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文萃谷 2.96W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2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灰雀》這一課時,主要通過讓小組採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擬法進行教學,在課尾延伸、深化感悟時我有意識地提出幾個問題,給足孩子想像空間,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由放飛心靈,那一個個充滿童趣的回答讓師生共同感受到語文課堂輕鬆、活潑、有效。孩子們依託文本創造想象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文本的情感目標無需太多講解,在大膽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擬中得以鞏固、昇華。

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導入部分,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喚起他們已有的感受與體驗,激發學生對新課文的興趣。

在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工具書一同來幫助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小組內討論交流,以優帶差,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不但提高了學困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優等生體驗到了快樂。最後是全班進行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達到了局部帶動整體的目的。在層層遞進中,使學困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優等生講解了知識,從而達到了“學困生能吃飽,優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課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給學生,雖然這樣做加強了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知識整合。從課堂教學的反饋來看,讓學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徑地收集資料,效果會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小組間的積極有效的評價,較好地激起學生的熱情,促進他們更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欣賞別人優點,或質疑爭論,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局面,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評價中互相取長補短,快樂成長。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2

二年級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北京離他們太遠了,如果僅僅只限於對文本的解讀,我想孩子們是很難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發他們對北京的熱愛。怎樣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住主線,條理清晰

在教學中,我抓住“整個北京城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句話展開教學,帶着學生跟着課文和課件遊北京的長安街、環行路、西單商業街和故宮,整個教學有條理。

二、品詞品句,注重積累

《北京亮起來了》的作者不光感歎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還把北京的燈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詞佳句像華燈一樣,使課文也亮起來了。教學本文時,我藉助圖片和結合生活,幫助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燈光閃爍、銀光閃閃、光彩奪目、絢麗多彩”等詞語,拓展部分,要求學生用這些詞語説説臨海的夜景,引導學生運用優美的詞語。

三、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以讀為主,並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3

《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主要寫伊林娜在朗志萬的啟發和鼓勵下,通過親自動手做做看,終於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敢於向權威挑戰,不迷信,不盲從,勇於實踐。文章情節簡單,但卻富於情趣;語言平實,卻給人以啟迪。故事緊緊圍繞伊林娜的情緒變化順勢展開,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讀書探究的慾望,喚起學生的科學意識。

課堂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試驗導入,激起興趣

同學們,老師手裏有兩塊橡皮,誰願意來估量一下它們的重量,學生回答一塊稍輕,一塊稍重,我又問如果老師站在高處,同時往下扔,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有的同學説,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學説,輕的先落地,還有的同學説同時落地。那麼到底怎樣呢,相信學完課文後你會自己找到答案。對於這一生活細節,孩子們有過想法但沒有實踐經歷,強烈的好奇心會趨使他們興趣盎然的走進文本,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反思。

二、拓展閲讀,搭橋鋪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學的慣例,我通常是先帶領學生學完課文後再拓展同步閲讀上的文章。但是今天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中所藴含的道理,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先帶領學生閲讀了閲讀書上的《伽利略的實驗》,讓學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懼權威,堅持自己的理想,並學會伽利略那遇到疑問時敢於動手實踐,直到把問題弄清楚為止的精神,為學生理解朗志萬的良苦用心和動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橋鋪路。

三、學習課文,昇華主題

有了以上的基礎,加上課文淺顯易懂,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的含義,為了昇華課文的主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時此刻你會對郎志萬説些什麼?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這兩個角色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

四、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為了讓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設計了此環節,“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什麼困難或疑問?你是怎麼做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當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時,自己會先思考,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向家長和老師請教。而大部分學生都稱自己以前害怕困難,懶於思考,但學了這篇課文之後明白了產生疑問時要多動手做做看,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4

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教材首次提出開展“記錄自己課餘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安排在《我們的民族國小》的後面,目的是使師生了解安排此項活動的意義、目的及開展活動的方法。因綜合性學習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峯》的後面,有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繼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

本組無論是閲讀、還是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訓練,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這一主題密切相關。比如,在導讀,點出了本組的專題,課文為這一專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從課內到課外,繼續圍繞本組專題展開,“語文園地”中的“展示台”則是這一專題訓練的拓展和延伸。教學中要加強整合的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5

今天這節課教學了古詩《元日》 ,遵循古詩教學的步驟: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引導學生從我國傳統節日入手,體會春節的熱鬧喜慶場面,通過古詩悟詩情,瞭解詩人的遠大理想:除舊佈新、富國強民。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理解詩意的方法,抓關鍵字詞理解,然後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這是本課教學的最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是:教師範讀的少,學生誦讀的少;時間安排欠缺,課堂節奏感不強,在規定的四十分鐘內沒有完成預設教學內容;小組合作學習的訓練不到位;總覺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牽着學生走, 讓學生真正讀懂 “老古詩” 還做得不夠好。 因此,我應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啟發學生質疑,教學的問題應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處於主動地位。我們不能滿足於給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敢問,還要教學生會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6

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從而讀懂句子,進而讀懂課文,是中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由於這篇課文要掌握的詞語較多,因此在教學過程,我注重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課前我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工具書、聯繫生活及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

在學習中,學生是以小組和個人展示的形式彙報詞語的理解,這樣就陷入了程式化的“説説詞語的意思”,顯得較枯燥、呆板。

我認為理解詞語應與閲讀理解同步進行,做到聯繫生活及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較合理。比如文中“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應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繫課文中的孔子説説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説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而且使詞語教學變得既有“語文味”,又充滿了趣味。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7

《你好!新年》,這是一首現代抒情詩,整篇文章,圍繞新年給大家帶來的事物展開抒情,因為新年是每個孩子都熟悉、喜歡、並且經歷過的,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沒有遇到特別大的障礙,像對“每一個夢,都像山谷的小溪一樣明亮”的理解,程度好的學生可以説出來,其他同學稍微指導一下即可。課堂設計上,充分讓學生朗讀課文,有個人朗讀、小組合作朗讀、男女分讀,以及全班齊讀等形式進行朗讀。在課堂中,還進行了對學生説話的訓練,比如,仿寫:新年還帶來什麼呢?句型為:她帶來____,給每一_______。學生的表現都很積極,在小練筆方面,學生的新年新計劃,老師需要進行適當的點撥。學生在點撥過後,都能理解新年的到來,是新的開始,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們能夠制定新的目標。整體來看,整堂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挺好的。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牛頓從因做風車不會講道理而受到同學嘲笑中受到教育,發奮學習,養成刻苦鑽研的習慣的故事.

課文先講了牛頓小時候愛做手工,對這一點,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及詞語。如:“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幾乎忘了回家。”在講到這一點時,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來看。

他停下來仔細看。

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

這樣看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細細地看到什麼程度呢?”學生也很快知道了“幾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頓那種入迷的程度。

而在講述這一課時,我主要是以牛頓思想的變化,在課文中主要是牛頓幾次心情變化為主線講起的,讓學生去體會牛頓的心情。在這裏,對學生進行引導,並參與其中,抓住“滿臉通紅”、“難受極了”、“沒有流一滴淚”來説:小風車被摔壞後,牛頓為什麼心裏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一滴淚?他此時會想些什麼呢?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9

今天上了《小稻秧脱險記》,感覺良好。我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並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再進行“質疑問難”。學生提出“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説”“警覺”“紛紛“等詞,這些詞語與全文內容有着密切聯繫,有助於體會文章藴含的情感。因此我不馬上解釋詞義,而是讓學生反覆的讀課文。自讀課文四五遍之後,時機成熟。我請一些同學根據自己讀書時對課文的理解來跟着老師一塊兒表演,用動作表現詞語的意思。原來明白的學生此時更深刻地領會了課文內容,不明白的也豁然開朗了。感悟,“感”而後“悟”。

怎麼感,主要是誦讀,讀得多了,學生便能借助語言環境悟出詞語的意思,體會到詞語在文中的表現的情感:雜草的蠻不講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險的無奈。可見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達到的,而是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才實現的。一句話,就是要“以讀求悟,讀中見悟”。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這幅圖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一看到這篇課文就開始後悔前年到開封時沒有買上一幅複製品,現在也好讓學生看一看,學校電教設備都是壞的,怎麼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畫的精心呢。

上課後,我先板書課題後,組織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整體瞭解這幅畫,然後我又補充了部分相關的課外知識,在學生對這幅圖有了初步的瞭解後,開始讓學生自學,自讀課文將字讀準,並反覆讀文標出自已的感受。在交流學生的感受時,我再對學生的讀進行指導,並引導看圖,特別是圖的長高,及圖上的人物數量及牲畜的數量,當與現實的進行比較學生感知了圖後,孩子們不禁對圖有了一種佩服的感覺。接着我讓學生自已選自已喜歡的那一段仔細讀一讀體會一下。結尾時對整篇課文進行了總結,抓了一下課文的描寫順序,及總分的結構。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抓住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抓住雷奈克為什麼能夠從小孩玩蹺蹺板的遊戲中獲得啟示,發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進行質疑。讓學生通過這一問題,觸摸雷奈克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樣的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質疑能力。當學生探究自己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時,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思考就會更加深入,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在學習第二段時,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利用它來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體會雷奈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勤於實踐,致力於醫學研究的精神。利用閲讀時在讀中聯想的策略組織教學,瞭解發現的經過,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再按小組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經過。體會雷奈克的內心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用討論、複述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發明聽診器的經過。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立足於教學目標,與文本對話,與課堂中的學生對話有什麼好處?

就學生方法運用上,教師不是不確實際設計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而是依據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過渡,紮實學生學習方法運用——鞏固識字,提高預習要求,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此説課稿值得欣賞,是因為教師有獨到的思想,單純就説課小標題,擯棄了通俗,以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就內容而言,對操作主義、經驗主義是一種超越,體現了他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就説課的教學方法,可以説是簡單而又易於操作,不但把握住了年級的過渡,而且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的落實到位,有着一種文化精神與文化眼光,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對課堂生命追求,而不只是站在説課的角度。此説課稿值得欣賞,是教師個性的張揚,他不人云亦云,而是紮實於對自己事業的追求。就“簡簡單單,説教程”,可以説是簡單而豐滿。從教學目標到環節、從方法到語言文字訓練不蔓不枝,乾乾淨淨,對文本深入探究,多層面思考。整個教學思路給予人的信息都是沿着尊重學生個性與目標主線展開教學,清清爽爽,讓學生能將自己與文本和生活融為一體,從文本找到自己,愛上語文。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説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説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4

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於融會貫通,特別是通過關鍵的`內容來掌握知識,把握全文,一詞引全文、動全身。通過詞句對比分析這種方法,與語感體驗和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緊密相聯,是一種常用不衰的方法。

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太陽公公的話是全文的關鍵,話中的詞語體現出強烈的美醜對比:“金光閃閃”“銀花朵朵”與“黑黝黝”。所以,在教學時我運用兩段話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鋭性,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兩個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讀時,一個學生有意識的注意了朗讀的節奏,繪聲繪色的模仿太陽公公囑咐蒲公英的話,贏得了全班的掌聲。聽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聽後也能夠説出優點。説明學生初步理解了太陽公公話裏的的意思。當然,對課文更深一層的含義沒有在此時深入挖掘,在這裏只是為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我覺得運用對比的方法能夠比較有效的解決閲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5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造的基礎。張志公先生説:“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兒童詩的創作也不例外。對為兒童來説,任何抽象的理論,他們都不興趣。最吸引他們的是色彩和聲音。豐富的色彩使他們睜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聲音撩動着他們的耳膜。

本節課的教學把童詩的欣賞與仿寫結合在一起進行。為了豐富學生的詩歌表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執教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一、運用樂曲引發學生想象

伴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音樂所描繪的情境中,容易使學生聯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經驗,構建起關於所讀詩歌的具體形象。

二、運用圖片引發學生想象

美是詩歌的生命線。可以説沒有美就沒有詩了。本節課所呈現的圖片絢麗多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認識到美,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色彩印象,又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了熱愛生活的熱情和表達的慾望。

課堂氛圍較活躍,學生踴躍發言,會説能説。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學生睜開了詩意的眼睛,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儘管作品稚氣,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們那一顆顆火熱的心。遺憾的是詩歌練習格式後三行的設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使得有創意的表達無法實現。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6

今天上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説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説得有道

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説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説,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説一説,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説:“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7

成功之處:

1.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活動是兒童重要的學習方式,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説,遊戲是一種有趣而有實效的活動方式,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還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啟迪智慧。遊戲中出現了學生熟悉的五個福娃的形象,增強了遊戲的趣味性。

2. 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通過讓學生講自己、講家人、講他人名字的故事,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並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讓學生對自己名字裏的故事進行展示交流的環節,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別人欣賞,被別人尊重,會引發主動與別人交流的意願,更自信、更輕鬆地與別人交流。

不足之處:

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8

由於經驗不足,明顯存在:

1. 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比較不敢放手,引導過程中較為急促,學生思維的訓練玫有充分發揮。

2. 忽略了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

3. 沒有切合學生的學情

本文的教學中我着重抓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充分朗讀。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通過朗讀,感受葡萄溝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鄉之好客,從而體會到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支撐,在課上讓學生欣賞各種顏色的葡萄圖片,體會葡萄的多和美。通過欣賞各個地方水果豐收的場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好像去葡萄溝遊覽了一番,從整體上感受到葡萄溝水果多、景色美、人熱情。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9

本篇課文描寫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我以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引入,圍繞一個“美”字展開教學。然後我讓學生反覆品讀語言文字,感受北大荒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見底,原野熱鬧非凡。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許多表現色彩的詞,細膩生動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點。我問學生:“這一小節中,你喜歡哪個句子?為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這句話:這些流雲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接着,我讓學生細細品讀句子,想象意境,讀着讀着,學生都能抓住“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這四個色彩的詞,感悟到流雲色彩的變化多端以及流雲色彩的美,從而感受到天空的一碧如洗。這時,我結合課後第四題,讓學生再找幾個這種類型的詞。學生因為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很快就能説出幾個,如“雪白、火紅”等,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色彩的認識。

所以我覺得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資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起來。

國小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20

《我們的民族國小》是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自豪與讚美的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文。在教學本文時,我把閲讀訓練重點放在了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和體會作者對這所學校的自豪、讚美之情。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後,我就引領學生仔細觀察課後的少數民族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然後讓孩子們再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加深對少數民族的認識的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隨後深入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最後自然段引入整篇課文的感情朗讀,體會了作者對這所民族國小的自豪與讚美之情。使得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清晰,重點較突出。

不足之處:由於這是開學後的第一節語文課,班級有部分同學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不參與學習活動。以後還需加強引導,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