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結構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1.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城市空間結構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城市空間結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中的第一節。本章包括: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城市化三節內容、

城市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徵,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心和服務中心。本節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兩部分內容,其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重點。本節在本章中處於基礎性地位。學好本節內容,有助於學習和理解下面的內容。城市是人類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舞台,既與前一章緊密聯繫,又對後面的學習起着啟下的作用。

二、課標解讀:

課標: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本條“標準”有三個要求:

(1)學生要學會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城市的空間結構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區在空間上的分佈狀態。所謂會“分析”,是指會在城市分佈圖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區分佈的情況,並歸納出城市分佈的特點。

(2)會解釋這種結構特點的形成原因。

(3)會使用實例進行分析説明。

三、學情分析: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多種各有特色的具體城市。此外,從課程以外的'媒體中,學生也能經常接觸具體城市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對城市的體驗性知識。因此,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積累相當多的有關城市的感性知識,只不過這些知識是以具體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在學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對城市的理性思考,並通過認識城市的特徵來理解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區以及它們的特點

(2)掌握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變化與變化因素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並解釋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能夠運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城市發展及其地域結構的變化。

(2)通過認識城市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2、難點:城市功能結構的形成及影響因素。

六、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案例分析、小組合作、講述、歸納總結

2、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圖片創設情境引入:教師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攝過的城市形狀鳥瞰圖,引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城市形態呢,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引起懸念進而引入課題。

【板書】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慾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活動設計】結合課本設計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區。

【板書】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提問】1、根據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狀況,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為哪些類型?

2、閲讀教材P18,回答什麼是集聚效應?

【板書】1、城市土地利用類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通過集聚效應,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提問】首先請同學們合作看圖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區?以那種功能區為主?

【板書】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住宅區為最廣泛的功能區。

【提問】結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狀況,功能區之間有無明確的界線?如何分清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哪種功能區?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提高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並且對知識的形成原因進行探討分析,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抽象概括及表達能力。利用學生居住的城市提出問題,貼近生活,便於學生理解。

【問題設計】閲讀教材P19—20內容和圖2、2—2、4,通過討論,歸納總結,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閲讀課本、讀圖,提取信息,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掌握人文地理學習思路。

【活動設計】結合P21“活動”,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會讀圖分析的一般步驟;理論聯繫實際,分析香港功能區的空間分佈特點。

分析步驟:

(1)閲讀圖例,瞭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區。

(2)分析各功能區的空間分佈,尤其要分析它們的位置關係,解釋原因。

(3)歸納其分佈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