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文萃谷 1.15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5篇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來學習課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並解決提出的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導入,以“地球”照片導入,突出中國沙化現象。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

⑴、認真快速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劃出你認為比較難讀的句子。

⑵、讀了課文後,你對 “青山不老”又有什麼新的認識?同時產生了哪些問題?

2、反饋交流。

⑴、交流比較難讀的句子。

⑵、交流你對“青山不老”的新認識。

預設點:

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遠鬱鬱葱葱;(提到課文的主人公)

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艱辛和決心的精神)如青山,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沒有因為生命的終結而消失。(表揚:你很會讀書,通過一次讀書就領悟到了課文的中心)

c、提到老人生活的環境很險惡。

⑶、提出質疑。

預設點:

a、詞語的理解:土炕、晉西北 (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關三縣,它們隸屬於忻州市,隔黃河、長城與陝西、內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盤踞(非法佔據。文中指經常受到乾旱、霜凍、沙塵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勁挺(堅強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窪、山腰裏的楊樹、柳樹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文中指樹下堆積的泥土)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終結地)盪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文中指老人的院子裏到處充滿着綠色,到處被植被所圍繞。

b、句子的理解: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同學們,你們提出的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實歸結在一起就是要解決課文的重點 “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那麼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義就能領會了、

三、利用導讀,再讀課文,感受老人偉大奇蹟。

那麼怎麼來讀懂這麼多的問題呢?在略讀課文中,我們可以藉助導讀來幫助我們閲讀課文,出示導讀:

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我們,下面的課文寫了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

1、先解決“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課件顯示紅色)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注意有的內容需要概括。

2、學生自學,教師適當提醒可以討論一下。

3、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預設交流點:

⑴、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抓住兩個“全”字體會: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葱鬱,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優美。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課件展示)

還允許學生可以與環境的惡劣作一下比較,突出老人的貢獻巨大。

這是老人創造的一幅美麗的圖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真切地感受一下。

⑵、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户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你體會到什麼?(通過這些數字寫出了老人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蹟)通過3700畝林網與杭州體育場70畝作比較,想象老人種樹的面積大,這的確是了不起的奇蹟。(板書:創造了不起的奇蹟)

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蹟展示出來。

⑶、楊柳、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着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説:“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點撥:指名讀一讀,學生簡單從樹的作用角度談體會。

指導朗讀: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樹,有了樹,才包住了這片青山。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小結: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蹟”。

4、那麼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預設:

⑴、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險惡,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呢?(學習2自然段,這段可以放在前面學生讀課文後對“青山不老”新的認識時就可以教學)

一齊讀一讀,觀看課件。這些圖片出示的僅僅是一般的乾旱、霜凍、沙塵暴,更可怕的是:結合註釋學習“縣誌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讀句子,説説解釋,老人生活的環境就是如此的險惡,我們再來讀一讀。

⑴、我還知道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學習第三自然段)

我們一起讀讀,體會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

課文還有哪裏還提到老人的年紀大?學習後面文中的一句話:老人拄着枴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再也出不來了。讀一讀。

小結:同學們,在這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讀板書“了不起的奇蹟。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領悟“青山不老”。

讀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交流學生的感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用前面學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進行小結,(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從而解決問題。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願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精神。)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蹟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甚至可以説是為了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永遠流傳。小結並指導朗讀: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總結:你們説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讀最後一句話。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三番五次、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瞭解課文的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板書“青山”, “青山”讓你聯想到了什麼?在文中指的是什麼?

2、板書“不老”,為什麼説“青山不老”呢?

3、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再次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認真快速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劃出你認為比較難理解的詞和句子。

(2)讀了課文後,你對 “青山不老”又有什麼新的認識?同時產生了哪些問題?

1、反饋交流。

(1)交流比較難理解的詞和句子。

(2)交流你對“青山不老”的新認識。

三、利用“閲讀提示”再讀課文,感受老人偉大奇蹟。

1、先解決“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

2、可以學生自學或小組討論。

3、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麼?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户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

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蹟展示出來。

(3)楊柳、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着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説:“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説嗎?

指導朗讀: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樹,有了樹,才包住了這片青山。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小結: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蹟”。

4、那麼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1)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説説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②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乾旱、霜冰、沙塵暴。

③結合註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2)體驗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學習第三自然段)。

我們一起讀讀,體會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

課文還有哪裏還提到老人的年紀大?學習後面文中的一句話:老人拄着枴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再也出不來了。讀一讀。

(3)小結:同學們,在這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板書“了不起的奇蹟”。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領悟“青山不老”。

1、讀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學生交流感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用前面學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進行小結,(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從而解決問題。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願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蹟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2、小結並指導朗讀: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3、總結:你們説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讀最後一句話。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認讀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歸宿、盤踞”等詞語。

2、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

3、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後代的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

【教學難點】:理解青山不老

【教學過程】:

一、揭題,初讀課文

(1)揭題

(2)大聲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3)學習生字詞

(4)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二、再讀課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蹟

1、老人創造了怎樣了不起的奇蹟

2、老人在什麼環境下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蹟

三、研讀課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結合課文內容,説説老人在植樹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與痛苦?在困難與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種樹,説明老人具有什麼精神?

2、老人為什麼非要種樹?

3、議一議,“另一種東西”指什麼,“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是什麼?

四、總結課文,説説青山不老。

五、課堂練習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反饋及時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後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説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我看來,“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後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點:

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藏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課件。

2、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預設: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

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閲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繫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瞭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閲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閲讀,感受“奇蹟”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註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户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蹟?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裏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葱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並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繫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説。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設計意圖: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閲讀課外資料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閲讀,勾畫。

②同桌交流。

③大聲誦讀。

2、交流讀後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説什麼?還想對別的什麼人説點什麼嗎?

設計意圖:本文語言生動優美,學生在勾畫、誦讀、欣賞中,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了好詞佳句,又在讀後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認識。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蹟,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蹟,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從這位老農身上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祖國的堅定決心。

2.領悟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激情導入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3.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4.那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青山不老》,請大家與老師一同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打開書68頁,請大家用較快的速度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好,請讀書吧!

2.老師先檢查一下大家對生字的認識。誰來認讀生字詞語。強調:“肆虐,盤踞”等詞的讀音,你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嗎?(看課件理解一些難的詞語)“肆虐”這個詞不容易記住,我們起來寫寫吧。

3.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呢?請大家試着用老師出示重點詞,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吧!

山野、肆虐、山溝、奇蹟、創造、綠洲、價值、造福。

小結:這種方法叫重點詞概括法,我們以後可以用這種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蹟

抓“奇蹟”:

1.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着大山。從他的事蹟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書:

奇蹟

2.快速默讀全文,看看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⑴先用筆畫下來,在感動你的地方寫你的上感受。

⑵寫完了嗎?四人小組內彙報感受。

3.指名學生彙報:

⑴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户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載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蹟呀?3700畝林網有多大的面積我們學校大約有40畝,相當於幾個我們學校那麼大?(100個)。可見有多大啊!引導學生想象,然後齊讀。

師:這麼浩大的工程是誰創造的?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板書:山溝。多麼令人敬佩啊!帶這種感情齊讀。

⑵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老人創造這一奇蹟的呢找出來進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課文的句子。

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這景色美嗎?請輕輕地讀讀這句子,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這麼美的山林是誰創造的?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葱鬱,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啊。)

指導朗讀: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情去讀?(讚美,滿腔的欣喜。)

這麼美的句子能背下來嗎?試試看,能背的同學請站起來背吧。你一個人能背嗎?請試試看。

抓“環境”:

這一奇蹟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⑴讓學生聯繫課文,結合註釋,學習第2自然段,瞭解惡劣的自然環境。看課件

⑵出示:“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理解意思。

⑶如果當時你在這情景中,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想象。

⑷這真是讓人感到恐懼。老師與大家齊讀這段好嗎?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後半句

⑸這位瘦小的老頭,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板書:綠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阿!我們再來齊讀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面對這個手端一杆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3.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裏的小環境是怎樣的?(學習第3自然段)

儘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鬥者相繼離世,這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是什麼支撐老人在這裏植樹造林,守候一生。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抓“看法”:

1.作者對老人是什麼看法呢?從中找出來,齊讀課文6、7自然段。

2.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葱鬱的青山,老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讀:(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3.“另一種東西”是什麼東西?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着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後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板書:

老人精神

4.“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生:“與山川共存”就是説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與日月同輝”就是和太陽月亮那樣一起發出光輝。

5.同學們理解得不錯。可是老農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農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麼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生:我覺得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生:我覺得老農創造奇蹟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要知道15年時間對於一個人來説也不算短,老農既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又要克服艱辛的生活條件,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農這樣含辛茹苦地做,並不是簡單地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山溝裏的人們,甚至可以説是為了人類,在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難道不是寶貴的財富嗎?

師: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是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6.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還有什麼是不老的(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不會老的)有了老人精神薰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麼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佈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7.同學們,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樹造林,造福後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學到這裏,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話想對這位老爺爺説吧,趕快拿起筆寫寫吧!

我想輕輕地對這位爺爺説: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這片樹林,我想大聲地告訴世界:________________。

請誰來讀讀呢?(指名學生讀)

四、課外拓展。

1.我們把這位可敬的老人推薦為“感動中國”的候選人,請你替他填一份簡歷。

姓名:性別:年齡:住址:

主要外貌特徵:

生活習慣:

主要感人事蹟:

2.鞏固小練筆:你如果有機會來到這座青山,看到老人創造的綠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銅像,站在銅像前,你會從心底裏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説什麼?

題目:青山是不會老的

以“是啊,敬愛的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為開頭,以“望着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着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着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銅像前默默地對老人説的寫下來。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正確讀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⑵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⑶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與方法:

⑴初讀全文,探究“奇蹟”是什麼。

⑵再讀課文,探究“奇蹟”是怎樣創造的。

⑶審讀課題,探究“奇蹟”的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位普通的山野老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培養植樹造林等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16課,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青山”是什麼樣的山?“不老”一般指人,這裏為什麼説“青山不老”呢?

一、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二、出示閲讀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這位老農創造了什麼“奇蹟”?

3、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這“奇蹟”?

4、老農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5、作者對他有什麼看法?

6、為什麼説“青山不老”?

7、你想對老農説什麼?

三、學生自學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回答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講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2、在文中找出老農創造的“奇蹟”。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⑴學生讀文,找出哪些地方具體地描寫了這奇蹟。

⑵多種形式的讀,然後談談感受。

教師:在我國這樣的綠洲隨處可見,作者為什麼單單把這塊綠洲稱為“奇蹟”?

3、交流資料。

4、教師播放多媒體:

展示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的圖片與青葱林海的畫面,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教師:是啊,老農所處的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可是,他還是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麼在支撐着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我們對拉農僅只於驚歎嗎?請談談你對他的看法。

5、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6、作者對老農有什麼看法?學生在文中找出句段:

⑴老人是怎樣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

⑵“另一種東西”指什麼?

表面是指這片綠洲,實際上指老人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的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7、為什麼説“青山不老”?

小結:是啊,作為一個山野老農,執著的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這樣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化為另一種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會隨着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學生齊讀課題):青山不老!

8、讀到這裏,你想對老人説什麼?

教師:是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行動拯救綠洲,拯救田園,拯救地球,拯救我們自己。我們期待: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惡劣險峻

創造奇蹟

小環境──簡陋艱苦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瞭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談話法 講讀法 小組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這是個什麼字?誰來説説你對“老”的理解。

2師:與大家理解得一樣。《説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鬚髮變白”。

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 (板書:16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1.下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找看,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請用鉛筆把相關句子畫出來。(巡視)畫好的同學請舉手。

2.出示多媒體課件:(品讀)65歲那年,……

(品讀)老人拄着枴杖,……

3.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句子,在讀中體會老人的老。

三、再讀課文,品味“奇蹟”。

1.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蹟。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蹟?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

2.學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

繼續交流了不起的奇蹟……

出示: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

出示: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

3.讓我們再讀讀這些句子,品味奇蹟。

四、自讀課文,體會環境之險惡。

1.你覺得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能讓我們感到這是了不起的奇蹟嗎?請看——

老人所處的環境。

出示多媒體課件:請讀一讀這段話,説説你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麼?

從哪些詞中你體會到了環境的惡劣?抓關鍵詞。 (品讀)

2.齊讀,在讀中再次體會環境的險惡。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啊!

五、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麼在支撐着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生答:植樹精神)

2.出示文章結尾:(品讀)請讀一讀文章結尾,思考以下問題。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

齊讀句子,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種東西”的深刻含義。

4.師: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5.請同學們拿起課本,再次深情地讀讀文章結尾,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課後作業:

1.出示多媒體課件:

v 課後收集有關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先進事蹟,並交流。

v 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句。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展示並交流課前學生主動積累詞句等情況。

2.通過深入閲讀,使學生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後的感受,聯繫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二、教學重點:

通過深入閲讀,使學生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後的感受,聯繫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四、教學時數: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圖片]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風盪漾,葉間閃着粼粼波光。這如畫的景色,讓你一定想到了今天我們要學習哪篇課文?(齊讀課題)

  (二)展示並交流課前學生主動積累詞句等情況,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回憶你在預習時自學到了哪些字詞,待會兒選擇一個你最想讓大家積累的介紹給我們。

2.學生瀏覽過課文後,師:我們在向大家介紹時要注意什麼?(要講清楚、講正確;還要講清自己積累的方法和為什麼要積累。)

3.學生彙報交流

4.小結:看來同學們不僅在預習時自學詞句,還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積累,明白自己為什麼要積累,真會學習。

5.下面請你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三)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初讀過課文後,誰能説説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先讓兩名學生試着説説,肯定學生能抓住主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來概括。[老師根據學生所説的內容,概括出板書:老人創造綠洲]

設下懸念:對於這篇文章來説,僅説出老人創造綠洲,就完整了嗎?還缺點兒什麼嗎?看來把主要內容概括清楚、全面,還需要我們深入閲讀啊。”

  (四)深入閲讀,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做一做簡要批註。

2.交流批註。

3.老師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總結出什麼情況?什麼奇蹟?概括出板書: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造福於人]

4.看,我們深入閲讀後,對於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同桌兩個人再相互説説主要內容。指名説。

5.閲讀記敍文時儘管我們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內容,但我們還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五)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後的感受,聯繫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1.作者説青山是不會老的,讀過課文後,你又有什麼感受呢?我們也來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吧。學生寫感受,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出學生可以從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個角度去寫感受。

3.是呀,連綿的青山代代常綠;老人無私奉獻、造福後代的精神也必將永存![板書紅字:精神永存]讓我們回到課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畫下來,再讀一讀吧。指名朗讀。出示,齊讀。

作者的感受寫得含蓄,富有哲理,讓我們學到了雖然表達同樣的意思,還可以用這樣的語言、這樣的句式來表達,特別是他在結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練的話,概括出了他結識老人後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會老的。”讓我們再次飽含深情地讀一讀課題──“青山不老”!

  (六)作業:

1.將自己課上沒寫完的感受修改完善。

2.把作者含蓄表達的感受摘錄在積累本上。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課件。

2、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變化

1、學習第一小節

生自由讀,交流讀後的感受

作者運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嗎?綠意盎然的山溝卻是——

出示第2小節

3、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4、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

2、學習生字詞

3、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蹟

1、抓“奇蹟”。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着大山。從他的事蹟中,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蹟)

2、自讀“閲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繫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

3、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註感受。

4、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裏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5、交流: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葱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並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繫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説。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閲讀,勾畫。

②同桌交流。

③大聲誦讀。

2、交流讀後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説什麼?還想對別的什麼人説點什麼嗎?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0

【課前準備】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説説看。

《説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鬚髮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⑴ 認讀生字詞語。

⑵ 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① 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板書:

離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板書:

過世

③ 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④ 老人拄着枴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

板書:

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蹟,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麼奇蹟。

預設交流點:

⑴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麼?指導讀這段話。

⑵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⑶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着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説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⑴ 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蹟”嗎?

⑵ 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説説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乾旱、霜冰、沙塵暴。

② 結合註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啊!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並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麼在支撐着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重難點:】引導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認識“植樹”。

1、記得我們學過一篇文章——《白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挺立在戈壁灘上,阻擋風沙的侵襲,為鐵路立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2、出示沙塵暴的圖片。

3、引導學生談感受。

師:我國的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於沙塵暴高發區。沙塵暴給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植樹造林成了保護家園,綠化家園,美化家園的重要舉措。今天,我們去認識一位晉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將荒山變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懂得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進而認識植樹造林的意義,為下文理解老農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堅定決心和可貴精神做下鋪墊。)

二、瞭解內容,感受“奇蹟”。

1、自由讀讀課文,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2、理解部分詞語。

3、思考: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請從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加以説明)

4、師生交流。

課件出示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點撥要點:引導學生抓住數字,朗讀體會,讓學生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蹟,繼而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課件出示句子:“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點撥要點: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再通過朗讀課文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盎然的山林景觀,促使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從而深刻的感受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

三、朗讀句子,品味“艱辛”。

1、師:奇蹟是喜人的,但是,奇蹟的背後,又是怎樣的艱辛?

2、再讀課文,思考問題: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了這樣的奇蹟的?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體會老人植樹的艱辛和精神的可貴。

3、師生交流。

4、點撥要點:

①、山溝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

②、老人年老、瘦小。

③、生活條件艱苦。

④、同伴、老伴相繼逝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於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儘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鬥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歎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四、領悟“背影”,深化人物。

1、師:多麼可愛可敬的老人!他的高尚,他的堅持,讓來訪的作者產生了由衷的敬意。臨別時,作者有段精彩的描寫。

2課件出示句子:“老人拄着枴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

師:一個酸字,藴含着作者太多太多的情感!想想:作者為什麼會“酸”?

3、師生交流。

(點撥要點:酸,一為“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作者感到傷感,二為老人的精神,老人的付出,老人的堅持讓作者感動不已。)

4、師:老人深知: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為了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為了造福子孫,老人就這樣在山溝裏默默堅守着。

5、出示老人背影圖,師配樂深情朗讀:望着老人瘦小的背影,多少往事湧上了心頭:那一次,狂風大作,老人頂着大風,扶起那倒下的一棵棵樹苗;那一次,老伴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料理完喪事,老人又扛起鐵鍬走進了山溝裏;那一次,女兒又來接他到城裏去享清福,老人只是搖頭,他説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6、看到老人的背影,你還想起了什麼?請用筆寫下來(可仿照以上排比句式)

7、學生小練筆。

8、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此設計意圖有三:一、以一個“酸”字做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對老農的感情,聯繫上下文,再次深化老人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引起學生的再次共鳴。二、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是對課文句子的再次練習和對文本的拓寬,對學生也是一次不錯的練筆的機會。三、大大的強化了老人的形象,使得老人的形象、老人的精神更加的立體化,更加的深入學生的心裏,為後面學生對關鍵句子的理解做好鋪墊。)

五、理解文意,昇華主題

1、師:把貧瘠的山溝變為如今葱鬱的青山,老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青山,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當告別老人的時候,除了感動,一番肺腑之言湧上了作者心頭。

2、出示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3、點撥要點:“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着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後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4、有感情的朗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的深刻含義,感悟老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片綠意盎然的青山,而更應該是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決心和不畏艱辛的高尚精神,課文最後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

六、拓展延伸,影響你我。

1、師:今天,我們的心靈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處不同,年齡不同,我們不可能像老人一樣扛起鐵鍬走進山溝,但是,綠化家園,美化家園卻是我們和老人一樣的情懷。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美化我們的家園。

2、作業、

①、為學校的花圃、宣傳欄、植物園、飯堂等地方設計宣傳標語,號召大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②、愛護環境,我從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寫寫:

愛護環境,我從擰緊水龍頭做起。

愛護花草

……

整理好,嘗試成為班級環保公約。

(設計意圖:學生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繼而引導學生不單從精神上敬佩他,更應該從行動上效仿他,從身邊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美化我們的家園,使語文課堂更好的向課外延伸。)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蹟,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盪漾。多麼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後,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鍾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2)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3)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蹟宏偉價值命運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蹟

1、抓“奇蹟”。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着大山。從他的事蹟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蹟)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户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後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蹟?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蹟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聯繫課文,結合註釋,學習第2自然段,瞭解惡劣的自然環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裏的小環境。(學習第3自然段)

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造的奇蹟,再説説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作者對老人是什麼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繫課文內容邊讀邊想,並背誦下來。

(3)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4)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3

一、出示圖片,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個山溝,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盪漾。景色如詩如畫。在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後,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鍾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了:《青山不老》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昨天老師不知大家預習了課文,“青山不老 ” 在文中的什麼地方出現的?這是寫作者感悟的一個句子。作者為什麼有這樣的感悟?“青山不老 ”到底是什麼意思?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

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老人___艱苦的條件下__創造了奇蹟__,感悟___)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着枴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蹟

1、抓“奇蹟”:

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蹟,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麼奇蹟?

預設交流點:

⑴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麼?指導讀這段話。

⑵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⑶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着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讀)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⑴ 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蹟”嗎?這一奇蹟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什麼條件下創造出來的?

從文中找一找, 畫一畫。把自己的感受寫一些。(文章哪裏寫的?)

讀一讀(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⑵ 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説説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乾旱、霜冰、沙塵暴。

② 結合註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出示圖片)(再讀,應該怎麼讀?)

小結: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啊!如今,這裏沙漠變綠洲啊!

你能夠説説,老人栽樹的意義嗎?

這些樹木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又起什麼作用呢?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説嗎?

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着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是啊:黃土和樹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黃土為樹提供了營養,而樹木的根則紮緊,牽絆着黃土,使之不至於流失。

這種關係正如老人與青山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蹟,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四、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導語:

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他是怎麼想的?(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抉擇,屋後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歸宿。)

那麼又是什麼在支撐着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

“另一種東西”是什麼呢?

(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着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後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的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小結:是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指導理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繫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説?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應該帶着什麼樣語氣起來讀?讀一讀。)

交流:作者從這位老人的身上領悟到了“青山是不會老的”。

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葱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並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五、再讀全文,積累拓展,練習了

引導:你想對老農説什麼?還想對別的什麼人説點什麼嗎?對自己説點什麼呢?我們能夠做的又有什麼呢?

總結:綠化、植樹造林的路任重而道遠哪!只有一個老農是遠遠不夠的。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老人 15年 8條溝 7條防風林帶 3700畝林網

與山川共存 與日月同輝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4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的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1、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老農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積極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引導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資料收集,一副優美的山林圖。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導入

1、學生交流課前查閲的資料,談感受。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2、欣賞一幅優美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盪漾。多麼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後,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鍾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

3、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2、教師檢查學習情況,認讀重點詞,選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3、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三、指導閲讀,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蹟”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註感受。

2、交流: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着枴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

過渡: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蹟。

3、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出示: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户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後齊讀。

4、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蹟?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2)“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他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的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着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作者用簡練的語言將山溝裏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3)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

5、討論: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1)“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裏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2)“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6、默讀課文思考並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麼在支撐着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1)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葱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並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2)指導:“另一種東西”指什麼?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着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後代的情懷。

(3)作者為什麼説青山不老呢?

原因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出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四、積累拓展

1、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2、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5

【基礎知識積累】

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情感與思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拓展與延伸】

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我國的綠化狀況和相關的感人束縛。

【重、難點突破】

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藴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情況嗎?向學生展示圖片並進行相關講述。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一位老人卻創造了一個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蹟。

板書: 青山不老

二、學習課文 ,看閲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然後帶着問題默讀課文思考、交流。

教學提示:可根據閲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由於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採取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本課。

教學參考:

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通過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盪漾的青山。

在學生對老人創造的奇蹟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蹟背後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於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儘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鬥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歎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三、思考交流“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悟?

教學提示:課文最後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可以適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繫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運用對“金色的魚鈎”和“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中的學習方法來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比較輕易地突破重點。

教學參考: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精神是永遠不會老的。

四、課文總結

教師小結: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歎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業

找一找有關綠化荒漠與荒山的先進事先進行閲讀。

板書設計(文字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