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熱與歷史知識普及的思考分析的論文

來源:文萃谷 1.33W

隨着越來越多的歷史類題材影視劇的熱播和通俗歷史讀物的緊俏銷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論“歷史”,儘管歷史只是他們從這些媒介中瞭解到的鳳毛麟角,但是已經足夠成為他們茶前飯後的談資。“歷史熱”也隨着媒體的報道成為一個公共話題。縱觀近些年“歷史熱”現象的表現,其主要是藉助於影視、書籍、網絡等媒體進行傳播。三者相比,網絡與影視更顯得具有數字信息時代的特徵:快捷、覆蓋面廣、信息量大等。例如廣受大眾好評的《雍正土朝》《武則天》以及好評如潮的《百家講壇》……所有這些猶如一枚枚的深水炸彈,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它們的出現給向來以“端莊”“嚴肅”自居的歷史老者一個重換新顏的機會。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將這一現象同歷史知識普及問題結合在一起思考一下。

歷史熱與歷史知識普及的思考分析的論文

  一、歷史熱出現的原因

歷史熱的出現反映了大眾文化需求的變化,這種現象的出現從根本上講是大眾心理的需求的變化,更多的是表現在傳統的歷史情懷,以及獲取信息的選擇方式上。

(一)受眾“歷史癖”的心理的需求推動市場發展

在一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受訪者大都表示對歷史非常感興趣,人們的興趣激發了市場,同時人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導着歷史文化產品的發展方向。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以現代傳媒為平台的歷史作品有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和空問。根據我們從其他資料瞭解到的信息,也説明了“歷史熱”的存在絕不是一個偶然。

從暢銷圖書排行榜我們發現,歷史讀物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類別,其中歷史人物傳記更是佔據了很大的份額。近年來的一股通俗歷史讀物熱,為什麼會出現?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人重視歷史。這是傳統,或者説,中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人們向來都比較喜歡“談古論今”,一些過去的事件、人物都以它們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後人,激發後人的好奇和嚮往。人們往往也會對了解眾多歷史典故的人表現出格外的尊重。

(一)“快餐文化”被普遍接受

閲讀方面精讀或是泛讀的選擇上,人們往往會選擇後者。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裏我們必須有效的篩選並獲取信息,但是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面對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沒有時問”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眾人不願仔細讀書的藉口。眾多歷史快餐文化也因此走俏,歷史影視作品以及一些歷史欄目和網絡小説深受人們喜愛,這種方式在社會上一度引起強烈的反響,譬如曾風靡一時的“甄娟體”表達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我們也從這部影視劇看到了現代傳媒強大的影響力,一部優秀的歷史科普作品遠比一部歷史鉅著的社會影響力要大,更好的普及歷史知識向來都是眾多歷史學者的不懈追求,吳晗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呼叮“把知識普及給人民”,他還身體力行地同其他老先生編寫過眾多的歷史科普小冊子,在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好評。我們又怎能夠摒棄這個傳遞文化、傳播知識的機會呢?

  二、在“歷史熱”背景下對歷史知識普及的思考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歷史熱的出現是因為歷史受到了市場的歡迎。有需求就會有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市場的需求,而文化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正是多種多樣的需求成為通俗歷史存在的理由和發展動力,這種需求也恰恰説明了歷史學的社會價值和意義這也深刻體現了歷史在弘揚民族精神,培育愛國情感的重要作用。“歷史知識,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增長智慧,培養歷史感、時代感、民族感,提高對祖國前途和人類前途的認識及信心的重要武器,把歷史知識交給更多的人,是歷史工作者光榮的職責。”因此,我們應當肩負起傳播歷史知識的責任。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而言,歷史的意義還在於能夠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而“歷史熱”的出現則進一步擴大了這一影響。“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那是對當時人們的一種道德約束,同時對後世也有很好的教導作用。黑格爾説:“人們常常從歷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訓,正如歷史家治史常常要給人以道德的教訓。不消説,賢良方正的實例足以提高人類的心靈,又可以……灌輸善良的品德。所以,我們在為“歷史熱”的出現拍掌歡呼時,也應該注意到社會的導向作用,積極引導大眾,傳播正能量,而不是為了娛樂休閒而“娛樂”歷史。“過分娛樂歷史,會傷害一個社會對常識的判斷能力,在亂説歷史的背後,往往有利益在驅動。所以,我們應該明確地辨識“歷史熱”現象,而不能沉浸在過度的喜悦之中。

藝術與真實的角度而言,影視作品以及文學作品是“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它們都是一種演繹、一種創作,是藝術家藉助歷史形象表達自己觀念的一種方式,是作者根據歷史故事為現代受眾所進行的一種全新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比較合乎“克羅齊宣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意思是説,歷史主要在於以現在的眼光,根據當前的問題看過去”,這也是賦予歷史當代意義的一種做法。同時“這些歷史劇都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契合點”,看似是説歷史,實則是講述當代的事。我們所提倡的“尊史”並不是自從歷史,我們在“尊史”時不能混淆了研究歷史與運用歷史之問的界限,脱離歷史事實而一味強調古為今用。畢竟歷史中的客觀性“不依靠,也不能依靠此時此地存在着的,某種固定不移的判斷標準,而只是依靠在將來積累起來的,隨着歷史前進的過程而進化的一種標準。只有當歷史在過去與未來之問建立起有連貫的關係式,它才獲得意義與客觀性”。一個真正地理解過去的歷史學家“只有當他朝理解將來的目標前進時,才能達到客觀性”。

在“歷史熱”的潮流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問題,比如有學者歸納的“內容庸俗、史實訛並、史觀錯誤”等缺陷問題,所以在以後的通俗史學創作中我們必須引以為戒。

首先,應該提高和保持歷史工作者應有的歷史觀,提高自身的學術修養,並積極推動“史學熱”這一潮流的良性發展。保持歷史的真實性是歷史學的底線,正確的史觀則能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析、記錄歷史。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作者應該考慮到受眾知識層面的不同,進而斟酌學術性質內容的多少,要讓作品不僅意義深遠,還要深入淺出。從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歷史作品來看,它們多數都是屬於通俗易懂類型的,其內容很容易引起受眾的閲讀興趣,不僅如此,在表現形式上,這一類的作品還有一個共性:歷史感強,情節生動,層層推進,引人入勝,刻畫的人物更是性格鮮明,栩栩如生。這些書籍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在評價歷史作品時不能夠要求的過於嚴格,對於現代傳媒下的那些歷史作品,不能苛刻要求它們的科學性,應該允許創作者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豐富和發揮對細節的構思和描述。一部好的作品不僅要在質量上比普通作品優秀,也應該從受眾的反應中獨佔鰲頭。

其次,要將歷史的科學性與通俗性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求科學性是為了保證其學術價值,而通俗性則是為了贏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並實現其社會價值。馬寶珠也曾指出“史學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本質在於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所以在創造中要極力避免內容的庸俗化。就創作者而言,應該肩負應有的道義,不能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將社會效益拋之腦後。“庸俗化”與“通俗化”僅一字之別,卻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儘管現代傳媒下的歷史熱是人們追捧出來的結果,但是它也不應該摒棄它應具備的科學性。科學的史學觀是一部好作品的基本要求和總綱領,同時也對受眾起到積極的、正面的引導作用。歷史是關乎所有人的歷史,它不是學術圈中的寵兒,它不是神祕的,它應該被廣泛的、正確的瞭解和掌握。

在“歷史熱”現象快速發展的影響下我們不應該用苛刻的眼光看待現存的歷史題材文學、影視作品,畢竟它們只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包容它們在不失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對於具體情節、細節的藝術加工創造。這樣更有利於集科學、通俗性於一身的優秀歷史類作品的創作。同時,在眾多作品中體現出來的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故事化敍事形式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但是“講生動活潑的歷史故事一定要有翔實的史料依託”而不只是為了娛樂大眾。我們只有將“學院派”的科學、嚴謹與“草根派”的通俗、詼諧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夠以一種合適的角度去創作,進而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同時也有利於促進歷史知識的普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