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國小數學教案8篇

來源:文萃谷 1.07W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8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在比較中完善和強化對面積含義的認識。

2. 使學生在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能主動探索多樣的方法,鍛鍊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過程

一、 藉助直觀,領悟新知

師:(出示中國地圖)今年暑假老師準備去四川旅遊,誰能幫我在地圖上找到四川省?我們屬哪個省?在地圖上找一找。

提問:江西省和四川省比,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我們所比的大小指的是這兩個省的什麼?(面積)

師:你還在哪兒聽説過面積?

生1:我們國家的面積很大。

生2:水庫的面積。

師:到底什麼是面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面積的含義。(板書課題:面積的含義)

二、 觀察體驗,感悟面積

1. 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師:生活中到處都有物體,老師拿的物體是粉筆盒,注意看老師是怎樣摸粉筆盒表面的。(教師示範用手掌摸粉筆盒的表面)

師:拿起你們的課本,像老師那樣摸一摸數學課本的封面。

學生動手摸數學課本的封面。

師:用這樣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課桌的桌面。

學生活動。

師: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物體,你能像剛才那樣摸一摸它們的表面嗎?小組同學摸一摸,看一看。

學生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摸了數學課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課桌的桌面感覺怎樣?

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

師:同學們摸的這些面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

師:(出示一塊黑板和一面牆的實物圖)這裏有一塊黑板和一面牆,讓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牆的表面。如果兩人刷得一樣快,你認為誰會先完成任務?為什麼?

生1:當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務,因為黑板的表面比牆的表面小得多。

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務是很難的,因為牆的表面太大了。

師:是的,黑板的表面比牆的表面小得多。我們説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黑板的面積比牆的面積小得多。你能上來指一指黑板的面積表示的是什麼嗎?牆的面積呢?

學生分別在圖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牆的表面。

師:你能舉例説説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生1:課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面的面積,數學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課桌面的面積比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大。

生2:我家牀面的面積比地面的面積小。

師: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知道,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1) 出示兩個長方形。(第一個大些,第二個小些)

師:我們來看這裏的兩個長方形,你能上來指一指每個長方形的面積嗎?

學生分別指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

師: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比較一下,這兩個長方形,哪個面積大一些?哪個面積小一些?

生:第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比第二個長方形的面積大,第二個長方形的面積比第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小。

(2) 出示教科書第75頁例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師:同學們再看這裏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比較一下,是正方形的面積大,還是長方形的面積大?

生1:長方形的面積大。

生2: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差不多大。

師:到底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自己想辦法比一比,再和小組裏的同學説一説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按要求活動,教師提示: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材料(小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如果需要,可以使用。

師: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比的?比較的結果怎樣?

學生邊説邊演示。

生1:用重疊的方法能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生2:用直尺去量,也能比出它們的大小。

生3:用同樣大小的小長方形紙片去擺,也能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3. 教學試一試。

(1) 出示試一試第1題。

師:你能一眼看出下面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嗎?

生:不能。

師:那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生1:可以用同樣大的紙片去擺一擺。

生2:可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

師:你有辦法把這兩個長方形重疊起來嗎?

生:先在紙上把這兩個長方形描出來,再把它剪下來,就可以重疊了。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自己的想法來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並進行適當的指導。

(2) 出示試一試第2題。

讓學生按要求畫一畫,比一比,説一説。

三、 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按要求練習後,再到中國地圖上找一些省份,比一比面積的大小。

2.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先分別數出每個圖形的面積各有多少個小方格(具體地説一説怎樣數出梯形面積),再説一説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 做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提問:圖形上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麼?圖形中紅色部分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什麼?

4. 做想想做做第5題。

學生先在小組裏説一説,再組織交流。

四、 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對於面積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 目標

1.通過比一比的活動,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方法,能夠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通過估一估的活動,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體會估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 重難點

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 準備

投影片、課件課時1

教學過程

切入舉偶

談話引入。生活中的大數無處不在,那麼怎樣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呢?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這個問題。

對話平台

玩中學

1.學一學,議一議。

通過小組探究,比較大小的方法。

(1)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彙報,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2.練一練。

完成練一練。在()裏填上“>”或“<”。

學中做1。試一試。先試着做一做,再議一議。

3.想一想

4。數學遊戲。

5.估一估。完成練一練的第一、二題。

板書設計

比一比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國小數學第一冊教科書第64~65頁及練習九第l~3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感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和愛科學的教育。

4.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具、學具準備:

l.教師準備10的主題圖和練習九第2題插圖的課件、計數器等。

2.學生準備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學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教師談話:前面我們學習了l~9的數,不僅能夠正確數出l~9,還能讀、寫這些數,知道它們的大小和組成。那麼比9大的數大家認識嗎?今天我們就來認識10。

2.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學習新知識

1.學習數數和認數。

(l)在屏幕上出示第64頁上10的主題圖,並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

教師:圖上畫了些什麼?請同學們數一數。

(2)學生數數,並交流自己數的結果。

教師:畫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樣數的?

學生:我先數9個小朋友,再數一個老師,一共數出10人。

教師:大家數了9以後再數10,10是9後面的一個數。

提問:畫面上一共有多少隻鴿子?(10只)

(3)讓學生從不同的起點再數畫面上的人數和鴿子的只數,數後交流。

教師:剛才同學們又數了人數和鴿子的只數,結果怎麼樣?在數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剛才我又數了幾遍,還是10人和10只鴿子。在數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從什麼地方數起,只要是一個挨着一個地數,不重數不漏數,結果總是一樣的。

(4)讓學生試着兩個兩個地數,看結果是多少。

(5)讓學生觀察第64頁上的點子圖,並數出圖上小圓點的個數。

(6)隨着學生報結果的過程教師在黑板上板書:10,並引導學生讀這個數。

(7)學生擺學具:在桌面上擺出10朵花。

2.學習10以內的順序和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比較。

(l)教師在計數器上撥珠:先撥9顆珠子,再撥1顆;讓學生用他們自己的話説一説老師撥珠子的過程,重點讓學生感受撥9顆以後再撥1顆就是10顆的撥珠過程。

(2)引導學生在直尺上認識數:①在屏幕上出示第65頁上面的直尺;②讓學生在直尺從0開始依次讀出直尺上的數;③引導學生對照直尺説出10以內數的順序。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後面, 10比9大。

(4)引導學生比較9和10的大小。

①學生數出第65頁上兩幅點子圖中小圓點的個數。

②先讓學生在9○□和10○□中的方框裏填數“10”,然後在○裏填“<”、“>”。

③學生彙報交流自己填寫的過程和理由,重點説出填寫時“想”的過程。

3.學習10的組成。

(l)學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並邊擺邊説: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擺小棒後,讓學生説出不同的擺法,教師根據學生的敍述在黑板上板書:

全班學生齊讀上面的10的組成。

(3)引導學生推想10的另外的組成。

教師:看到上面10的組成,你還能想到什麼?請舉例説明。

學生:看到一組組成,還可以想到和它有聯繫的另外一組組成。如看到我馬上就想到了。

學生由推想出另外幾組組成。

(4)引導學生討論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

教師:根據剛才推想10的組成的過程,怎樣去記憶10的組成?

學生:學習時主要記住前面五種組成,其餘幾種組成不必牢牢記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幾種組成推想出來。

4.學習10的寫法。

(1)引導學生觀察10的字形,並説一説10的結構:10是由“l”和“0”兩個數字組成的,左邊是“l”,右邊是“0”,合起來讀10。

(2)教師示範,邊寫邊講解:寫10要佔兩個“日”字格,左邊格子裏寫“l”,右邊格子裏寫“0”;先寫“1”再寫“0;兩個數字不能離得太遠。

(3)學生在節上格子裏練習寫10,教師作指導。

三、鞏固練習

1.數數。

(1)數實物(數10根小棒、10個小圓片等)。

(2)抽象數數:從l數到10;從10數到1。

2.完成第65頁“做一做”的練習,先讓學生根據10的組成連線,然後交流連線的過程和想法。

四、課堂作業

1.完成練習九第1題,先由學生在數軸上的方框裏獨立填數,然後交流自己填數時的“想”的過程,進一步鞏固10以內數的順序。

2.完成第2題。在屏幕上出示衞星發射情景的畫面,並由學生模擬發射台指揮員從10數到1發佈發射命令。然後讓學生説一説自己在電視上看到我國衞星發射時的情景,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數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完成第3題。先由學生獨立在表格裏填10的組成,然後在完整地説一説10的組成。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內容進行回憶、小結。

2. 學生説説自己本課時學習的主要收穫和存在的問題。

3.教師對全課作小結。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各種梯形各兩份,剪刀,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明確主題

1. 生活中我們能找到許多平面圖形,這個教室裏有嗎?

2. 請大家看看這組圖片,看看你發現了誰?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梯形)板書 2.梯形,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認識它了,誰來介紹一下它。

3.今天,我們來更深入地瞭解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積。(板書)

二、回憶舊知,建立聯繫

1. 面積,我們現在已經會計算哪些圖形的面積了?他們計算方法你們還記得嗎?(課件)

2. 回憶一下,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我們是怎樣推導出來的?還記得嗎?

3. 同學們,我們在研究它們面積的計算時候,都用到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轉化。(板書)把要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繫,進而推導出面積計算的公式.這種思想,這節課我們也要用到。

三、轉化梯形,推導公式

(一)應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學們喜歡什麼體育運動?喜歡籃球嗎?(課件出示籃球場地)你們知道這一處是什麼區域嗎?這是3秒鐘限制區,是限制對方隊員在這個區域內停留不能超過3秒鐘。

2.但是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還沒有學過,你猜想梯形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你想怎樣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

3.同學們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學們想的那樣呢?讓我們來動手驗證一下。在動手操作之前,老師提出三點建議:(1)想想能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什麼圖形。

(2)根據轉化圖形與梯形的關係,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

(3)填寫好彙報單,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動作快。明白了嗎?開始吧!

(二)小組活動十分鐘

(三)彙報

1.剛剛同學們把梯形轉化成了多種圖形!現在讓我們請這幾個小組的同學説説他們的想法。大家注意聽,你們的意見相同嗎?你還有補充嗎?彙報:平行四邊形:兩個怎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同學拼成的是長方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那你們的推導的結果應當是一樣的。是嗎?

2.師:同學們,觀察這些圖形,無論長方形還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動圖形)你發現什麼了?過渡:看來,只要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個…….(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學過:……(板書)然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兩種圖形間的聯繫來推導梯形的面積了。誰來幫老師梳理一下。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邊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積……為什麼除以2?

3.剛才展示的都是拼組的方法,還有些同學只用一個梯形就完成了任務,他們用了分割的方法。你們都看懂了嗎?請這個小組的同學來簡單説説你們是怎麼推導的。你們小組的.方法真獨特!方法不同,那你們推導的結論呢?

4.總結: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不同的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有共同點。誰來説説?

5.是不是這樣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們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的梯形面積公式讀一讀吧!(課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會嗎?

6.在這個公式中,哪裏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呢?在計算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 四、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1. 總結:好了,同學們,剛剛大家用學過的知識,通過拼合,分割,旋轉,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轉化成了學過的圖形,根據圖形間的聯繫就推導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這個方法你們記住了嗎?那老師可要考考你了!(判斷題)

3.通過剛剛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對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這個三秒限制區到底多大呢?你會求嗎?需要什麼條件?(課件出示)動筆試試吧。

4.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生活中經常用到,你們想用新知識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

5.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生活中還有更廣泛的應用,小到…..大到…..都會用到它。

五、結語

轉化在數學當中是一種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圖形的學習中,同學們多次用到了轉化的策略,(課件)其實在學習計算時我們也用到了。那我們轉化的目就是化未知為已知。以後你再遇到一個未知的新問題,你會怎樣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問題都可以轉化呢?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去思考。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答:

教學內容:西師版xx年級上(下)冊xx頁

執教者:xxx

教學課時:第X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瞭解xxxxxxxxxx,掌握xxxxxxxxxx。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xxxxx方法,體驗xxxxxxxxxx。情感態度:通過感受xxxxxxxx,培養xxxxxxxx的情感。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找出重要的知識點)

2、難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本節課哪些知識學生比較難掌握)

3、關鍵:(結合實際,找出從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等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實物、多媒體、一些數學圖形

2、學具準備:實物、數學圖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複習引入或談話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們前面已經學習了xxx內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説後引入新課)

2、老師昨天遇到一個難題,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麼解決,今天我想叫大家幫老師一個忙,你們願意嗎?(願意)生説後老師引入新課。

3、出示主題情景圖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題。

(1)、指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小組交流。

(3)、反饋信息:

生1:我覺得xxxxxxxxxxxxxxxxxx。

生2:我認為xxxxxxxxxxxxxxxxxx。

生3:我是這樣想的xxxxxxxxxxxxxxx。

……

(4)、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同學們表現的太好了。剛才我們通過xx方法,瞭解到xxxxxxxxxxxx,那老師覺得xxxx樣更好一些。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認真想認真做就一定會有收穫的。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一道練習題。

(1)、學生讀題,瞭解題目意思。

(2)、指明學生答(學生舉手回答)。

(3)、師生共同討論。

(4)、完成練習題。

2、出示第二道練習題。

(1)、學生齊讀題目。

(2)、學生獨立完成。

(3)、個別展示。

(4)、集體訂正。

四、拓展練習。

(1)、出示題目。

(2)、學生讀題思考。

(3)、小組討論交流。

(4)、小組選代表展示。

(5)、集體訂正。

四、小結:讓學生談收穫,學習了本課有什麼樣的想法,覺得本堂課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同分享,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佈置作業:(第xx頁第xxxx題).

六、板書設計

xxxx(課題)

xxxx(內容簡析)

教學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沒有達到的話,其中的原因是什麼,能提供改進的方案嗎,有哪些突發的靈感,課堂上有沒有印象最深的討論以及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設計的教學過程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想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自我評習:這個萬能教學模板實用性較強,能夠有效地避免教學中存在的隨意課、盲目課和單純的傳授課等不規範、教法陳舊的教學形式,逐漸形成符合教學規律,利於學生成長的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對於初登講台、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是一種全面把握教材,宏觀感受教學全過程,快速規範教學行為的好方法,便於教師逐漸提高研究層面,取得更大收益。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案示例一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運用加、減法的關係,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初步的遷移、類推能力.

3.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性.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掌握用加法算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1圖.

(2)啟發學生説明圖意.

使學生明確:從12個圓片中,去掉7個,還剩幾個?

(3)啟發學生回憶:十幾減9、十幾減8是怎樣計算的?

小組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十幾減9、十幾減8都是想加算減的.

(4)例1應該怎樣想?

分組交流,並填書;教師巡視指導.

使學生明確:像十幾減9、十幾減8那樣,,可先想7加幾得十幾.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讀算式: 12-7=5.

2.【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組交流.

(2)指導學生獨立填寫.

(3)訂正時,讀算式11-7=4, 15-7=8.

3.【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獨立填寫.

(2)訂正時,讀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課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的口算.

隨堂練習

1.“做一做”第1題.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組一組地出示,做減法時説一説都是怎樣想的.

2.“做一做”第2題.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學生無獨立填寫,訂正時説一説是怎樣想的.

佈置作業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書設計

教案示例二

課題: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2.使學生知道簡單應用題的結構和解題步驟.理解“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學習習慣.

3.通過比較例4和例5兩種應用題的異同點,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求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

根據數量關係靈活地選擇解答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學例4.

由複習題3(1)引出例4.可以設計情境:草地上跑來7只白兔,又跑來5只黑兔.

(1)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繼續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出示例4.

(2)正確讀題.

(3)指名找出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教師在原題上畫批.

(4)根據條件和問題出示兔圖.結合圖教師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隻

兩個同學互相説一説,並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出結果.請一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5)列式計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體訂正後師問:這道題為什麼用加法解答?(求一共養多少隻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學例5.【繼續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由複習題3(2)引出例5.

(1)學生讀題.

(2)指名敍述題意,説出已知條件的問題.

同時教師出示:

(3)比較例4和例5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教師引導學生把兩幅圖聯繫起來説明:白兔的只數加上黑兔的只數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問:求黑兔有幾隻,用什麼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聯繫減法的含義:從一個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計算.算式為12-7=5(只).

3.比較.

師:這兩道應用題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結果:

相同的地方是:學校養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兩個已知條件中的一個不同,問題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師:什麼時候用加法解答?什麼時候用減法解答?(求兩數和,用加法.已知和與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

三、全課小結.

請同學們彙報這節課你又學會了什麼知識?

隨堂練習

1.小明家有7條白金魚,8條紅金魚,一共有多少條金魚?

2.小明家有白金魚和紅金魚一共15條.白金魚有7條,紅金魚有幾條?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訂正,請學生説出想的過程.

佈置作業

練習三10、11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遊戲:找朋友

遊戲目的

使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複習20以內的減法.

遊戲準備

教師製作如下的數字卡和算式卡:

遊戲過程

1.教師發下數字卡和算式卡.

2.遊戲過程舉例:拿着 的同學説:“我的朋友在哪裏?”,拿着 卡片的同學就回答:“你的朋友在這裏”,並立刻走到拿 的同學身邊.其它的同學一起讀:10減3等於7,對對對,請上位.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比賽場次這節課藉助畫圖策略和列表策略解決比賽場次問題,但教學的重點策略是從簡單入手策略,即當遇到較複雜的問題時,以退為進,先解決幾個簡單的同類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解決這些簡單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總結、歸納出一般的原則、方法、規律等,再解決原來較複雜的問題。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開始關注國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我國乒乓球兵團囊括乒乓球項目的全部冠軍,利用情景導入和談話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民族自豪感同時為解決比賽場次的問題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設計中要給學生創造充分探索解決問題策略的空間,注重人人蔘與數學活動。要求每一個學生動手算,並適當開展小組交流、討論。

使學生經歷尋找規律的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比賽場次與球隊數量之間的關係,會畫示意圖,會計算比賽場次。

過程與方法: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藴涵的簡單的規律,通過小組交流,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在他人的鼓勵下,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不斷的進步。

2.通過觀察、推斷等教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

3、在談話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愛體育鍛煉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會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藴涵的簡單的規律,體會圖、表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難點:瞭解“從簡單的情形開始,找出規律,算出結果”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鞏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係。

3、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

筷子、蘋果、盤子、小棒、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號裏畫“√”。

2、把8個麪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哪種分法對?對的在括號裏畫“√”。

二、擴充“平均分”方法,鞏固概念

1、解讀題意

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幾份?分一分。 “每2個一份”是什麼意思?你想怎樣分?

2、感知不同分法

請學生用擺一擺、畫一畫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據乘法意義來分:2個2個地數,8裏面有4個2。 2×4=8,4個2合起來是8。

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 4 )份。

3、提煉不同分法的共同意義

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幾份?也就是看8裏面有幾個2.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12塊餅乾,每3塊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輛小汽車,每2輛一組,可以分成( )組。 12裏面有6個2。

2、提升練習

16罐蜂蜜,每4罐分給一隻小熊,可以分給( )只小熊。 有15個木塊。

(1)每3個木塊擺一個長方體,可以 擺( )個長方體。

(2)用這些木塊擺5個一樣的長方體,每個長方體用( )個木塊。

四、課堂作業

作業:第10頁“做一做”,第1題、第2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