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來源:文萃谷 2.72W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説《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一)

記得上國中的時候,英語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師講譯成中文叫《一個都不能少》。當時讀了感覺挺感動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誰卻忘記了。許多年後的今天,在網上看央視崔永元主持的節目《小崔説事》採訪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後,才在網上找到該電影又看了幾遍。就電影的故事情節及拍攝效果方面,我一無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評價,但就幾個特別的鏡頭對我頗有感觸,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説説城裏有什麼好的?”“城裏有擺這擺那的,比這裏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張慧科在接受採訪説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還充滿着笑容。“城裏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當他説這句話時一臉的凝重表情。“城裏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這就是美麗的城市留給一個第一次進城的農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種感覺會在他心裏停留多久?同樣作為偏遠山村長大的我,從整個電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汽車售票員、電視台台上、電視台接待員、飯店老闆……我時常在想,如果張慧(更多好文章請關注)科碰不到飯店老闆,魏敏芝遇不到那麼好的電視台台長,故事將會怎樣發展?雖然是電影不乏虛構的成分,但我卻感同深受。同樣,當來自農村的魏敏芝(演員)談到她當時的學生現在的狀況時説在照顧孩子。是的,她們的人生早就是被命運安排好的,長到一定的年齡便早早結婚生子,照顧孩子,幹繁重的家務活,殘酷的現實綁架了她的理想。

在農村,直到今天,此現象還普遍存在,生活的壓力使孩子們早早便輟學打工,沒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機會,沒有用以生計的一技之能,只能用體力換取一點少的可憐的血汗錢。特別是男孩子,現實更加殘酷。他們生存的模式隨着時代的發展從“放牛——換錢——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轉型到“打工——掙錢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與時俱進吧!由於沒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們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認識還停留在很早以前,沒有理想,安於現狀,更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長遠事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徘徊於城市邊緣的他們,由於種種原因無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樣的待遇,幹着最髒最重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資,城市留給他們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飯”有何差別呢?

社會在發展,人總是會變的。但願隨着社會的發展,各項關注農民工、留守兒童的政策的出台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能改變當前許多農村的生活面貌。給她們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給他們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現代化的場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飯”!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二)

我們這個星期的影片叫做《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國小裏的一個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師因受高教師的託付,努力維護這個國小裏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裏貧窮而輟學到城裏打工的學生。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二十多個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高老師承擔。可以見識到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高老師的堅持的精神,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種盡心敬業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只賺幾十塊錢的工資。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為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學校,離開了村子,踏上了去城裏打工掙錢的路。因為高教師最後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魏敏芝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儘管他是班上最淘氣的學生,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着。他想要到城裏去將學生張慧科找回來,可是這來回的路費是誰付呢,這又成了一個問題,於是她和學生們一起去為磚廠搬磚掙錢,可他們沒弄清楚狀況,反而幫了倒忙,最後老闆還是將工錢發給他們了,只不過給的有些少,於是他們一起去買汽水喝,當老闆報出價來時,差點沒把我嚇死,那個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們現代的汽水還要貴,於是他們買了兩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後老師卻沒喝到,後來老師説:那時,農村的運費是非常貴的。

當他們吃飽喝足後就去了火車站,終於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魏老師打消找回張慧科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裏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着她。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都不能少!”

終於歷盡艱辛,走到了城裏,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張慧科呢?於是他決定去找他的住處,可到了那之後,他的同伴説他在火車站時就走丟了,於是魏老師仍不放棄,讓他的同伴與他一起去找,可是那個同伴卻要魏老師給他找張慧科的小費,本來只剩下那麼點錢的魏老師毅然決然的答應了,到了火車站,由於已經丟失了兩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於是他們到了廣播台,讓大喇叭找,可一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反而讓他的同伴拿了兩天元錢走了。後來他又有個法子,貼布告,他將剩下的錢全部都用了,買了筆和紙,寫了好多佈告,可別人都説,那東西找人沒用,根本沒人會去看,於是他決定去找電視台做一個廣告,來找張慧科,可他又沒錢,又沒證件,固執的營業員不讓他進,還説自己去找台長。於是他不放棄,在門口見人就問是不是台長?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被台長發現了,善良的台長無條件的做了一個專門屬於魏老師的一個視頻,讓所有的人看見,後來張慧科也看到了,他與魏老師終於見到了。後來許多人都知曉了這件事,也有許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錢,就因為這個故事,讓很多城裏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

在這部影片中我認識到在農村的生活條件是如此的艱難,再想想現在我們的學習條件,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了。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三)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里程中都應該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燦爛的春天。而在這個春天裏,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個春天有足夠的甘露為他們澆灌知識與快樂!這是我在2013年6月6日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時最深的體會。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孩子們在操場上升旗的情景。孩子們升旗或敬禮的動作對於成人而言或許過於誇張,可以説讓在場觀看這部電影的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但是,影片中的孩子們自己卻是很滿足,很驕傲。其實,在我們的笑聲過後,我們或許還應該思考:現在的我們是否還會、還能像天真爛漫的孩子一樣,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真正認認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們是否還會為手中哪怕只有兩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興得手舞足蹈?

也許,這兩個問號是輕飄飄的,它很快就會在黎明時分連同夜的最後黑暗一起消融。我們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會再以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們還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裏用心呵護他們,用心珍愛他們的天真、尊重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任性、保護他們的權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當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承擔了照顧其他孩子的重擔。她總是喜歡坐在那個破舊的屋檐下,在同學們的怨恨聲、吵鬧聲中安靜地注視着沉默的空間裏閃閃浮動的光粒子,一邊堅定地守護着自己責任,一邊力圖確定“心”的座標:自己到底是為掙得那50元錢,還是真正地愛上了這份差事。她説:“班裏一個都不能少。”正因為這個對自己的承諾,她可以為了一個同學像風一樣飛速追着汽車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瘋竄;她可以為了一個同學毅然決然在沒錢坐車而被攆下客車,拋棄在馬路上時堅持靠雙腿,一步,一步向城裏走去。

夕陽將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長很長,長得像一條不斷在藍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廣播站,貼了自己所寫的尋人啟示;她去了電視台,在大門口一個人一個人地問“您是不是台長?”;她吃別人剩下的東西;她睡在昏黃的路燈下……身旁的尋人啟示一頁又一頁被晚風翻開,四處散去,最後在黎明中被清潔工人掃走……

有時,我們會和魏敏芝一樣,做事沒有目的,只因一種責任。就像村上春樹在《奇鳥行狀錄》中寫的“我們可以從這裏離開,卻不能從這裏逃離,有的東西哪怕你遠走天涯也是無法從中逃離的。”守信、責任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就是我們無論如何都逃離不了的。一個人的人生歸根結底只能是那個人自己的人生,誰都不可能代替誰負起責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