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主題活動設計的論文

來源:文萃谷 2.58W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在大眾媒體日益普及的今天,媒介素養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對所接觸的媒介信息進行有效的選擇、理解和評估,預防其對媒介使用的盲目化和娛樂化。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形式有獨立式課程、融合式課程和主題式教育項目等。其中,主題式教育項目具有靈活性、廣泛性、針對性、實踐性的特點,擁有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影響。下文將從活動理念和活動主題入手,探索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題活動設計。

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主題活動設計的論文

一、媒介素養教育活動設計理念

(一)資源的廣泛性

資源的廣泛性是指在活動設計上要充分利用高校系統媒體和社會媒體資源。目前,媒介素養教育有縱向型、放射型、網絡型三種模式。縱向型是由政府和教育部門來主導整個教育過程。放射型是以民間組織為主導來帶動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網絡型是由媒介素養教育倡導者發起的網狀教育模式。如果從資源利用上來分析這三種模式,中國現有的媒介素養教育更多的屬於第一種,是一種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資源利用較為有限。而美國則屬於第二種,是一場“自下而上”的草根運動,社會資源利用較為充分。除了社會資源,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媒體資源。目前,除了校電視台、校報校刊、校園網站等這些相對傳統的媒介平台,大學裏許多二級院系、協會、職能部門都建立了微信公眾平台,這對於發展大學生的信息建構和創造能力都頗有益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園微信平台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着質量良莠不齊的情況。

(二)主題的時代性

縱觀大眾媒體的發展歷程,從最開始以報刊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到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直至近幾年興起的自媒體,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背景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時,從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隨着人們對大眾媒介的認識與態度的變化,國外的媒介教育範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先後經歷了批判範式、分析範式及解密範式這三種範式。在進行媒介素養主題活動設計時,應該體現時代特點和社會背景。自媒體基於Web2.0的技術產生,是繼傳統媒體、新媒體後提出的第三代媒體。自媒體具有即時性、海量性、個性化、碎片化、自由化、可信性低的特徵。目前,自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使用率最高、普及率最廣的媒體類型之一。因此,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時,至少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自媒體的基本知識和使用技巧有別於前兩代媒體。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的知識技能內容應隨之變化。第二,以“手機成癮”為代表的心理問題。隨着APP軟件的快速發展和廣泛使用,部分大學生對自媒體出現了心理成癮的問題。第三,多元化價值傾向的進一步加重。相對於傳統媒體,自媒體進一步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佈者”。

(三)方式的靈活性

對於大學生而言,主流媒體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傳統的'集中式、課堂式的主題活動組織形式變得單一。而與自媒體相對應的活動組織理念是“移動學習”。移動學習是指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具有以下五個特點:第一,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的靈活性;第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第三,以知識導航為特徵;第四,學習的情境性、資源的豐富性;第五,以羣體協作和個體探究學習為典型組織形式。移動學習也有自身的缺點,它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對學習效果產生消極影響。對於中國小生而言,傳統的課堂教學佔據主體地位,移動學習常常作為一種探索和補充。但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擁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廣的學習範圍。除了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的主題教育活動也尤為重要。在移動學習的理念下,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通信交流與學習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大學生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之間也不再界限分明。藉助於自媒體的技術以及移動學習的方式,我們能夠設計出更靈活、更有效的主題活動。

(四)目標的層次性

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知識結構應以螺旋形式呈現。這意味着媒介素養教育應該是一個跨階段的縱向教育體系,根據個體年齡特徵、知識機構進行螺旋式反覆推進,最終達到終身教育的目的。在進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時,也應遵循這種層次性、遞進性。在設計主題活動時,要體現活動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確定大主題的前提下,設計好各類小主題活動,即要區分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各主題之間應該具有連續性,體現目標的層次性和一貫性。活動設計的難度也要呈螺旋上升的趨勢。

二、媒介素養教育活動設計主題

(一)以媒體認知能力為主題

媒體認知能力主要指關於各類媒體的基本知識,包括常見的媒體類型及特點、大眾媒體的基本功能等。媒體類型眾多,如電子遊戲、電影、歌曲、廣告、電視、報刊、網絡、虛擬角色等。在設計主題活動時,應關注對活動參與羣體影響最大的媒介類型。比如時尚雜誌、流行歌曲、熱門影片、應用廣泛的APP等。以網絡媒體為例,網絡安全知識、網絡法律知識、網絡心理知識都屬於網絡認知能力。常見的活動主題有:第一,“網絡陷阱知多少”。主要幫助大學生識別垃圾信息、詐騙型信息,分析網絡搜索、網絡交友、網絡購物、網絡釣魚、網絡求職中的各類陷阱,樹立網絡安全意識。第二,“網絡法律知識競賽”。主要內容為了解網絡違法行為,包括傳播有害信息、網絡販黃、侵犯知識產權、侵犯個人隱私、黑K入侵、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樹立互聯網法律意識,以提高媒介道德修養。第三,“不做課堂低頭一族”、“手機與健康”,主要針對手機成癮、網絡社交和現實社交的關係等網絡心理知識,以提高媒介心理素養。

(二)以媒體建構能力為主題

艾迪狄克的“三角模式”理論認為:“所有傳播、討論的思想都是對現實的建構。每一個對世界的敍述、再現或其他,都是一種描述或定義現實的嘗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一種建構———挑選並排列細節,以傳播創造者對現實認知的某些方面。”簡而言之,媒體信息從本質上講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對客觀事實的重新建構。在設計以“媒介信息建構能力”為主題的活動時,其核心是讓學生明確媒體的操作、實踐、流程、機構以及影響,在面對現代媒體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時,具有基本的反思和判斷能力,而非單純地對媒介信息進行接收或抗拒。以廣告媒體為例,在信息建構時,需要討論以下核心問題:“商業諮詢廣告的目的是什麼?常見廣告技巧有哪些?廣告針對產品都進行了哪類描述?商業諮訊廣告中是否存在虛假描述?如果存在,都有哪些?產品是如何被展示的,廣告是如何説服觀看者購買產品的?”比如,針對女大學生設計的主題活動“揭開廣告模特的神祕面紗”,通過對各類減肥廣告、美容整形廣告中女性模特的拍攝過程和照片後期處理過程進行分析,讓學生對常見的廣告信息進行解構,識破廣告中的虛假信息,不再將自己的身體與廣告模特進行社會比較,從而預防自卑、限制性飲食等情況出現。

(三)以媒體參與能力為主題

如果在報紙、電視、電台等傳統媒體中,大學生的媒體參與度較低。那麼,在自媒體時代,媒介參與可能性被大大提高。可實際情況是,大學生在使用媒體時,“瀏覽多、評論少”“轉發多、原創少”“圍觀多、發言少”。從本質上講,這是缺少話語權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的表現。在國內的教育實踐中,“大學生新聞評論社”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新聞評論社這種主題式活動,藉助學生的閲讀興趣及關注社會熱點事件的熱情,引導學生對每週重大時事進行深度解讀。大學生在新聞評論的熱點選擇和評價形成過程中,需要閲讀大量由新聞媒體提供的社會熱點事件評論,而評論的結果往往是一事一評或是一事多評,可以持有不同觀點。通過時事評論,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並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另外,在引導學生參與媒體活動時,要注意輿論的引導,避免學生思想偏激化。

(四)以媒體應用能力為主題

媒體應用能力指利用媒體信息發展自我、服務社會的能力。活動內容多為網頁製作、微視頻創作、APP製作和應用比賽等。比如,微視頻創作比賽,要求參賽者製作30秒至10分鐘的視頻,可以涵蓋小電影、紀錄短片、DV短片、視頻剪輯、廣告片段等,體現“短、快、精”、大眾參與性、隨時隨地隨意性。同時,製作的主題可以和學生的發展聯繫起來,如針對低年級大學生,製作科普短片、宣傳短片等;針對高年級同學,利用微視頻介紹自己,用於求職應聘等;或者參加專業性較強的微課比賽。媒體應用能力可以説是最高層次的活動主題,因為學生在創作媒體產品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媒體認知能力和建構能力。當然,以上四類主題的設計可以融會貫通,在一種活動中可以體現多個主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