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兩首教案模板(通用5篇)

來源:文萃谷 1.17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兩首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兩首教案模板(通用5篇)

《詩經》兩首教案 篇1

從容説課

《關雎》和《蒹葭》選自《詩經》。《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寫一位戀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蒼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復,神魂顛倒,心焦地尋求他思念的戀人。兩首同為愛情詩,都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樸、真摯、健康的。採用了重章覆疊句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文字雖然簡單,但給予人們的症狀感卻豐富,豐富到“我們只覺得讀了百遍還不厭”(《中國詩史》)。

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瞭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採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鑑賞和文化積澱上都有所收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説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説:“《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裏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筆(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範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 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長和短水邊荇萊,

採荇人左採右採。

水荇萊長短不齊, 好姑娘苗苗條條,

採荇菜左右東西。 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裏。 水荇萊長長短短,

採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 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麼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鑑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夥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嚮往着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願: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採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

板書: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説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説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複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於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於記憶。當然也就最樂於為人們所採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説:“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敍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衞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為它是“興”,因為先説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説,確也起着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佈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註釋,串解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全詩,整體感知;美讀全詩,重在鑑賞;比讀全詩,問題探究;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後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多媒體顯示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有未讀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濛,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痴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着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悽迷之景,惆帳之情。

4.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投影顯示:

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躋 坻 浚

選兩個同學注音。

明確: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多媒體顯示: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變成霜。 越走越高道兒難。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兒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逆着直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一片蘆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陽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蘆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兒不曾幹。 曲曲彎彎道兒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灘。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三、美讀全詩,重在鑑賞

1.教師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學生暢所欲言。

生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生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悽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為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生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

教師總結: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藴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明確: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具體賞析詩歌的美。

教師把全班分為六個組,每兩組負擔一個方面的鑑賞任務。圍繞“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個組為主。另一個組補充、評價。

成果展示:

1.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敍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餘音繞樑。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2.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緻烘托出來。

3.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敍心情,而是採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瀆。正如《人間詞話》所説:“《詩·蒹》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四、比讀全詩,問題探究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手法相同嗎?

明確:《關雎》一詩重在“敍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五、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淨。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遊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痴情的少年千迴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淨淨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六、佈置作業

1.《蒹葭》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蒐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

2.背誦這兩首詩,併為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

《詩經》兩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初步瞭解賦比興的手法。

3、瞭解朗讀四言詩的節奏,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

3、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德育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過《詩經》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瞭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及賦比興的手法,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

2、點撥、討論

3、欣賞

教具準備

ppt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關雎》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品讀欣賞,把握詩意。瞭解賦比興的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中曾記載,孔子教育他的兒子孔鯉,説:“不學詩,無以言。”這裏所説的詩是指《詩經》。意思是説,不學《詩經》,(在生活交往中)就不會説話。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朗讀錄音,注意正音。

關關雎鳩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參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關於《詩經》的誦讀。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普遍採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對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第一章以舒緩的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由雎鳩鳥立在水中沙洲上鳴叫起興,引出“淑女是君子喜愛的配偶”的聯想。

第二章朗讀時可以讀的平緩些。詩歌以眼前景物、時左時右採摘荇菜的動作,引出君子對淑女鍥而不捨的追求。

第三章要讀出單相思的難耐,注意延長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這一章描寫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態,表現他的痴情、執着。“求”這個字是全篇的中心,寫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

第四、第五章寫夢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這兩章描寫君子在想象中與淑女相會的情景。以採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興,設想這位女子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就興奮地彈琴奏瑟、敲鐘擊鼓來親近她,使她快樂。

3.教師範讀課文,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注意下面詞語的含義:

雎鳩:雎鳩在傳説中是一種情意十分專一的水鳥,雌雄長伴,從一而終。其一或死,另一就憂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黃河 (現指一般的河流,詞義擴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體態苗條,性格柔順,文靜美好的樣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流、採、芼:流:撈取 ;採:擇取;芼:挑選

寤寐求之:寤:醒時;寐:睡時。時時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鳴象徵夫妻幸福生活。彈琴鼓瑟表示親近。友:名詞作動詞,親近。

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5、自主學習 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註釋邊讀邊理解,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試譯讀全詩。

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雎鳩鳥關關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對象。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採荇人左右尋找。

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願望難實現,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長長相思不斷,我翻來覆去難成眠。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採荇人左挑右選。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我彈着琴瑟來親近你。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採荇人左右拔取。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鐘鼓使你快樂。

6、詩歌的大意:

寫詩人看到沙洲上一對雎鳩鳥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而引起他無限遐思,想到那美麗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採荇菜姑娘優美的勞動身姿,讓詩人日思夜想;詩人追求失敗後長夜難眠、思緒萬千;詩人幻想能與心愛的姑娘歡聚;詩人幻想能與美麗善良的姑娘成親。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戀歌,描繪他對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對美滿婚姻的渴望。

7、學生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一)分析討論,把握詩意

1、這首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樣的變化?請結合註釋邊讀邊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幾個?能做幾個採摘的動作嗎?這些動作用現代漢語怎麼説?

4、作為愛情詩,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請找出相關語句,具體分析。

(二)把握形象 體會語言

1、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誰?有哪些具體的形象或事物呢?(細讀詩歌,想象畫面。)

2、這位君子的心情怎麼樣?想想看,這位女孩,值得他這樣嗎?

3、君子最終如願以償了嗎?説出理由。

4、大家喜歡這首詩嗎?請説出理由。

喜歡。

語言精練。

重複的句子讀起來有韻律感。

很押韻。如“洲”和“逑”後面一連用了四個“之”。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重章疊句: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複出現的,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這種手法有利於反覆吟唱,以充分表達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四、結合詩句,探究手法

本詩寫君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詩歌的開頭為何要寫“雎鳩”?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

提示:

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興”。比,以此物比彼物,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興”字的本義是“起”。起興,就是觸景生情,因事寄興。

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鳥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雎鳩鳥鳴叫,既象徵男女之間的喜愛之情,又給詩歌染上了一層濃濃的歡樂氣氛。

“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是有共通點的。如上例,雎鳩鳥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

請從文中再找一例,並分析其共通點。(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採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賦”和“比”都是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詩經》大量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五、試背全詩。

六、課堂小結:

《關雎》這首詩描寫一位君子愛上一位採荇菜的美麗姑娘,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美好的願望寄託在內心的敬羨與想像之中,這也許就是“單相思”。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敗了,但你有沒有發現,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是積極健康的,是令人感動的。你看,雖然為想那位河邊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但他能嚴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他覺得只有用自己的才華和品德才能贏得姑娘的芳心,於是他採用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文明之舉去努力打動、吸引姑娘,這位小夥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難怪古人把“用詩歌來教育感化人”稱之為“詩教”,它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温柔敦厚。

這首詩很短又很完整,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作為一首愛情詩,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確有一定見地。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關雎》,並寫一段賞析文字。

2、課下思考: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

板書:

所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願: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詩經》兩首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2.學習詩中的融情於景、比興及重章疊唱的手法並體味其產生的藝術效果。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分析《氓》詩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詩中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

3.揣摩《采薇》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體會徵人久戍思歸到歸時痛定思痛的情感經歷。

三、書目推薦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作為最古老的中國文學源頭,它是一部越讀越覺美妙的經典。為什麼斑駁的歲月未使它綻放的意象生出銅綠,無涯的空間更未令它包含的豐富信息在傳遞中蒙受損失?請同學們去讀讀作家安意如的《思無邪》,她説“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或者去看看鮑鵬山的《第三隻眼看〈詩經〉》,學會怎樣用別樣的閲讀方法解讀《詩經》。同學們,讓我們穿越《詩經》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也讓美麗錯落的詩行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學

(一)導入

請學生背誦毛澤東《沁園春·雪》。

思考:“稍遜風騷”何意?“風騷”何意?為什麼特別點“風騷”?

明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介紹《詩經》知識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的源頭,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騷客。下面請一學習小組介紹《詩經》這部偉大的作品。請大家完成《學案》中文學常識題。

播放朗讀音頻,要求學生完成《學案》字詞注音任務。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注意四言詩的節奏韻律。(二二節拍)

整體感知,結合註釋疏通大意。(小組討論解疑)

自讀文本,思考:

①《氓》側重敍事,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從詩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對於往事是一種什麼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這首詩寫了一名女子追憶她與“氓”從戀愛、結婚到婚變的全過程。故事從“氓”來向她求婚寫起,女子雖然對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滿意,但還是答應了他;接下來寫了兩人的戀愛生活,着重表現了女子對“氓”的痴情;兩人很順利地結了婚;婚後的生活貧困、辛苦,女子毫無怨言地操勞着家務;時光流逝,隨着生活的好轉,“氓”的脾氣卻變得粗暴起來,他的行為也荒唐起來,對女子始亂終棄並且沒有回頭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傷心難過。但是,對於這種狀況她不會無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舊情,無情無義,那就算了吧!彼此決絕了斷吧!

明確:第一至二章:戀愛——熱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變——怨恨?沉痛

第六章:決絕——清醒?剛烈?堅強

②《采薇》側重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表現了他對戍守邊防的態度是怎樣的?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明確: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邊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歸聘”等詩句可以看出。他強烈地思念家鄉,無時無刻不在盼望着能儘快回家,內心裏充滿着憂傷。前三章的許多詩句都表現了這種感情,如“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最後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由於意識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啟居”,因此,他對玁狁滿懷怨恨,在對玁狁的戰鬥中充滿同仇敵愾之情,對於自己的陣營也有一種自豪感。這種感情在第四、五章裏有所表現,如“四牡業業”“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魚服”,盡情讚歎已軍的裝備精良,氣勢雄壯。

(六)品析藝術手法

1.《氓》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結合感興趣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要點:

①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敍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後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後,“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前後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後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

於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在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得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她悔恨多於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②《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面六句勸説“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藴,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顏由嬌美潤澤到憔悴衰老的變化;桑葉是農村常見的樹木,用桑葉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勞動婦女的身份,同時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勞。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2.《采薇》前三章與我們國中學過的《關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結合詩句,説説這種手法有什麼特點。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重章疊句:“章,音樂名稱。‘樂竟為一章’,即樂曲奏一遍為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詩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作重章疊句。”使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發的情感在迴旋中有遞進,一是突出了主題。這首詩的前三節在章法上就是採用重章疊句。反覆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的心情。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流逝,時序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音節和結構上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效果,再加上疊音詞,一唱三歎,音節和諧,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五、課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點撥】

此問題涉及到同學們把握文學形象的能力。探究時,可從三方面入手:①從敍事角度入手;②從塑造的人物性格層面入手;③從《詩經》“六義”中的賦、比、興等手法入手。

【明確】

(1)在敍事中呈現性格。本詩情節完整,層次分明:第一節寫訂婚,第二節寫結婚,第三節寫所得教訓,第四節寫被遺棄,第五節寫受虐待,第六節寫與男子決絕。全詩大體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採取概括敍述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的手法,融敍事、抒情、議論於一體,這對後世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2)在摹寫人物性格層面完善形象。戀愛時,女主人公熱情、温柔,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時則是心急主動地追求。結婚後,經過婚姻生活的考驗,女子更是勤勞,任勞任怨;而男子則好逸惡勞,不念舊情。婚變後,女子一反常態,決然分手,表現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敢,也更顯示了男子背信棄義、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豐滿。

(3)從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別是賦比興手法的應用。如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深意濃;以桑葉枯黃隕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狀,也指男子變心感情枯竭。由桑葉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敍述,這是“興”。整體看又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對比手法在《氓》中的運用。

【思路點撥】

此問題涉及到詩歌鑑賞中表現手法的運用,探究時,同學們可立足於人物的“行為”“情態”“品質”等方面,進行分類比較。

【明確】

(1)從文化視角體會風土人情,進行今昔對比,體會人物的特點。如“抱布貿絲”原始的物物交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範圍的狹窄,尤其在愛情方面,少了寬泛的選擇範圍,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劇。她:温柔體貼,情意綿綿,嫁為人婦,任勞任怨,遭受暴虐,失望決絕。他:喜請良媒,娶她為婦,感情變換,虐待其妻。

(2)在敍事中運用對比,在故事發展中呈現對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後的對比:婚前,“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這表明“我”作為一個純真、熱情的少女,對愛情和幸福充滿了渴望。婚後,“於差女兮,無與士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作為人妻,卻遭遺棄,既後悔又傷心。當初的渴望變成了失望,對比強烈。也有“氓”婚前與婚後的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對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婚後,“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心願已經實現了,就對妻子暴虐起來。婚前婚後,判若兩人。也有“我”與“氓’’對愛情態度的對比:“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對愛情態度專一,男子對愛情卻懷二心。這些對比,形象生動,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楊柳”。

【思路點撥】

探究時同學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本詩借“采薇”而抒發戍邊士卒征戰辛苦、思鄉哀怨之情的具體語境;二是折柳習俗所藴含的情感。

【明確】

首先,《采薇》抒發士卒遠戍的勞苦和哀怨之情,而詩中“楊柳”則成為“折柳贈別”與“折柳思遠”的文化元素的濫觴。因“柳”與“留”諧音,漢人“折柳贈別”,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捨,不忍相別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欣欣向榮之感。因而“折柳贈別”又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

其次,柳樹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疊字的例子比較多,這樣反覆吟詠,構成了迴環往復的音律,給人纏綿悱惻的美學效果。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對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學會了一些鑑賞古代詩歌的方法。一起領略了《詩經》中的愛情詩、徵役詩的無限韻味。當代作家王安憶説:“《詩經》本身就是一條河流,一條文字的河。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永遠生活在《詩經》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課後我們大家更應該多讀一些《詩經》中的作品加深理解進而加強自身的文學修養。

七、教後反思

【知識鏈接】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屬於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十五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課文所選的三首詩作均出自“風”;“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

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敍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詩經》兩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在反覆閲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內容。

2.利用《詩經》重章疊句的特點,理解詩歌意思;把握詩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標:

1.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理解主人公複雜的心情。

2.通過學習能夠熟練的背誦詩歌;

(三)情感目標:

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戍卒家園之思與保家衞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

【教學重難點】

1.藉助註釋和點撥,利用《詩經》重章疊句的特點,理解詩歌意思;把握詩歌的思想主旨。

2.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理解主人公複雜的心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導入。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

1.找出你認為不懂讀的字,註上拼音,弄懂含義。

歲亦莫(mù)止獫狁(xiǎnyǔn)之故載(zài)飢載渴象弭(mǐ)魚服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來(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上面的詞語。

3.齊讀詩歌,注意節奏。

4.讀罷全詩,你認為直接表現鄉愁的是那些章節?這裏運用了什麼手法?

重章疊唱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歎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重複的三章內容,我們以第一章為示例,自主把握後兩章內容。

三、研讀課文,把握思想內容。

(一)研讀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內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説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閒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2.根據第二第三章內容填空,並討論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説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達感情的詩句,領會主人公情感的變化,思考詩歌是怎樣表現這種變化的。

比興手法,以薇菜的生長來表現時光流逝

戍期漫長

思鄉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詩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痛苦: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生活是這樣的艱苦,戰事是這樣的頻繁,連年奔波,歸期未定,鄉音阻隔,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燒痛在煎熬着戍邊的士兵。在這種情況下戍卒的士氣如何?陣容又如何呢?

(二)研讀第四和第五章

1.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兩章,其他同學找出描寫軍隊陣容的句子。

有兩處: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2.從這些描寫,可以看出我軍陣容如何,士氣如何?

戰馬之強壯,軍械的精良,聲勢之壯,軍容之盛。

3.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備的?

君子之車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車的馬兒,高大強壯,可見餵養得好,不言而喻,它們的主人吃喝更不會差;而士兵卻靠着採集薇菜勉強果腹,個個面帶菜色,骨立形銷。將帥鮮衣怒馬,神氣活現;而士兵們則整日跟在車後跋涉,滿臉塵土,衣衫殘破。

4.這樣的對比説明了什麼?

不但寫出了軍士軍威及軍械精良,還揭露出軍營中的苦樂不均的現象。

5.士兵是怎樣面對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豈敢定居?豈不日戒?

兩個反問寫出了他們的南北轉戰,不敢安居;他們的時刻警戒,不敢鬆懈,他們的枕戈待旦,勇猛殺敵。

6.再讀一讀這兩章,再次體會戰士複雜的感情。讀完後請談一談。

歸納:保家衞國的豪邁;苦樂不均的怨恨;輾轉奔波的勞苦;有家難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堅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終於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裏看到的是不是這樣呢?為什麼?

(三)研讀第六章

1.找出詩中描寫戰士歸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見戍卒歸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麼?

昔年去鄉時,春日柳絲舞,離別情依依

今朝回家時,冬季雪花飛,飢寒路漫漫

離開原本應該傷心,卻用美景來反襯。回來也應有喜悦,卻用哀景來表現。這就是以樂寫哀以哀寫樂,這裏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來表現。

四、課堂小結

讀罷全詩,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歎息。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帶給人們的回憶是痛苦的。從古到今,人們對戰爭的態度都是厭惡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熱愛和平,並且會盡力去維護和平的。

五、練習與作業

1.根據對詩歌的理解,結合詩歌結構分析,背誦這首詩。

1-3章:抗擊外族思歸仇敵重章疊句

比興手法

久不得歸

4-5章:艱難征途艱辛思歸細節描寫

比興手法

戰事不息

第6章:戰後存者淒涼悲苦情景交融

對比反襯

踏上歸途

(板書設計)

2.蒐集《詩經》佳句,抄寫在週記本里。

例如: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2)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詩經》兩首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瞭解作品所運用的反覆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覆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於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學習《關雎》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

2、學生看註釋,藉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首章從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採荇起興,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遊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

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4、主題歸納: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三、學習《蒹葭》

1、老師範讀,學生跟讀,然後自讀。

2、學生看註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⑴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後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⑵虛實相間,富於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悽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⑶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詠三歎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複“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並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悽迷的興味。

⑷《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淒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於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⑸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

⑹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

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如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

四、小結

五、佈置作業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開始,我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紮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後讓學生自由質疑,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閲讀興趣。

寫字教學環節,讓學生自主寫字,注重提高學的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本節課的背誦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採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