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飲酒賞析

來源:文萃谷 3.09W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創作《飲酒十二首》詩中的第五首詩。這首詩是陶淵明在隱居田園生活之後著作的,主要體現隱居田園生活的樂趣,為大家分《飲酒·其五》賞析,歡迎借鑑!

陶淵明的飲酒賞析

飲酒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前四句詩是詩人對自己現實生活的寫照。處在現實喧鬧的人世中,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詩人卻能做到不受塵俗的紛擾。只要自己在思想上遠離那些官場同僚的車馬喧囂,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不與他們多糾纏。在前四句中,詩人首先用“車馬喧”描述了現實官場中爾虞我詐、奔走諂媚的醜態,透露了生活在這樣現實生活中的無奈。因為作者在前兩句表達出生活在喧囂塵世卻沒有聲色噪音的紛擾,對於這點讀者必然感到疑惑不解,因而緊接着詩人便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告訴人們在這樣一個同流合污的門第社會,要想擁有一片純淨的心靈世界,就要做到儘量遠離,不僅是身體的遠離,而且是充分地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尋找精神的慰藉以及生活的樂趣。就最後一句來看,“心遠”“地自偏”兩個詞一方面表達了詩人要找到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再次表達了詩人渴望遠離渾濁官場的願望。步步高論文發表網,本站刊載大量經濟論文範文格式,管理職稱論文。供廣大論文答辯需要者、經濟評職稱需要者參考。

第二層的前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謂是傳誦千年的名句,但凡讀過陶淵明飲酒詩的都對這兩句頗為熟悉。之所以會有如此豁達的'心境,不得不説是得益於詩人的“心遠地自偏”,正是放開了心裏的鬱卒,才能發現身邊世界的美好與恬靜。“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句詩簡單來看是對當時詩人所處之地所處之時的反映,實際上從詩人個人經歷來看,卻又具有濃濃的韻味。在黃昏時分的東籬採菊,此時山氣正好,飛鳥也恰巧迴歸森林,周圍環境中的一切都沐浴在和融淳淨的氛圍中,凸顯了詩人神逸方外的氣質,儼然已與大自然的淳淨融為一體。這裏詩人用了的“山氣”更多的是為了烘托了在如此意境下,詩人心境正佳,兩者的意境相通,心境相同,實現了主觀心態與客觀環境的巧妙融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裏的“此中”用得看似沒有什麼技巧,實際上卻也是詩人經過自己琢磨的,它正好與上句的意境相接,指的是詩人在採菊時所體現出的意境,“真意”其實並不是詩人要解析其中真正的樂趣,而是強調自然本身的樂趣,或者更多的是從詩人主觀方面所體會的人生樂趣。最後一句詩人之所以會説是“欲辨已忘言”,事實上並不是忘記了説什麼,而是這種主觀心境與客觀意境相融合的樂趣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正是所謂“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正如《莊子·齊物論》裏所説:“辯也者,有不見也。”(“辯”與“辨”通),詩人如此説是想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去體會和體味。

整體而言,陶淵明在這首詩中運用了“見”“菊”“真”等值得考究的詞語,從這些考究的詞彙中,我們不僅能體會到詩人真正的文學涵養,還能從詩句的字裏行間體味出詩人寄情田園,脱離塵世官場的紛擾,尋找心靈的淨土,終於實現客觀意境與主觀心靈的結合,也最終成就了陶潛“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美好願望。

作者簡介:

陶淵明,東晉詩人,又名陶潛,字元亮。從小熟讀儒家經典,陶淵明的思想也深受其影響,自小就立志為國效力,兼濟天下。但是在東晉末期,由於實行嚴格的門第等級制度,門第氏族完全掌握着士子的前途命脈,因而庶族中沒有門第的學生就沒有辦法完全根據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情況,出生於庶族無權的陶淵明徒有雄才壯志而沒有辦法實現,當然受這樣社會情況的限制,他也找不到實現的路徑。直到而立之年,他才開始做官,但是面臨殘酷的現實以及他個人原因,他也只做了祭酒參軍等職,這些小官距離他心中的雄才偉略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再加上他自己不願與官場中其他人同流合污、虛與委蛇,進一步導致他的在官場中始終得不到重用,心中更加鬱卒。直到39歲,他心中的雄才壯志最終敵不過社會現實,開始發生質變,由追求為國效力轉向躬耕自給自足,追求心靈的恬靜和淡泊。整體而言,《飲酒 其五》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主要通過詩人對現實人際關係的看法和觀點,表達詩人鄙棄官場,不願與官場同僚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一層,可以看出這一層主要以對景色的描寫為主,通過對南山晚景動態與靜態的描述,動靜結合,同時實現了客觀意境與主觀心境的融合,表達了詩人心中的真正的悠閒與恬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