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7篇)

來源:文萃谷 2.29W

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1

今天在師傅的帶領下,我有幸聽了人民路國小湯瑛老師的課,教學內容是五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自己剛好也教五年級,所以這節課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從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之後,還有兩個單元,一個是統計,還有一個是數學廣角。這兩個單元是比較難上的,網上的資料也不多,真的也不知道怎麼來上。

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7篇)

聽了湯老師的課(數字與編碼),對這個內容有了新的認識。數學廣角這個內容是比較難上的,問題在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定位,到底要讓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

這節課從學生要了解編碼的幾個方面入手,解決了編碼的作用、方法、解讀、原則和來歷的問題,同時讓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編碼。課後,很多老師對這節課説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湯老師對於教學方法的強調。其實學生學數學就是要有方法,湯老師在要學生編碼的時候一直強調要先分級再編碼。教學生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方法,對於解決類似的問題就沒有任何疑問了。

對於評課的彙總:

1.信息量比較充分;

2.調整練習(練習要與教學內容相對應);

3.教學目標明確性;

4.練習量還要加多,利於學生鞏固;

5.前呼後應;

6.對學生的回答不要急於評價,呈現更多的學習材料;

7.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先思考再動手);

8.鼓勵、激勵學生,調動課堂氛圍;

9.對於數學廣角整體內容的梳理;

10.參與與反饋(關注全體學生)

丁校用了五個詞來形容:簡單,明白,準確(材料等各方面),生動(生活化),深刻(數學味)。

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2

一、引子:

教研室組織新課程培訓,我校施老師將執教研討課《購物策略》。教材創設了“商店促銷商品”的生活情境,提供了三種常見的優惠策略;甲店是“買一送一”,乙店是“打九折”,丙店是“累積達到一定數目後,打八折”。教材通過幾個小問題的研究與討論,讓學生了解各個商店優惠策略,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了解各個商店店優惠策略的含義,然後通過對幾個小問題的研究與討論,選擇適當的購物策略,使問題得以解決。

(1)甲商店花2元,乙商店花2×0.9=1.8(元),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較為划算。

(2)甲商店花10元,乙商店花12×0.9=10.8(元),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較為划算。

(3)如果在甲商店買3大瓶飲料,將獲贈3小瓶飲料,即要花30元,在乙商店買3大瓶和3小瓶飲料,要花36×0.9=32.4(元),去丙商店買3大瓶和3小瓶飲料,要花36×0.8=28.8(元),所以去丙商店較為合算。即如果要買30元以下的飲料,去甲商店或乙商店,如果要買30元以上的飲料,去丙商店,這樣購買比較合算。

(4)所買飲料已超30元,去丙商店較為合算。通過對以上題目的討論與交流,課很順利的進行着,學生逐步發現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商家。但是情況急轉直下,有一學生提出了商店有遠近,如果坐出租車或開車去,算上出租車費或油費不合算了,此一言激起了學生的紛紛議論,受此啟發學生還提出了買12瓶小瓶比較容易分,如果買大瓶的一來分不均勻,二來大家共用也不衞生,如果再買杯子,那就不合算了。由此討論一發不可收拾,出現的情況越來越多,課再也回不到去哪個商店買更合算的問題上來。

二、討論:

聽課後教師們的研討也主要集中在課堂中出現的意外事件上。教師們紛紛出謀劃策:

教師1:課前就強調不考慮其他情況,只解決數學問題,考慮這樣考慮那樣是考慮不完的,這課還怎麼上。

教師2:此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討論,體現新課程新理念,課堂中應有不同的聲音,能根據實際情況有道理的都應該肯定。

教師3:這種問題在北師大版很多地方都有出現,我想還是讓學生根據要求做,問題問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

大多數教師都表示這樣的課很難上,根據新課標精神,又不能不讓學生説,如果讓學生説了,那考慮的情況不得了,這節課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數學的策略上,還是考慮生活中的不同情況。

三、漫談

其實教師們的討論已經慢慢迴歸到了本質,那就是這節課的目標是什麼?在教師們討論時,我仔細閲讀了教材和教師用書,試圖去分析教材和把握教材。教師用書中有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體會數學是幫助人們做出判斷和進行決策的工具。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也有一段話: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範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複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了: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 力等方面有着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幾段話都有同一個詞:幫助人們。我的思想也由此漫想開去,數學在生活中是鋪天蓋地,無處不見,但它的作用確實只是起了幫助的作用,數學不是萬能的,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它就像一份報告書安靜的躺在老闆桌上,等待着老闆的決策,就像電腦不能代替人腦,人類還是起決策作用的,否則,我們生活的世界就都是整齊劃一,也不會有這麼豐富多彩的世界。

在20xx年股市沸騰時,全民炒股。打開電腦開盤價、漲幅、走勢……滿眼都是數學,數學幫你分析得淋漓盡致,但是這些數學只能幫你決策,不會代你決策,否則也不會有股市的風險了,真正決定買哪支股票還是得由你自己決定。

近兩年各商場一到年前各種滿就送、滿就減,讓人眼花繚亂,以前曾有學生説滿200送100是打五折,那現在滿200送200就是不要錢了,現在的主婦們可都會用數學算了,但就算算出某商場比較優惠,是不是主婦們就一定到便宜的商場買呢,這裏面要考慮的問題也許還有很多,例如某商場有代幣券,品牌等。

我們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紅樓夢》前80回後40回是一個人所作還是兩個人所作,也就是文學著作權的問題。對《紅樓夢》書稿進行了統計,把前80回和40回的某些東西進行了統計,發現有不同。舉個例子,就是在前80回中有很多下人丫鬟,他們的自稱都是“小的”,而在後40回裏就改變了自稱為“小的”,這就有一定的理由認為是不同的人寫的。我們也可以看到,統計推斷跟確定性的事物不太一樣,並不是説一定就是不同人寫的,但最起碼統計提供了一個依據,提供了一個思路。為別的學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想到了這些,心理豁然開朗,數學只是幫助人們做出判斷和進行決策的工具。並不是要在數學課中解決所有的問題,不能無限擴大數學的職能。數學重要的還在於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是幫助人們做出判斷和進行決策的工具,在生活中有用數學幫助決策的意識。記得曾聽到過這樣一句話,素質就是不需要提醒,也就是自覺,覺得很有道理,意識也可以用這句話,什麼是意識?意識就是不需要提醒,具有數學意識也就是能自覺運用數學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變盲目決策為科學決策。課中出現的意外事件也可成為一個讓學生體會數學作用的良好契機,經過數學的分析我們得出了,如果要買30元以下的飲料,去甲商店或乙商店,如果要買30元以上的飲料,去丙商店,這樣購買比較合算。這是屬於數學的職能範圍。再讓學生討論現實生活中可能還會考慮更多人文性的等其它因素,具體到哪家商店買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只要他自己願意。但是有了數學的幫助你的決策會更合理,這就是數學的作用,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用數學幫我們分析分析再決定。

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3

國小五年級第四單元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新教材則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繫。

在教學前,盧老師為了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深入瞭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恆等變形。並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為學生創設學習此課的情境,通過直觀演示,充分給學生提供小組交流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從而,使盧老師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發現學生很樂意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但同時讓聽課老師們感到了一些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56÷X =8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用等式性質來解就比較麻煩。很顯然這種方法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對於好的學生來説,可以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兩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兩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但是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答就比較簡單。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形如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還有 X÷1.1=3這樣的方程的解法。

總之,要使孩子們愛學、樂學,教師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理解教材,並要懂得為教學去創設合理情境,從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學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學模式。靈活處理教材中的問題,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真正體現課改精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4

一、教學構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麼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衝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製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裏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麼誰來説一説什麼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2.聯想:

(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着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是指什麼?正方體裏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2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麼,讓我們求什麼?求至少要多少平方釐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麼?你會算嗎?

(課堂實錄:有同學提出可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為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可以這麼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通過計算後認為方法太繁,可以用簡便方法。)

(點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有好的開頭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進行導入,先請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接着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導,從而引出新的計算方法,使得學生愉快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教學的導入,明確了教學的目標,確定了研究方向,這時再引導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稜長乘稜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魚缸的製作問題

説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並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如例3。

1.幫助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但是沒有上面)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要減去上面的面積)

3.教學例3

(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 對面有相同的兩個?哪個面只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面,左面=寬*高前面=長*高 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點評:在教學中採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魚缸”啟發學生如何計算製作一個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也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這個事例在生活中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繫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麼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後、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説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點評:數學是很嚴謹的,所以在學生敍述的時候要規範學生的語言。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注重評價,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第三位同學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揚了他在敍述數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嚴謹性,同時要求全班同學在這方面要向他學習。)

4、練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 題。

(點評: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而且通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可以及時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利於以後教學的實施)

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5

科目:數學

課時:一節課

授課者:劉素彥

聽課時間:20xx年2月28日

課題: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7的乘法口訣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背乘法口訣1-7的。

2、我説你答 舉例:6×7=

3、開火車,師説生答。

4、兩人一組互背檢查。

5、換式子。把老師説的口訣改成運算式。

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6

科目:數學

年級:五年級

授課者:張尊敬

課題:方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我們去菜市場買東西用什麼稱呢?

學生:秤、電子秤

老師:那你見過這樣的秤嗎?出示天平

二、介紹天平

它有兩個托盤,中間有刻度,兩天刻度相等,中間刻度為0.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觀看課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兩邊放入砝碼,左盤:20克和30克,右盤:50克,中間刻度指向0,那麼説明天平平衡了。

提問:你能根據此列出一個式子嗎?

學生:20+30=50

2、觀看課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為等式?學生一起説: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舉例:60+x=8070+20=9050-20=30

4、總結:我們剛剛説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關係,等式是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

5、舉反例:5x>2930<70是等式嗎?

學生:不是。

6、齊説兩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這樣的式子又叫什麼呢?

學生:方程

老師:看來這位學生已經預習了本節內容,值得表揚。

2、對,就是方程,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反覆讀。舉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書

20+30=50

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四、練習

1、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為什麼?

2、看圖列方程,並説一説表達的意思。

五、總結:何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聽課意見:

1、從生活中事物導入,來吸引學生們的眼球。

2、在課堂安排上具有邏輯性:等量關係——→等式——→方程

3、在板書上,注重用彩筆區分,清晰的描繪出了概念。

4、在課堂中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一視同仁。

5、在強調重點時,採用多讀、多唸的方法,加深學生們的印象。

五年級數學聽課記錄7

一、教學例1:

談話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分數。老師這裏有四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圓,圖中的陰影部分你會用分數來表示出來嗎?

出示例1中的四幅圖,讓學生看圖説出四個分數:1/3、 1/2 、2/6 、3/9

引導比較:這四個分數的分母為什麼不同?前兩個分數的分子為什麼都是1?其他兩個分數的分子為什麼不同?你知道其中哪幾個分數是相等的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3=2/6=3/9。

提問:你怎麼知道這三個分數是相等的?(從圖中看出來的。)

這3個分數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它們平均分的份數和表示的份數也就是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變化了,但分數的大小不變。)

這3個分數的分母變大,分子呢?(也變大)

因為平均分的份數多了,要使分數大小不變,所取的份數應該怎樣?(也要多)

師:為什麼這三個分數的分母和分子各不相同,而它們的大小相等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一起要來探究的內容。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1.動手操作。

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張正方形紙,指出:這些正方形紙都一樣大。提問:你能先對摺,塗色表示它的1/2嗎?學生摺紙、塗色。

反饋後,提問:你能通過繼續對摺,再創造出和1/2相等的其他分數嗎?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指導。

組織交流,學生的折法可能有:

(1)連續對摺兩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表示2/4,1/2 = 2/4

折法可能有:

(2)連續對摺三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表示4/8,1/2 = 4/8

折法可能有:

(3)連續對摺四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8份表示8/16,1/2 = 8/16

折法可能有:

……

引導學生交流不同的對摺方法,同時完成板書:1/2 = 2/4、1/2 = 4/8、1/2 = 8/16

師:你能再寫出幾個與1/2相等的分數嗎?猜一猜可以寫出多少個與1/2相等的分數。

2.師:請大家觀察例2每個等式中的兩個分數,看一看它們的分子、分母是怎樣變化的。如1/2變成了2/4【板書:1/2 =1×( )/2×( ) =2/4】課本第61頁第二行下邊的幾個等式都是反映這種變化的,你能把它們填寫出來嗎?

學生觀察、思考,完成課本第61頁的填空,再組織交流。

師:先看左邊的三個等式,説一説分子、分母發生了什麼變化,分數的大小怎樣?再看右邊的三個等式,説一説分子、分母發生了什麼變化,分數的大小怎樣?

師:再讓學生觀察例1中的三個分數,它們的分子、分母是怎樣變化的?可以先從左往右看,分數的分子、分母發生了什麼變化?再從右往左看,分子、分母發生了什麼變化?結果怎樣?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例1中3個圓中,還隱含着一組相等的分數,你能看出來嗎?

學生交流得出:2/3=4/6=6/9。

師:在這三個分數中,它們的分子、分母是怎樣變化的?可以先從左往右看,分數的分子、分母發生了什麼變化?再從右往左看,分子、分母發生了什麼變化?結果怎樣?

提問:從上面的變化中,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交流後,小結: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3.討論:相同的數可以是哪些數?為什麼0要除外?

結合學生討論後的彙報,小結:如果分數的分子、分母都是0,則分數成為0/0 ,分數裏分母是不能為0的,所以分數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時乘0;又因為在除法裏,0不能作作除數,所以分數的分子、分母也不能除以0。

4.師:剛才摺紙後大家得到一些與12相等的分數,還猜想與12相等的分數有無數個,現在你能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説明自己的猜想嗎?

師:你覺得分數的基本性質中哪些詞語很關鍵, “同時”、“相同的數”、“0除外”等。齊讀分數的基本性質,要求注意關鍵詞語的讀音。

5.讓學生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再寫出一組相等的分數,同桌相互檢查所寫的一組分數是否相等。

6.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與我們以前學習的什麼內容有些相似?引導得出:以前學習的商不變的規律: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師:根據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你能用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來説明分數的基本性質嗎?

組織交流。

三、運用規律,練習鞏固。

1.練一練第2題。

學生按要求完成塗色,填空後,再讓學生比較表示每組兩個分數的圖形,以鞏固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2.在下面的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數。

5/7 =5×3/7×( )

12/18 =12÷( )/18÷6

7/21 =7÷( )/21÷( ) =1/( )

4/25 =4×( )/25×( ) =( )/100

9/18 =1/( )

3/4 =( )/20

8/12 =4/( ) =( )/60 =( )/( )

3.啄木鳥診所(判斷並説出理由)。

2/5 = 2×4/5×4 =8/20 ( )

12/24 = 12÷6/24÷6 = 2/4 ( )

1/15 =1×3/15÷3 =3/5 ( )

2/7 =2×a/7×a =2÷a/7÷a ( )

3/7 = 3+2/7+2 = 5/9 ( )

5/12 = 5+5/12+12 = 10/24 ( )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堂課學習了什麼內容?什麼是分數的基本性質?你覺得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麼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