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2.86W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通用10篇)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1

通過對這幾節課的總結與反思,我認為一堂好的數學課至少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情境創設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一節課來説,情境的創設、課題的引入無疑也是一堂課的生命線。在講授新知之前,應為學生努力創造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具有參與課堂活動的動力與熱情。如在《有趣的平衡中》的一節課中,課前讓學生做一系列的動作:單腳站立、踮起腳尖。用一隻手指頭支撐直尺,不讓直尺掉下來;看視頻遐想:站在纖細的繩絲上又會怎樣?播放視頻,這一系列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確定平衡的主題;總之,好的情境創設是一堂好課的開始,它的重要性從另一方面也説明了它的不易性。要創設一個合適的情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師對本節課的授課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既富有趣味性,又要有知識性。

(二)關注學生學習過程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的少説,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時間與實踐,給他們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實踐同時也證明,學生親身體驗過的,他們更容易接受,這部分知識也更容易轉化為技能,因此對於數學學習而言,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會數學。在這些課堂中,欣喜的看到課堂中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學生自己尋找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計算技巧,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畫一畫運動軌跡,用尺子和繩子測量周長。

(三)重視鞏固練習,關注課堂效率

一堂好課應該是讓學生進行有價值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服務的,因此對於一節課來説,必須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這一點只能通過練習予以體現並進行強化和提高,可見練習的重要性。

在《小數的意義》這一節課中,老師和學生一起舉例生活中的小數,認識小數和以前學的數的不同,在通過教學掌握小數的讀寫,設計的遊戲環節,摸硬幣,寫小數。鞏固學生對小數的認識和理解。再提高層次,生活中小數的使用,讓學生既豐富了知識,又學的紮實有效。

(四)教師評價語

除了教師精湛的講課藝術使我受益匪淺之外,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了。教師的評價除了對這個學生是一種鼓勵與表揚外,對其他的學生來説也起到了一種激勵的作用,使他們明白正確課堂表現是怎麼樣的。而平時我們説到的“你真好”、“你真棒”諸如此類的話對於孩子來説起不到實際的意義,沒有明確的行為指向性。這次的授課老師針對學生具體行為的表揚諸如“某某用他正確的坐姿告訴我他已經完成了”、“老師還沒講完話,小朋友的眼睛都在看老師呢”、“你能説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等等,從這些評價語中,學生知道了哪種行為是值得肯定與鼓勵的,他們也會力求朝着那一方向努力,在課堂上我們也看到了這種評價所帶來的實際效果。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數學課堂也不例外,它充滿着創造。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用葉瀾老師的話來説,應該是紮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的。這些説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在今後教學中,我會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水平,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2

在長樂路國小,聽了趙文淵老師的一節植樹問題。這節課通過幾個環節的活動,讓學生感知數與間隔的關係。根據教材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自主探究,你是園林工人應怎樣做?最後聯繫實際生活,讓學生來説説本節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在練習中,着重逆向思維完成練習,通過課件體現知識的探究過程。

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由於教師過多的引導,使學生的自主探究任務沒有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如果説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枴杖。有了這根枴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3

聽課中看到以下兩道題:

1.一種書寫紙,每頁有21行,每行有18個格子。李老師寫一篇文章,一共用了5頁這種書寫紙。這篇文章大約一共多少個字?(選項:400個、2000個、4000個)

2.包裝一個小禮盒需要31釐米的綵帶,現有32個這樣的小禮盒,估計一下,準備900釐米長的綵帶夠嗎?請你寫出估計的過程。

聽課中發現,第一題有九成的學生選“2000個”這一選項,但這一結果的得出令人詫異,大多數學生是通過算式21乘18乘5等於1890個、1890約等於2000得出;第二題雖然明確要求學生寫出估算過程,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用31乘32等於992釐米、992大於900來解答。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雖然《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估算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種版本的教材也增加了估算內容,但目前估算教學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思前想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課下也和相關老師討論發現,大多數一線老師對估算內容重視不夠,對估算的教學缺少研究,導致教師自身估算本體性知識的缺失。而且也由於估算教學的這種邊緣化狀態,也造成部分學生估算意識淡薄,估算能力欠缺。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4

日前,我有幸在北海國小參加了越城區國小數學優質課暨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的活動。聽取了四節關於《圓的認識》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值得我們借鑑:

首先能借助課件引入,讓學生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在探究半徑、直徑有怎樣的特點這一環節中,四位老師都能放手讓學生把圓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半徑和直徑的本質特徵,發現直徑和半徑的關係,還發現在同一個圓中半徑相等,半徑有無數條,直徑相等,直徑有無數條,沿着直徑對摺圓的兩部分重合等知識。這樣的設計,我認為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去發現,自豪地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另一方面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基於這樣的想法,四位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研究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係上,而把畫圓和認識圓的各個部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較,並且掌握。最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課末能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教師十分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給學生指引出方向,由扶到放,這樣的探究才能取得實效。

最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課末這些教師在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5

“圓的認識”一直是老師們研究的典型課例,本次優質課又是這一內容教學的比拼,又一次領略到了老師們的智慧,感觸頗深。

一、組織教學應該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完全可以看課本自學,何需老師花時間“表演”。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一回、體驗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數學知識,並從中培養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努力實現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上課的四位老師都用到了“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騎車、尋找寶物”等基本活動,給學生視覺和觸覺上的充分體驗。

二、尋寶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圓,一中同長”的很好的學習活動。

“尋寶”是同學們很喜歡的遊戲活動,只要“尋寶圖上的提示語”設計用圓的特徵,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了。宣峯老師的“尋寶活動”設計首尾呼應,讓學生通過“尋寶”很深切地領悟了圓“一中同長”的特徵。

三、抓住學習線索,重點突出、學習全面。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要認識很多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要想在一節課時間裏清晰透徹地讓學生掌握,需要老師有精當的教學設計,才能是同學們輕鬆地學會。因此,老師備課必須“深入”,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突破口,使學生輕鬆地展開學習,稱之為“淺出”。圓的各部分名稱雖然也有出處,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不必安排時間進行探究,而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等特徵就必須安排探究時間,所以,認識各部分名稱只要求認識,教師就可以以安排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和關係”為主線,組織開展各項學習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今天只要解決一個問題”,並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老師心中定下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淺”,他們只要完成一個任務,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深”,他們學會了很多。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6

11月30日,是我們數學組教研日,由王老師執教《什麼是周長》一課,本節課王老師結合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一場螞蟻比賽,直觀形象,讓學生明確“一週“的概念,理解什麼是周長。王老師還通過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以享受知識建構的過程。

1、通過動畫“螞蟻賽跑”,直觀形象,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2、本節課的重點在於理解“什麼周長”,王老師通過“辨一辨、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活動,促進知識結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周長有了清晰的認識,也能較好地掌握。

針對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學生作業比對的重要性?在描一描的活動中,王老師讓學生直接描在書本上,在講解題目的過程中只讓學生上台指一指,導致較多學生對錯誤的作業沒有更正過來,還舉手表示自己全對。我建議王老師可彎下腰走到學生當中進行指導,再將學生正確的作業與錯誤的作業放在投影儀展示,讓學生直觀觀察、判斷、比對,從而抓住學生錯誤資源,並對錯誤資源充分利用,使學生更好地建構周長知識,促進課堂生成。

2、在活動操作過程中,教師如何建構和完善抽象概念,使學生更容易掌握?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7

6月3日,我和國小數學教研員到我縣一所村完小,聽了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課的內容是"幾個幾,老師的教學出現了3個知識性的錯誤.我説兩處:

錯一題目:一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4個蘋果為1000克,1個西瓜有多少千克。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數量關係和單位名稱時,卻出錯了。

錯二題目:6根胡蘿蔔換2根大蘿蔔,9個大蘿蔔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能換幾個胡蘿蔔。教師也找不到直接的等量關係。

評完課出來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教師閲讀年,我們都在積極倡導教師讀書,作為村完小教師,應讀什麼書,才更適合我們。我想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吧:

一是要合理安排時間。農村國小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常常連晚上也會被搭進去。上班時間讀書幾乎不大可能。雙休日、春秋假、寒暑假應該是教師安排讀書的好機會,要合理分配好,充分利用好。

二要切合工作實際,先讀懂教科書。教育書籍浩如煙海。獅子大開口,什麼書都要讀,只會什麼書也讀不好。根據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及研究活動的需要,先讀懂教科書;在會上課之後才“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缺啥補啥,“對症下藥”,無論對工作還是自身都是很有裨益的。

三要結合自身,讀些提高自身素養的書。每個人的生性差異,決定着不同讀書興趣的形成;個人讀書興趣與所學專業有別,又導致其知識結構上的盈缺。針對自身知識結構的特點與現狀,在力求專業深度和新度的同時,適當讀一些興趣與專業以外的書籍,不但能完善和拓寬知識結構,培養更廣泛的閲讀興趣、更精深的人文素養,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也許我的觀點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至少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我還是認為,如果一名教師連教科書都沒有讀懂,你叫他讀聖賢書、寫讀書心得,又有什麼用。

但願我的觀點能給村完小教師一點啟示。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8

今天十分有幸請到姚柯煒老師給我們評課,對我們的數學課堂給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姚老師首先談到了數學教育,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就是首先是感知新知識、新概念,其次是發現新知,第三是要探索、驗證、證明新知識,以及最後的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反思自己的課堂,經常性的忽視探索和發現環節,不是壓縮時間就是省略過去,直接進入主題進行新知的證明和應用。這樣就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學生記得快,忘得更快。用姚老師的一句話總結就是:“數學教學不能像吃快餐一樣,那隻會讓學生‘吃’的快,‘餓’得更快。”

還有針對兩位教師的課,姚老師還提到了教學的評價問題。我們現在一直在強調教——學——評的一致性,胡雷老師和劉安樂老師的這兩節課都有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姚老師提到我們能不能把評價的方式方法再改進一點,更加的多樣化。例如可以讓學生講、展示、小組交流,組內解決疑難、板書練習等,做題只是其中的一種評價方法。

最後姚老師提到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問題。教師要從“演員”向“導演”進行轉變,要變成組織者、鼓動着、傾聽者。那麼問題來了:“誰是演員?”或許我們會説:“學生唄!”那麼學生能否當好“演員”這個角色呢?這就必須要教師下大力氣進行培訓和指導。也就是説教師角色的轉變離不開小組建設,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

從姚老師的評課當中我學到了很多,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紮實的教育技能,廣闊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育方法和對教育的滿腔熱情。但再好的方法都是需要落實來實現,沒有落實,方法就只能是空中樓閣。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確實需要對學生進行落實了,很多問題的堆積就是落實沒跟上導致的。離期末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我會緊抓學生落實這一環節,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讓學生能紮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力求取得一個優異的成績。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9

第一、教師所創設的師生互動環節引人入勝,氛圍融洽。

李老師講的《24時計時法》,都能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學到知識。

第二、教師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把枯燥、呆板的課堂教學改變了,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慾。尤其是在聽戰曉娜老師《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個老師精心的設計每一堂課,從語言、板書、圖片、內容,那種工作態度與熱情都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在他們的課堂上很少見到不學習的孩子,因為他們都深深地被老師的課所吸引着。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學習他們的優秀經驗,讓自己的課堂也活躍起來,真正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從而切實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也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第三、師評價及時到位並且多方位。

在教學過程中,幾乎每位教師都注意了及時評價及激勵評價,對學生的鼓勵和讚揚不斷,如"把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嗎?""謝謝你給課堂帶來了不同的聲音。""因為你的錯誤使我們對小數的認識更加深刻。""同意的同學把你們的掌聲送給他。""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評價語言,在學生的心裏卻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瀾,對於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影響。

第四、學課件製作精良,充分發揮了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每堂課細細的聽下來後,感覺每位授課教師都煞費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細緻的準備,所以每堂課都有很閃光的亮點供我們參考、學習、借鑑,當然,有比較就會有鑑別,所以我會把其中的精華加以吸取,嘗試運用到以後的教學中。

國小數學優質課聽課反思 篇10

本屆自治區數學學科教學能手評選在松山一小舉行,我有幸參加了一上午的聽課學習。共聽了四節課,四位老師分別來自通遼、牙克石、滿洲里,她們都講的是同一節課《乘法的初步認識》。本課是二年級的課,課型與設計理念及目標要求與我所任教的一年級的數學課有很多相似之處。四位老師都朝氣蓬勃,她們的教學都充滿了激情,分別以自己的特色詮釋着數學課堂教學中生命的對話,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她們的教學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着實讓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這次聽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疑問:我還有一個疑問,國小一二年級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課間休息活動到底要不要設計。我想懇請老教師和學校的領導給我指點。

感受:

一、讓學生在老師精心獨到的課堂設計下學習數學

細細品味這四節數學課,從每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能感受到教師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不僅“備”教材,還“備”學生。她們的教學看似水到渠成,卻包含着精心的準備,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都是那樣令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每位老師的課,都設計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在練習設計方面針對性也很強,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分層合理得當。課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數學

在這次聽課中我明顯地感受到上課的老師都很善於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教師隨即又引導着提出了新的問題,一節課就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矛盾衝突中探索、發現新知。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建構新知,發展思維,完成了教學目標。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師的有效引導是一節課成功的保障。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通過這四節數學課,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一節好的數學課不僅要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課本知識,還要自始至終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和經歷數學。在體驗中豐富經驗、獲得方法、形成態度、享受快樂、得到發展,感受到“數學好玩”。

總之,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更加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從他們幾位教師的精彩講演上,我更加看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也更加了解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怎樣做到紮實有效。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學習,再學習。以此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更加珍惜每次的學習機會,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上好每一節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