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鶴仙》原文及翻譯賞析

來源:文萃谷 2.7W
《瑞鶴仙》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瑞鶴仙》原文及翻譯賞析

雁霜寒透幕。正護月雲輕,嫩冰猶薄。溪奩照梳掠⑵。想含香弄粉,豔粧難學⑶。玉肌瘦弱,更重重、龍綃襯着。倚東風、一笑嫣然,轉盼萬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後園林,水邊樓閣⑺。瑤池舊約,鱗鴻更仗誰託⑻?粉蝶兒、只解尋桃覓柳,開遍南枝未覺。但傷心、冷落黃昏,數聲畫角。

【譯文】

濃霜浸透了窗間的帷幕。現在正是雲輕月冷,層冰未消的時候。梅花臨水照鏡。有人想塗抹胭脂,卻學不成半點富豔妖媚之態。在朦朧的月色籠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潔清瘦的本色。想像春風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寂寞。故鄉在哪裏?雪後的園林,水邊的樓閣。雖然有瑤池以前的約定,但託誰捎去書信?粉蝶只懂得親近桃柳,梅花開滿了南枝卻沒有發現。只留下梅花在黃昏中,獨自冷落傷感。

【賞析一】

這首詞在煉字造句和風味上,接近南宋格律派詞人的詞作。全詞從梅花未開寫到將落,使用了烘托手法,總體層次分明。作者採用擬人手法詠溪上梅花,不僅寫出梅花美的外貌,還寫出了梅花清雅的姿態和寂寞幽怨的靈魂。這首詞不僅是為梅花寫照,在梅花形象中還投影着作者自己的心理感覺,精神興趣,是一首借梅花而抒懷的寄託詞。

【賞析二】

《瑞鶴仙·賦梅》是宋朝詞人辛棄疾的作品,全詞從梅花未開寫到將落,通過對梅的的描述,暗示了詞人傷世之感和關懷國家之痛,表現磊磈不平之氣。

該詞作於紹熙三年至紹熙五年(1192——1194)閩中任上。

【賞析三】

上片運用想象、比擬手法,正面描寫梅花的形神。起韻先為梅花營造出一個寒意襲人的夜的環境:嚴霜以下,層冰未消,寒意透簾,雲清月冷。借用了晚唐詩人韓偓“雲護雁霜籠澹月,雨連鶯曉落殘梅”之意。這樣的環境特別富有抒情暗示性,為下文抒情寫物做鋪墊。以下用一個單句,突出了野地梅花如美人以溪水為鏡在寒夜梳粧的風神。寫得空靈藴藉,令人聯想。然後以“梳掠”一詞順勢而下,寫梅花在溪頭打扮的動人風采。龍綃襯着“有《離騷》中”紉秋蘭以為佩“的芳潔之意。梅花在寒夜的溪頭上,幽遠其香,明豔其色,她那天然絕色的美麗,是任何靠裝扮而成的美人也學不出的。一個”想“字,化實為虛,變奇怪為合理,表明梅花對溪水而梳掠,這化身為人的動作形態只是作者的想象。”玉肌瘦弱,更重重、龍綃襯着“兩句,把梅花出場特意放在月色朦朧的背景下,極寫她的神韻,寫出月下梅花如穿着鮫綃細紗的玉美人。結韻故意把梅花放到春天和百花對比,説如果梅花能到百花盛開的季節去嫣然一笑即開放的話,那麼百花都要因為自愧不如紛紛羞慚自落。詞以”一笑嫣然“、”轉盼“、”倚“字寫梅花,是以寫美人的筆法來描繪梅花的儀態和神韻。梅花被表現得如此之美,也為下片調轉筆頭,寫梅花命運的寂寞蓄勢。

下片除了運用想象,比擬手法外,還兼用了比興手法,來表現梅花值得痛心的不遇命運。起句一個”寂寞“,短音促節,一語定調,揭示溪上梅花的精神狀態。以下連用兩句拽出回答。借用北宋高士林逋”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的詩意,暗示”富貴非吾願“、”棲隱亦非所期“的微旨。其一問梅花的家鄉,拽出這野地寂寞的梅花,像是被放逐者,原來卻是生在園林裏,樓閣邊的高貴寒花。其二以梅花自己的口吻來反問,通過這一反問,表明了梅花失意冷落的命運憂傷。梅花本來和天上瑤池有一箇舊約,可是現在淪落至此,誰肯為她捎信給約會的另一方呢?這裏梅花與天上瑤池之間的”舊約“,其比興意義與《離騷》以男女之約寓君臣之約一樣,傳達着作者政治不遇的深沉痛苦。以下更進言明那尋桃問柳的輕薄粉蝶的不足以擔當傳信重任。然而,就是這輕薄的粉蝶,對於綻放滿枝的梅花尤且不屑一顧詞寫梅花由園林、樓閣入野地、溪頭,瑤池舊約無人傳信,且連粉蝶兒都不肯相顧,梅花的命運一降再降,顯示出詞人無比傷痛的感受。結以”冷淡黃昏,數聲畫角“,惋惜貞姿方茂,便爾凋零,畫角吹奏着《梅花落》的悽音,傳達出一種悲苦的心境。”冷淡黃昏“四字,是從林逋的名句”暗香浮動月黃昏“七字中截取而來,與發端的”護月雲輕“遙相激射。畫角聲中,再一凝想南來徵雁,此情此景正自難堪。這裏的黃昏與上片的月夜在時間上並不衝突,因為它是為梅花將來的零落渲染氣氛的,與上片並不處於同一時間段落中。”傷心“一詞,是花的自憐,是人的憐惜,把花情和人情渾融一體,無法分辨。

《瑞鶴仙》原文及翻譯賞析2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

宋朝 袁去華

郊原初過雨。見敗葉零亂,風定猶舞。斜陽掛深樹。映濃愁淺黛,遙山眉嫵。來時舊路。尚巖花、嬌黃半吐。到而今,唯有溪邊流水,見人如故。

無語。郵亭深靜,下馬還尋,舊曾題處。無聊倦旅。傷離恨,最愁苦。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沈沈、小閣幽窗,有時夢去。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譯文

郊野上秋雨初晴,只見幾片零亂的落葉,風住了還在動盪不停。斜陽掛在遠樹之上,映照着遠山或暗或明,宛如美人微顰。來時曾經走過的舊路,當時尚有黃色的巖花開放爭榮。如今只有溪邊的流水,依舊來見故人。

我默默無語,客舍中寂靜冷靜。我下馬開始找尋,從前在何處題詩抒情。奔波旅途的人本來無聊,感傷離別更令人愁苦不寧。縱然我保存着她的香料和明鏡,可如今又有何用?等待他年重到那裏,人面桃花是否依舊,實在難以肯定。我思緒聯翩,眷戀着那個小樓幽窗中的美人,也只能有時在夢裏去尋找她的蹤影。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譯文二

郊外原野剛下過一場雨,只見枯枝敗葉零亂,雨停風定後還在空中我舞。夕陽斜掛叢林樹梢,照得遠山如佳人微皺愁眉,顯得分外嫵媚悽楚。我沿着舊路重新走去,記得當時巖上有野花半吐。如今卻只有路旁溪水,好像與我一見如故。

我默默無千。客舍裏寂靜無聲,下馬後我就仔細尋找,舊日曾經題詩之處。這真是無聊疲倦的旅行,終日裏感傷離愁別恨,最是讓人心中悲苦。即便是我還保存着她的香鏡,但他年故地重返,誰能知她是否還在故居?我想念那深深庭院小樓幽窗,願在夢中尋她千百度。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註釋

1、風定:風停。

2、濃愁淺黛:喻指山色淺淺深深。黛,青色。

3、媚嫵:西漢張敞為妻子畫眉,長安人説他“眉嫵”,這裏指嫵媚可愛。

4、巖花:長在巖石旁的花。

5、半吐:半開。

6、郵亭:古時設在沿途,供遞送文書的人和旅客歇宿的館舍。

7、舊曾題處:從愛題字的地方。

8、收香藏鏡:晉賈充之女賈午愛韓壽,以御賜西域奇香贈之;漢秦嘉妻徐淑贈秦嘉明鏡。此處指將情人贈物收藏,借喻對於愛情的堅貞執着。收香,用晉代賈充之女竊其父所藏奇香贈給韓壽,後結成夫妻的典故。藏鏡,用南朝陳亡後,駙馬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因各執半鏡而得以重圓的典故。這裏表示自己珍藏着愛情的信物和對愛情的忠貞。

9、人面桃花:用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意。

10、小閣幽窗:指女子居住之處。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賞析

在南宋初期的詞壇中,袁去華是個不太受人重視的人物。正史裏沒有留下他的傳記,而且連他的生卒年代也無從考證。只知道他字宣卿,江西奉新人,是紹興十五年的進士,曾做過善化(今湖南省長沙市)和石首(今屬湖北省)的知縣,留下了《宣卿詞》一卷,共有九十八首,數量不算太少。

這一首《瑞鶴仙》,其主題可以用詞中的兩句話概括,就是“傷離恨,最愁苦”。詞從寫景入手。“郊原”三句,寫郊外雨後之狀。在一望無際的荒郊原野上,一陣驟雨過後,風也停停了下來;但墜落的枯葉,卻還在空中飄舞。這雖然是秋日郊原常見的景象,但對於一個離人來説,卻顯得格外的觸目。這幾句乍看是純粹的寫景,但只要稍加體味,就會發現其中已融入了作者淒涼的情思。景是各人眼中所見之景,是各人觀照景物那一剎那思想感情的返照。因此透過這幾句詞所寫景物的外觀,讀者可以窺見作者衰頹、凌亂的心緒,而且還可以隱隱感到其中似乎含有某種暗示:那“風定猶舞”的敗葉,就像作者自己的身世、處境一樣。這樣,詞一開頭,就把人引到了悵惘的境界。

“斜陽”三句,繼續描寫郊原景物。作者的視線移向了遠方,只見已斜掛在叢密的小樹林頂上的夕陽,它那金色的光線,把嫵媚的遠山照映得十分明顯。這幾句的感情色彩,比前面三句顯然要濃得多,它透過字面呈現給讀者的意象,是飽蘸着愁恨色彩的。本來,夕陽斜照,“遙山媚嫵”,這就是一種悦目的景緻。然而所作者所見到的,卻是一副“濃愁淺黛”的狀貌,這完全是移情作用的結果。黛青色的重疊的山峯,還可以使人聯想到作者緊皺的雙眉。北宋人王觀有一首《卜算子》,開頭兩句寫的是“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可供參閲。

“來時舊路”至上闋結束,仍是寫郊原風光。這裏半是實景,半是虛景。“溪邊流水”是實在的,是眼前所見到的;而“嬌黃半吐”的“巖花”(生長在巖石旁的花)則是保存在腦海中的印象,是來時所見到的。當日迎人的有巖花與流水,此時則流水“見人如故”而已,可見巖花已經凋謝了,不存在於現實之中了。這一實一虛,造成了一種生機蓬勃景象與蕭條蕭殺景象的對比,當日與此時的對比。走在來時的舊路上,作者早已愁緒滿懷,更是與那景物的蕭條蕭殺形成鮮明的對比。“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古代人的情感大體相同。詞寫到這裏,一位離人眼中的秋日郊原景物,滲透了感傷的情緒,展現了讀者的面前了。

下片另換場景,由郊原轉入對郵亭(古時沒設官道上供過往行人歇宿的館舍)的描寫。“無語”四句,勾畫出作者來到郵亭前面,下馬投宿的動作畫面;他那“無語”的外在表觀,揭示出他正在咀嚼淒涼悲哀的心靈活動。所謂“舊曾題處”,倒不一定非要理解為他曾經在這裏留下過翰墨(詩詞之類),只不過是説他曾經在這裏歇宿過而已。這種重臨舊地而境況完全不同的情景,是最容易勾起人們的愁緒滿懷,因此他的默默無言,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無聊倦旅”三句,由寫景敍事轉入抒情的描寫,直接點出了“傷離恨,最愁苦”的這一主題,這是在“深靜”的舊日郵亭中安頓下來之後必然產生的思想情感。這“離恨”的內容具體是指什麼呢?從“縱相逢”三句,可知是作者不得已而離別了他的心上人,深恐他今生今世不能再與其相見的思想情感。“收香藏鏡”是指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不二。(“收香”用的是晉代賈充之女賈午竊其父所藏奇香贈給韓壽、因而結成夫婦的典故,見《晉書·賈充傳》。“藏鏡”用的是南朝陳亡後,駙馬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因各執半鏡而得以重圓的典故,見孟棨《本事詩·情感》)。“人面桃花在否”是擔心不能再與女方相見的思想情感的表露。(用崔護在長安城南遇一女子,明年再來而“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典故,亦見孟棨《本事詩·情感》)愛情的遇合與否決定於雙方的主客觀因素,使自己能夠忠貞不二,又安知對方的情況如何呢!惆悵之情,溢於言表。既然現實已不一定能夠相見,那就只好寄希望於夢中了。“念沉沉”三句,具體展示出這一想象中的夢尋之狀。深沉的“小閣幽窗”,是佳人居所:“有時夢去”,本來是夠虛無飄渺的,但慰情聊勝於無,總比連夢中也不得一見要好。宋徽宗被擄北行時想念故宮,也是歎息“和夢也新來不做”(《燕山亭》)。晏幾道説得好:“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鷓鴣天》)夢中尋歡,也是夠浪漫詩意的;並且以“念”字領起,又見出多少無奈之情。

這首詞當是作者與意中人分別以後抒寫離恨而寫的。宋代都市繁華,歌妓眾多,無論是官妓、私妓還是家妓,偶然的遇合,就往往以她們的色相、伎藝,贏得了為科舉功名而奔波的士子們的期盼,這是那時普遍的現象。其《荔枝香近》、《卓牌子近》、《長相思》、《宴清都》等,都是他和歌妓們聚時歡會或別後相思的記錄。此詞大約也是為此而寫的。這一類詞要説有很大的社會意義,那也不一定;不過兩性關係總容易觸動到感情的深處,往往使人蕩氣迴腸就是了。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賞析二

這首詞是作者旅途借宿,產生的相思離愁之情,通過描寫郊原途中的悽美景色,來表達作者的離愁別緒。

上片寫風雨後黃昏之景,為抒離情渲染環境。“郊原初過雨,見敗葉零亂,風定猶舞”三句寫了郊原秋景的概況,剛剛下過一場雨,看見零亂的枯黃的葉子飄落在地,風停下來了,但枯葉仍在空中盤旋。如此開篇,一開始就將全詞籠罩在一種悵然若失的氛圍中。詞人以寫景開篇,為下文轉入抒情創造氣氛。在郊外平原上,剛下過一場秋雨。秋風、秋雨,向來逗人生愁,何況見敗葉凋零,風定尚紛紛墜落,更觸起詞人心裏的煩惱。這一情境宛似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著名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用飄墜的樹葉襯托出思人紛亂不安的心情。只不過此詞意境像南朝謝貞《春日閒居》的詩句“風定花猶落”,乃靜中見動景象;而與屈原所作前兩句純為動態描寫略顯不同。以上三句,兼示各種聲響——雨聲、落葉聲和斷斷續續的風聲。接下去才着力勾畫斜陽、深樹和遠山等靜物,從中渲染出一段“濃愁”。因為斜陽使人生遲暮之感;深樹隱映,益見暗淡。遠山一抹深青色,恰似佳人眉黛呈嫵,更逗人相思,更添人愁苦。“斜陽掛深樹,映濃愁淺黛,遙山媚嫵”三句接下來寫遠望的景色,斜陽掛在密密的樹林之上,映照着遠山,好似一個多愁的人蹙着雙眉,其中“掛”字形象地寫出了雨後斜陽的偏狹角度。“映濃愁淺黛”一句,則展現了雨後空氣艨朧,遠山的山形走勢如空濛的山水畫,只有淡淡的墨痕。“來時舊路,尚巖花、嬌黃半吐。到而今,唯有溪邊流水,見人如故。”詞人不禁回顧來時的舊路,見巖前的黃花仍含嬌半吐,只不見人面何處。隨着時間的流逝,事物都發生了變化;到而今不變的,似乎只有溪邊的流水,待人如故。這當然純屬詞人的主觀想法,並不符合流水的實際情況。但詞人目的在強調一切有情物都在變化;而流水之所以不變,乃由於它專於情。從這裏可以看出:詞人的.審美判斷完全取決於感情的需要;一切物象都透過詞人感情的三稜鏡而折射出種種奇光異彩。這是詞人們不同於科學家們的所在。同時,“來時”與“今日”相對比,含蓄地將作者要表達的愁緒藴含其中,惟妙惟肖。

“郊原”六句以落葉、深樹、遙山意象組合成寒秋風雨過後悽豔而衰亂的景象,“亂”、“愁”二字於遠山嫵媚之美景中已顯示出風雨摧蝕的暗淡痕跡,亂葉零落,樹色濃淡、濃者枯黃暗淡如愁容,淡者青綠如眉黛。以移情手法將深樹喻為佳人,反射詞人心跡,映襯出人生風雨飄搖,心緒之凌亂和情思之愁鬱。“來時”四句以“巖花”、“流水”互文交映,追憶當初來此舊路時,巖花爛漫,流水潺潑,而今重來巖花凋謝。唯有流水伴我如故,寫出落花流水變化無常的淒涼之感。

下片抒相思尋舊之情。寫詞人下馬探尋往昔與戀人遊樂歡娛之舊蹤,與敗葉流水相對,物我寂然,無語凝噎之狀。“無語”一頓,無語之中包含着千言萬語,承上片探尋往昔的痕跡,承上啟下。“無語”,既是上片回思萬千而不得其解的結果;又是下片種種行為、思考和感慨的契機。“郵亭深靜,下馬還尋,舊曾題處。”這就是詞人“無語”後的第一個行動。“深靜”二字點出詞人居深處靜之孤獨,寂寞境況。“舊曾題處”乃所尋舊日雙雙題詩傳情,幽期密會之地。郵亭,是古代傳遞函件和書信的地方。而今它靜悄悄,説明伊人音信杳無。詞人往日可能曾偕伊人一同在此題寫過什麼;而今她既然杳無音訊,詞人便退一步想尋得往日題寫的所在,以訪伊人舊蹤,以當重晤。結果他有沒有尋見,詞中並未明言,讀者自可任意思考。但事實是,無論詞人尋得與否,都無補於他心靈的空虛。因此詞人深深感到:“無聊倦旅。傷離恨,最愁苦。”後兩句六個字,作者鬱結心中的愁苦之情再也按捺不住,一湧而發,直抒胸臆,揭出本篇主旨:人在旅途,儘管已十分疲憊,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而每每離別所帶來的感傷,則最令人愁苦。“收香藏鏡”,收香、藏鏡,暗用了兩則典故。前則用晉代韓壽故事,韓壽年少貌美,為賈充的女兒所愛。賈充的女兒暗把皇帝賜給賈充的西域奇香送給他。此事後來被賈充發覺,賈充無可奈何,只好將女兒嫁給韓壽。後則用徐德言和樂昌公主的故事,徐德言娶了陳後主妹妹樂昌公主。在陳亡之前,他們把一面鏡子破成兩半,各執其半以為信物。陳亡之後,他們終因破鏡相合而得重網。詞人反用這兩則典故,目的在強調即使信守前盟,他年重到,也未必就能會合。正如崔護《題都城南莊》所詠:“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同時,這三句暗寫前途未卜的憂慮和悲觀的推測。即使把戀人所贈的異香或半鏡珍藏好,等待着她的再次到來,可是將來能再見到她嗎,也不知那位桃花般美麗的姑娘是否還在。“念沉沉”,既説明佳人居室之深遠幽暗。又表現詞人相思之悠悠深長,相思深切之時。唯有夢中去“小閣幽窗”,尋覓她的芳蹤,徒增更深的空虛與渺茫。詞人用夢境結束全詞,説明除了夢境之外,他的企求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

此詞以“斜陽”始,以“幽夢”止,巧妙挽合今昔悲歡,寫景寓情,敍事懷人,抱收香藏鏡之痴,抒人去閣空之恨。全詞風格委婉、含蓄,語言卻甚流暢。雖然接連用了好幾個典故,但不致使人感到晦澀難解。綜合袁去華現存全部詞作,足以看出其風格是多樣的。他的詞有些近於豪放,有些近於婉約;而豪放不至於粗,婉約不至於晦。在南宋初期的眾多詞人中,袁去華顯然據有一個雖小而頗為獨特的席位。

《瑞鶴仙·郊原初過雨》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是作者分別意中人以後抒寫離恨之作。宋代都市繁華,歌妓眾多,往往她們的以色相、伎藝,就贏得了為科舉功名而奔走道路的士子們的垂盼,這是當時普遍的現象。其《荔枝香近》、《卓牌子近》等,都是他和歌妓們聚時歡會或別後相思的記錄。此詞大約也是為此而作。

《瑞鶴仙》原文及翻譯賞析3

原文

捲簾人睡起。放燕子歸來,商量春事。風光又能幾。減芳菲、都在賣花聲裏。吟邊眼底。被嫩綠、移紅換紫。甚等閒、半委東風,半委小橋流水。

還是。苔痕湔雨,竹影留雲,待晴猶未。蘭舟靜艤。西湖上、多少歌吹。粉蝶兒、守定落花不去,濕重尋香兩翅。怎知人、一點新愁,寸心萬里。

翻譯/譯文

捲簾人睡醒,放燕子飛進屋中,和它們商量春天的事情。還有多少春光能讓百花吐豔露紅?將逐漸葉殘色衰的預兆都含藏在賣花聲中。可眼前的花草並不憂慮將來的處境,它們披着嫩綠的顏色,把面容變得忽紫忽紅。它們感到這只是尋常的事情,把自己的命運一半交給小溪流水,一半交給喜怒無常的東風。

苔蘚還帶着雨水沖刷過的痕跡,雲霧又在竹林中滋生,這天氣説雨不雨、説晴不晴。小船在岸邊靜靜地泊停,西湖上此刻有多少吹拉彈唱的歌聲。粉色的蝴蝶死守着落花不動,為貪尋花香它們寧可讓雙翅被雨水淋得沉重。誰能理解我心頭湧出的一點新愁,寸心之中牽掛着他萬里行程。

註釋

1、捲簾人:李清照《如夢令》:“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裏指閨中人。

2、賣花聲: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此句謂捲簾人放燕子歸家商量春天消息。而其青春不知不覺消逝。

3、湔(jiān)雨:被雨沖洗。湔,洗滌。

4、艤(yǐ):泊舟靠岸。

賞析/鑑賞

“捲簾人睡起。放燕子歸來,商量春事。風光又能幾?減芳菲,都在賣花聲裏。”這幾句以人為中心,寫主人公在春睡醒來後所聽到的兩種春之聲,從春睡中醒來,忙把簾櫳高卷,好放窗外那對呢喃私語的燕子進來,聽聽它們到底在商量些什麼春事。外面的賣花聲此起彼伏,詞人不禁聯想到春花的凋殘零落,暗惜起春光的所剩無多來。這一部分中,“捲簾”句在章法上有總領全篇和開啟下文的作用。是交代“視點”,以下風景皆從此寫出。詞人聽到了兩種春聲,喚起了他一喜一憂兩種情緒。燕子的呢喃私語使他興奮和好奇,而賣花聲則讓他感到了春光的匆匆流逝,覺得春天將最終消失在這些叫賣聲中。

“吟邊眼底,披嫩綠,移紅換紫。甚等閒,半委東風,半委小溪流水。”這幾句描摹西湖四周的暮春景象,邊沉吟邊觀望,但見湖畔四周一片綠暗紅稀,百般紅紫先後零落,一半被東風吹走,一半流落於溪水之中。這幾句渲染出一種“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蕭瑟意境,但畫面又很悽美逼真,讓人如睹其色。“甚等閒”一詞表達出詞人對“匆匆春又歸去”的深切惋惜。“移紅換紫”採用借代的修辭手法,表意生動而簡潔。“半委東風,半委小溪流水”與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筆法十分相近,清新而別緻。

“還是,苔痕湔雨,竹影留雲,待晴猶未。”過片四句仍承上片之“吟邊眼底”寫詞人眼中的暮春天氣。還有那碧綠的青苔,被春雨滋潤和沖刷得愈發青翠鮮亮。天上雲捲雲舒,與疏疏的竹影相互映襯,打造出一片欲晴還陰的天氣。這裏對江南暮春天氣的描繪也很逼真,而且也與詞人淡淡的喜悦與憂愁相雜的心情相吻合。

“蘭舟靜艤,西湖上,多少歌吹。”此二句描繪西湖的繁盛迷人。西湖上游船如雲,有的在輕輕遊弋,有的正靜靜地泊在岸邊。悠揚的絲竹歌舞之聲陣陣傳入耳中。此幅畫面美麗而歡快。

“粉蝶兒,守定落花不去,濕重尋香兩翅。”此二句為細節描寫,非常富有詩情畫意。春雨之後落紅滿地,有一隻蝴蝶停在落花上雙翅輕扇,不肯離去。也不知是翅膀濕重難以飛去,還是眷戀花香不忍離開。此幅畫面既生動美麗,又暗含着詞人的惜花惜春之意,非常耐人尋味。

“怎知人,一點新愁,寸心萬里。”這三句迴應篇首,從遠近景緻回到傷春之人,虛虛淡淡地寫出此時此刻的內心感受。面對此情此景,詞人神思飄忽,心頭湧上萬千複雜的況味,其中便夾雜着一絲淡淡的哀愁。

這首詞寫景如畫,音韻諧美,情與景有機交融,讓人邊品味西湖春景,邊春思綿綿,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受。

《瑞鶴仙》原文及翻譯賞析4

  瑞鶴仙·臉霞紅印枕

臉霞紅印枕,睡覺來、冠兒還是不整。屏間麝煤冷,但眉峯壓翠,淚珠彈粉。堂深晝永,燕交飛、風簾露井。恨無人説與,相思近日,帶圍寬盡。

重省,殘燈朱幌,淡月紗窗,那時風景。陽台路迥,雲雨夢,便無準。待歸來,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細問。問因循過了青春,怎生意穩?

翻譯

紅霞般的臉蛋印着枕痕,一覺剛剛醒來,衣冠零亂也懶得去整。彩屏內水墨丹青透着冷意,但見麗人緊鎖眉頭,盈盈淚珠打濕臉上脂粉。白晝漫長庭院深深,燕兒雙飛嬉戲在風簾露井。可恨身邊沒有一個人,能陪她訴説相思深情,近來衣帶寬鬆得叫人驚心。

一再地回想當年的幽會,殘燈映照硃紅帷慢,淡淡月光從紗窗透進,那時情景多麼纏綿迷人。如今,通向他的路那麼遙遠,縱然想在夢中歡會,也一樣沒有定準。等到他歸來時,要先讓他去看敗落的花枝,再把心中期盼之情細細盤問。問他為何怠惰耽誤了青春,怎麼會那樣忍心?

註釋

臉霞:面上的紅潤光澤。

覺:醒來。

麝煤:制墨的原料,後又以為墨的別稱。詞裏指水墨畫。

壓翠:指雙眉緊皺,如同擠壓在一起的青翠遠山。

晝永:白日漫長。

交飛:交翅並飛。

露井:沒有蓋的井。

帶圍寬盡:指形體日漸消瘦。

朱幌:牀上的紅色帷幔。

風景:情景。

陽台:隱指男女歡會之地。用宋玉《高唐賦》中楚襄王夢會神女故事。

迥:遙遠。

雲雨夢:本指神女與楚王歡會之夢,引指男女歡會。

心期:內心期願。

因循:輕易、隨便。用同義。

意穩:心安。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把思婦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臉霞紅印枕,睡覺來,冠兒還是不整。”女主人公剛剛睡醒起來,慵慵懶懶,雲髻微偏,花冠不整,那紅紅的臉頰上還印着幾道枕痕。這兩句明顯脱自白居易《長恨歌》中“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之句子,説佳人猶如當年的楊妃一樣嬌弱嫵媚,“臉霞紅印枕”句為詞人的創意,清新別緻,富有生活情趣。

“屏間麝煤冷,但眉峯翠壓,淚珠彈粉。”唐·韓僵《橫塘》詩中有“蜀紙麝煤添筆媚,越甌犀液發茶香”之句。抬頭看到屏風上情郎親筆繪製的那幅水墨畫,女主人公翠眉緊鎖,眼淚簌簌地從粉臉上流下來。這三句描寫了美人觸景傷懷的黯然銷魂狀,表現了其相思之苦,意境幽美。

“堂深晝永,燕交飛、風簾露井。恨無人,讜與相思,近日帶圍寬盡。”更進一層寫周圍的一切使她由冷漠而產生悵恨的感情。“深”與“永”是從空間與時間上表現出她空虛的感觸。廳堂幽深寂靜,白日漫長難捱,獨坐窗前,望着那雙紫燕親親熱熱地翩飛呢喃,不時地從簾下掠過,盤旋在水井旁邊,不禁愈發傷感起女主人公的孤寂來。女主人公縱有千種風情,萬般相思,卻無人可以訴説。終日飽受着相思之苦,眼看着自己日澌消瘦,那腰間的衣帶已寬鬆到了極點。這一切都刺激她產生孤寂失望情緒,而“恨無人與説相思”。作者運用這種反襯手法在加深了對少女內心痛苦情感的描寫之後,又進而從形體的變化寫她相思之深。“帶圍寬盡”四個字不僅發揮誇張的效果,加深對少女被病折磨的印象,而且將抽象思維具體化,讓讀者能從衣帶寬大去想象她曾經是體態豐滿、柳眉桃腮、笑容可掬的模樣,與現在的瘦削的形象作對比,更產生了對她因病重而弱不禁風的樣子的憐惜與哀歎。

“重省,殘燈朱幌,淡月紗窗,那時風景。此情此景不由讓女主人公回想起舊日一起歡聚的情景,靜謐的夜裏,硃紅的帷帳內燈燭幽暗,淡淡的月光照在綺麗的紗窗上,那正是你我良宵共度時。“殘”與“淡”給“燈”與“月”抹上一層傷別的色彩,景中有情,表現了少女對這難忘的時刻的回憶是痛苦的。這幾句寫佳人對美好往事的懷念,過片“重省”轉入對女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刻畫。

“陽台路迥,雲雨夢,便無準。”陽台、雲雨化用“巫山雲雨”的典故。如今與愛人遠隔萬里,只能期望在夢中相見,希望能像楚襄王會亞山神女一樣,但夢中之事又沒個定準。這三句由回憶轉到夢想,寫盡其幽思的無限。

“待歸來,先指花梢教看,卻把心期細問。問因循、趕了青春,怎生意穩?”等他回來後,女主人公心想一定要先指着枝頭的花朵讓他看,讓他明白“花無百日紅”的道理,然後再仔細詢問他在分別後到底是怎麼想的,為何遲遲不歸。還要質問他,為什麼就這樣讓大好的青春時光白白浪費。這幾句心理描寫細膩生動,表現了女主人公愛恨交加的心理狀態,設問機靈,俗中有雅,動人心魄。

這首詞組細緻入地展現了一位思婦因景傷懷——回憶往事——夢想——設想將來的心理髮展軌跡,生動感人。全詞語句華美、脈絡清晰,是一首閨怨題材的佳作。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背景,宋人陳鵠在《耆舊續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南渡初,南班宗子寓居會稽,為近屬,士子最盛。園亭甲於浙東,一時座客皆騷人墨士,陸子逸嘗與焉。士有侍姬盼盼者,色藝殊絕,公每屬意焉。一日宴客,偶睡,不預捧觴之列。陸因問之,士即呼至,其枕痕猶在臉。公為賦《瑞鶴仙》,有‘臉霞紅印枕’之句,一時盛傳,逮今為雅唱,後盼盼亦歸陸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