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激活語文課堂教學

來源:文萃谷 1.95W

隨着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改革應是刻不容緩,課堂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展現語文課的魅力。不管是哪一種類型、哪種風格的課堂教學都要求有活力,要摒棄那種教師獨霸講台,學生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有位專家曾説“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要增強語文課堂教學中生命意識”,“讓生命湧動”。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才能使學生知識的探索、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達到最佳狀態。“活”是語文教學方法的精髓,“活”是打開語文教學之門的鑰匙。那麼如何讓課堂教學的水“活”起來,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有效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呢?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做的一些嘗試。

如何有效激活語文課堂教學

一、讓學生有活動的時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有了活動的時空,就有了更多的感知、觀察、思考和探索的機遇,就有了更多的鍛鍊主體性的機會,易於參與到發現知識的過程中去,進而主動地參與教學。

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的認知要求和技能要求的同時,要依據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實際,充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個體學習為主,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發現知識的過程中,努力使教材貼近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起其求索的熱忱。如:學習《燕子》,讓學生走出課堂去觀察燕子的外形、飛行、停歇等特點,收集有關燕子的知識,吟誦有關燕子的詩篇。這樣,學生在自由的時空中動眼觀察、動手收集、動嘴詢問、動腦思考。另外,能使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切切實實地去讀,自學未知的知識,直接感受與吸收課文語言,並聯系生活去體驗、去感悟。

二、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生學好知識的第一內驅動力,是推動學生主動思維的強大力量。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國小生們只有“喜歡”才能“善思”。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學習的濃厚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教師要以最佳的教學藝術,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創造和諧的教學情境,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根據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讓學生在説一説、畫一畫、演一演中感受到參與的樂趣,也有助於學生興趣的'培養、智力的開發。

1、激發想象,讓學生畫一畫,在畫中感受參與教學的樂趣。

教學《陶罐和鐵罐》時,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想象到黑板上畫一畫他們的面部表情,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活躍起來,紛紛舉起了小手,兩個活生生的人物被刻畫出來了,讓學生添畫表情後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畫?”一個學生説:“鐵罐在説話時十分生氣,後來還惱羞成怒,大發雷霆,所以我要畫出它雙眉豎起,兩眼圓瞪的樣子。一位學生畫完陶罐的表情後説:“我想表現陶罐當時的謙虛,説話時心情的平靜。”所以它的表情應該是笑眯眯的。還有的同學又添加了鐵罐攥着拳的動作,頭髮豎起來的樣子,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想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又把握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為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2、讓學生讀一讀,在讀中抓住“人物”的特點。閲讀課文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説的話。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説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説話的神情。學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輕蔑”“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後,學生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現得淋漓盡致。

3、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往往對直觀形象的東西感興趣。在語文教學中設計一些表演內容,讓學生演一演,則比老師單獨講解好的多。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先選定自己樂於表演的角色,再戴好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的表演可以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戲,成了他們的舞台。

在活動情境中,教師始終扮演倡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導演、演員,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悦,並在展示中認識了自己,學會了尊重別人,欣賞別人。

4、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法,積極參與教學

學習《梅花魂》一課時,學生通過預習知道文章圍繞梅花寫了外祖父的五件事,並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問題。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小組着重學習自己最受感動的一件事,自己選擇彙報方式。學生興致較高,有的小組表演,有的小組分角色朗讀,有的小組談體會??因為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彙報方式,所以彙報時非常積極、投入。有的同學傷感地吟誦着王維和秦觀的詩詞,字裏行間流露出思鄉之情,有的同學天真活潑地跟着“外祖父”讀,有的同學生氣地責罵着“鶯兒的母親”沒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弄髒了墨梅圖,他們不但進入角色,而且加入了自己的台詞,臨別時“外祖父”“嗚嗚”的哭聲更是感人,把外祖父的愛國之情表演得淋漓盡致,表演、朗誦中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不懂的問題在交流中也自然而然地解決了。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及學習的主動性。

三、引導質疑,放飛學生的思維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親自參與問題的解決,形成一種自覺持久的內驅力。

首先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比如:可以從矛盾處質疑。有些文章的詞句段落,看似前後矛盾,實則是作者獨具匠心之妙筆。如課文《小攝影師》,小男孩第一次擺弄了很久很久,但因忘帶膠捲沒有拍成而跑了,可是高爾基告訴祕書如果小男孩來了,讓他進來。而真正的攝影師卻不讓進來,這是為什麼?解決了文章中的矛盾,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可以從重複處質疑。有一些看似重複的詞句,我們可以針對重複的作用質疑,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課文《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可引導質疑:“為什麼課文題目在文中重複了四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抓住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可以從中心詞語上質疑。文章的中心詞或中心句是全文的核心,具有輻射全篇的作用。如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學生》,閲讀時我們不妨提問: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抓省略處質疑。有些文章往往有一些省略之處又與文章的思想內容有着密切的聯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