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性的尋求》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8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確定性的尋求》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確定性的尋求》讀後感

《確定性的尋求》一書研一時讀過一遍,當時並沒有多大感觸,總覺得雲裏霧裏不知道在説些什麼。這次逐字逐句地細細品讀後,感受頗深。

人們做事情總想着尋求一種令人滿意的、確定的結果,然而現實卻是,生活之中處處充滿着不確定性。因此,為了尋求安全,尋求確定,人們往往有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通過“祈禱、獻祭、禮儀和巫祀等”,這就是為什麼古時的人們遇到重大事件時,常常用祭祀的形式向祖先、神靈祈求福佑、祈禱平安。這種現象現在依然存在,比如,每到大學聯考期間,便有許多學生、家長去孔廟祈福,以求金榜題名。

人們希望通過各種力量尋求自己內心的安全,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另一種途徑則是“發明許多技藝”,“通過行動改變世界”。然而,傳統哲學認為,前者屬於思想、認識上的方法,更能達到一種內心的滿足與完善,因此是高尚的;後者屬於實踐、行動上的方法,充滿着不確定性的因素,不能得到內心的安全感,因此是低級的、卑微的。這也就揭示了本書研究的主題,理論和實踐、認識和行動的二元對立問題,而杜威想試圖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

“確定性的尋求是尋求可靠的和平,是尋求一個沒有危險、沒有由動作所產生的恐懼陰影的對象。因為人們所不喜歡的'不是不確定性的本身,而是由於不確定性使我們陷入惡果的危險。如果不確定性隻影響着經驗中的後果的細節,而這些後果又確能保證使人感到愉快,這種不確定性便不會刺痛人們。它會使人樂願冒險,增添新奇。然而完全確定性的尋求只能在純認知活動中才得以實現。”

書中的這段話指出,人們在做事之前,往往會先考慮後果,如果預測的結果令人滿意則會願意付諸行動,願意嘗試,反之,則會繼續以往的做法,讀後感m因為這樣不會出錯,會讓我們感到安全,更理想的狀態便是在頭腦中繪製藍圖,以滿足自己內心的願望。然而這樣會讓我們止步不前,永遠待在舒適區,就像老師所指出的,我們因為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而被反覆規訓成做事情一定要有一個標準答案,然而這個所謂的標準答案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它也是可以變化的。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只顧尋求標準答案,而不願通過自己的行動去促成變化。

以上是我對前兩章內容的感悟,儘管充滿着不確定性,我們也要嘗試跳出舒適區,迎接不確定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