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的課堂教學計劃

來源:文萃谷 4.63K

《錦瑟》教學實錄

錦瑟的課堂教學計劃

師:課前我們欣賞了根據李商隱的詩歌《無題》譜寫的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一唱三歎的旋律,觸動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們眼含淚水,讓我們滿懷感傷.今天,我們要學習李商隱的另外一首令無數讀者着迷的詩歌——《錦瑟》。王蒙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雙飛集》來討論這首詩。知道這一書名是什麼意思嗎?王蒙把此書比喻為鳥:一翼是《紅樓夢》,一翼是是李商隱的詩。我對這雙飛翼情有獨鍾。

哪位同學給大家誦讀一下這首詩?(課代表主動站起朗誦,聲情並茂,同學鼓掌。)

師:《錦瑟》號稱古典詩歌中的“歌德巴赫猜想”,一千多年來無數讀者為之着迷。許多著名學者閲讀這首詩的感受其實和大家差不多。請看:

【投影“義山的《錦瑟》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着……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梁啟超

師:《錦瑟》難解,但不是無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它。

一、研究標題:

請看教材註釋①,編者説:“題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實際上是無題詩。”你同意這一説法嗎?“錦瑟”真的等於“無題”嗎?同學們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

(學生翻閲課文,研究註釋)

生:我認為可以認為等於“無題”。因為我看過一本書上説,在李商隱詩集中這首詩的標題就是“無題”。

師:是嗎?怎麼我手頭的《李商隱詩集》中標的題目是“錦瑟”呢?

生:大概版本不一樣吧!(生笑)

生:《詩經》中許多詩歌都是用篇首二字為題的,比如説我們這學期學過的“氓”、“靜女”就是如此。

師:學以致用,好。

生:我不同意。因為《詩經》是民歌,許多民歌原來就是在民間傳唱而沒有題目,收集者採風得來後,就取篇首兩個字為題。但就是這樣,也要考慮和詩歌內容相吻合。比如説剛才同學説的“靜女”就是這樣,因為這兩字本身確實能夠包含詩中許多內容,做標題很合適。如果不合適,編者就會捨棄或者改造。比如説《詩經·無衣》篇首第一句是“豈曰無衣”,為什麼不用“豈曰”做標題呢?不就因為它不能包含詩歌內容嘛!連沒有標題的民歌在選題目時都會考慮內容,那麼大詩人李商隱的詩歌難道會不考慮嗎?即使他不考慮或不願用標題,他完全可以和他其他的《無題》詩一樣直接用個“無題”做標題好了?

(該生頗為雄辯,贏得大家的熱烈掌聲。)

師:我並不太提倡上課經常鼓掌,但這位同學的發言讓我也情不自禁地想鼓掌!很有説服力。其他同學還有什麼意見?

生:我補充一點。詩歌一開頭就是“錦瑟”,放在開頭的景物,一般會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而且,整首詩只有八句,“錦瑟”就佔了兩句,不正説明“錦瑟”的重要性嗎?

師:你從詩歌內容本身來考慮。那麼,你認為這首詩中有哪些內容會和錦瑟有關係呢?

生:大概是看到家中的“錦瑟”睹物思人。

生:或者是聽到有人彈奏錦瑟曲觸景生情,於是不由自主內心感動,寫下這首詩。

師:我等會還要補充介紹一下,其實詩人一生的許多經歷都和“錦瑟”有關。這首《錦瑟》詩中所有的感情和議論都與一張“錦瑟”有關,這張琴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和回憶。所以,我也認為:用“錦瑟”為題不是偶然的。

確實,有的古詩題目就取自詩歌首句前二字。但《錦瑟》一詩,首聯集中寫錦瑟,後面的內容也都由“錦瑟”引發,因此,“錦瑟”就是詩歌的核心內容,是理解詩歌的路標。絕非簡單的“無題”可比。

二、壓縮詩歌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先來體會詩歌內容。為便於理解,大家試着把這首詩改為七絕、五絕。看看改後的詩大致表達了什麼內容。

(學生饒有興致地分組活動起來,5分鐘後學生開始發言)

生:我們改編的七絕是: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生:我們改編的五絕是:

錦瑟五十弦,弦柱思華年。此情可追憶,當時已惘然。

師:還可以再壓縮嗎?

生:錦瑟弦,思華年。可追憶,已惘然。(眾笑)

師:這樣一壓縮,這首詩大概講什麼應該明確了吧?請一位同學説一説。

生:看到錦瑟,聽到錦瑟幽幽的'旋律,我不由想起了自己青年時代。那是一段多麼美好而又感傷的回憶啊,可是往事卻如一片雲煙,令我難以真切把握。

三、體味情感

師:壓縮了詩歌,結構固然清晰了,但內涵卻大打了折扣。“此情可待成追憶”句中的“此情”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我們還得從中間兩聯入手。請大家一起朗讀中間四句詩。請大家結合註釋,選你體會最深的一句説説。

(學生一時沉默,片刻教師加以提示)

師:注意“曉夢”——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覺得非常愉快。這句詩讓我們感覺到什麼?“望帝春心託杜鵑”:杜鵑啼血給人什麼感覺?這些內容可能讓詩人想起什麼?隨便説説你感受最深、最喜歡的一句。

生:具體所指我們不清楚,但情感基調是可以把握的,是悲苦的。

生:曉夢,我想大概是指詩人早年恍惚迷離的夢想,那麼飄忽,那麼美好,那麼動人,説不清,道不明。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愛情理想?也許都有。

師:對“滄海月明”一聯大家感覺如何?

生:“滄海”有一種滄桑闊大遼遠之感,“月明”有一種悽美之感,就像淚珠在大海明月背景之下滾滾而落。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就是“玉生煙”這句話我覺得奇怪,玉為什麼會生煙?

師:誰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等待片刻)大概還是我來吧!請看前面的四個字“藍田日暖”——古人認為,美玉藴藏山中,得山川之靈氣,在太陽照耀下,會蒸騰出隱隱的煙氣,這就是玉氣。現在我想問大家,這種玉煙和詩人的情感以及人生經歷有何關係呢?

生:我讀了這句詩,首先感到玉煙是神奇美妙卻又飄忽不定。它就像人的幽微的感情,你不去想它時,它就在你心頭縈繞,好象就在眼前,似乎觸手可及,可是你一旦凝神細思,它又立刻卻變得迷茫飄渺,令人又無法把握了。

師:這樣的體會大家贊同嗎?(學生點頭同意)那麼,讓我們一起再讀全詩。

(學生再次朗讀,越來越能夠進入詩歌了)

四、瞭解生平

李商隱究竟在詩中寫了什麼事,我們已經無法瞭解了。詩人究竟表達了哪一種具體的感情?也許,只有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才能把握住。讓我們一起了解李商隱的人生經歷。(投影)

李商隱才華橫溢,少有文名,抱負遠大,受到當時權貴令孤楚賞識。但26歲時他與一位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兒相愛成婚,從此開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但娶王氏使他不幸被捲入黨爭的漩渦,從此仕途坎坷,壯志成灰。

李商隱為愛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社會聲望完全失去,被世人視為“忘恩負義”的無恥文人,這對一個渴望成功的男子具有極大的殺傷力!

李商隱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告別妻子,長年在外奔波,但毫無結果。而妻子卻在貧困中憂鬱而死。

他感傷不已,寫下一首長詩《房中曲》寄託哀思。其中有這樣四句:

憶得前年春,

未語含悲辛。

歸來已不見,

錦瑟長於人。

(教師插話——請注意“錦瑟長於人”!)

妻子死後三年,他又寫了一首著名的思念愛妻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從此,李商隱每逢七夕必有一詩,懷念當時歡愛,直到四十五歲去逝。

愛情啊,這世上最美麗的情感之花,刺傷了他,也滋養了他;敗壞了他,又成全了他!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代詩人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的耳旁想起了幽幽的錦瑟之曲,往事如雲煙一樣在心底瀰漫開來,他提筆寫下了《錦瑟》,並把它置於自己的詩集——《義山詩集》中的第一篇。

據説,天鵝將死,必有哀歌。這首詩是李商隱一生的感歎嗎?這是他政治、情感、藝術、人生的絕唱嗎?

讓我們跟着《相見時難》的旋律一起誦讀這首《錦瑟》,讓我們和作者一同吟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