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根本原因的分析二法

來源:文萃谷 2.1W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分析法

歷史根本原因的分析二法

【原理闡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決定生產關係的建立、規模、發展、性質和變革,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歸根到底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發展的要求;但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又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即表現為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表現為生產關係超越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案例演示】1、形成原始社會“天下為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們過着集體生活,共同勞動、消費

B、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

C、沒有階級差別

D、人產按血緣關係組成氏族公社

評點: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極其低下,沒有剩餘產品,因而沒有私有財產,也沒有階級,人們之間是共同生產,共同消費,是平等、互助、合作的關係。答案應選B。

2、戰國七雄不斷進行戰爭,而經濟卻得到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

B、各諸候國為爭霸需要而注重生產

C、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D、農民的地位比奴隸的高

評點:通常,戰爭會給社會生產帶來巨大的破壞作用,而在戰國的長期混戰中,經濟卻得到發展,主要是因為戰國時期新的生產關係--封建的生產關係得以逐步的確立,生產關係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是人們一切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決定着其他方面的社會關係。因而此“根本原因”就只有A項。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分析法

【原理闡析】經濟基礎指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生產關係的所有制形式,生產中人的地位和關係以及分配形式等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和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其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更,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其反作用的性質,取決於它所服務的或所破壞的經濟基礎的情況:當它所服務和維護的是先進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而所破壞的'是落後的、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它就以社會發展起着促進的作用;反之,它就對社會發展起着阻礙作用。

【案例演示】1.中國曆代封建統治者都提倡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B、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並維護社會安定

C、適應自然經濟的需要,鞏固封建統治

D、重視農業生產,發展國力

點評:農業是封建統治根本基石--自然經濟的主要部分,在農業社會的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的穩定、發展與否直接關係統治的是否穩定。“重農抑商”政策作為上層建築,它的實施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自然經濟。同時根據一定階級總是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原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其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必然是要維護封建統治。故應選C。

2.唐宋兩代,民族的問題呈現出不同現象和特點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強化與否

B、封建國家的盛衰

C、民族的優劣

D、民族政策的正確與否

評點:唐朝由於國力強盛,使之可通過冊封、和親、戰爭、設立管理機構等方式,使周邊少數民族臣服或與其保持親密關係。宋代因國力相對較為弱小,對周邊民族地區的控制力減弱,因而此時民族政權在周邊紛紛建立,甚至出現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直接威脅到宋統治安全。民族關係屬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答案為B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