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學期備考方案

來源:文萃谷 2.91W

離大學聯考的時間不多了,我們的目的就是考試考出理想的成績來,現在絕大多數同學還是停留在“學生”階段,還沒有摸着“考生”的門路,因此有必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考生。

高三下學期備考方案

是學生還是考生

學生以學為主,考生以考為主。大多數同學天天都在做題、模擬考試,就以為是考生了,這是大錯特錯的,什麼時候變成考生呢?就是真正考試的時候,即有臨場壓力狀態下,題目答案無從參考的前提下做題。如半期考、期末考、模考的時候,算是半個考生了,到大學聯考的時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考生。

為什麼這麼説呢?大家都可以想想看,平時所幹的一切事情究竟是在學呢還是在考?毋庸置疑,當然是在學,哪怕做題的時候也是在學題,而不是做題。大家做題或者考試的時候,通常做錯了題,比如説一道閲讀題(語文、英語)大家想一下,當做完後,一對答案,發現答案選A,而你選了B,我相信在這個時候,絕大多數考生會立刻以如下方式去研究,再把這個題仔細琢磨一遍,把原文、問題、選項都仔細琢磨一遍,研究完之後終於明白了,A才是對的,B怎麼錯、C怎麼錯、D怎麼錯,尤其是選B犯了什麼錯誤,至此研究明白全部考題之後就算研究完了。或者有的學生看原文怎麼解釋,根據這句話的意思看選項,A選項是什麼意思,而A的意思與原文幾乎一樣,所以答案選A,而B、C、D在哪兒犯的錯誤,學生就明白了。

再舉個例子,數學題。假設做道題,要麼做錯了,要麼不會做的時候,可能自己會研究或者看着解答,比如説數學大題,很可能多數的學生這樣做,第一步先做這樣一個變形,得到一個結果。第二步用我們學過的一個什麼知識點,聯合這個結果一做一個聯例,得到結果二,結果二再結合原文的這麼一個條件,連例得到結果三,再將結果三做如下幾種變形,得到了一個結果四,最後結果四在結合我們腦中的一個什麼知識點,得到了一個結果五,至此這個題做完了。那麼大多數學生就會從第一步開始到每一步,發現懂了,到最後全弄明白了發現是這麼做的。如上的過程是我們多年的慣性思想,大家總以為我這麼學習不就可以拿下分數嗎,而且很多人就是這麼獲得高分的。但是能夠確大學聯考時保碰上的都是熟練得題嗎?都能發揮出來嗎?而且到了這個階段,時間允許你這麼學嗎?

大家都知道,每個班上獲得高分的學生比例非常之低,如果這麼研究真的正確的話,按理説獲得高分的比例應該較高,但為什麼比例會如此之低呢?比如説現在拿手筆劃一個圖形,假設用一個小圈,叫做一個考生在做英語題時,他第一遍所能夠讀懂的量,他以這遍水平呢,選出了錯誤答案B,等他之後一對答案,發現答案選A,他又去仔細研究了一遍。大家想一下,本着正確答案是A的前提,仔細研究一遍即不看時間,單詞不認識的還可以查一下,句子看不懂的又可以慢慢分析一下,而這個分析過程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你研究一遍時所能讀懂的水平量,肯定比第一次做題的水平量要高得多。而你大圈的水平研究明白了,A是對的,B、C、D為什麼不對,至此好象學會了全部知識。可是大家思考一下,考場上你發揮出來的是什麼水平?研究是以大圈水平研究明白的,但你在考場上發揮出的水平是小圈水平,更有大多數考生髮揮的水平比小圈水平還要低。因為臨場狀態並不像大家想象得如此之好,所以導致的結果是平時研究的每一道考題都能研究明白,但是對下一次得高分並沒

有質的飛躍。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咱們自己看參考書或者聽老師講課,告訴我答案是A怎麼對的,是從原文那幾個地方找到的,B、C、D怎麼錯的,聽起來非常合理,但是問自己一下,弄清楚這道閲讀理解和你做下道題是不是沒有任何關係?

如何向考生轉變

那如何向“考生”轉變呢?道理很簡單,我們不必太花時間研究這道題為什麼這麼做,而是要研究第一次拿到這個題的時候如何把正確的答案做出來。也就是去研究憑什麼我要這麼做,憑什麼我選出A這個正確答案,這樣去研究題目,才是真正站在考試的角度上出發,考試要站在對方角度去看問題,就是學會站在出題者的角度看問題,他問什麼,我們回答什麼,要關注問題本身。比如説數學解答題,給你一些條件,讓你求出個看是無關的結果,那麼就要根據題目給的條件,找出哪條路子能通到結果,題目告訴我們什麼,求解過程要求什麼,其中差異點在哪?或者説要想求這個結果,上一步前提是什麼?羅列出來後再看這一前提的滿足條件還缺什麼,再列出滿足這一條件的必要前提,直到題目條件能夠代入。這就是利用題目本身求解的過程,才是考生要做的事。如前面提到的英語閲讀,我們要找出如何選出A的做法,才是作為一個考生要做的事,作為“學生”研究為什麼並非沒有用,而是要降低這個比例點,更多精力要花在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做題的規律技巧,做對這道題的做題方向、對題目的理解、怎麼樣找上下文來驗證,這些方法才能帶到下次做題當中去。

《高三下學期備考方案》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