫得最好的愛情詩,幾乎全是寫失意的愛情。而這種失意的愛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愛情感慨中也可窺見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際。

  早春寄王漢陽

唐代:李白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

碧水浩浩雲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

譯文

聽説春天已經回還我還未識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訪尋消息。

昨夜東風吹入江夏,路邊陌上的楊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黃。

碧水浩浩雲霧茫茫,王漢陽您啊不來令我空白斷腸。

我已預先拂淨青山上一片石擺下酒宴,要與您連日連夜醉在壺觴之中。

鑑賞

詩的內容很簡單,不過是邀請友人前來探春暢飲而已,但寫得活潑自然,不落俗套。細細吟味,作者那一顆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詩心,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圍繞着“春還”二字細膩生動地描寫了早春的氣息,寫春天是怎樣悄然迴歸的,表達了李白終於迎來了春天的那種喜悦之情。“聞道春還未相識”,是説只聽到春天回來了,還沒有見到她。一開始就流露出急於看到春還的心情。其實當寒凝大地的時候,春天的氣息才剛剛萌動,哪裏能親眼見到她呢!所以“聞到”二字表明春歸的消息最先是從人們交談中聽到的。如此生活細節,一經李白捕入詩句便增加了詩的韻味。既然是聞春未見春,就自然要去尋春、問春,於是引起了下面的詩句。“走傍寒梅訪消息”,梅是無生命的,怎麼能夠拜訪、叩問呢?這是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走”“訪”二字生動地表達了李白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樹下去探究春天歸否的一片詩情。“昨夜東風入武昌”一句是寫春歸。人們常説:一夜暖風就染綠了柳梢頭。這裏“東風”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歸的春風,一夜之間就迅速而又靜悄悄地來了。然而這還僅僅是表現時節驟然暗換的特點,並沒有寫出春歸的氣勢來,所以“東風”之後再綴一“入”字,表明春風的到來是排撻而入的。這樣就把春歸的特點表現得維妙維肖了。可見李白煉字煉句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陌頭楊柳黃金色”一句是寫早春的動人景象。全詩至此幾經婉轉方才暗暗點明李白終於看到了“春還”這一層意思。“黃金色”是一種嫩嫩的鴨黃之色。春上柳梢,最初並不是綠色,那是因為細嫩的柳尖剛剛鑽出,還沒有飽受春光的沐浴,因而顯得很幼稚,從遠處看去便是一種朦朧的悦目的燦然金色。近人劉永濟説:“景物之接於人無私也,而慧眼詞人獨能得其靈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當其由目入心之際,殆已加以揀擇而遺其粗跡;及乎由心出手之時,不過自寫吾心之照耳。”(《詞論》)可見李白寫早春之色,不用“嫩綠”“新綠”等字,完全是出於細心觀察又融進了自己喜悦之情所得。總觀如上四句,李白先寫“聞道”,再寫“走”“訪”,直至東風蕩入之後,方才寫所見到的煥然春景,這全是緊扣“春還”二字娓娓寫來,細如抽絲地再現了早春姍姍來遲的腳步兒聲。

詩的後四句是邀請友人前來醉飲賞春。五六兩句是全詩的承轉機杼之句。“碧水浩浩雲茫茫”是比興用法,沒有更多的意思,不過是用景語虛引而已。從而自然貫通到“美人不來空斷腸”一句上來。既然春已迴歸,而美人未至,豈不辜負了一片融融春光!為此李白才説他有“斷腸”之恨。稱友人為“美人”,亦不過是言思念之切,用這樣戲謔俏皮的詩句寄給友人更見友情的親密。“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是説自己已經預先將青山中一片石拂拭乾淨,只等友人來此痛飲一番。這兩句寫得尤為精采。李白不直言説透“邀請”二字,而是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了一個動人的細節,便把邀請的殷切之情表達出來了,同時還含有共賞春光之意,這樣便與前四句所婉轉寫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溝通了。古人作詩,結句大體不出景結、情結兩法。本詩當屬予情結。全詩結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賞春激情全從“連日醉壺觴”數字一湧而出,足以蕩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詩要有“性靈”,他在《隨園詩話》中曾説:“牡丹芍藥,花之至富麗者也,剪綵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後可與論詩。”本詩之妙,即在於寫陽春之氣不落俗套。比如詩中“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就完全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話雖然説得通俗,但是新鮮活潑,全似從心裏流出,饒有情致。又比如“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也一是出於一片真情。這就證明:只有情真,才有李白自己的個性。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譯文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登上超然台遠遠眺望,護城河只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城內則是繽紛競放的春花。更遠處,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歎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採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鑑賞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台,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脱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詞的上片寫登台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徵: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説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後,以“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説煙雨籠罩着千家萬户。於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裏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

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係緊密。“寒食後,酒醒卻諮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説,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説,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盪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脱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着詞人難以解脱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脱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説“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着“超然”二字,至此,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首詞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台、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複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遊子熾烈的思鄉之情。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樂景襯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客至

唐代: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餘 通:餘)

譯文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羣日日結隊飛來。老夫不曾為客掃過花徑,今天才為您掃,這柴門不曾為客開過,今天為您打開。離市太遠盤中沒好菜餚,家底太薄只有陳酒招待。若肯邀請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隔着籬笆喚來喝盡餘杯!

鑑賞

這是一首洋溢着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説明了題意。

首聯先從户外的景色着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盪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羣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羣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麼!作者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閒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採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説,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説,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閒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説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着落。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脱,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捨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着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彷彿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裏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悦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着,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峯迴路轉,別開境界。

杜甫《賓至》、《有客》、《過客相尋》等詩中,都寫到待客吃飯,但表情達意各不相同。在《賓至》中,作者對來客敬而遠之,寫到吃飯,只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説,“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出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都只用一兩句詩交代,而且沒有提到飲酒。反轉來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寫,卻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寫得那樣情彩細膩,語態傳神,表現了誠摯、真率的友情。這首詩,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顯出特點,吸引着後代的讀者。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代: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譯文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東流,一去不返,深感悲傷。於是,頻繁的聚會,借酒消愁,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河山,突然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愛憐眼前的人。

賞析

該詞是宴會上即興之作。下片首兩句雖然仍是念遠傷春,但氣度較大,從放眼河山到風雨惜別,引出眼前人,並與上片別宴離歌前後呼應。

詞中所寫的並非一時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觀的一個側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慨歎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難以逾越,慨歎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在山河風雨中寄寓着對人生哲理的探索。詞人幡然感悟,認識到要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來,語甚警煉。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緊接“等閒”句,加厚一筆。詞中所寫的,不是生離,更不是死別,而只不過是尋常的離別而已。“等閒”二字,殊不等閒,具見詞人之深於情。在短暫的人生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而每一回離別,都佔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詞人唯有強自寬解:“ 酒筵歌席莫辭頻”。痛苦是無益的,不如對酒當歌, 自遣情懷吧。這句寫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上片起調不做任何鋪墊,直言年華有限,稍縱即逝,以精煉的語言表達富有深度的哲理,讓人不覺為之一振。緊接着,詞人將離別看成是平常事,可見人的一生離別之多,因而“易銷魂”,但詞人轉而又寫“酒筵歌席莫辭頻”,表達人生短暫,莫為離別傷神,應當及時行樂的思想。

過片二語,氣象宏闊,意境莽蒼,以健筆寫閒情,兼有剛柔之美。兩句是設想之辭。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的河山,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語本李嶠《汾陰行》:“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作者不欲刻意去傷春傷別,故要想辦法從痛苦中解脱出來。

“不如憐取眼前人。”意謂去參加酒筵歌席,好好愛憐眼前的歌女。作為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讓痛苦的懷思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於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憐取眼前人”,也只是為了眼前的歡娛而已,這是作者對待生活的一貫態度。

下片抒情。起首兩句為空想之辭:到了登臨之時,放眼望去盡是大好河山,不禁徒然思念起遠方的友人;等到風雨吹落繁華之際,才發現春天易逝,不禁更生傷春愁情。這兩句詞意境開闊、遼遠,表現出詞人對時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復得的感慨。結句中,詞人以“不如”一詞轉折,再次表達了自己及時享樂的思想:與其徒勞地思念遠方的親友,因風雨搖落的花朵而傷懷,不如實際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誼。這也是詞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這首詞又是《珠玉詞》中的別調。大晏的詞作,用語明淨,下字修潔,表現出閒雅藴藉的風格;而在本詞中,作者卻一變故常,取景甚大,筆力極重,格調遒上。抒寫傷春念遠的情懷,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種温婉的氣象,使詞意不顯得淒厲哀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