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動的身體的大班教學設計(通用5篇)

來源:文萃谷 9.97K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動的身體的大班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會動的身體的大班教學設計(通用5篇)

會動的身體的大班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體驗兒歌的趣味性,有節奏的朗誦兒歌。

2、豐富詞彙:眨一眨、嚼一嚼、扭一扭、聳一聳。

3、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4、在仔細觀察圖片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講出兒歌的內容。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音樂《健康歌》。

2、幼兒用書11頁。

活動重難點:

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有節奏的朗誦兒歌。

用身體動作表現詞語,並能大膽地表達和表現。

指導要點:

運用圖片幫助幼兒理解兒歌,鼓勵幼兒邊朗讀邊大膽地用身體動作表現。

活動過程:

1、邊聽音樂邊做律動入場。

2、討論並探索:我們的身體上有哪些地方會動?是怎麼動的?(幼兒自由表達,可請部分幼兒做示範動作,全體幼兒一起學習)

3、教師做動作,有感情地示範朗誦兒歌。

4、出示教學掛圖,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提問:兒歌裏説了身體的哪些地方會動?

提問:眼睛是怎麼動的?一起來學學,(學習詞語並用動作表達:眼睛眼睛眨一眨。以此類推,引導幼兒逐一説出鼻子、嘴巴、小手、屁股、肩膀等各部位的動作,教師注意用詩歌的語言和動作迴應和提升幼兒的回答)

5、教師邊做動作邊再次示範朗誦兒歌。

6、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1) 幼兒集體跟讀。

(2) 幼兒邊做動作邊朗誦兒歌。

7、討論:我們的身體上還有哪些地方會動?(注意引導幼兒用詩歌的語言説出完整的一句話,如手腕手腕轉一轉,小腳小腳踏一踏等)

小結:我們的手腕、脖子、關節等也會動。

8、在教師的帶領下聽音樂跳《健康歌》,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這是一節富有趣味性且動作性強的兒歌,特別適合小班幼兒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幼兒喜歡動的特點,讓幼兒邊讀兒歌邊做動作,滿足了幼兒在遊戲中學習的要求,通過人體結構展示圖讓幼兒進一步認識人體結構,有效的幫助幼兒理解兒歌,併為最後的討論環節“我們的身體上還有哪些地方會動?”做了鋪墊,教學開始和結束的律動,有效的放鬆了幼兒的身心,讓幼兒身心愉悦的參與活動,輕鬆的學得知識,又做到了首尾呼應,有效的達到了教育教學目標。

會動的身體的`大班教學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1、在玩玩、看看、説説、動動中,知道身體的很多部位是會動的,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

2、願意和大家説説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一盤磁帶(迪斯科音樂)

2、各種玩具:皮球、雞毛、氣球、圈各4個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各種玩具,初步感受身體會動。

1、師:今天,顧老師準備了很多好玩的東西,看看有些什麼?你們想不想去玩一玩呀?

2、好,每個小朋友選一樣你喜歡的玩具去玩吧!(幼兒玩,師鼓勵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創造“一物多玩”)

3、提問:誰來説説,你玩了什麼?是怎麼玩的?(幼兒示範、説,師引出如手動起來了等)

二、探索身體更多會動的部位

1、師:剛才,我們小朋友玩的時候發現手、腳、嘴巴會動起來,那想想,我們身體還有哪些部位也能動起來呢?(幼兒想一下)

2、好,聽着音樂一起來動動我們的身體,看看哪些部位也能動起來?(放音樂,幼兒動起來)

3、提問:開心嗎?那誰來説説看,你身體的哪些部位也動起來了?(幼兒説,大家一起跟着做)

三、遊戲:動起來。感受身體動了的快樂

1、小結:原來我們的身體有很多部位都能夠動起來的。

2、下面,我們再聽着音樂,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動起來吧!(師帶幼兒一起做)

3、每人去找一位客人老師,讓她們的身體也動起來吧!(高潮,結束活動)

會動的身體的大班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瞭解自己身體能動的一些部位,從而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

2、知道多運動,身體才會健康。

3、在大膽探索、自我發現的活動中,增強活動興趣,提高合作能力,體驗愉快情緒。

活動準備:

紙盒製作的木頭人;各種圖案標記;音樂《眉飛色舞》、《兔子舞》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木頭人,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請出木頭人,幼兒與木頭人打招呼。

師:小朋友們,聽,是誰在哭呀?我們一起把他請出來。

木頭人出現提問:他是誰?木頭人怎麼了?他為什麼不高興呢?我們問問他。

木頭人講述原因(不舒服、不能動)2、幼兒幫木頭人脱掉“外衣”。

請部分幼兒幫助木頭人脱掉身上用紙盒做的“外衣”。

3、扮演木頭人的小朋友聽音樂表演。

二、探索自己身體可以動的部位,並做標記。

1、觀察並講述扮演木頭人的小朋友表演時身體哪些部位在動。

表演時,教師提醒幼兒觀察: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跳舞的時候他身體的哪些地方在動?

表演結束,提問:你看到他跳舞時身體的哪些地方動了?(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2、幼兒給自己身體會動的部位貼標記。教師巡迴指導。

師:其實,我們身體的許多部位都可以動,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身體來動一動,按順序來找一找,在能動的部位貼上你喜歡的標記。(幼兒自由探索)3、幼兒相互交流,並把有標記的部位動給對方看。

師:找一個好朋友,把你找到的部位動給他看一看。

4、請個別幼兒展示,讓有標記的部位動一動,並啟發別人模仿。

5、聽音樂,幼兒自由做動作。

師:我們的身體上有這麼多部位都能動,下面就讓我們跟着音樂讓你的身體動起來吧。

三、通過討論,知道多做運動,身體才會健康。

1、講述運動後的感覺。

提問:運動後你有什麼感覺?賈老師運動後覺得好舒服呀!

(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感受)2、討論運動對身體的好處。

經常運動身體會怎麼樣?(強壯、健康、不生病、棒棒的……)3、説説人們常做的運動項目。

你看到人們做過什麼運動?(做操、打球、打太極拳、跳舞、健身廣場鍛鍊、跑步……)4、小結:為了健康,小朋友們從小要喜歡運動,經常運動。

四、表演《眉飛色舞》

1、幼兒表演《眉飛色舞》

2、邀請其他教師一起表演。

會動的身體的大班教學設計 篇4

活動設計背景

手和腳是我們身體的重要部分,對於孩子們來説,他們的手和腳不僅具有吃飯、走路、玩遊戲的功能,還是他們探索世界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媒介。在主題活動“小手小腳”進行到《動物的手和腳》時,很受孩子們的喜愛,户外活動時很多孩子也愛學着烏龜的樣子爬一爬。他們的言行引起了我的興趣,便捕捉這一素材,抓住這一教育契機,設計了音樂遊戲活動“小手和小腳動動動”。

活動目標

1、願意與同伴一起參與音樂活動。

2、能感知音樂ABA段式節奏的快慢。

3、樂於扮演“小烏龜”,能用小手小腳來表現對音樂節奏的快慢感知。

4、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5、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感知音樂ABA段式節奏的快慢。

難點:幼兒能用不同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變化。

活動準備

音樂、海洋地墊、小烏龜型頭飾。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觀看烏龜在海邊嬉戲的DV。

引導烏龜寶寶在音樂背景下跟着烏龜媽媽一起在海邊嬉戲。教師注意觀察兒童的動作表現,為後面的活動積累元素。

二、探索音樂節奏

1、初步感知A段音樂的節奏。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音樂、感受節奏的快慢。

引導幼兒嘗試用小手錶現 段音樂的節奏。

2、初步感知B段音樂的節奏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音樂、感受節奏的快慢。

引導幼兒嘗試用小腳表現 段音樂的節奏。

3、完整地欣賞ABA 段式的音樂,教師啟發幼兒用自己喜歡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節奏快慢的變化。

三、情景表演

在音樂的背景下,幼兒跟着音樂和海浪寶寶做遊戲。

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讓小手小腳動起來。

四、結束部分

寶寶回家了,幼兒用手、腳、自己喜歡的肢體動作,行進中再次表現音樂節奏的快慢感知。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我感覺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活動中幼兒都積極參與,很有興趣。老師通過引導,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肢體動作來表現,但只有個別幼兒做出不一樣的動作,這個時候我就讓幼兒帶着其他小朋友一起做動作,鼓勵幼兒。但有一個幼兒不管是快或慢的音樂時,都圍着地墊跑圈圈。我就只能輕輕地把他拉到我身邊。活動中音樂播放的次數過多,導致活動時間稍長。個別環節的語言還需精簡。基本達到了活動預期的效果,在活動的後半部分幼兒基本能隨音樂做出不同動作表現節奏快慢。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吸取這次活動的經驗和教訓,把重心再往注意聆聽音樂上去,那樣幼兒能更好地感知音樂。

會動的身體的大班教學設計 篇5

活動背景:

中班孩子的活動量和活動內容,顯然要比小班孩子大而多,孩子對自己身體的興趣,以及對自己生命的信心,也開始萌芽。

活動最好在孩子生活需要的情景中進行,如:體育活動中孩子發生不安全因素了,或者同伴的身體有些變化了等等。

本活動努力使孩子在瞭解自己身體的同時,對自己身體的安全有所重視。

當然,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對自己身體“哪些部位會動"的探索,不可能完整,但是孩子探索的目的,並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如果可以將孩子敏鋭的目光和強烈的興趣引向更廣闊的自然和社會,那麼,這樣探索活動的結果,又何需去苛求呢。

內容與要求:

瞭解自己身體能活動的一些部位,對身體感興趣。

活動準備:

紙偶娃娃,人物動、靜活動圖片,如跳舞、織毛衣、踢足球等,記號筆等。

過程與指導:

一、做遊戲“木頭人”

孩子堅持不了多久,就會動的,老師正好作小結。

老師(小結):人不動是很難受的,因為我們都是有生命的。

二、跟着音樂動一動

讓靈動的身體與前一個活動“木頭人"形成鮮明的比較。

三、説説:人有哪些活動

老師:跳舞是一種活動。(出示圖片)她在幹什麼?織毛衣是一種活動。(出示圖片)踢足球也是一種活動。你們知道,人還有哪些活動呢?

瞭解人的許多活動,感受生命的豐富。

四、説一説:身體的哪些部位能動

人們怎麼會有那麼多活動呢?是因為人的身體的許多部位能動。

1、邊動邊記錄:你的身體有哪些地方會動的?

記錄在紙寶寶上。

2、講講哪些地方能動,討論:

·這個地方能動使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呢?

·如果不會動會怎麼樣?

·這裏會生什麼病?

通過“能動”和“不能動"的比較(在感受不會動時,可以請 孩子嘗試不動某部位,做一件事,可以有這樣的指導語“瞧,不動不行吧”、“動了才方便呢"等等),感受活動部位,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3、介紹骨折、脱臼。

與生活保健相融合,如果能與本班孩子的健康情況相結合則更好。

五、我們身體會動的地方還很多,我們以後慢慢去發現

這個活動還沒有完,因為事實上,孩子對自己身體的發現 還沒有停止,可以在教室掛本本子,供孩子進行專題記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