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精選7篇)

來源:文萃谷 1.3W

聽課是培養教師的重要方式,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精選7篇)

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 篇1

一、複習生字詞,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句,練習説話。

1、出示第一句話和圖片,指名讀

2、師範讀,注意聽老師停的地方。

3、什麼時候,一艘飛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麼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飛船在哪兒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飛船在太空幹什麼?

4、看三幅圖,運用這樣的句式來練習説話。

過渡:出示第二幅圖和圖片,讀這句話。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飛船會問什麼?

三、讀課文。

1、自由讀全文。

2、標自然段序號。

指名分自然段來讀課文。

3、自由練習朗讀。

四、學習課文。

1、師講引號的作用。只讀嫦娥姐姐的話。

按老師教的方法,找找第二、三自然段中他們説的話。小組可討論。

2、指名讀第二段,指名只讀飛船説的話。你從這句話知道什麼?

分組自學。(一組使用文字資料,一組使用圖片資料,另一組看幻燈片。)

大組交流。

再讀飛船説的話。

3、嫦娥姐姐又是怎麼説的?

讀了她的話,你們有什麼問題?

聽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兒?

誰能把這句話讀好?指名讀,練習朗讀,指名讀。

五、小組練習表演。學生自我評價。

課後評價

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讓學生運用學法自由組合學習小組,經過小組討論,最後由學生彙報學習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二、情境營造,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信息技術全程營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學一開始,就利用課件,把學生帶入情境,誘發學生追蹤故事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三、自讀自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方面陳在課堂中也處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讀,讀中感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

語文新課標註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五、積累遷移,將規範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

國小語文改革方向“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這一節課在最後安排了學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錯,學生把課本上學習的語言內化以後加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這也是規範學生語言的一個途徑。表演的情況,由學生自己來進行評述,也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 篇2

時 間:20XX.10.28

記錄者:董珍姬

一、激趣導入

1、教師板畫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今天我們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鯨。(播放錄像)

3、看到這翻騰、躍動的鯨,你最想知道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生字,指名讀

肚肺齶胎

發現了什麼?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體的某一部位。

3、教師指導書寫生字。

請學生上台把這些生字寫在板畫上。

4、指名朗讀課文,檢查學生讀書情況,讀中糾正字音,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關鍵句,懂得讀書時要抓住重點。

(1)鯨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用了個字把它寫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話讀成一個字,了不起。

(2)指名讀第2自然段,把它讀成一句話。

鯨是哺乳動物,不屬於魚類。

(3)指名讀第4自然段

這節第一句話與其它自然段有什麼不同?(設問)

三、學習第三世界自然段,瞭解鯨的大,認識説明方法。

1、能換一個詞説鯨大嗎?

生:巨大

生:龐大

生:龐然大物

2、特別大、非常大、極其大,大家説了很多大的詞,你看,課文有這樣寫大嗎?把寫大的詞句找出來。

為什麼同象比?

生:象是這陸地上最大的動物。

你能真的能到鯨的嘴裏去嗎?

生:那是假設

3、聘請高級解説員介紹一下鯨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紹了鯨的什麼特點?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這短短的一段話作者用了多種説明方法來寫鯨的大?(板書:多種説明方法)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鯨是哺乳動物,感受説明文的語言特點。

1、剛才我們在研究鯨大的特點,那課文僅僅是介紹這個特點嗎?

2、片斷出示,同學們看看與課文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要用2個很長?

生:一個很長不夠。

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很長”、“漸漸”、“完全”、“整個”等詞的意思。

同學們,這些詞一個都不能少,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

(板書:精確的語言表達)

3、再讀這段話,把剛才我們忽視的詞強調出來。

4、出示句式:我們知道鯨適應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別忘了 。

五、瞭解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展開辯論。

1、讀第4、5節,瞭解鯨的習性。

2、圍繞齒、鬚鯨的特點,展開辯論,培養學生的辯説能力。

點評:

林老師一上來就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充滿激情的語言,加上精彩的畫面,學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老師別具心裁的運用小轉盤讓學生髮現這些生字的規律,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這些字的記憶,還讓學生明白了這些生字分別指鯨的哪個部位。

帶着問題閲讀,讓學生學會思考。

由淺入深的教學,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這一環節的設計,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發展了學生思辯能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總評:

林老師的課太生動了,學生自始自終保持着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是多麼難得呀!

林老師教於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靈活運用合理地進行多種教法的優化組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點撥;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採用帶問題朗讀法,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悦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着眼點和落腳點,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此精彩的課,讓我一輩子難忘。

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 篇3

時間:20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

主題: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

主講人:浙江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研究院 吳惠青教授

內容摘要:

一、關於教育改革的三個基本觀點

(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多解性

●什麼是好課?(觀摩課、公開課等)

教育也應該有理想,我們希望通過課把對教育教學的希望展示出來。通過這個方式去描述未來,去引領未來。我認為,贊成有效。當聽的老師聽了課以後認為我能學,那就是好課。

● 兩種研究範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探索規律。

1.自然科學: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為不為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存在。

2.社會科學:在寬泛意義上的科學,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間普適性。而教育科學就是後面這種。

3.一個是以物理學研究為特徵的自然科學研究範式。一個是生物學整體觀為特點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前者以物理學為方法論基礎,是分析性的科學。後者以生物學為方法論基礎,是整體性的科學。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實驗,靠的是事實判斷。後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價值判斷。前者研究結論是唯一的,後者結論是多元的。

4.教育的不可重複性,追求教育地適切性,離開具體的教育情景談教育沒有任何實際的價值。

(二)基礎教育改革是一個緩進的過程。

●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黃粱美夢,這是個漸進的過程。課程改革是一個緩進的過程,猶如大海漲潮時的“海浪現象”。更多的表現為改良,而不是疾風暴雨式的`革命。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年初公佈了中國社會現代化報告。世界上已有十個國家進入了第二次現代化,而中國等九十多個國家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並且預測中國可能在20XX年前後完成第一次現代化,達到發達國家的1960年的水平。

(三)教育變革的真理——尋找兩難問題中間的結合點。學科的課堂教學還是實現學生素質提高的主戰場。

●學科課程設置地合理性

●緩解知識地無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這一對矛盾。與班級授課制地教學組織形式相配合。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互補

1.關於課程目標

2.關於課程內容

3.關於課程實施

●交流:寫觀察日記:看豆子發芽情況,所有學生都寫豆子發芽,但有的豆子不發芽。後來老師讀了一篇範文,讓學生根據實際寫出真實的文章。

●設計開展炸馬鈴薯條的綜合實踐活動。(交流)

活動目標: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培養探究和合作意識、培養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馬鈴薯、煎炸工具、預先分好四人小組

活動過程:教師講述操作過程,適當演示,分四人小組準備

分工合作:洗、切、炸馬鈴薯,分享成果,展示過程

活動延伸:辦小報、寫日記等

二、為什麼要設置語文綜合性學習

(一)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需要

●1978年呂叔湘對語文“少、慢、差、廢”的批評引發人們對語文教學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後尤其是新課改以前的諸多語文教育改革其實都可以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歸都是“有效教學”。新時期第一次提出語文教學“效率問題”應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X日報》發表呂叔湘先生在一個座談會上的發言《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為標誌。呂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説:“十年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到了1997年,語文教育迎來了一場更猛烈的批判狂潮。當年地《北京文學》推出王麗的《中學語文教學手記》、鄒靜之的《女兒的作業》在內容性質和思想上有其內在聯繫,不約而同地批判了當時地語文教育現狀。其結果正如王麗本人説的那樣,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國性的強烈反應。他們對語文教育的“熱討論”迅速演變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於語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領域,不分專業,不分階層,大家羣起而攻之,簡直是全民動員,集中開火,批判的矛頭也不僅限於語文教學、語文教材、文本解讀、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二)實施新課程的需要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為典型地體現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而“綜合性學習”同“識字與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並列,共同構成語文教材內容地五個板塊。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改革的難點,其中有許多問題期待我們深入研究,切實解決。

●主要存在的問題:

1.非語文化。

主要由對“綜合性”的誤讀而導致,跨學科是一種綜合,但綜合不一定就是跨學科。

2.綜合性學習地娛樂化傾向。

趣味性也是綜合性學習的重要特徵,在“做中學”“玩中學”不可避免地使語文化綜合性學習帶有娛樂性地色彩,這也將有助於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三、綜合性學習是什麼

(一)來自文字學研究的解讀

●三個綜合:一是讀、寫、聽、説之間的綜合;二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綜合;三是文本學習與實踐性學習的綜合。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兩種課型:一種是“綜合性學習指導課”;一種是“綜合性學習彙報課”。指導課是指導什麼?確立學習主題,確立分組學習方案、提示學習的方法與手段、商定學習的成果展示與評價。

●主題:《説不盡的橋》

要點:一、導入(教師的導入語)

二、活動過程(學生主持)

(一)知識的橋(採用問答的方式,瞭解有關橋的知識)

(二)彙報

(三)總結

(二)從揭示綜合性學習特徵的角度

1.語文綜合性學習重整合。

2.語文綜合性學習重過程。重體驗,輕知識;重過程,輕結果。

3.語文綜合性學習重應用

4.語文綜合性學習重體驗。

5.語文綜合性學習重在全員參與。

四、如何開展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

(一)目標——追尋教學的詩情

(二)內容——生活化、綜合化

(三)教學方式——活動化

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 篇4

一、 複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詠華山。(生齊讀課題)

3、(出示寇準寫的詩)指名讀。

【評:複習導入時,通過看填空題背第一段,指名讀《華山》,既檢查了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又突出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詩人的創作背景,充分顯示了教者設計教案時的匠心。】

(出示課件)啊!華山真高哇!(指名讀)

2、是呀,華山真高呀,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華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邊讀邊找)

輕聲地讀一讀,邊讀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討論)

【評:教者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華山在學生心中雄偉、高大的印象。】

【評:學生從第一課時開始就對華山充滿了好奇,師在此處播放華山的錄像,畫簡筆畫,為學習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華山的“高”這一特點。】

(2)齊讀。

3、在第二自然段中還有一句話也寫了華山的高呢,看看誰最細心,能把這句話找出來。

(出示課件)他們沿着山路艱難地爬上山頂。

(2)(指黑板)是呀,難怪小寇準會從心底發出驚歎:

生齊讀:啊!華山真高哇!

4、小朋友們都被華山險峻的風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發出了讚歎,這就是——(指課件齊説:情不自禁)。

【評:重視詞語的積累,能結合課文內容指導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顯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詩。

過渡:小寇準也和大家一樣,情不自禁地讚美起華山來。

1、課件出示詩句。

(2)生在課文中找詩句的意思。

(3)課文中哪句話寫出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意思?(出示古詩和句意。)

(4)哪句話寫了“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詩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抓住重點段落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品評詩人用詞的精妙。】

(6)請女生讀詩句,男生讀課文中的句子。

4、點題,像我們這樣讚美華山就是 ——(指課題)詠華山。

5、是呀,小寇準小小年紀就能做出這樣的好詩,難怪先生連連點頭稱讚:(——出示第三自然段:齊説)

6、讓我們捧起書再一次詠華山!齊讀課文。

三、課外延伸

1、提供課前收集的描寫山的詩,生自由練讀。

2、指名上台朗誦,師配樂。

3、鼓勵學生課後蒐集關於山的古詩。

【評:教者能打破課堂侷限,將學生引向課外,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閲讀鑑賞能力。】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歲 華 齊

2、學習“山字頭”,領讀。

3、看一看,這三個字有什麼共同點?

4、你們看,這三個字在田字格的什麼位置?

6、生描紅,師巡視。

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 篇5

《春聯》這篇課文用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春聯的作用、種類、特點及讀背春聯的好處。讓學生通過學文懂得誦讀春聯,既是學習又是享受,從而使學生得到美的薰陶。本課教者匠心獨具,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示範課。思路清晰,點撥巧妙,拓展深化,無一不顯示教者的文化底藴。

一、視頻導入,寓教於樂

俗話説:“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如何開頭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高老師在課前兩分鐘就做了精心設計,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並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春節歡樂祥和的氣氛,讓學生在快樂欣賞中,豐富知識,拓展視野。

以出示春聯為線,讓學生接觸了不同內容的春聯。比如:在大門上可以貼“祖國與天地同壽江山與日月爭輝”,在書房上貼“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樣增加了學生對春聯的感性認識,為學習課文做了鋪墊。學生通過讀這些春聯,不知不覺進入了課堂中。我們説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是有效地組織教學的關鍵一步,高老師這一部分的教學重視了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注重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朗讀春聯,注重積累

語文注重積累,厚積累尚能博發。高老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秀語言文字的機會。而春聯的內容廣泛,正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課文中介紹了四大類春聯內容,學習第一幅春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先讓學生感知描寫的內容,再讓學生體會從哪裏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這樣學生一下就抓住了重點詞“芳草綠”、“杏花紅”,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同時又加深了對春聯描寫內容的印象。由於春聯語句短小,語言淺顯,老師組織學生自學其餘4幅春聯,自讀自悟,瞭解內容,感受春聯描寫的意境。學生興趣濃,效率高,學習效果好。從教學過程來看,由導到放,很好地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精神,極富實效,真正體現人本思想,真正把學生看作“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這一情境中的自主學習、自主感受、自主體悟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將學生真正看作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發展的人,一個有着個體獨特見解的人。

三、品味春聯,拓展視野

作為小品文,就應該讓學生有所得。基於這一點,高老師把了解春聯對仗和聲律美的特點作為一個教學重點。教學上不老生常談,始終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知特點,在讀中體會特點,讀出感受,讀出語感來。如瞭解“對仗”老師讓學生根據書上第二小節的方法,自己再尋找一個例子來説説春聯的對仗,加深對對仗的認識。另外老師還從課文外給學生蒐集了許多例子,讓學生找找對仗的特點。這樣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不僅有理解後的高興,更有了解這些名聯背後故事的愉悦。為他們提供了閲讀的.必要知識,開拓了他們今後閲讀的空間,為學生真正感受祖國語言文字打下了興趣的基礎。

四、訓練紮實,情感薰陶

教師以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多副對聯,巧妙地為學生創設了多種形式訓練。如:有對聯中少了一個字,讓你填出缺字;也有連連看,幾副對聯混合放在一起,請你給他們配配對;也有出上聯,讓你對下聯等等。只説不練,顯然華而不實,多種形式訓練,不光對學生進行了語感訓練,使字、詞、句合理遷移,還讓學生體會到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琅琅上口,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

五、學習春聯,注重發展

高老師的這堂課還充分體現了“發展”二字。具有發展性的課堂意在通過倡導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學習方式,以發揮學生自我潛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教師所做的備課、組織教學、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更要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空間,高老師根據教學過程的需要靈活處理教材。這篇課文如果按照課文的敍述順序來展開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往往是呆板的。高老師而是首先從找出五副春聯入手,然後再理解春聯描寫內容的類型,接着理解春聯,在此基礎上學習課文開頭春聯給節日帶來的歡樂祥和氣氛,教學顯得更順暢了!另外對寫春聯的對仗、聲律等知識的學習也作了靈活處理,顯得有效而順暢。我想具有發展性的課堂應該就是這樣吧!

高老師這節課的設計、組織,把所有的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注重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 篇6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課堂又是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陣地。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重點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在聽了孫敏亞老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後,我有以下感想:

一、讀為主線,讓學生“感知——感受——感悟”

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實際活動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本課在執教時,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

比如在導入後不久,師生交流了青海高原這株柳樹是一株怎樣的柳樹的問題,學生回答“粗壯的”、“高大的”、“蒼綠的”、“生鐵鐵錠”……孫老師在歸納完這些特點後,讓學生再用朗讀來感受這些特點,及時鞏固了這株柳樹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還比如在教學六、七自然段時,在感受這株柳樹所受的各種考驗的時候,孫老師始終堅持讓學生用讀來體會柳樹的頑強精神,並且還讓學生自己評議。一位學生在評價同學的朗讀時説:“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很厲害,應該有力一些。”於是孫老師就讓這位學生也來朗讀一下。學生在這樣的評議和朗讀實踐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體會到柳樹的精神。

孫老師在教學地時候,不僅給了很多學生當眾朗讀的機會,還恰當地運用了默讀、引讀的方式。有人説,高年級的課堂,應靜下心來,多一些思考的時間。而孫老師就是很好地運用默讀的方式,使學生能沉下心來細細品讀文本,這切實鍛鍊了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引讀這個畫龍點睛般地運用,則使學生進一步被柳樹的頑強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能給學生充分地練、講、讀,把目標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生會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讓學生“參與——開放——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為此,教師營造一個能夠讓每個學生都願積極參與,都能自主選擇的開放的融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學習活動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質,是很重要的。孫老師把這個學習環境就營造得很好。

比如孫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六、七自然段的時候,就要求學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寫批註,然後再全體交流。交流時,孫老師也沒有完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師生在和諧的談話氛圍中把柳樹不屈不撓的精神體會了出來。還比如在最後,孫老師讓學生用一句話在課題旁寫下自己的感受,然後師生交流。在這個環節,學生更是大談感受,暢所欲言,教師在此時則成了一名聆聽者、點撥者、鼓勵者。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中也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三、注重細節,幫學生“深挖洞”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並不能限制教師對某些細節的挖掘。孫老師在教學過程就很注重一些細節的處理。

如在教學柳樹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驗時,孫老師就和學生探討了“青海高原乾旱的時間會有多長”、“青海高原最冷的時候會有多冷”等類似的話題,當學生得知青海高原乾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預想的要嚴重得多的時候,柳樹頑強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學生的腦海裏。

還比如在討論“虐殺生靈的風雪對柳樹的摧殘”時,孫老師讓學生想象柳樹在風雪中會怎樣掙扎?會有怎樣的動作、心理?這個想象訓練就抓得很到位,使學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樹的頑強不屈,還訓練了想象能力,訓練的口語表達能力。

再比如談到高原“鋪天蓋地”的雷電時,孫老師也不忘對這個“鋪天蓋地”進行了一番挖掘,相當細緻。

四、注意積累,使學生“廣積糧”

孫老師的作業很有特點,她並沒有佈置什麼繁瑣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推薦了兩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與《張海迪》。學生在閲讀這兩本好書的時候,必定會把這些堅強的人物與青海高原的'柳樹有機聯繫起來。

五、運用多媒體,使學生“身臨其境”

現在的公開課、觀摩課,多媒體課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時候,多媒體課件要麼成為一個擺設,要麼就是喧賓奪主,把一堂課搞成了一個圖片、視頻展。而孫老師這堂課上,多媒體課件則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並不是很多,但卻都用到了點子上。

如當學生交流完對高原畫面的感受後,孫老師就利用多媒體課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圖片伴上蒼涼悠遠的音樂展示給學生看。展示完再問學生“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啊”的問題時,學生都紛紛舉手回答。一個遙遠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孫老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體課件後,真實地來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讓學生體會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時,孫老師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那呼嘯的風雪聲,邊感受柳樹生存的惡劣環境。這個方法使學生“聲”臨其境。

還有在比較平原柳樹和高原這株柳樹的時候,孫老師出示了兩幅對比的圖片,這就使學生一目瞭然,從而對青海高原的這株柳樹更增敬佩之清。

孫老師還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朗讀配樂,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勵,使學生懂得“鼓勵——欣賞”

在孫老師的課上,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説得多好呀”等鼓勵的話語,還有很多的掌聲。

如在一位學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後(該生説得的確很好),孫老師説:“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爭。來,給這位學生掌聲,也給這樣的柳樹掌聲。”鼓勵、欣賞與文本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調動了氣氛,卻並不顯突兀生硬。

國小上冊語文聽課記錄 篇7

科目:語文

課時:一節課

授課者:XXX

聽課時間:20XX年2月28日

課題: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古詩兩首》——《春遊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古詩《詠柳》

1、①我説你拼。舉例:亻+以是什麼字,組詞。

②我説你解。舉例:柳,右邊是“木”,左邊的筆順是什麼?

2、點名背誦(要字詞清晰、有節奏)。

3、①安老師給的詞句的意思,回答是哪一句原句。

②轉換一下,説一説原句的意思。

4、集體背誦。

二、導入

1、由柳引出是春天來了,放幻燈片——美好的春天。

2、師:從幻燈片中看到了什麼?或者想到了什麼?

生1:柳樹。

生2:白雲、草。

(回答中若有不是春天的.解説一下)

師:聽過迎春花嗎——最早開的是什麼花——桃花——有一些人就瀏覽了桃花,來看看他們看到的都是什麼呢?——春遊湖。

3、自讀兩遍、齊讀。

三、解釋重點字詞和句子

1、解釋字“蘸”

師:誰能解釋這個字?

生:過年吃餃子,要蘸東西吃。

2、説讀音“夾”板書:jiā(夾子)

jiá(夾襖)——夾岸的意思呢?

生:兩岸邊。

師:很好,接近了。把“夾岸”的意思寫在書上,就是:排列在岸的兩邊。

3、師:你還對哪一個詞語不明白呢?

生:春雨斷橋人不度

師:這一句都不懂嗎?知道春雨嗎?

生:知道,春天的雨

師:那斷橋呢?

生:斷了的橋,都斷成兩半了。

師:這些你都知道,那你不明白的是什麼呢?不度?

生:恩。

師:過不去的意思。説到這,有人能告訴我這一整句的意思嗎?

生:春雨把橋斷了,人過不去。

師:解釋的很棒。春雨過後,湖水已漫過橋面,人們就無法過河了。

師: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生:撐。

師:小舟要動,需要怎麼呢?

生:劃。

師:劃,也可以説撐(動作演示)。

師:這句的意思就是:柳蔭下小舟撐出來。還有嗎?

生:夾岸桃花蘸水開,怎麼桃花蘸水開呢?

師:想想蘸的意思,蘸的是什麼水呢?桃花還在樹上綻放,可能是湖水嗎?

生:不是。

師:那是露水嗎?就那麼一小滴?

生:不是。

師:那你認為是什麼呢?

生:雨水。

師:對了,還有雨水。你想,雨水不斷地落在桃花上,越積越多,怎麼形容這樣的桃花呢?就用到了蘸。看看這幅圖(幻燈片演示)。

師:為什麼要這樣形容桃花呢?作者是去幹什麼的?

生:看景。

師:看的哪啊?(指向題目)

生:西湖。

師:是去遊覽西湖的。那麼他看到了哪些景色呢?

生1:桃花、樹。

生2:湖、燕子。

生3:划船。

師:剛才有同學説“划船”也很對,那你看他第四句為什麼要寫到小舟呢?

生1:好看。

生2:可以渡河。

師:因為它第三句有提示,“人不度”,人都過不去,這時小舟撐出來了,猜一猜第四局寫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幻燈片上的

生:驚喜。

師:那要怎麼讀出來呢?(挑人示範朗讀)

4、齊讀兩遍——挑人讀——齊讀——自讀——齊讀

四、鞏固

1、閉上雙眼,根據老師的語言描述讓學生自由想象並説一説都看到了什麼畫面。

2、去掉幻燈片的文字,試着背誦。

3、我會組詞

夾度撐陰燕斷(一人領讀——兩個人輪讀)

齊讀詞組。

4、圖片展示。

意見:

總體來看,這堂課很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