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長》讀後感範文

來源:文萃谷 1.23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完整的成長》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範文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1

《完整的成長》這本書是由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所編著的。這本書給我們闡述瞭如何讓幼兒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家裏正好有兩個上幼兒園的寶寶想通過這本書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的確在這本書裏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兒的方法,書裏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案例給我們講解如何關注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在讀這本書時腦子裏總會浮現出自己兒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平時教育孩子時的誤區。

書裏提到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寶寶是如何慢慢喚醒自己身體的各部位的,如果在這一時期我們總是過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為那麼兒童對身體最早的探索、開發和創造,人體所藴含的潛能就不會被激發。比如孩子在兩個多月時總喜歡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媽媽總感覺很不衞生,制止孩子,其實這個時候是孩子發現認識和使用手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就讓他去啃,孩子稍大點我們怕他磕着碰着總是禁止他們最很多事情,這都是對孩子的禁錮,反覆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就是兒童的第一自由,這對一個兒童來説非常重要。

人是情緒體,我們兒童尊重兒童就要尊重兒童的情緒並陪伴孩子情緒的成長,很多孩子在不高興大哭的時候我們總是很焦慮想立刻制止孩子的之一行為,其實當孩子哭時我們應該讓孩子把這種情緒很好的流淌出來,讓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並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自己創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強制性的闖入的你的內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為別人的複製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引用書中)

不同階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點,通過讀這本書讓我在和自己孩子溝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許多不錯的方法,如果家裏有0到6歲的寶媽建議讀讀這本書,個人感覺真的很不錯。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2

我對孩子有着天生的喜愛和憐憫。對孩子的喜愛源於我是一名媽媽和老師,而憐憫則是因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導陷入迷茫和苦惱。

偶然的機會知道了孫瑞雪的教育機構,捧回《愛與自由》的書讀了。隨後又讀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長》,似乎是續上了,更完整的瞭解了她的理論與實踐。

孫瑞雪説:我們是搞兒童教育的,但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成人的瞭解和研究。因為,如果我們不成長,我們無法瞭解兒童,無法做這種高於我們意識形態的教育。成長需要尋找一個途徑,觀察兒童能幫助我們找到成長的路。我們必需與兒童一起成長。

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這本書,覺得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緒密碼,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麗小路。

她用温和的筆法向大家呼喊:

兒童自己創造自己!

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感覺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認知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創造始於兒童的自我創造!

如果想做到這些,就用“愛與自由”去澆灌。

書中舉了大量的實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與解惑,用最真實的感受傳達了她的一份擔憂,一份責任。

雖然寫的是0—6歲孩子的成長,但是對於從事國小教育的我們來説,有着很重要的借鑑的意義,讓我們知道因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所教孩子的問題,有助於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現在想來我們班的一個典型特徵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體驗學習過程,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幹的人,幫助孩子解決了一切可以動手的機會。剛入學時,孩子雖然活潑,可是手部及身體肌肉的協調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狀態,更不必説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了。這些方面慢慢在學習上表現出不願意思考,遇到稍有一點難度的題就放棄,不願意寫作業。於是我就對症下藥,增加他的動手機會,並把他的任務難度係數降低,先解決自信心的問題。又經過長期的體驗訓練,幫助他進行內部的自我建構。終於有一天,迎來了他自豪地跟我説:“我現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後來,開始耐心而專注的作業。孩子,你終於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構,開始認識自己了,變成自己的主人啦!

我的女兒只有三歲兩個月,美麗可愛,活潑伶俐,我也嘗試着這樣和她這樣交往。

暑假裏,我把她帶到姥姥家,因為姥姥家裏有年齡相仿的好幾個小朋友,女兒可喜歡他們了。她的大姨喜歡她,獨獨邀請她做客,她不肯,聲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強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後來,大家就常常拿這件事逗她玩,只要説:“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屢試不爽。女兒不是太愛哭,再因同樣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後,我試着詢問:“你喜歡大姨嗎?”她含淚點頭。“你不想去是因為捨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兒大眼晴裏珠子就斷了線啦,小嘴兒一撇,又要哭,看來這就是她的傷心處了吧。我接着説:“你看,媽媽就是你肚肚裏的蟲蟲,什麼都知道,那麼,我們就暫時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話,媽媽和你商量,好嗎?”她破涕為笑:“我以後再上大姨家。”好像,類似的哭就少了呢。

女兒暑假後就要開始她的集體生活了。孫瑞雪的幼兒園的理論是蒙特梭利,注意體驗和經歷,注重孩子的內部自我建構。體驗就是學習!因為對“體驗學習”的關注與重視,才進行了遊戲課程的研究。如今,又見“體驗”是那麼的熟悉,卻略帶陌生。因為體驗也需要“有向”,凡事皆體驗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體驗要到個體,給孩子機會,不有意無意的替代。這也算是所説的上位吧!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需要不斷的繼續學習和體悟,才能將它更好的應用在我的教育孩子當中。

這本書還得再讀,因為真的很好。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3

以前看《愛和自由》(也是孫瑞雪的書),就很受震撼和啟發。從那本書中瞭解了精神胚胎的存在,並非小樹不修剪枝椏就會長歪,而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就是決定你的精神會長成什麼樣的種子,只要有足夠的陽光雨露——愛、和足夠的成長空間——自由,精神胚胎就會長成她本來的樣子,最美好的樣子。如果有外力的強加,反而是“病梅館記”——壓抑扭曲了人的本性。

《完整的成長》和上一本書是一脈相承的理念,但是這本書揭示了生命成長的規律,解釋了兒童展現給我們的各種表象之下的本質。完整指的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我們只有認識到成長的真正內涵,尊重生命的成長規律,才可以給兒童提供完整的成長環境。這本書是講述的成長規律的書,對我來説也是一本成人認識自己幼年成長過程中障礙的書。

以下是我的一些整理和摘抄:

身體的自由:

人在小時候需要有使用自己身體的自由,在一次次的鍛鍊中,兒童掌握對身體的使用,這個過程是生命力的釋放,對兒童自由行動的禁錮就是對ta生命力的禁錮,是精神胚胎的第一次枷鎖。

情緒的自由:

情緒是生命通往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深處的世界。

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説,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己修復、自我調節與自我平衡。

我們要把孩子內心發生的情緒告訴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嘴巴告訴他一樣。我們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緒,是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哭可以釋放情緒,調節內在。

兒童內在的情緒運轉是一個天然的過程。情緒像河流一樣在生命中流過,流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兒童不會躲避、不會評判,但兒童會觀察、感知、熟悉、瞭解、昇華……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

如果孩子在情緒不好的時候還不斷受到家長的指責,會致使孩子被反覆疊加的複雜情緒糾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鎖定和桎梏了,那種生命之中自然啟動的調節情緒的功能,在這樣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慮的情緒之後,認知開始產生一個不真實的結論(甚至不經過認知而在潛意識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價值感的地下就這樣形成了。這樣的情景即使成年後也可能無法走出來。那破壞了情緒流動的特質,是對生命功能的破壞,它人為的把情緒變成了不流動的泥潭和沼澤,這樣的濕地在早年就成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並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後他也會不時出來作怪。

兒童如果生活在管制、緊張和被動中,想的不敢説;做的又不是想要的.,障礙就會出現。一個人想了,説了,做了,三位一體,就會奇特的有力量。如果三位分離開,分裂就存在了。內在充滿了掙扎、抗爭和糾葛。就此在人的內在世界,被分裂出來了三中需求:想的、説的、做的。他們各自有自己的需求,分道揚鑣,自我就會向四面八方出擊。這種狀況使我們無法成為正常的人。

成人的情緒像兒童的情緒一樣説來就來,可他走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這是因為我們長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照顧情緒、不傾聽情緒甚至壓抑情緒,使得各種情緒累積、固着的結果。

如果一個成年人不能夠清晰地分出“你的情緒”,“我的情緒”、“你的感覺”和“我的感覺”、“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會迷惑。這可能是成年人沉澱之深的痛苦。這就叫做沒有得到充分的成長。

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剝離開,他清晰地知道“情緒是我的”、“我要為我的情緒負責”。負責指的是我要照顧的我情緒,清晰我的情緒,知道我情緒的來源,准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接下來再去看看那情緒背後站着什麼,然後我們請站在情緒背後的那個東西出來,和他在一起,把他轉化成支持我們生命的東西。

感覺的自由:

生命的感覺是人所有部分的基礎。我感覺了,我才能發現。感覺幫助兒童發現着外在的世界,也幫助兒童發現在內在的世界。發現了,兒童才能產生下一步的探索與創造,才能流向下一步的心理與認知。

盧梭告訴我們:注重感覺才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統一的人,而真實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全然依靠理性,我們會被馴化成社會或是某人或是某個利益集團的工具。

離開感覺,“教”出來的成長,只會建構一套認知與生命分離的系統,兒童所掌握的東西就是知識,而無法形成智力。會導致身、心、意的分離。

用感覺建立概念,之後用感覺不斷充實和修正概念,使概念不斷髮展和完備,這是兒童一直再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准許自已使用生命的感覺來認識人,當我們成年後,我們就不會再把住在這個星球另一面的人,不再把明星、名人、偉大的人、權威的人視作彼岸世界的人、抽象的人或是神奇的人,我們可以在某一部分和他們產生連接,產生感覺和共鳴;我們會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我們有着共享的情感和精神,有着人類共性的成長曆程和夢想——我們就從成年後荏苒具有的兒童對成人的虛幻中走了出來。

真正瞭解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看了這本書,我更加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試圖去了解她無厘頭的語言背後內心想法。在她需要我時給予幫助,在她不需要我時安靜陪伴。知道愛,也學着怎樣“給予愛”。

對於我自己的情緒問題,正視她的存在,學着去看到她背後的根源,看到了也就逐漸釋然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