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案合集五篇

來源:文萃谷 1.6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語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教案合集五篇

國小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認識本課7個生字。

★瞭解故事,用自己的話説説故事的梗概。

★讀懂課文內容,領悟古代的軍事妙計,感悟軍事家的智慧。

教學重難點:

領悟古代的軍事妙計,感悟軍事家的.智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過很多的戰爭片,戰爭要取得最後的勝利光靠勇氣不行,還得有謀略,有軍事妙計。今天我將帶大家學習一個古代的戰爭故事,瞭解古代的軍事妙計。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

2.檢查交流字詞。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朗讀課文給課文標好自然段並思考: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

2.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可以分為幾部分?

兩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3-6)詳細描寫了馬陵之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説説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齊軍怎樣戰勝魏軍的

4.田忌在什麼情況下向詢問孫臏計策的?

魏軍猛追齊軍

5.孫臏想到了什麼辦法?什麼是“減灶示弱”?

孫臏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方法?

戰爭講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也是孫臏取得馬陵之戰勝利的先決條件,他很清楚敵人的優勢“剽悍”,也很清楚敵人的弱點“輕敵”,從而制定了戰勝敵人的三部曲:減灶示弱----誘敵追趕----伺機伏擊。

6.學習第四自然段請大家找一找龐涓心理變化的詞語?

説一説龐涓為什麼會中計?

開始惴惴不安---振作精神---驕傲

狂妄自大

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那一句是最能體現龐涓狂妄自大的句子

7.馬陵之戰的結局怎樣呢?我們來學習5---6自然段

決戰的地點在哪裏?一切皆如孫臏所料龐涓帶兵進入了包圍圈。

齊軍完勝;魏軍潰不成軍,太子申被俘,龐涓自殺。

8.你覺得孫臏和龐涓各是怎樣的人?

孫臏:善用兵法、料事如神

龐涓:輕敵傲慢、狂妄自大

四、拓展延伸

1、你還知道哪些古今戰爭謀略。

2、你從本文中得到哪些啟示?

五、板書設計

25 馬陵之戰

齊軍 孫臏 減灶示弱 誘敵追趕 全殲魏軍

魏軍 龐涓 孤軍深入 自刎而死 潰不成軍

國小語文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1、《稱象》是一篇傳統課文,記敍了曹操的兒子曹衝在七歲時就動腦筋想辦法稱出大象的體重。課文的重難點均應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在學習曹衝稱象的方法時教師可利用簡單的課件或教具幫助學生理解。因此,可製作一套操作簡便的紙片教具。用硬紙片,剪一頭大象,畫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條大船,塗上黃色;剪一塊梯形,畫上灰色石頭。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觀察為宜。課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頭等紙片教具的正面貼上透明膠帶。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教師邊分析邊將以上教具逐一貼在黑板上。

3、保證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和回答時間,指導學生評價各種稱象方法的優劣,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學習,鞏固本課的重點字、詞、句。

2.理解課文內容,能説出曹衝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教育學生學習曹衝,遇事要開動腦筋,想辦法。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曹衝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並能用自己的話敍述。 教法設計:

為突破本課教學難點,教學時應採用實驗法。

課前準備:

玻璃器皿裝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紙片教具、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謎語:耳朵想扇子,鼻子像鈎子,雙腿像柱子,尾巴像辮子。

2、説到大象你想知道些什麼呢?(生各抒己見)

3、板書課題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曹操是三國時魏國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頭大象,他很高興,就帶着兒子和官員們一同去看象。

2、説説第一段中都出現了哪些人,曹操的心情怎樣。

3、指名讀第一段。(讀出高興的樣子)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第二段

提問:這頭大象怎麼樣?(又高又大)

提問:課文中怎麼具體描寫大象的?(像??像??)

指名讀句子:“身子像堵牆,腿像四根柱子。”(議論、理解這句話,想象大象的樣子)

師:“像??像??”這兩個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寫得既生動又形象。

提問:官員們在什幹麼?

學生回答:他們在議論這麼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學生回答:他們在一邊看一邊議論誰有辦法稱出大象的體重。師:這樣的一頭大象,要想稱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國小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緻、藴含、奧祕、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

1、從題目中預知課文內容,依據題目提出問題,帶問題學習課文;在學習過程中,解決預設問題的同時,發現新的問題;學習結束時,要帶着更新的問題走出課堂,進入更加廣闊的課外閲讀;以情感“好心情”為主線,學習作者謀篇佈局的表達技巧;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背誦全文。

【情感與思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拓展與延伸】

依照作者的寫作方法,仿寫一篇作文

【重、難點突破】

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過程】

“友”字是學習的核心,“訪”字是學習的憑藉

第一環節:課前交流

利用單元“導語”,明確學習重點

同學們,這是我們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從這節課開始,我將和同學們開始一種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探索並發現學習語文的祕密,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語文學習的實踐中學會學習語文,在語文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收穫,把語文學習變成一種享受。

哪位同學能夠給大家介紹介紹,你們以前的語文老師在開始教學新單元課文之前是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嗎?(學生課上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有三個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開端”意識,一切從新開始,好好學習;二是提示大家今後的學習方式可能會和他們以前的學法不同,給他們以心理上的準備;三是引導學生髮現學習語文的第一個“祕密”——藉助單元前面的“導語”學習課文,而這一點估計是被很多老師所忽略的。

齊讀“導語”部分,説説你從中明確了本單元學習的哪些要求。

第二環節:課文導學

一、藉助課題,學前尋疑,明確學習內容

既然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時,要認真閲讀“單元導語”,明確學習重點。那學習一篇課文呢?哪位同學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説一説,我們在讀第一遍課文之前,應該做一些什麼準備,才能讓我們的閲讀更加有效呢?

設計意圖:“學患無疑,疑則進也”。我們學習語文就和狩獵一樣,只有先明確了目標,才能讓我們的工作有收穫。

“帶着問題讀書”的學習方法——這是學習語文的第二個祕密,根據課文的題目預測內容,並提出問題——可以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也可以是最有價值的(比如關於課文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是怎樣寫的?),當然最好是最精彩的問題,即提出的問題既是你感興趣的,也是最有價值的。

學生思考後,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相機板書:

誰?

怎樣? 山中訪友

哪些?

二、帶問題閲讀課文,補充題目,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非常棒!但是我發現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其實都包含在一個問題之中——

那就是緊緊圍繞着“山中訪友”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展開的。如果同學們能夠把你們的問題的答案補充到“山中訪友”這個課題之中,那課文的主要內容不就總結出來了嗎?帶着這些問題快速自由讀課文,總結課文主要內容,要注意內容的完整性。

設計意圖:本環節有兩個意圖:一是讓學生掌握通過抓住課文題目的方法提出問題,引導自己的學習;二是體會通過“補充”題目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高度概括”與“具體敍述”。前者訓練學生抓住重點、提煉概括的能力;後者可以幫助學生較具體地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對全文有一個全局的、較為細緻的感知,這更有利於下面教學活動的開展。

課文主要內容(具體敍述):一天清晨,作者在含着露水和板子花氣息的微風中,“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獨自探訪山中的“朋友”(——稱讚德高望重的老橋,與呼喚我名字的鳥兒、同我交換眼神的露珠和深情望着我的樹木交流,問候清涼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飛流的瀑布、深深的峽谷、悠悠的白雲、淘氣的雲雀……,思考落花、落葉、古頭,欣賞山雨)與“朋友”互訴心聲,傍晚,作者告別了山中的“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

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總結):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師引導:清晨,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而往;日暮,帶着“滿情的好心情”而歸,只有拜訪好友,才會有好心情,也只有拜訪非常的好友,這好心情才能保持整整一天。這表明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拜訪,也足見好朋友的感情不一般啊!

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中質疑,深化課文學習

通過同學們的回答,我對課文內容有了很深刻而全面的瞭解,但我心中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哪位同學能夠猜出來,又是哪位同學能夠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猜測並解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則不急於表態。

亮出問題:“作者為什麼把山中的一切當作朋友”?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看哪位同學能夠解開老師心中的謎團。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目的一是在培養學生“學中質疑”的能力,過程重要於結果,要的就是學生“質疑”的這個過程;二是通過追問、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懂得“學貴有疑,疑則進也”的道理,明白只有善於追問與質疑,才能夠把文章學深、學透。老師的問題是“作者為什麼把山中的一切當然朋友”?這是文章的主題所在——熱愛,觀察與表達方法也藴含其中,如果能夠“利用”得好的話,可以真情到“一石三鳥”的效果。而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抓住一個“友”字,從哪裏表現這種友情入手學習。

四、追問助學,昇華學習

如果學生能夠回答出“這是因為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時候,則可以追問助學: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深厚感情?作者又是怎樣向朋友表達這樣的感情的?我怎麼沒有發現啊!

設計意圖:通過追問助學,令學生的學習得到昇華:不僅體會到作者那種強烈的熱愛之情,還要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學習與朗讀,體會作者觀察、表達上的妙處所在。

①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着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撞了個滿懷”,形象地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那種感覺。因為風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別滋潤心脾;也因為風中含着梔子花的氣息,所以在滋潤中還帶着一絲甜蜜。這“走出門”後給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尋常,説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地點明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

追問助學:這句話中的哪個字用得最好?説説人的理解。

“撞”字既寫出了和煦的山風迎面撲來的情形,又體現了此時作者的好心情。原來,心情也是可以通過動作來描寫的呀!

追問助學:課文的哪裏還體現了這種“好心情”呢?這麼寫有什麼好處。

結尾提到,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作者快樂的心情,從側面襯托了作者與山中一切的美好感情。

②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讚美和敬佩。

追問助學:為什麼作者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而不是“小橋”,或者“破橋”呢?提出這樣的追問助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課文,更是在引導學生要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不斷髮現問題,這樣才能夠把課文學得深而透,才能夠真正地脱離教師這根枴杖真正地進行自主性學習。作者之所以這樣比喻,一是抓住了老橋的外貌、時間和功能,一是通過了豐富的想象。

③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追問助學:鳥兒本不會呼喚我的,露珠也並沒有與我交換眼神,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呢?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在理解這句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題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要抓住重點的段落進行理解,而理解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就需要抓住關鍵的句子進行理解,如果要理解一句話的內容,則需要抓住這個句子當中的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在理解這個句子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抓住“呼喚”與“眼神”兩個詞,體會這種擬人化的交流,就自然體會到他們之間的那種深厚的情誼了。

④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裏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追問助學:這是作者獨特的感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作者身處樹林之中,眼中看到的是樹,身體倚靠的是樹,手掌撫摸的還是樹,與樹是知己,與自己的“知己”融為了一體。這便是深厚情誼的體現。

⑤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着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裏“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作者抓住了每一位朋友的特點—— ,調動了多種感覺器官進行觀察,然後通過豐富的想象,那深深的熱愛之情化作一聲聲真誠的問候脱口而出。

⑥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於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巖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輪迴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追問助學:作者為什麼能夠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迴?

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同時也是在用心思索。

其實,文章的開頭與結尾中“滿懷的好心情”本身就是一種熱愛的流露,因為作者喜歡,熱愛山中的一切,所以才從始至終都是“滿懷好心情”的。

教學提示:在整體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進行感受,還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這種情感的體驗,並把這種情感體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五、對照目標,查遺補漏,提升學習

對照單元“導語”中的學習要求,檢查自己學習是否有遺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如果你覺得什麼地方值得學習,或者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也可以提出來大家交流。

問題預設:

1、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

教學提示: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這個問題入手。

老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樹——“是我的知己”,“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山泉——“要我重新梳粧”;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懸崖——“挺拔的身軀”,“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白雲——“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雲雀——談“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説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2、在課文的倒數第二自然段,作者對山雨描寫進行了比較細緻地描寫,那山雨是作者的要拜訪的朋友嗎?説説你的見解?

3、寫作方法分析

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一讀題目,觸發思緒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訪一位老朋友了。但讀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入到畫面中,進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通過寫自己的“滿懷好心情”就已經把這種情況流露出來了,並且首尾的呼應還突出了這種感情。文章開頭直接以“走出門”訪友開始,在高興的同時還流露出幾分急切;結尾最後一句,不僅寫出了訪友的快樂,還流露出了留戀的情感,言盡而意無窮,令人回味!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裏旋轉、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着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想象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同時,作者還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以情感去比喻、擬人、排比,把修辭手法同所描寫事物的特點、所抒發的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文筆生動活潑,而且,也很好地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讀着這篇散文,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你會時時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想想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好境界。

在觀察上,作者按照“拜訪”的順序,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並是帶着感情進行觀察的。觀察事物的外形、聲音、色彩等等,並加入了作者的想象與聯想。

第四環節:讀文體妙,享受語文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美好意境與作家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教學提示:先讓同學們自由讀,然後再分別採用個別讀,分組讀與全班讀的形式進行誦讀。最關鍵是要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讀出感情。可以邊讀邊評(以學生為主,進行自我評價與互評,教師評價為為輔助與補充),邊評邊範讀(以學生範讀為主,教師範讀為輔),爭取使每一次朗讀都要比上一次有進步。

第五環節:留一個問題給自己,讓我們的語文學習韻味無窮

任何時候都不要説:“我已經把這篇課文學習好了,沒有問題了。我們之所以感覺學習好了,是因為我們的知識、我們的閲歷、我們的水平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而當我們在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得到提高後,我們再來學習這篇課文,就會發現,我們依然有新的收穫,這就是古人常説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所以,每篇課文,我們都要爭取找一個問題給自己慢慢思考。

這篇課文,與我們以前學的寫景課文有什麼不同的?

第六環節:拓展與作業

1、背誦課文。

2、依照文章的寫法寫一篇《 訪友》。

3、讀幾篇描寫景物的文章(比如所學課本中的文章),體會它們的妙處。

國小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徑”“霜”,理解詞語“石徑、坐、霜葉、紅於”等詞的意思。

2、理解詩的意思,認識秋天紅葉的靜美,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釋題

1、同學們,在祖國語言寶庫中,老師對古詩特別鍾情,因為古詩特別的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山行》。這首詩是晚唐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杜牧所寫。杜牧的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創作態度非常嚴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總結,把自己認為不滿意的燒掉。1000多篇詩文流傳下來的只有450篇。這首詩是他寫景的代表作。

2、釋“行”,質疑。

(作者在什麼季節遊覽山間?看到了那些景物?抒發了什麼情感?)

二、默讀古詩

1、根據課後的解釋,以及聯繫上下文,理解“遠上、石徑、斜、坐、霜葉、紅於”等詞的意思。

2、結合插圖想一想:圖上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

3、試着説説詩句的意思。

三、理解詩句

1、讀第一、二行:

詩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在理解“遠上、石徑、斜”等詞的基礎上説出: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雲生長飄動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

2、讀第三、四行:

(1) 説説“坐、霜葉、紅於”的意思,指名説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2)幻燈出示未添色的楓林圖,讓生説出作者停下車來觀賞的原因,然後指名為這楓葉添上顏色,成為美麗的秋色圖。

四、指導朗讀

1、導語激情

課件展示“滿山楓葉”、“作者下車”、“觀看楓葉”的畫面。楓葉如此紅豔,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湧,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

2、表情朗讀:(個體讀、羣體讀、配樂讀。)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五、背誦默寫

1、説説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從哪兒看出?

2、説説你看到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結:這首詩正像大家所説的,儘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楓葉的紅豔,表現了秋天的無限生機,秋景的清秀迷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寫得非常形象。請大家把這生動的詩文結合優美的圖畫,插上想象的翅膀,寫成一篇文章。

六、讀寫結合

1、反覆吟誦詩歌。

2、自己命題。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發揮想象,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和過渡。

七、佈置作業

1、根據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課外閲讀杜牧的其他幾首詩:《過清華宮》、《江南春》、《赤壁》等。

國小語文教案 篇5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入情景

1.同學們,你們愛聽神話故事嗎?你聽過哪些神話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神話故事(板書:女媧補天)生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自由提問題)

3.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一起走進這個神話故事。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隨文識字。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⑴自由讀文,標出小節。⑵畫出不認識的字,利用的方法,讀準字音。

2.檢查識字情況。利用字卡或電腦出示本課生字,採用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

三、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1.學生自讀課文,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

2.再讀課文,小組內談談對女媧的看法。(老師相機引導女媧的不畏艱難)

3.小組彙報學習討論的結果。

4.指名讀課文,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指導學生帶着對女媧的'欽佩、喜愛再讀全文。

四、指導寫字

出示生字條中田字格中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騰、禍”

1.觀察這兩個字的結構,想一想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漂亮?

2.師範寫,生書空。

3.生在田字格中練寫。

五、總結全文

1.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什麼啟發?

2.課下讀有關的神話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