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小數學教案合集8篇

來源:文萃谷 2.84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國小數學教案合集8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積累鋪墊

1.引入:剛才的遊戲有意思嗎?我們再來玩個遊戲好嗎?(課前遊戲:你來比劃我來猜)

2.要求:剛剛我們根據比劃來猜測是什麼事物,現在請同學們在紙上畫出題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關:中山路國小原有一個花圃是長方形,長4米,寬3米。校園擴建時,長增加了2米。(1)學生畫圖(2)對比交流

4.從圖中你能求出什麼?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關:中山路國小原來操場是一個長方形,長40米。在擴建校園時,長增加了20米,這樣操場面積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來操場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審題激需:你能想個辦法讓大部分同學都能理解題意順利闖關呢?(畫圖)

3.看誰能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都在圖中表示出來?(1)學生畫圖, (2)對比交流:

4.現在圖有了,你能根據圖來求出原來操場的面積嗎?

(1)學生嘗試,教師巡視。(2)討論交流:

5.小結:從開始審題我們覺得有點困難,至現在大部分同學都能做出來,你有什麼感受?(畫圖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畫圖能幫助我們思考……)

三、再次體驗

1.出示第三關:中山路國小原來有一個寬30米的前操場。因為要造“牡丹公寓”,寬減少了10米,這樣前操場面積就減少了400平方米。現在前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審題後問:長方形操場是怎樣變化的?(寬減少)你能把寬減少在圖上表示出來嗎?

3.學生畫圖,嘗試解答後交流:把題意表示清楚了嗎?能指着圖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想的嗎?(可能會有幾種方法,重點指出寬減少了,長不變,減少的長方形的長就是現在長方形的長。)

4.小結揭題:我們順利闖過了第三關,你能談談畫圖對我們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嗎?(清楚地找到數量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之一畫圖(板書)。

四、深入體驗

(一)第四關:

1.引入:應用畫圖的策略,我們來闖第四關。

2.分層出示:

(1)中山路國小原來有一個長方形操場,長40米,寬30米。擴建校園時,操場長增加了20米。這個操場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學生口答,再出圖列式)

(2)中山路國小原來有一個長方形操場,長40米,寬30米。擴建校園時,操場寬增加了15米。這個操場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學生口答,再出圖列式)

(3)中山路國小原來有一個長方形操場,長40米,寬30米。擴建校園時,操場長增加了20米,寬增加了15米。這個操場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學生猜測。先獨立畫圖,再討論驗證。(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應該大於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學生解答後交流。(交流“整體”和“分塊”兩種思路)

3.反思小結:從用經驗猜測,到畫圖驗證,最後到解決問題,你有什麼啟發嗎?

(二)第五關:

1.引入:第四關我們都闖過了,下面我們要挑戰——第五關!

2.出示第五關:中山路國小原來有一個長方形操場。如果這個操場的長增加20米,或者寬增加15米,面積都比原來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來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嗎?

(1)審題後問:與第四關有什麼區別?(一個是“同時”,一個是“或者”)

(2)學生畫圖解答後交流:(讓學生指了圖來説思路。重點交流長增加出來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寬;寬增加出來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原來長方形的長)

五、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並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基本思考方法,並能正確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百分數的理解,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中的兩個已知條件,要求學生各自畫線段圖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

學生畫好後,討論:畫幾條線段表示這兩個數量比較合適?表示哪個數量的線段應該畫長一些?大約長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提出要求:根據這兩個已知條件,你能求出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分別從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實際造林比計劃多多少公頃”“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多少公頃”“實際造林面積相當於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原計劃造林面積相當於實際的百分之幾”等問題。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提出例1中的問題: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

2、引導思考: 這個問題是把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比較時以哪個數量作為單位1?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哪個數量是哪個數量的百分之幾?

小結: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相當於原計劃的百分之幾。

啟發:根據上面的討論,你打算怎樣列式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列式計算後,進一步追問: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是怎樣計算的?要求4公頃相當於16公頃的百分之幾,又是怎樣算的?綜合算式應該怎樣列?

3、進一步引導: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據兩個已知條件,可以求出實際造林面積相當於計劃的百分之幾”,你會列式解答這個問題嗎?

學生列式計算後追問:這裏得到的125%與剛才得到的25%這兩個百分數有什麼關係?

聯繫學生的討論明確:從125%中去掉與單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百分數。

提出要求:根據上面的討論,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還可以怎樣列式?

學生列式後追問:“125%—100%”這個算式中,125%表示什麼意思?100%呢?

二、教學“試一試”

1、出示問題: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

啟發:根據例題中問題的答案猜一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學生作出猜想後,暫不作評價。

提問:這個問題又是把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比較時以哪個數量作為單位1?要求“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就是求哪個數量是哪個數量的百分之幾?你打算怎樣列式解答?還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嗎?

2、學生列式計算後討論:這個答案與你此前的猜想一樣嗎?為什麼不一樣?

小結:“試一試”與例題中的問題都是把實際造林面積與原計劃造林面積進行比較,但由於比較時單位1的數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數也就不同。

三、指導完成“練一練”

1、要求學生自由讀題。

2、提問:你是怎樣理解“20xx年在讀研究生的人數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幾”這個問題的?

學生討論後,要求他們各自列式解答。

3、根據學生在解答過程中的表現,相機提問:計算中有沒有遇到什麼新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後,引導他們自主閲讀本頁教材的底注,並組織適當的交流。

四、指導完成練習一第1~3題

1、做練習一第1題。

可以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學生感到困難,可啟發他們先畫出相應的線段圖,再根據線段圖進行思考。

2、做練習一第2題。

先讓學生説説對問題的理解,再讓學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學生把計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數。

3、做練習一第3題。

先鼓勵學生獨立解答,再通過交流讓學生説清楚思考的過程。可提醒學生利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五、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時,通常可以怎樣思考?計算過程中還要注意些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交流做家務事的感受,從範例中具體懂得寫學做一件家務事的要求和方法;選好內容,定好題目,動手寫作。

教學過程:

一、揭題,啟發談話,激發習作興趣

1、同學們,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在班級裏都挺能幹的,我想你們在家裏也一定是挺能幹的。你們一定做過許多家務事吧,你能告訴大家你會做哪些家務事嗎?(板書:家務)

2、指名説。不錯,你們都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這節課,我們練習把自己學做的一件家務事寫下來。

二、指導審體,明確要求

1、課件出示作文要求:

你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最近你又學會了哪些家務事(如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間、煮飯、餵豬、包餃子、釘鈕釦等)?選擇一件寫一篇作文,題目自己定。要先想想自己要表達的中心是什麼,再把學做這件家務事的過程寫清楚,按一定順序寫下來,注意要語句通順,意思連貫。寫完以後要認真修改。

2、齊讀習作要求

3、這次作文要求我們寫什麼?(板書:做家務事)怎麼做?(板書:學)誰學做?(我們自己學做家務事)題目要求我們寫幾件呢?(一件)怎麼寫?題目向我們提了哪些要求?(引讀題目中要先再)按一定順序寫,按什麼順序寫呢?(按學做家務事的過程寫)

三、引導選材,開拓思路

1、題目要求我們選擇自己最近學做的一件家務事寫篇作文,選擇哪一件呢?請同學們注意,這一件事一定要是自己做了的,而且學做的這件家務事是次數多、印象深、記得清的。

2、根據教師剛才的要求,那麼在學做家務的過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喜歡乾的是哪種家務事?你準備選擇哪一件事?要表達一個什麼中心呢?(我準備選擇拖地,想表達拖地也有學問這一中心;我準備選擇燉牛奶,想表達自己的事自己做這一中心;我準備選擇整理房間,想表達從小愛整潔這一中心;我準備選擇餵豬,想表達學做事要多想辦法這一中心。)

3、你是怎麼學的?碰到了什麼困難?當時的心情怎樣?是怎樣克服的?這件家務事有沒有學會?

①分小組暢談,讓每個學生都有説的機會。

②指名説,要求説出具體的過程和當時的體會。

對那些家務事幹得好的也説得清楚的學生,教師要充分給予肯定。

四、範文引思,借鑑寫法

怎樣按順序把自己學做的一件家務事的過程寫清楚呢?(板書:寫清楚)我們先來看看一篇《洗菜》的範文片段。(將材料分發給每個學生)

範文片段1。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白菜解開,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後把一片片菜葉剝下來。黃的菜葉,我就把它放在一邊,綠的菜葉,我就放在盆子裏。我一棵一棵地剝着。突然,看見一條大青蟲躺在一片葉子上。它青青的身子,軟綿綿、毛茸茸的,我嚇了一跳,順手把葉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葉,我想:媽媽長年累月洗菜,不知遇到多少隻這樣的大青蟲,要是都像我這樣把它扔掉,不知要浪費多少菜啊!一條青蟲有什麼可怕的!我壯着膽子,鼓起勇氣,從地上拾起那片菜葉,硬着頭皮從葉子上抓住青蟲,趕快扔到地上,一腳把它踩個稀巴爛。這時,我真像打了勝仗一樣高興,接着又開始揀菜了。揀完菜,我把菜倒進水池,再把每片菜葉的兩面洗乾淨,然後把菜梗洗得雪白,最後把它整整齊齊地放在盆子裏。

1、請同學們默讀(齊讀)片段,思考:(1)作者寫了件什麼家務事?(洗菜)可以給片段擬個什麼題目?(洗菜。對了,這次我們可以直接將事件名稱作為題目)。文章表達了一個什麼中心呢?(表達了要節約菜這一中心)(2)這個片段通過哪些詞語把學洗菜的先後過程交代清楚了?(先、然後、接着、再、最後)

2、從文中看,作者學洗菜的過程分為哪幾步?這幾步的順序可以顛倒嗎?為什麼?(板書:分幾步)(分切菜根剝菜葉揀菜葉洗菜梗四步,這四步不能顛倒,因為這是按學做的先後順序寫的。)

3、作者是怎樣把學洗菜的每一步寫清楚的?在文中找出具體的詞語和有關句子。(讓學生找有關詞、句,分別在下面畫△和~~~~~~~

從剛才找出的詞、句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重點抓住什麼把每一步寫清楚的?(重點抓住怎麼做、怎麼想寫清楚的)(板書:怎麼做、怎麼想)

看來,要把學做家務事的過程寫清楚,就應該按學做家務事發展的順序,把分幾步做、每步怎麼做及做時怎麼想的寫具體。

4、那麼,怎樣才能寫好家務勞動的過程呢?我們不仿先來看一看一位四年級同學寫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學釘鈕釦》片段)今天下午,我閒着沒事幹,就叫媽媽教我釘鈕釦,媽媽答應了。

媽媽先拿出一塊毛線織成的鞋面和二根針、線,讓我和她一起做。媽媽拿起一根針和一根線,捻細線頭,然後仔細地從針眼中穿過,我見了,心想:原來穿線這麼簡單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線,把線頭捻細,就去穿針眼,可線頭偏 傳來媽媽的聲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下去。聽到這話,我頓時有了信心。我靜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針、右手拿着線,可是線怎麼也穿不進針眼。媽媽説:你先把線頭擰擰緊再穿針眼,試試看。我拿食指往嘴脣上擦了點口水,擰了擰線頭再穿針眼。嘿,線頭果然穿進針眼裏去了我穿進去了,我穿進去了!我大叫起來。接着,媽媽選了一個位置,放上鈕釦,用針從鞋面的背面穿過,再從鈕釦的孔中穿過,然後從另一個孔中穿回來,照這樣的順序做好幾次,再打結,媽媽釘好了一個,我也釘好了一個,但我並不滿意,因為我只釘了一個,於是,我決定用多個鈕釦釘一副畫。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穿線、反覆穿過鈕釦、打結,個個動作做得有模有樣,正當我在專心致志地釘鈕釦時,針頭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頭刺來,哎喲!我疼得大叫起來。媽媽聽見了,連忙跑過來,替我貼上創口貼,對我説:別做了,釘鈕釦不是你現在乾的。我説:媽媽,你別管我,我會小心的,我一定要把這副畫釘好。媽媽見我一定要釘,就不説了,我又認真地釘起來。

終於,一張小臉在我的手中產生了,我高興地拿給媽媽看,媽媽看了,高興地説:真不錯,你終於學會釘鈕釦了,而且釘了一副畫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們的笑聲迴盪在屋子裏

鈕釦終於釘好了,這時我才體會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來難,要做好一件平常的家務事,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學生。

①讀範文。思考

A.這件事是什麼時候我和誰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麼困難?媽媽如何指導?我是怎樣克服的?學做了這件家務事後,我有什麼體會?

②教師啟發指導:在這兩個問題中,小作者具體寫了哪個問題?她是如何把它寫清楚、寫具體的?

③教師小結:小作者先寫線頭穿不進針眼,再寫在媽媽的指導下通過努力把線頭穿進針眼。她運用了語言描寫(媽媽指導的話)和細緻的動作描寫(拿、擦、擰、穿),把穿針引線的過程寫具體了。同學們,我們在寫作文時,也要注意運用這種方法,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來描寫,這樣才能把家務勞動的過程寫清楚、寫具體。

同學們,當你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後,可以自己擬個題目,如《學洗衣服》、《學包餃子》、《學釘鈕釦》等。

五、小結後學生寫作,教師巡迴指導。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瞭如何寫《學做家務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順序把家務事寫清楚、寫具體。下面就請你們把自己學着做的一件家務事按習作要求寫下來。

板書設計:

學做家務

作文題目

文章中心

按順序分幾步

材料安排

寫清楚怎麼做

怎麼想

什麼時候跟誰做的?(簡略寫)

有沒有碰到困難?

你是怎樣克服的?(具體寫)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並用語言準確表達;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的思想,我精心設計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讓學生始終在我設計的具體情境中輕鬆、愉快地學習,體驗上下空間位置關係。

引入課題

通過摸一摸自己身體的上下器官,讓學生充分體會自身的上下,以便揭示課題。

新授課

我創設生動活潑的故事情境,使學生很快融入到數學情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小動物們為大樹爺爺過生日,讓學生説出:從上到下的順序。以培養學生的按順序觀察的習慣。當學生説到誰在上面,誰在下面時,我給與糾正:在表達位置與順序時,要注意不能單純地説誰在上,誰在下,應説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以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嚴密性,緊接着通過抓住孩子的個性,也在掌握上下位置關係的情況下,幫小動物找家這一活動,特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孩子學習勁正濃時,讓孩子願意且樂於動手擺的環節,“我説你擺”這一環節。能勾起孩子的思維,也有效地鍛鍊孩子的動手動腦,以便提高孩子動手動腦的能力,隨之以遊戲的形式來更好的活躍課堂氣氛,我説 “上”,學生在下面拍,我説“下”,學生在上面拍。這一環扣一環的情節,讓學生在玩中體會“上下”的位置順序,在具體情境中獲得感性信息,體會上下的相對性。由於以上環節扣得比較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為了不失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更好的對上下有所掌握,讓學生欣賞南京長江大橋,先讓小組之間互相説説大橋上下物體的位置關係,以便學生更好地對上下的掌握。以上幾個環節我認為條理比較清晰,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在有聲有色的教學中,抓住學生平時愛畫畫的特點,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拿出筆畫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的環節。這幅畫且能表示上下位置關係,然後拿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並説説自己的構思。整節課接近尾聲時,給孩子佈置作業:下課後觀察我們的教室,看看教室裏哪些東西也可以用上下位置關係表示。這一環節更好地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

本節課我認為還比較成功,但是還存在着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以創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及設計意圖: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等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知道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教學時應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實際測量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

學生已經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並且掌握了測量物體的方法,教學時,安排了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和寬這一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引入長度單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建立了已有知識和新知的聯繫。

2、在層層深入中建立長度觀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時,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找一找、摸一摸、説一説、畫一畫等活動,在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在測量中培養估測意識。

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學中,估測的活動貫穿教學活動之中,在實際測量長度前,都先讓學生進行估測,並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估測方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和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複習米和釐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 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裏到哪裏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師告訴學生: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釐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並反饋。

2、讀準測量的精確刻度。

①電腦顯示金箍棒圖,分別是:1釐米(10毫米)、2釐米3毫米(23毫米)、

3釐米6毫米(36毫米)、4釐米9毫米(49毫米)、1釐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張圖時提問:你怎麼知道2釐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張圖時提問:你怎麼這麼快就讀出來了?你是怎麼讀的?你怎麼一眼就能看出是2釐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釐米刻度線)

追問:在尺子的相鄰兩條最長的刻度線中間都有一條略長的刻度線,你知道這表示什麼嗎?這樣有什麼好處?

④在第四張圖時提問:4釐米9毫米你是怎麼一眼看出來的?

⑤在第五張圖時提問:沒有了0刻度線,你是怎麼知道它的長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釐米,量出它的實際長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長度,再測量。

4、畫線段。(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選一選。

粉筆長75( )①釐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紅身高120( ) ①釐米 ②毫米 ③米

6釐米5毫米=()毫米 ①11②65 ③30

鐵釘圖 ①3釐米5釐米 ②5釐米5毫米③3釐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牀上爬起來,來到了衞生間,拿起了10 米 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忙吃完早飯上學去。來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裏講課了,我趕緊拿出17釐米長的鉛筆和8 米 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請學生把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改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56頁例5。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能正確進行計算。

2.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用多種方法計算乘加、乘減,實現算法多樣性。

4.培養學生的友好合作意識、探究精神。

5.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眾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為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激趣引入,鞏固舊知

教師出示小熊圖片並貼到黑板上,親切地説:瞧,多可愛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進數學樂園吧!來,先和小熊做個對口令的遊戲。

1.對口令:2、3、4、5的乘法口訣。(有節奏地進行對口令:師生對、生生對)

小熊還想用幾道題來了解一下咱們班誰是聰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計算前兩題時,要説説用的是哪句口訣。)

23=54=14=34=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們和小熊到它的農莊科技園去參觀。

1.圖1(在板書上畫簡筆畫):(4棵玉米,每棵結3個)請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列式:34=43=3333=

2.圖2:小熊掰走了一個。

請學生結合圖意提出問題:還剩幾個玉米?

怎樣解決?小組商量討論。可以藉助學具。

學生彙報解決問題的方法;聆聽學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學生列出最後一個算式,告訴學生要先算乘法。

教師把學生的方法寫在板書上,板書方法:先畫一個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誰思考出來的方法,就把誰的名字寫在手上,然後在大拇指的一旁寫出他的算式,有幾種方法,就畫幾隻這樣的大手。

3.圖3:小熊掰走兩個。

在小組內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把式子獨立寫下來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1.第56頁的做一做。

第1題,看圖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題摘桃子:把式子寫在桃子上,指名計算並集體訂正。

2.開放題:小熊要和同學們做朋友,想知道咱們班有多少同學。我們有多少種告訴它的辦法?

如:數;直接説;乘加、乘減(每個小組有幾人,有幾個這樣的小組,還剩下幾人)。

3.數田格本中同學們所寫出來的字數。(打開準備好的一頁,都是幾行零幾個,每個人寫的行數不同,零幾個的個數也不相同)能解決的可以當堂解決,暫時有困難可以等學完6、7、8的口訣後再解決。通過這個練習,讓學生知道運用乘加、乘減的方法比數數快得多。

四、課堂總結,引導實踐

教師總結:我們和小熊一起探究數學問題,可真有趣,把你的收穫和大家説説吧?同學們要做個有心人,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試試去吧。

北京市延慶縣第三國小郭麗萍

3.4.4乘加、乘減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2. 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並提高估測能力。

3. 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 課件,尺,軟盤。

2. 學生準備: 彩紙條,剪刀,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導入

談話: (演示課件)有一次課間,幾個小

朋友在一起討論什麼兵器最厲害。紅紅説:我覺得寶劍最厲害。明明説: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釐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問: 在剛才他們的談話裏,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嗎?(米、釐米)

引導: 對!我們已經學過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板書:米、釐米)你能用手比畫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釐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麼單位比較好?量一枝鉛筆的長度該用什麼單位呢?

[説明: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些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通過複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孩子們熟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又能讓學生覺得有趣,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設疑: (課件演示)紅紅又問了一個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釐米還短,或者比1釐米長但比1米短,又該怎樣表示它的長度呢?

指出: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於長度單位的知識。

二、 探索實踐

1.認識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 請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長邊和短邊大約各是多少釐米?(學生回答)

介紹: 一般來説,文具盒長大約是20釐米,寬大約是10釐米。(邊説邊板書: 20釐米、10釐米)(出示10釐米的彩條)10釐米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單位來表示分米。(板書:分米)10釐米就是1分米。請同學們想一想,20釐米就是多少分米?

學生齊讀: 10釐米是1分米。

(2) 認一認。

引導: 請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從哪裏到哪裏。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從哪個刻度到哪個刻度,1分米都等於多少釐米?(板書: 1分米=10釐米)

提問: 你手上的尺全長大約幾分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② 體驗。

? 請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並藉助直尺比畫出1分米。我們現在比畫的就是一拃的長度,一拃大約是1分米。

? 一人比畫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畫得對不對。

? 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説明: 讓學生大膽估測,並把估測與實際測量相結合。通過在直尺上數一數、徒手比畫和估計彩紙條上1分米的長度,從藉助測量工具到直接估測長度,逐漸加大了難度,有利於學生一步步加深對分米的認識,培養初步的估計能力和意識。雖然學生估計的1分米並不十分準確,但只要是較接近的,都應予以鼓勵。]

(3) 畫一畫。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嗎?你準備怎樣畫?先和同桌説説,再畫在紙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樣畫的?請學生用實物投影展示彙報。

③ 引導: (邊説邊畫)1分米我們可以從直尺上的刻度0畫到刻度10。那麼可不可以從刻度1開始畫起呢?如果這樣,應該畫到哪裏呢?為什麼?如果從刻度2、3開始畫呢?

[説明: 讓學生知道用直尺畫1分米的線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於進一步理解分米與釐米的關係,又利於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④ 小結: 只要畫滿10大格,就是10釐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請你幫同桌量一量,看看畫的線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

先在小組內相互説説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再組織全班交流。

(5) 數一數。

引導: (出示米尺)誰來數一數,1米是多少釐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樣數的?又是怎樣想的?(板書:1米=10分米)

(6) 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同桌合作: 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釐米,再説説分別接近幾分米。(也可以先讓學生估測一下,再進行測量)

[説明: 學生估測的數據與結果有差距,但通過估測再進行實際測量,有利於學生增強對實際長度的感知,培養估計能力。]

2. 認識毫米。

(1) 引導: 我們以前量過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學説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有的説1釐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麼辦呢?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完成課題板書:分米和毫米)

(2) 小組學習。

① 出示學習步驟。

? 直尺上1釐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請你在尺上找出來。

? 用筆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是多少毫米。

?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請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 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

[説明: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較弱,所以出示了具體的學習步驟。這樣,能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討論,從而理解毫米的含義。]

③ 彙報: 通過小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追問: 1釐米中數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3) 提問: 你能用手比畫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

教師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學生互相比畫,並用一分硬幣進行檢驗。

(4) 你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互相説一説。

三、 總結

1. 提問: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分米和毫米)

提問: 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釐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説明: 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初步溝通了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總結能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2. 提問: 那麼現在再來看看前面紅紅提出的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釐米短該用什麼單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釐米長呢?(分米或釐米)

四、 鞏固練習

1. 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看圖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啟發學生用不同方法確定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

2. 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先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再組織交流,啟發學生説清楚選擇的理由。必要時,可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

3. 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先讓學生自由判斷,再啟發學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猜想。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訓練目標:

1、理解解決有關排隊中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會根據不同的思考方法列式。

2、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訓練重點: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

訓練難點:減去重複的,加上遺漏的。

教具學具:課件、1個紅色圓片、10個藍色圓片。

訓練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出示題目:一排隊伍,從前面數小紅是第5個,從後面數小紅是第6個。這排隊伍共有幾個人?

2、排隊遊戲。

3、引入課題。

二、訓練準備。

1、課件出示:☆☆☆☆☆☆☆☆☆

2、討論:兩種數法主要不同在哪兒?

3、畫一畫。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在練習紙上畫一畫。

⑴△△△△▲

從右往左數,▲是第5個,請你把蓋住的△畫出來。

⑵ ▲ △△

從左往右數,▲是第4個,從右往左數,▲是第7個,請你把蓋住的△畫出來。

4、畫完後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三、操作與思考。

1、學生拿學具操作,指名一生用磁鐵在黑板上擺一擺。

數一數共有幾個圓片?應怎樣列式?説説算式中每個數字各表示什麼。

2、小結:像剛才那樣,已知1個物體,1個圖形或1個人在排列中的前後順序數,計算總數時要注意減去重複的,加上遺漏的。

四、練習。

1、填空:

① ○

從前面數,○是第9個,從後面數,○是第8個,這一排共有( )個圖形。

② 一排圖形,從上面數□是第4個,從下面數□是第8個,這排圖形共有( )個。

2、先畫一畫,再填一填。

①從左往右數,小花排在第8個,從右往左數,小花也排在第8個,這排小朋友共有( )個小朋友。

②一隊動物去參加運動會,小兔的前面有3只動物,小兔的後面有10只動物,這隊動物共有( )只。

3、列式計算:

一隊動物去觀看演出,它們排隊進場,小熊前面有2只動物,小豬後面3只動物,小熊和小豬之間排着4只動物,這一隊的小動物共有幾隻?

4、思考題:

⑴有16個同學排隊出操,從前面數小剛是第10個,從後面數,小剛是第( )個。

⑵18個小朋友排成一排,從左到右數明明排在第8個,從右往左數,紅紅排在第3個,明明和紅紅之間有幾個小朋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