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高中作文

來源:文萃谷 2.22W

現在想起《一個都不能少》裏面的情節,心中還是有些泛酸。記得這部影片在國小時候曾被巡迴放映過,當時自己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對裏面故事情節所反映的社會教育問題還不大瞭解。那感人、催人淚下的情節還是深深地埋我的腦海中,“張慧科,你在那裏?我已經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來吧!”這是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女主人公魏敏芝在電視台面對鏡頭含着淚珠説的一句話,而此時在電視機前,她的學生張慧科也是淚流滿面,當我看到這一段鏡頭時禁不住潸然淚下,現在也是如此。這部影片以獨特的藝術視覺,切合現實,從側面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教育弊端以及社會發展等問題,其中反映最為強烈的就是農村經濟落後,教育設施差,輟學兒童流入社會各個階層。説真的,看後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高中作文

這部電影講述了發生在一個貧困山區學校裏的故事,故事情節以主人公魏敏芝和學生張慧科之間的各種情節展開,影片的主旨也是圍繞這逐步表現出來的。

該片的主要劇情就是水泉國小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四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説,找這麼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説。水泉國小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二十八個了。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裏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裏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裏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裏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人海里的尋找……

影片中的主人公魏敏芝雖然是一個普通的代課教師,但她從每個情節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值得現在的我們去借鑑,去學習。片中最為印象深的就是魏敏芝孤身一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城裏找學生張慧科。她沒有忘記高老師臨走時對她的叮囑,為了不使學生少一個,她努力在人人茫海中尋找張慧科,在車站待過,在街上睡過,為了充飢喝水龍頭流出的涼水,那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的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呼喚——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難,只要堅定心中那永恆的信念,便只顧風雨兼程。她那種執着,那種堅持,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那股犟勁,把自己生命的能量發揮到極致來實現自己心中的信念,是現在的我們所缺乏的,所沒有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一個都不能少,多麼簡單的字眼呀,如今又有誰能堅持比這還小的信念呢?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告訴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成了某些精神空虛得人的藉口,他們每天過着物質高於一切的生活,將精神建設拋之腦後,卻不知道自己有了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悲哀頭腦,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

另外,影片所呈現出來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我國國內形成了階層差距,造成了有些城裏人對鄉下人的歧視,即使是對一個鄉村來的小女孩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電視台要見台長,那個接待處的女職員對她説話的口氣和態度就表明了那種社會階級性,城裏人瞧不起鄉下人,這就是我國國內真實情況的典型寫照。在所有觀看過該影片的觀眾眼中,片中女職員與魏敏芝其實毫無區別,只不過魏敏芝表現的是農村人純樸的一面,農村人感動的一面,相比之下鮮明的突出了女職員的冷漠是。魏敏芝以一個性格烈,要強的農村姑娘形象,將農村的情況真實的呈現給觀眾,提倡大家關注農村,多想想農村的面貌和那些渴望知識的農村孩子。

現在,中國又何止一所水泉國小呢,又豈止一個像張慧科一樣的輟學兒童呢,簡陋的教室,坑坑窪窪的課桌,粉筆的短缺,遍佈了中國各大貧困地區。如果這些人多關注一下農村,多瞭解一下農村現實的情況話,那麼農村就不會變的再窮,教學設備也不會變的短缺,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也會走出農村,去尋找知識的殿堂,去放飛他們的夢想。

張藝謀導演以最樸實的拍攝手法,將我國某些地區孩子們簡陋的學習生活的條件及其淳樸的心靈以影片的形式較為真實地反映出來,為的就是喚醒大家的思考,思考我國教育制度存在的失敗和社會現狀問題,從而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針,政策。

當再次觀看到該影片時,自己不再像兒時那樣,多了點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夠從影片中學到“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教育制度的缺陷和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岐視現象。該片意在教育我們,請我們為此時的幸福而感到高興,學會珍惜眼前的美好,也請我們多關注一下農村,關注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