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教學設計方案合集六篇

來源:文萃谷 2.06W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的內容多是上級對下級或涉及面比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帶“文件頭”形式下發。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合集六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動腦筋説出小兔運大南瓜回家的辦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2、積極參與討論,能把自己想到的辦法説清楚,並能對別人説的辦法進行討論。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個別輔導

揭示話題揭示話題

觀察圖片,思考問題。看第一幅圖

老師引導提問:“小兔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

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的提問:“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南瓜?”

“小兔想把南瓜運到什麼地方去”

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的思考

按照老師的問題逐個思考。對於有些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孩子要適時的引導,讓他把話説完整。

1、小兔媽媽問小白兔什麼問題?

2、假如你就是這隻聰明有機靈的小兔你會想出什麼樣的好辦法讓

學生自己去説一説。

3、全班交流自己想出的好辦法。思考討論

大膽的與全班交流

利用機會培養學生大聲説話的習慣。

討論評議1、哪種運南瓜的辦法最好,引導學生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考慮。

2、在小兔運南瓜中選出一種你覺得最好的畫一幅圖。在老師的引導下,説出理由。

選擇並畫圖。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第一課時

目的:

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頤和園的大和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幾幅畫,你們想看嗎?請你仔細觀察,看看圖上畫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你知道這圖上畫的是哪裏的美麗景色嗎?這是頤和園裏的美景。(板書:頤和園)指導讀音和寫法,請你看老師寫頤字,寫這個字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學習其它生字時,你也應該這樣,想想應該怎樣記着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課,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你想從文中瞭解什麼呢??好,就讓我們一起讀書,討論,弄懂這些問題,看看從哪裏可以看出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二、學習課文,通過讀書,感受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1.請同學們自由讀書,拿着筆,可以邊讀邊標出自然段號,畫出生字詞,你喜歡的詞語,讀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過讀書,你讀懂了什麼?(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2.頤和園的大和美表現在什麼地方呢?請你再次讀書,把作者帶大家遊覽的地方畫出來。(板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3.同學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去細細遊賞吧。你喜歡哪一處景物就來讀那一段,想想你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出頤和園的大和美?你就把這些句子畫出來。

4.你喜歡哪一處景物?為什麼喜歡?你從哪裏讀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發言,讀出句子,説説從哪裏體會出來的,(相機理解詞語意思,換詞體會用詞的準確:滑過,遊過。點明作者使用的説明方法。)你能讀出來嗎?應該怎麼讀?為什麼這麼讀?(指導讀書)

總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讀書,知道了到長廊,萬壽山,昆明湖處處有美景,讓我們感受到頤和園的確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可作者為什麼先寫長廊,再寫萬壽山,最後寫昆明湖呢?他為什麼這麼寫呢?我們下節課來討論。

三、佈置作業:

同學們,頤和園那麼美麗,可還有許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們國家在開拓旅遊產業,旅遊局希望能在電視上做做這方面的廣告,請你們課下幫忙設計個廣告詞,能吸引廣大遊客,説出頤和園的特點。你們願意嗎?好,比比看誰的廣告詞寫的好。

第二課時

目的:

體會中心,學習寫法

體會中心,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介紹景物的方法。

1.同學們,頤和園是個大公園,為什麼作者只帶我們遊覽這些地方呢?(生自由發言,能説出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頤和園的大和美)作者怎樣寫出頤和園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向我們介紹這些景物?你覺得這樣介紹好在哪裏呢?你能當一個小導遊,來帶領大家遊覽頤和園嗎?

3.想開去:和作者一起遊覽了頤和園,你有怎樣的感受呢?用上書中的詞語説説自己的感受。

作業:你能這樣來介紹我們的校園嗎?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讀懂詩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讀懂詩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我也非常喜歡,因為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以來,優美詩作就浩如煙海。據我瞭解,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的古詩了,誰願意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老師聽一聽?(3、4名同學,及時評價)

同學們背的詩真不少,看來都非常善於積累。

二、瞭解詩人及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詩,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板書:李白)對於李白,同學們並不陌生,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李白呢?(指名説)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望天門山》(齊讀)

三、初讀古詩

1.自讀

大家喜歡這首詩嗎?那就趕快自己讀一讀吧,注意讀準字音,待會兒老師檢查,看誰讀得好。

2.檢查讀

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大家注意聽他字音讀準了沒有。

大家覺得他讀得怎麼樣?指名點評

誰還想讀給大家聽?師點評

四、小組合作學習

為了把古詩讀得更好,老師建議大家再來讀古詩。合作理解詩意,再來讀古詩,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出色。(個人自學開始)

現在,小組交流一下你的學習收穫。

五、交流、品讀

同學們交流的非常認真,下面我們就談一談,你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什麼樣的美景呢?

1.天門山

你們知道天門山在哪裏嗎?為什麼叫天門山呢?

(出示天門山圖片)

你們看,這就是天門山,你們覺得天門山怎麼樣?

雄偉險峻的東、西梁山分別矗立在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猶如天然的江上巨門,浩瀚的長江水從中間擠開一條通道,奔騰前行。

2.學習前兩句詩

此時,作者李白看到了這壯觀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兩句詩。

(1)誰來讀一讀前兩句?

(2)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種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衝我擋。

(3)從這兩句我們可以體會出江水怎麼樣?

(洶湧的江水錄像)

你們看,洶湧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氣勢啊!

(4)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

指名讀,生點評優點或缺點

(5)學生練習,再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3.學習後兩句

(1)讀到這裏,我不由得要問:這麼壯美的景色,詩人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呢?你怎麼知道的?

詩人是在船上看到的:兩岸青山------相對出

(2)“相對出“什麼意思?青山為什麼能出來呢?

(船隨着激流前行,詩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門山撲入眼簾,又向後移去,好像是出來迎接自己一樣。感覺不是船在動,而是青山在逐漸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這種感受嗎?(行駛的車輛)

詩人用詞多麼精妙啊,一個“出”字把山給寫活了。

(4)這青山彷彿是要出來迎接自己一樣,詩人的心情怎樣呢?

(高興、激動、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請你讀出詩人的這種心情。指名讀

(5)李白在高大的天門山面前,絲毫沒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雖從遙遠的天邊來,卻有這青山專程相迎,這又是多麼豪邁呀!

讓我們齊讀後兩句。

結:

詩中這麼幾個字,我們卻品味欣賞了這麼久,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詩歌中藏着的美,並從內心產生一種震撼,一種敬畏,這就是詩的魅力。

4.再讀悟情

(1)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再把詩讀一讀,看看詩中都描繪了哪些色彩鮮明的景物?(板書:青山碧水白帆紅日)

同學們都有一雙慧眼,你們看,青的山、綠的水、白白的帆、紅紅的太陽,構成了一幅多麼精美的圖畫呀!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同學們,詩歌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寫景如畫,更在於借景抒情,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呢?

(板書: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3)請同學們帶着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滿腔的愛一起朗誦。

評價:非常有感情,體現出了長江流經天門上時的壯觀景象。

五、欣賞錄像

1.下面就讓我們走近長江,去領略一下它的風采。

(播放《再説長江》的片段)

解説: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在這個世界上已經生活了千千萬萬個春秋了,可她還是這樣年輕,這樣清秀,充滿着青春的活力。

你們看,這兩岸陡壁聳立,直插雲天,浩瀚的長江水只好緊束腰身,使出渾身力氣,從兩山之間擠出一條彎彎的水路,奔騰洶湧,勇往直前。她是那麼百折不撓,鋭不可當。有人説長江像一幅展不盡的山水畫;也有人説長江是一條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長廊;依我看,長江倒更像一部輝煌的交響樂!你們聽,由江流組成的主旋律多麼高亢、多麼雄壯!

2.我聽到了同學們的驚歎,説説你有什麼感受?

3.同學們説得非常好,看到這驚心動魄的江山勝景,我和你們的感受一樣,難怪當年的李白看到後詩興大發,寫下這如此不同凡響的《望天門山》,連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稱讚這首詩:“詞調高華,言盡意不盡。”

六、背誦

1.同學們,這麼好的一首詩,你們想不想背下來?試試看

誰願意上前面背給大家聽?(配樂)

2.你們都能背下來嗎?

請同學們站起來,面向聽課的老師,讓我們用激情的朗誦把詩中的情傳送給在座的每一位老師。

同學們朗誦的非常精彩,讓我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七、總結拓展

李白一生熱愛大自然,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寫下了大量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你們想一想,我們曾學過李白的哪一首詩也是抒發了這種感情?(《望廬山瀑布》)同學們記得可真清楚。

這首詩通過描繪廬山瀑布的壯美景象,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江山真是美如畫,歷代詩人都為之陶醉,並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種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不僅李白寫過,其他詩人也有很多,請你們回去後繼續蒐集背誦,我們開一個“讚美祖國誦詩會”!

板書:

望天門山

青山碧水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白帆紅日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讀準字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閲讀,瞭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説説這樣推想的依據。

4、抓住主要內容,簡要複述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於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蒐集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有關化石的資料,誰先給大家介紹?

(指名學生上台解説並組織其他同學介紹、展示自制的化石圖片或有關的資料等。)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課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書課題:黃河象)

(二)學習第一段

1、看着這具大象的骨架樣子(板書:骨架樣子)

你覺得它有什麼特點?(高大、完整。師板書。)課文在第幾段描繪,請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再看圖片)看着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麼想了解的?

5、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麼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6、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學習最後兩個自然段

1、檢查: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

2、此段告訴了我們什麼?

(相機板書: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樣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麼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4、待學生找到後,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5、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麼中間部分介紹了什麼呢?

6、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板書:假想來歷。

(四)學習第27自然段

1、師問:什麼是假想?

生答:假設、想象。

2、師:對於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麼,科學家是根據什麼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5、根據讀書要求讀課文: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文。

(2)對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你想問什麼?請準備好,在小組內交流。

6、小組合作,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裏的情景。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説説文中所説的黃河象是什麼樣的。

二、複述課文。

1、提示:(1)按課文的敍述順序。

(2)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黃河象喝水失足變成化石發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複述內容。

3、你認為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裏?(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麼樣?

5、自由感情朗讀。

三、拓展延伸,陶冶學生情操

1、剛才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真為大家高興。你們知道大象的生活習性嗎?

2、生自由談。並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3、今天,我們今天認識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肅發現的,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老師收集的關於甘肅地貌的資料。(出示甘肅地貌)

4、待學生看完後,師問:看了以上資料,你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引導學生談到環保的話題)

四、回顧課文,鞏固練習

對於課文的寫作順序,你有不同的見解嗎?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敍述這篇課文嗎?(只要學生的見解合理,都應該予以肯定。)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説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藴含着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乾渴 腳踩石頭

陷進

化石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把説理、舉例、設喻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説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點掌握實詞表中“上”、“法”等10個實詞和“而”、“所以”等虛詞的`用法。

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懂得人的認識也應隨着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道理。

教學設想

一、充分利用課前預習,使學生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二、在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學目的,設計相關討論題,注意激發學生的爭論熱情,以啟迪學生的思維。

三、“法”字在文中出現了28次之多,詞性和詞義隨文意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應作為實詞中的難點處理。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解題:檢查預習情況;疏通難句。

教學過程

 一、講評《夢溪筆談》作業,強調認真預習、積極思考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題(作品介紹)

1.指名朗讀課文註釋①和“預習提示”第二段。

2.教師補充講解:從課文註釋及“預習提示”的説明,我們可知,《呂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呂不韋集合其門客集體編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學説的論著彙編。全書由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組成,共26卷,約20萬字。當時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漸告結束,思想界也需要總結百家爭鳴的成果。《呂氏春秋》便是適應這一時代需要,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而產生的。

《呂氏春秋》作為諸子散文,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各篇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後舉例説理,設喻為證,最後回覆到原來的立論,首尾呼應,條理分明,語言簡練,富於形象,有較強的説服力。這是我們學習課文時應細加品味的。

 三、檢查預習情況

1.通假字

“脟”通“臠” 釋義:切成塊狀的肉。

“益”通“溢” 釋義:漲水。

“有”通“又” 釋義:用於連接整數和零數。

“虧”通“詭” 釋義:差異,不適應。

“契”通“鍥” 釋義:刻。

2.指名口述三則故事。(故事內容見課文3、5、6段)要求講述之後,口譯作者議論的句子。(請三位同學分別講述,教師補正。)

四、詞句講解:

1.第1、2段中,“法”出現15次之多,其義項有:A動詞,取法,沿用;B名詞,法令、制度;C動詞,照舊沿用。

將兩節中15個“法”字標上序號,答案由學生選擇,教師明確: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師講解“所以”等詞句

“所以”是由代詞“所”和介詞“以”組成。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以”後面的詞、詞組(短語)、句子看作介詞賓語,那麼,其結構就是“代詞‘所’+介賓詞組(短語)”,介詞“以”可以表示原因、憑藉、目的、方式等內容。譯為現代漢語,可以理解為:“……的原因(緣故、根據、憑藉、方法等)”;“用來……的”等等。

“雖……猶若……”為轉折複句,意為“即使……也還是……”。

“……者……也”判斷句式。

五、請三名同學口譯1、2、4段,師生共同補正。

 六、討論“預習思考題”④,引起學生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爭辯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

在學生充分討論、爭辯的基礎上,教師談自己的觀點:

關於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同學們談了各自的觀點,擺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裏,我不強求統一,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説理、設喻、舉例,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這一論點。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七、集體朗讀1─4段。

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

2.思考:全文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結合“思考和練習”一、二考慮。

3.熟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檢查上一課作業;賞析寫作特色;總結並佈置作業。

教學過程

一、檢查訂正“思考和練習”三、四。

 二、討論課文的論證結構。

1.提問:請大家先畫出文中表明“論點”的語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論證這些論點的?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可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推選代表發言)

教師歸納:

本文提出的“論點”共三個:論點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為論證這一論點,作者擺出了兩點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年代久遠,“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幾經增刪,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論點二,應“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對此,作者的理由雄辯有力:“先王之所以為法”為什麼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因而“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舉了“審堂下之陰”、“見瓶水之冰”、“嘗一脟肉”這三件生活常事為喻,説明“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今人之法,應該“法其所以為法”。也就是説,先王制訂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為當時人着想的;當今制訂法令制度的人,應效法先王的做法,從當今人出發,為當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應“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論述的基礎上,又從反面講述了“荊人襲宋”(“循表夜涉”)的故事,進一步説明,辦任何事情,特別是制訂國家法令制度,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隨着情況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措施。

論點三,“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作者先從反面説明死守成法不變則悖,而“悖亂不可以持國”,點出“適時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為進一步論證這一論點,作者以“良醫”“良劍”“良馬”為喻,説明法令制度必須隨着“世易時移”而改變;又以“刻舟求劍”為例,諷喻不顧條件變化而機械法古之人;最後以“引嬰投江”為證,嘲諷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

(以上三個論點的分析,也可分而論之。)

關於論證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

2.提問:從以上討論分析中,斷定哪一個論點為本文的中心論點貼切些呢?

學生討論,兩種意見各執一端。

教師概括:我個人看法,還是“論點三”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貼切些(不同的意見允許存在)。“論點三”是在“論點一、二”論述的基礎上推論出來的。這是文章的基本觀點,也是文章的中心論點。

 三、寫作特色賞析:

1.指名學生朗讀“預習提示”第三段。

2.提問:請説出課文中有關説理、舉例、設喻的段落,並談談這三者較完美地結合的好處?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説理,兼有設喻、舉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設喻、舉例。這三者很好地結合,使文章的論據充足有力,深刻透徹。特別是文中的精譬設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強了文章的説服力量。這種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習 的。

四、教師總結:

本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寓含着這樣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應隨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更新。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的時代,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今天,這種思想,對於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加快四化建設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五、集體朗讀課文,要求流利、準確.有節奏,有感情。

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和練習”五

2.補充練習

(1)填空:

①《察今》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當今的實際情況)。

②闡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課文中的原句是:

A(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

B(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

③全文論述的主旨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了説明這一點,文章列舉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劍)、(引嬰投江)等三個故事,還運用了(良醫)、(良劍)、(良馬)等三個比喻。

④《呂氏春秋》亦稱《呂覽》,該書成於(秦統一天下之前或戰國末)。全書共26卷,分為(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

(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説明其用法和意義,並簡述活用的理由。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案:前一個“法”,名詞用如動詞,效法、取法。名詞“法”受否定副詞“不”的修飾並帶賓語“先王之法”,故活用為動詞。)

②為其不可得而法。

(“法”,名詞用如動詞,效法、取法。因為連詞“而”的後面一般不能連接名詞,而是連接動詞或動詞短語,故活用為動詞。)

③猶若不可法。

(“法”,名詞用如動詞,效法、取法。因為名詞“法”受助動詞“可”的修飾,故活用為動詞。)

④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

(“貴”,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貴。因為後面帶了賓語“以近知遠”,不起修飾作用,故活用為動詞。)

⑤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詞用如動詞,設立標誌。名詞“表”帶省略了介詞“於”的補語“澭水”,並作“人”的謂語,故活用為動詞。)

⑥軍驚而壞都舍。

(“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壞,崩塌。形容詞是表示事物性質或狀態的詞,本來不帶賓語。這裏“壞”後面帶了賓語“都舍”,使賓語“都舍”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故活用為動詞。)

(3)預習《訓儉示康》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 、設計理念

課堂氣氛對於教學質量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創設和諧、愉悦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注意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全面統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情感過程,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教師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學生,激起求知慾與主動性,從情感上扣擊學生的心絃,達到以情動情。使學生進入情景,體會語言的美,感受作者的情。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得文、情與景相融。

二、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按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觀察景物的方法;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重點:讓學生感受第一場雪的美麗壯觀的景象。

四、難點:讓學生學習動靜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

五、教學準備:錄音、光碟。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學們,有位朋友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的身邊,想知道她是誰嗎?聽完這首歌曲你們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雪花》)。

你們知道這位朋友是誰了嗎?(雪)你們喜歡她嗎?(喜歡)

昨天咱們這也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讓我們感受到了冬的腳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1課《第一場雪》。(板書課題:21*第一場雪)[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向我們描述的是什麼地方的第一場雪?下面同學們就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給學生閲讀的自由]

2、指名回答。

(三)、品讀課文

1、讀了課文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2、把你認為寫的美的語句畫出來,然後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注重學生的感受和情感體驗]

3、指名回答,並相機板書。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朗讀時教師適當地作一下指導]

4、這些語句寫的這麼美,課後同學們可以把它們背誦下來。[積累語言]

(四)、課文延伸

1、雪為我們帶來了歡樂,為冬天帶來了色彩,下雪還能帶來哪些好處呢?

2、理解“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這句話。

3、你們還知道那些諺語和俗語?

4、課下同學們可以去搜集一些諺語和俗語。[提高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和本文對話

我們的雪花朋友真是太美了,你們想對她説些什麼呢?[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能力]

(六)、口頭習作練習

作者把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寫的是如此的美麗壯觀,誰能為大家描述一下我們昨天下的第一場雪呢?[做到讀、説、寫結合]

(七)、最後讓我們隨着音樂來欣賞塞北的雪。(播放光碟《我愛你,塞北的雪》) [做到文、情、景相融]

(八)、總結:

課後,同學們以《雪》為題,寫一篇習作,來表達你對雪的喜愛之情。希望同學們在雪的陪伴下,度過一個快樂的冬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