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精選6篇)

來源:文萃谷 1.22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精選6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思想

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單元選用的一篇雜文、兩篇隨筆,均以思想深刻、思維縝密、表達形象著稱,若能認真推敲,定會發現字字閃耀着智慧的靈光。這對於由於理性思維缺失而導致的思想平庸、認識膚淺的高中生來説,無疑是一劑治療其思想軟骨病的良藥。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一文,從哲學高度、理論上分析父愛、母愛,會給較少接觸西方思維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的學生以耳目一新之感,也能引導他們把自己對於父愛、母愛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這顯然是有助於提升他們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同時,對青春逆反期的孩子來説,這也能幫他們可能會遭遇愛情之前理性地認識愛,從而避免青春被愛撞了一下腰的悲劇發生。

教學目標

1.提取關鍵詞句,理清文章思路;

2.解讀重要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學會質疑探究,力求讀出自我;

4.珍惜父愛母愛,理智成熟地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篩選信息、把握文章要點的方法;

2.學會在語境中理解重點句子。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愛

師:據有關資料統計,全世界共使用5651種語言,可是幾乎所有的語言對媽媽的發音幾乎相同,這是為什麼?我們願意相信惠特曼説的: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所以這應該是母愛的奇蹟。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來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國當代哲學家弗羅姆是如何看待母愛乃至愛的。

二、速讀;感受愛

1.瀏覽全文,找出每段的關鍵詞、關鍵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學生在8分鐘內完成任務後交流,教師總結,(PPT顯示)

第一段:嬰兒愛自己,沒有愛別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愛;

第三段:少年通過自己的努力喚起愛,有愛的能力;

第四段:愛的對象的由母親轉移到父親身上;

第五段:母愛是無條件的,通過努力獲取的愛是往往讓人生疑;

第六段:父親代表思想世界,父親是給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愛是有條件的;

第八段:母親、父親都希望孩子最終脱離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綜合父母親是成熟的標誌。

2.加上恰當的詞語,把上述內容改造成一段話,就是對本文的內容提要。

答案示例:嬰兒是自戀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愛,卻沒有能力喚起母愛。少年時代的兒童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感覺到自己愛的能力,並試圖創造愛。與此同時,他愛的對象由母親轉移到父親,因為母愛是無條件的,代表自然;而父親代表思想,父愛是有條件的,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等他擁有了母親的良知而想愛,擁有父親的理智和判斷力而會愛的時候,他就擁有了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3.温馨提示:提取關鍵詞、關鍵句,重新組合,把一大片讀成一條線。

三、細讀,明確愛

1.精讀。個別朗讀課文第四、五、六、七段,餘者思考:題目中心語是“愛”,題目明確告訴我們文章寫了三類愛,父愛、母愛、孩子對父母的愛,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師相機點撥,並小結。

孩子從剛開始的只能感受愛、被人愛,到後來的創造愛、愛別人,是孩子愛的能力發展的見證;母愛是無條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給予孩子安全感;父愛是有條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則的。從感受母愛到尋找希望得到父愛,是孩子愛的對象的發展;最後孩子在父母之愛完善自我。

2.思考: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它們的區別在哪裏?

答案示例: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句,強調的重點都在後一句,所以語序的不同,反映了兩種愛的原則強調的重點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比被愛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所以作者認為,“我愛人”的原則比“我被人愛”的原則更成熟。

3.和傳統的闡述愛的文字比較起來,本文的觀點有何新意?

(1)教師提供作者的創作心語(PPT顯示):這本書必定會使所有期望從這本書得到掌握愛的藝術祕訣的讀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説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弗羅姆《〈愛的藝術〉前言》

(2)學生討論交流:上述文字告訴我們什麼?

(3)教師點撥小結(PPT顯示):作者認為,愛是一種情懷,但更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藝術一樣,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這種觀點一反傳統的認為愛就是如何惹人愛,即把愛作為別人恩賜的情感的看法,也徹底拋棄了富有宗教色彩的關於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傳説帶給人們的“姻緣註定”的世俗的宿命論觀念。這種觀念有進步意義。因為人們愛的失敗,不能總在客觀領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從愛的綠洲走向愛的荒漠。

4.對於別人習以為常的愛,作者為何有如此獨到而深入的見解?你能結合預習時蒐集的資料談談你的看法?

(1)學生自主介紹作者

(2)教師準備(PPT顯示):1900年,弗羅姆出生於一個德國猶太人家庭,後定居美國。他是家中獨子,父親是個商人,喜怒無常,母親有間歇性抑鬱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發他以後研習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探討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時,家有一位朋友,25歲的漂亮女子,是個畫家,願意為陪伴老父而終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殺了,並留下遺囑,希望能跟她父親合葬。那時他才12歲,此事令他非常震驚,無法理解該女子的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他被周圍戰爭的不合理性和破壞性所困擾,這些最終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馬克思的人本主義觀點,形成了他的社會文化人性觀:強調愛,更強調愛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説:“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讀,辨辨愛

1.這是一篇哲學隨筆,主要是為了闡述作者的哲學觀點,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觀點嗎?或者你認為作者的哪些觀點對你很有啟發?

教師準備:

(1)文章説,母愛是無條件的,並且説,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使人生疑。你怎麼看?

作者這種看法未免失之偏頗。母愛是最少動機和目的的一種形式,但母親愛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給她慰藉和希望,這些在很多場合是潛意識的。“望子成龍”正是母親這一心理的表露。這也可以説是母愛的條件。所以,我們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絕望的母親無奈之下也會放棄對孩子的希望。

“通過努力換取愛”,是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的必然的結果,也就是愛的能力的見證,怎能説令人生疑?難道愛是投水於石嗎?難道被愛的人是鐵石心腸嗎?當然,這裏有個前提,那就是“換取”,不是“竊取”,不是別有用心,不是利用。

(2)作者説,母愛給孩子安全感,父愛給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綜合。那我們如何理解現實生活中單親家庭甚或者孤兒的成長、成熟、成功?

明確:注意第五段文中括號內的一句話,對於母愛、父愛,“我更多的是指在母親、父親身上體現的那種本質”,所以母愛、父愛不必然地等於母親的愛、父親的愛。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可能身兼二職,如三遷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畫地教字讀書明理的歐陽修之母,她們身為母親,卻像父親一樣給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國際商務禮儀專家,從孤兒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軍,攝影家,繪畫家,慈善家張瑪莉,她的身邊也有人充當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愛”、“母愛”中獲取成功。(設計這一環節的原因是針對每個班級都可能存在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給他們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做兩腳書櫥。

五、寫讀,昇華愛

現在,我們長大了,逐漸擁有了表達愛、創造愛的能力,接下來,就請你們拿起手中的筆,飽蘸感請的墨,寫下你們對父母的愛。

(PPT顯示)仿句練習:父愛如山,他會將所有的感情卻默默的隱藏在他偉岸的脊背上,隨着歲月流逝而積澱,偶爾也會像休眠的火山一樣噴發一次。

母愛。

答案示例:母愛如水,她將所有的愛化作流水,從我心頭流過,伴我跋涉人生旅程。當我悲傷憂鬱時,有溪水唱着激勵的歌;當我歡欣喜悦時,又有湖水冷卻我炙熱的靈魂。

温馨提示:讀寫結合,在表達中昇華感情、錘鍊思想。同時仿寫注意修辭、句式,更要寫出真情和自我。

六、悟讀,學會愛

2007年,安徽大學聯考語文作文題是“提籃春光看媽媽”。此題一面世,立刻成為當年最受爭議的作文題。你是如何理解這個文題的?

明確:此題意在弘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感恩”美德。“羊跪乳,鴉反哺”,動物尚且如此,人類更應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代天下子女説出了共同的心聲。對父母的感恩,是兒女對自己成長、成才的一種回報。有了始於孝心的感恩,才使我們異於禽獸,才使我們真正成了“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愛是一種能力,在感恩中學會愛,回報愛。

温馨提示:學以致用,讓文本和生活互為印證。

七、小結,表達愛

小結課文:愛是一種胸懷,憂樂天下是無私的愛,遊子春暉是深沉的愛,高山流水是真摯的愛,地老天荒是浪漫的愛:這是充滿激情的愛。愛更是一種能力,孟母三遷是愛,岳母刺字是愛,發乎情止乎理也是愛:這是理性的愛。擁有激情和理性的雙翅,愛才會飛得更高、更遠、更持久!

八、作業佈置(二選一)

1.以“當青春遭遇愛情”為話題寫一點感想。

2.2008年,金秋十月,連續發生的三起“弒師案”震動了中華大地,2011年,上海浦東機場某留日學生下飛機不久,就因為向母親討要留學費用未果就立馬行兇,原本應該純真善良的孩子為什麼對老師、母親這個愛他們、對他們呵護有加的人拔刀相向、成為殺人惡魔?請你就這個話題發表感想。

、教學反思

給課堂取一個漂亮貼切的名字,用來統領課堂,使課堂渾然一體,這種想法由來已久,今天,我嘗試着以文章的關鍵詞“愛”為核心,一線串珠,建構課堂,結果教學流程極為順暢,大有舉重若輕之感。“愛”字,猶如主旋律,迴盪在整堂課中,也迴盪在面帶會心的微笑的師生心間。給課堂取個名字,真好!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2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

2、理清作者思路,瞭解作者的觀點,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篩選信息,區別父愛與母愛,重新審視愛。

2、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解讀評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享受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教學重點]

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聯繫實際,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具準備]

PPT課件。

一、導入新課

每年的大學聯考,我們應該注意到這麼一羣在考場外翹首以待的家長們,他們毫無怨言地等候在考場外,只希望在第一時間能見到他們的孩子並平安地接回家。其實,何止是這一幕,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這些我想同學們或多或少都感覺到了吧,今天我們要站另外一個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這份愛——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二、簡介弗羅姆及《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三、速讀課文,篩選信息,理清作者思路,瞭解作者的觀點

文章旨在告訴我們“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脱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權威,他成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闡述這個問題的?

明確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愛的能力的發展。

成長過程: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第二部分(第4~7段):愛的對象的發展。(母親父親)

現象:先理解母愛,再認識父愛

原因:母愛無條件,父愛有條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總結全文:構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四、深入探究

細讀第一部分內容,從文本中篩選信息,認識成長過程中人對愛的情感變化情況。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對愛情感變化特徵表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嬰兒期)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8歲以下(幼兒期)有被愛的意識,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8—10歲(童年期)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成長期)通過努力去喚起愛(克服自我中心階段)和學習愛別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成熟時期(成熟期)愛別人,創造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通過以上的閲讀歸納,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五、疑難探究

1、母愛與父愛各有哪些特點?二者有何區別?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

(1) 母愛:無條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無法贏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從身體上和心理上給孩子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愛: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2)優缺點:

母愛:

優點:偉大,為人所渴求。

缺點:不需努力,無法贏得。

父愛:

優點: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缺點:必須努力獲取,否則會失去。

2、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裏?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前者是一種不成熟、幼稚的愛,後者則是成熟的愛。“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得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3、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4、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説是無條件的”,而“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説父愛是有條件的,這兩個觀點你同意嗎?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説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説體驗談感受。可由剛入學時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繫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後,有什麼啟發,今後該怎麼去做——父親節剛過,讓同學説説他們為父母所做的事,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七、作業

就本文的主要內容,寫一篇讀後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3.品味父愛、母愛的區別,認識父母之愛的偉大無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

【過程與方法】

1.比較法,通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其本質。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繫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進入今天的學習之前,先請大家來聽兩首歌曲《母親》《父親》。聽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略)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美國作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傾聽他是如何理性地審視人間最真最濃的情!

二、簡單介紹弗羅姆及其《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三、合作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案上的問題。組長做好組內分工,安排好每道題的發言人,指導組員整理好每道題的答案,並安排好發言人,補充人。(整理如下)

1.歸納本文的主旨:

明確:本文闡釋了父愛和母愛之間的聯繫與關係、性質與區別。

(1)他首先闡述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愛以及愛從幼稚道成熟的過程。

(2)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懂得愛的重要性,去創造愛,產生成熟的愛。

(3)指出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父母,健康靈魂,走向成熟的途徑。

2.閲讀課文1—3段,回答下列問題:

(1)《愛的藝術》一書要使讀者相信:“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情感”,找出相關的句子加以説明。

明確:嬰兒時期:嬰兒出生一段時間後同他出生以前沒有大多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意識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

童年時期:他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起來成為一種經驗:我被人愛。

8—10歲:兒童到了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情感,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第一次感到要送母親一個東西……

(2)“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試從這句話分析“母愛”的作用。

明確:正是母愛的潛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靈由索取趨向奉獻,由被熱愛到愛別人;母愛的無私使子女在獲得滿足與快樂的過程中意識到給予的重要性,愛他人不僅給人帶來幸福,也讓自己體會到幸福和快樂。這是母愛的真諦,正是這種由母愛衍生的愛人之心讓每個人意識到他人的重要和社會的美好,從而構成和諧統一的人類社會。

(3)文章中談到兩種“愛”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這兩種原則區別在哪裏?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身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它嗯和社會中才能實現。給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樂。愛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種愛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愛,受到別人的愛,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後一種愛是成熟的愛,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

3.閲讀4-7段,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瞭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這一句中的“這種變化”具體指什麼?

明確:這種變化指的是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失去了一部分休慼相關的重要性,而

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

(2)聯繫全文,回答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積極面和消極面?

明確: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關懷和安全感。父親給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母愛從本質上説是無私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

母愛的積極面是: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能給孩子安全感。消極面是母愛不能用努力去喚取,根本無法贏得,也容易讓孩子失去獨立性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父愛的積極面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可能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極面是必須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期望的情況下,可能失去,有時過於嚴厲。

4.閲讀8-10段,回答下列問題:

(1)分條回答理想的父愛是怎樣的?

明確:能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應該寬容有耐心不要盛氣凌人甚至專橫; 應該使孩子能對自身產生自信心成為自己的主人。

(2)結合文章,分條回答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擁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綜合了同父母親的關係,並能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3)《愛的藝術》一書指出,愛是一種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學到手的能力,這一點對父母來説意味着什麼?

明確:一個好家長應該希望孩子成長、獨立並最終脱離自己,他應該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緒;一個好父親在指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寬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漸相信她最機並最終把握自己,這些都需要學習。

四、作業拓展: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説體驗;聯繫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繫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後,有什麼啟發,今後該怎麼去做——恰逢母親節,不少同學説了具體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離世五個月的年輕的母親。這不在我的教學設計範圍內,是課堂上本人有感而發的)——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聯繫電視劇《親情樹》,大姐孫雨欣用無悔的青春換來了弟弟妹妹永遠的尊敬和永恆的親情。

3.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民的總理愛人民,人民的總理人民愛。

通過以上的討論和層層推進,希望讓學生明白:

①愛的途徑——努力和奮鬥

②愛的涵——愛他人,愛自己

③愛的昇華——珍惜情感,感恩

五、小結

在成長的磕磕絆絆中,總有無數的愛包圍着我們,不關有來自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着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温馨時,請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

2、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二、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3、區分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三、情感目標

1、感受母愛和父愛的無私、博大與精深,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與偉大。

2、由父母之愛聯繫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2、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舉例分析説明。

2、父母對自己世界的影響。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請看多媒體畫面或張貼畫:畫面①,兒童跌倒,媽媽急忙扶起,呵護,詢問。畫面②,父親指導孩子如何學習,如何行事。

詢問:畫面①②表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態度?

可能的回答:愛護、關心、體貼、教育……

教師引導:本質是愛。

2、詢問:能否列舉若干父母愛自己的例子?

生舉例二至三個即可。

教師引導:上述都是具體可感的事例,那麼,在理論上、哲學上,到底應該如何論述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哲學家艾·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

二、解題並介紹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識(知識目標)

1、多媒體或者幻燈片展示

艾·弗羅姆,美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於德國,1934年流亡美國。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撰寫了大量著作,主要有《愛的藝術》《基督教義的發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倫理學》《讓人佔優勢》《為自己的人》等。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有《夢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則》等。

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社會學家,著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等。

榮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著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等。

2、本文節選自《愛的藝術》一書。《愛的藝術》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各種形式的愛—母愛、兄弟之間的愛等等—基本要素有四個方面:關心、責備、尊重和了解。母愛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等等。

本文標題中的“愛”點明瞭文章的主題,前面的“父母與孩子”則限定了所寫內容的範圍。文章主要論述了父母之愛的條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

三、學生速讀全文,提出問題(知識及能力目標)

1、劃出生字詞或者重要詞語,自查字典解決,掃請文字障礙。

2、根據文章內容,將全篇劃分為三大部分,並總結大意。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和母愛的本質,瞭解作者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理論聯繫實際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學會關愛他人,學會回饋社會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2、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3、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三、教學方法:

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構建師生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四、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是理論性比較強的譯文,對大多數學生來説比較枯燥生澀,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內容有相當的難度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根據過渡句、總結句、中心句等標誌性語句弄清課文結構層次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檢查學生預習效果來了解文章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係,理清思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通過閲讀、討論、發言交流等形式深入瞭解課文內容,把握“父母對孩子的愛”,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老師以下水習作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以真摯的情感面對父母,感謝父母最後勵志昇華,把對父母的愛變成一種推及社會的大愛,做一個具備愛的能力、懂得愛的藝術的人。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歌名嗎?《燭光裏的媽媽》這首歌流行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而一直以來,長唱不衰你從這段音樂中看到了什麼?聽出了什麼?(視頻播放)

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無怨無悔的付出;

孩子對母親深情的歌頌和感恩

是啊,父母之愛是我們永恆的歌唱父母給了孩子最質樸最無私的愛,而孩子也應懷感恩之心去回報父母,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交流愛的傳遞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從理性高度審視人間至愛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二 )感知課文

1 題目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包含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兩個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對父母的愛

2 那麼哪些部分主要寫孩子的愛,哪些主要寫父母的愛? 這兩部分的過渡句在哪裏?

13 段 寫孩子的愛,愛的能力的發展。

48段 寫父母的愛,愛的對象的發展母愛父愛的根本區別。

910段 綜合父母,達到靈魂健康成熟。

過渡句: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

板書: 心形

孩子的愛—————————父母的愛

愛的能力 ← ← 靈魂成熟 ← ← 愛的對象

愛他人,創造愛 綜合母愛:無條件、自然世界、生活

父愛:有條件、思想世界、成長

(三)、課文闡發與探討

雖然這篇文章的遣詞造句和行文方式都與我們平常接觸的漢語有很大不同,但文章理性的智慧仍能帶給人精神的啟迪。

文章10個段落,你最喜歡哪個段落?為什麼此段讓你最情有獨鍾?結合你的經歷或者你所瞭解的事實,每四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小組進行交流探討

前三段內容

成熟的愛: “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主動通過努力去贏得愛、創造愛愛是原因,是前提條件

愛的能力的發展(大屏幕顯示)

年 齡 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嬰兒期)

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8歲以下(幼兒期)

有被愛的意識,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8—10歲(童年期)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成長期)

開始呼喚愛(克服自我中心階段)和學習愛別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成熟時期(成熟期)

愛別人,創造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問題點撥:你覺得你現在的愛是屬於哪個階段的愛呢?為什麼?

我的兒子,在爸爸和媽媽中會選擇更愛媽媽,在爺爺和媽媽中的會選擇更愛爺爺他這是屬於哪個階段的愛呢?——幼兒期有被愛的意識(這要看誰更寵愛他,誰更能滿足他的要求)

48段內容父愛母愛的不同

母愛

①無條件代表祝福、和平,不用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鄉、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親的作用: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親的愛讓我們感到温暖,不斷生長,發育

父愛

①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紀律等

父親的作用:引領我們正視人類生存的社會,正視我們成長時遇到的種種困難要勇於承擔,有責任感

問題點撥:同學們,你的父母或者你知道的父母,他們是這樣的嗎?

母愛也不一定無條件,父愛也不一定是有條件,父母的嚴厲慈祥兼而有之

無論你知還是不知,無論你愛還是不愛,父母都會對你不捨不棄無論你是聰明還是愚鈍,是漂亮還是醜陋,他們都一樣的愛你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

問題點撥:為什麼要綜合父母呢?是不是單親家庭或者孤兒一定會出現這樣人格上的缺陷呢?

父母的愛都有優缺點,有不同的作用。

小結: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孩子也就有一千對父母父愛母愛不是一成不變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千差萬別,用馬克思理論來解釋,就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但有句話永遠是真理:可憐天下父母心!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唐山大地震》視頻

(四)、真情告白

我們不斷成長,不斷成熟我們懂得了接受愛,更懂得了愛人父母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而對於父母,我們有着太多的虧欠學習這篇課文,讓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了父親節(配樂深情朗誦,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記憶)。

翻開記憶,往事歷歷在目對於含辛茹苦的父母,你做過什麼?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你又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

學生真情告白

真情大膽告白,感動無處不在一定要告訴我們的父母:正如你們愛我一樣,我永遠地愛你們!

(五)、昇華勵志

孟子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好好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親人,愛我們身邊的每個人,愛我們社會上的每個生命,這才是一種大愛(補充板書 :愛父母 愛他人 愛社會)

讓我們大聲誦讀巴拉塞爾士的這段話,做一個懂得生活懂得愛的藝術的人: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

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

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

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

對一件事瞭解得越多,愛的程度就越深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作者,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弗羅姆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需要父愛與母愛的綜合的觀點。

2、情感與價值目標: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無私,學會感恩,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的心靈的激情。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對文章進行結構分析,品味關鍵語句,並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這是教學重點。

(2)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讓學生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有更為深入的理解,產生共鳴,受到教育。這是教學難點。

教學思路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是倫理學方面的隨筆,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學生閲讀理解有一定困難。而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一些小故事來消除理論著作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由淺入深,由對生活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認識。

主要教學

方法按品讀感知、對話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倡導由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對於文章的理解,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信息整合包括閲讀時使用精讀法、略讀法、跳讀法,同時還動筆圈圈點點、勾勾畫畫,及時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對整個文章的思路)同時,教師適時的啟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教學資源

多媒體powerpoint課件導題音樂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教師活動,共一課時

(教學內容的呈現)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冰心的小詩裏説:“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在到它的巢裏;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裏。”歌頌了母愛的偉大。有人説:父愛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給孩子一個遮風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時也給他們一雙能夠展翅高飛的羽翼。可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之愛,温暖而執着。當然,這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那麼,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愛在我們成長之路上的作用呢?請看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

回憶有關母愛與父愛詩詞營造情境,從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二、整體閲讀,感知課文提問: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概括地講,這篇文章談了“愛”。

具體如下:

(一)一個人的愛的能力發展。(1—3)

(二)愛的對象的發展及原因。(4—8)

(三)探討了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就是父愛與母愛的綜合的問題。(9—10)

快速閲讀,明確文章的思路,為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做準備。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過不要緊,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問題就行。)

三、研讀討論:

(一)探討母愛與父愛的特點及作用是什麼?

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寫母愛,這些段中哪些關鍵詞語句子體現了母愛的特點?

學生找出詞句後一起總結:母愛就其本質來説是無條件的。只要是母親的孩子,母親就會無條件的愛孩子。不管你是總統,還是平民;是一個高貴的公主,還是一個殺人犯;是美麗的還是醜陋的,母親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故事一:當年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人向他母親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魯門的母親答道:“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

學生找出詞句:母親對嬰兒來説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

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

母愛就其本質來説是無條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點點,勾勾畫畫,逐漸明晰母愛的特點) 要真正有效的看書,就需要動筆,在勾畫過程中讓思路成形,從而高質量獲取信息。

2、提示:父愛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找出詞句後一起總結:父愛是有條件的。母親的愛讓我們感到温暖,不斷生長,發育。父親的愛卻引領我們正視人類生存的社會,學會生存、生活。要遵守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如紀律、秩序、法律等;要勇於承擔、有責任感。父愛讓我們在社會立足,正視我們成長時遇到的種種困難。故有人説:母愛如水,父愛如山。

學生找出詞句: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

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討論、自由發言,找出句子。有效獲取信息,認識父愛的不一樣。

3、提問:如何解讀“嚴父慈母”中的“嚴父”之愛?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來了弗利克斯是美國的一個十五歲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愛他,他的父親常時不時揍他幾下。這年聖誕前夕,他的母親正準備小香腸,家裏沒有芥末,父親叫正在擺弄廉價相機的弗利克斯去買。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機世界,被父親輕輕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戀戀不捨走出家門。他一出門就把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記起自己是出來買芥末的。這時他不敢回家,因為他不想在聖誕節挨耳光。這樣,他父母在怒氣中吃完了沒放芥末的小香腸。八點鐘了,他們開始擔起心來。九點鐘他們跑出家門,去按弗利克斯朋友們的門鈴。—─聖誕節的頭一天,他們報告了警察。一連等了三天,音訊杳然!他們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終!久而久之,他們的希望破滅了。最後,他們不再等了,從此陷入了絕望的憂傷之中……打這起,聖誕前夜成了這孤寂的老兩口生活中的忌辰。這樣的日子過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聖誕,老兩口照例吃着沒放芥末的小香腸,身後傳來一個顫抖的聲音説:“買來了!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隻手從二老之間伸了出來。一點不假,一個滿裝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親雙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頭。父親擦着桌子站起身,雖然熱淚盈眶,卻微笑着回過身來,舉起胳膊給了兒子一記響亮的耳光,説道:“去了這麼長時間!你這個調皮鬼,坐到那邊去!”)

自由討論,直至火候才拋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學生自述經歷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這裏應是課堂的高潮,通過故事或自身經歷的講述,學生能非常清晰的認識到母愛與父愛的區別,也能更深的領悟到平日忽視甚至反感的偉大的父親之愛。

(故事三:貝多芬幾乎是在父親的暴力下成長。貝多芬的父親望子成龍,希望貝多芬成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從小就接受嚴苛的音樂訓練。貝多芬除了練鋼琴之外,還要練小提琴、中提琴,貝多芬喜歡隨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親發現,就會大罵他一頓,説:“你還沒到達隨心所欲的程度,現在好好給我一個音一個音照譜演奏!”父親的教育嚴格,甚至常有時候是不合理的,但他還是為兒子神速的進步感到無比的驕傲,而且非常肯定將來他的兒子一定是個偉大的音樂家。)

小結:泰戈爾説:“我的慾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憐,但你永遠用堅決的拒絕來拯救我,這剛強的慈悲已經緊密的交織在我的生命裏。”父親之愛,也許就體現在他的嚴厲、剛強和不動聲色中。故高爾基説得好: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鉅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人生。

4、母愛與父愛的作用是什麼?

母愛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獨立

父愛給孩子信心指導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僅給了孩子愛,他們還使孩子在愛中成長,又學會去愛別人,這是一個理性的、圓形的過程。

結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總結概括,享受專注閲讀帶來的快樂。 為下一步質疑作準備。

四、深入質疑:

提問: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怎樣的愛?

提示:如果只有母愛,孩子會怎樣發展?

回答:孩子可能會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階段,他人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只依賴於別人,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不會愛別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愛,孩子會怎樣發展?

回答:孩子可能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喜歡暴力、走極端等。也不會愛別人。

明確:成熟的人應具有的特點:

獨立、温和;自信、理智。前兩點來自母親,後兩點來自父親。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獨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親(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脱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母愛與父愛的結合,既要發展母親的良知,又要發展父親的良知。也就是有母親的愛的祝福,又要有父親的愛的原則。

故母愛與父愛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愛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的。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聯繫全文,深入思考,圈點勾畫,概括要求全面、具體。明確一個健康成熟的靈魂要達到的高度。此步質疑很有必要。通過反思,學生不僅更深理解父母之愛,還學會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靈魂。事實上,到這個環節時,學生似乎都比昨天長大了好多。

五、延伸拓展:

讀完這篇文章,你對父母之愛有什麼新的認識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預備怎樣履行父母的職責?(可選擇一個問題回答)

課後週記讓學生反省,對父母之愛上升至理性高度。

自我反思

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歡,弗羅坶的《愛的藝術》讓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圖要通過教授這篇課文來告訴學生,愛不僅是一種感情,更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可以培養的一種能力。我們可以被人愛,還要學會愛別人,包括父母,老師,朋友,周圍的人,甚至整個社會。能有意識地去愛別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邁進了一大步。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雙邊交流較多,全堂課基本以師生對話進行。基本做到了老師主導、學生主體要求。課堂伸縮自如,能收能放。學生興趣盎然,感觸頗多。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對課文有所取捨,放棄了“愛的成長過程”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