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案示例

來源:文萃谷 2.56W

教案示例1

教師教案示例

《讚美》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瞭解該詩中運用的反覆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説:文學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着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簡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爆發以後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雲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引導初讀

作者在詩中寫了什麼?(他夢到了什麼?)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閲讀第一小節

1、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着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閲讀第一小節,你認為在這一節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明確:作者描繪了乾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鬱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説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羣、乾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湧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結:這一小節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讚美”的基調。

五、閲讀第二小

第二小節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閲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裏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進死亡裏”,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閲讀第三小節

這個農夫走了以後怎樣呢?閲讀第三小節,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後,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着飢餓的煎熬,他的家鄉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説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麼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後的悲哀。

七、閲讀第四小節

1、閲讀第四小節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麼?

提示:注意作者反覆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麼感受?

提示:閲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後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裏,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鬱,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課堂總結

這首詩運用了反覆的手法,構成了詩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讚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作業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點評

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閲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閲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裏呈現給大家。

教案示例2

《再別康橋》《死水》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反覆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

通過學習,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難點 :《死水》意象的象徵意義。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主題曲《飛的理由》,並展示徐志摩的圖像。

伴着這熟悉的樂曲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他曾經悄悄地來了,又輕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再別康橋》。今天,就讓這樂聲伴隨我們,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 解題:

放映有關康橋的錄像或幻燈片,教師或學生(事先佈置給學生檢索有關資料)結合畫面解説徐志摩與康橋的關係及相關背景。

三 配樂朗誦

樂曲:《人間四月天》主題曲

聽讀要求:注意體味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四、學生吟誦、品味、欣賞

多種形式的誦讀、小組互動式

(1)明確本首詩的意象,詩人避開了一般離別時的告別對象,選擇了“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從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個人以清新飄逸之感。詩人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成分。獨具特色的象選擇,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別母校的感情在詩中字裏行間的體現。

(3)體會這首詩如何體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 ① 押韻(請學生在詩終畫出韻腳); ②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③ 迴環復沓,開頭和結尾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繪畫美主要表現在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輝斑斕”等有色彩的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解決疑難。

各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彙報,教師適時提出巡視中發現的疑難點,提出討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以聞一多對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的主張過渡,引入對《死水》的學習。

先從“三美”入手體會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詩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徵意義。

板書設計 :

  教案點評:

本教案引導學生在反覆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通過品味欣賞,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該教案設計體現了重視學生的閲讀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動

(1)學生自願結組,對徐志摩的詩歌和聞一多的詩歌進行比較,看兩者的異和同。

(2)學生可就本課書中自己喜歡的一位詩人進行研究,建議切入點小。

(3)可以召開現代詩歌朗誦會或現代詩歌賞析會,材料來源於課本、讀本或其他詩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現代詩,寫一篇評析鑑賞筆記,挑選有見地的班上交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