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

來源:文萃谷 1.67W

《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不是簡簡單單的透露出師生的情感,而是告訴我們要多多關注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學習條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一)

聽影片名感覺挺有趣的。但是,在學校只放了一點,因為還要上語文課的緣故,就停止了。回家,對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讓我忘不掉的就是魏老師找張慧科的那一段。

魏老師看起來還是一個六年級的國小生,卻擔任了水泉國小的代課老師,並且做好“一個都不能少”的職責。

魏老師千方百計的湊錢到城裏去找張慧科,坐上車了,但是中途被人發現,被別人趕了下來,其實我想:明明就可以往回走,掙好錢在買票坐車去城裏的。但是她沒有,而是走路到了城裏。到城裏他找到了帶張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張慧科走丟了,我想這時她心裏肯定很難過吧!他沒有放棄,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張慧科的心態。

魏老師,他為了張慧科想出了很多辦法:去火車站播廣播,看到大街上張貼尋人啟事她也去買筆和墨寫尋人啟事,最後得到一個人的指點來到了電台。

因為他沒有證件,沒有推薦信,沒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長,因此活生生的被趕了出來。但是,魏老師不僅沒有放棄,在電台門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一個都不能少。

從電台裏走出一個戴眼鏡的,魏老師問道:“你是台長嗎?”這個台長心地很好,不僅讓他上電視,還使富有的人捐了許多粉筆,錢,學習用品等。他和張慧科一起開開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國小。

最後一幕,在講台上擺了好多粉筆,還是水彩的,張慧科問:“我能多寫幾個字嗎?”魏老師説:“當然可以”於是,張慧科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大字---魏老師。

現在的我們,與他們完全不同,我們條件比他們的好多了,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學習機會。魏老師對學生的關心遠遠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們應該多尊重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二)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利用週五的學習時間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經典的電影,再次加深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覺得感慨頗多。

我還記得最開始觀看《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在師範學校讀書時學校特意放給我們這些師範生的,當時操場上除了送給傻乎乎的魏敏芝的鬨笑聲,還有高談闊論聲,甚至有的男同學實在懶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覺去了。看完之後,影片留給我們的印象並不深刻。

參加工作已有13年,當了鄉村教師的我再次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認識了日益蓬勃發展的中國,但是,中國農村、山區教育的落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在日益重視教育發展的今天,我想這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也會最終得以解決的問題。

水泉國小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他成為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老母病危在牀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所有觀眾無不動容。

魏敏芝為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着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説要給老師喝。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為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師、魏敏芝那樣的老師都甘心奉獻於我國的教育事業,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也希望能儘快提高教師的待遇,我想這樣一定能使我們農村、山區老師安心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校長在這段時間安排全體師生觀看《一個都不能少》,所有老師都明白校長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來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質量不高,會考成績滑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為一名鄉村老師,我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為提高成績甘於奉獻。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與同行老師的協作能夠完成學校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三)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國小畢業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國小,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呼應題目——一個都不能少!)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台……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台長?你是不是台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台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説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國小。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對比突出,令人深思。)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