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9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讀後感

《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讀後感1

《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一書描述了30位優秀教師的案例,我斷斷續續地閲讀了一番。這本書記錄的是30位教師藉助網絡成長、進步的真實故事,是真愛的堆砌。從書中你看不到任何的矯揉造作,一絲假大空的理論,有的都是每位老師成功、失敗的真實再現,有的都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交流、進步。

這本書中我讀到三個關鍵詞。草根。網絡。勤奮。30位教師,大多來自一線。有的甚至來自最艱苦的鄉村。他們中的大多數,通過網絡喚醒專業意識,然後,又自覺地去實現專業化追求。他們無一不是通過勤奮,實現了自己的專業化成長,長成為一方優秀教師。我每天晚上睡覺前看這本書,每次閲讀一個或兩個老師的成長故事,然後用心去感悟,體會,很有收穫!讀這本書讓我有種到處在放火的感覺。而這火苗一旦進入心裏,是會情不自禁地熊熊燃燒的。

其中朱國紅教師的成長案例,給我的觸動最大。朱國紅,一個通過網絡一炮打紅的典型。沒有羨慕她的“一炮打紅”。打動我的,是她的這番話:“自己十幾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多年沒有開公開課的機會,沒有外出學習的機會,一次次被領導安排所謂的滾刀肉班,我都泰然地走過了,從不敢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我在寂寞中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認識了陶行知,瞭解了朱永新,讀懂了李鎮西......”如果沒有網絡,如果沒有一個機緣成全,恐怕今天,我不會知道有個“朱國紅”。但是,我敢肯定地説,朱國紅一定會在那裏,她安身立命之地,繼續默默耕耘。“平平常常的鋪墊,也許和成長無關,但沒有平時的鋪墊,成長又將在哪裏?”對每一個渴望成長的人,不是一種很好的啟示嗎?

《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讀後感2

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這本書中,你看不到任何矯揉造作和一絲假大空的理論,有的都是每位老師成功、失敗的真實再現,有的都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交流、進步的踏實足跡:朱國紅老師經歷“差點被家長哄下台”後奮起,終於“網絡讓她一炮打紅”;張志願老師的“心在守望中跳動”,那是老師的老師感動了老師,而後萌發的一粒心靈春芽。這一篇篇成長、教育的'案例,分明是他們真情的流露,真愛的付出。

在同事眼中,我也曾是個不算“失敗”的教育者,因為有一點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儘管我是一名國小音樂教師,可幾年下來,幾乎每屆都有學生與我保持聯繫,這是一筆財富,我也對此感到欣慰。然而最近我卻出現了思想波折:與學生交流交心,花去了我不少的業餘時間和精力;有些學生的年幼和小孩子氣“惹”得我有時感到厭煩和失去耐心……閲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心中暢然了許多,清靜了許多,甚至自感有些超脱。為什麼人家能在教育實踐中“路越走越寬,景色越來越宜人”,而我卻“淺嘗輒止”了呢?

是什麼使得他們在成績斐然面前,仍然謙遜、熱情地守望在那片精神的自留地,辛勤地筆耕不止,仍然一路狂奔,一路痴迷,一路沉思在平凡的教育中?是愛!蘇霍姆林斯基把老師熱愛學生視為“教育的奧祕”,陶行知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李鎮西用愛心去編織教育。在書中的30位同行身上,我同樣讀到了“孩子,你也是一棵舒枝展葉的小樹”的呼喚,“我能看到最幸福的事”的笑容,“不要在冬天把樹砍倒”的心底祈求和聲聲“我的孩子們”…… 他們是愛心教育的踐行者。身處這個被視為人文缺失的年代,身處這個關係下一代的教育崗位,我逐漸明瞭,教育需要“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教育的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付出。

今天我是一隻井底蛙,慶幸的是現在我意識到了這一點。知恥而後勇,希望明天我的學生能對我有這樣的評價: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我想那也就足夠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