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賽車》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1.67W

活動目標:

大班科學《賽車》教學設計

1、通過動手操作,瞭解小汽車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行駛的情況,知道過大的斜坡,會使汽車翻掉。

2、通過實驗記錄養成幼兒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3、培養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三人一組、板、積木三塊。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1) 與幼兒討論小汽車在什麼情況下能夠跑的有快又遠。

(2) 介紹記錄方法。

2、幼兒進行操作。

3、討論操作結果。

教師:大家看了活動,很有收穫,也有一些想法想和您交流。我們邊回顧邊交流好嗎?

楊:先説説設計這次活動的起因。現在的孩子不論男孩女孩都有小汽車,都玩過小汽車。從他們擁有的汽車檔次來説有遙控的、裝電池的賽車、最差的也是回力車。車有很多玩法卻很簡單。在玩得過程中也沒有得到多少知識經驗。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引起幼兒開動腦筋去玩,同時獲得有關汽車、摩擦力、慣性等方面的經驗。養成記錄總結的習慣。

活動回顧:師生進行討論

教師和小朋友進行討論怎樣使我們的小汽車跑得又快又遠。

生1:用力推小汽車就跑的又快又遠;

生2:在斜坡上小汽車跑得又快又遠。

教師:孩子討論的氣氛特別熱烈,情緒高昂,師生互動起來。

楊:因為,我覺得這個活動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有話可説。在和幼兒課前非正式活動的討論中,幼兒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這一活動內容的已有認識。現在,所研究討論的問題正是幼兒自己提出的,也是幼兒很想了解的。

教師:這正是體現了您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善於發現幼兒感性趣的事物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活動回顧:介紹記錄方法,嘗試記錄

請小朋友把汽車跑得情況記錄下來。

師:沒有到紅線的在紅線上打 √ ,沒有到綠線的在綠線上打 √ ,超過綠線的在紅旗上打 √ 。這個 × 表示什麼呢?請小朋友猜一猜。如果這次翻車了,就要在 × 上打 √ 表示翻車。介紹積木的排列方法與記錄結合起來。 紅線 綠線 紅線 綠線

教師:説實在的大班小朋友第一次嘗試記錄,大部分就能記錄,很不簡單。

楊: 介紹表格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我在介紹的次序上做了簡單的調整,從第二格紅線開始講起,逐步分析符號的意義,在和幼兒一同分析了前2格符號的意義後,讓幼兒猜猜X符號的意義,增加了遊戲的氛圍也調動了情緒。特別是最後介紹圓圈的意義,運用排除的方法,帶幼兒一次一次分析,幫助幼兒尋找最適合最正確的意義。這樣幼兒的印象比較深,比較清晰。在第一次表格(較難)的基礎上進行的修改,更符合幼兒的水平。因此,效果較好。

教師:一定要向您學習,學習您以孩子為中心的工作方法。因為第一次活動時,您發現了圖表有問題,馬上就進行了第二次修改。雖然部分孩子掌握的不盡如人意,導致我們老師對記錄方法產生不同的意見。從這次活動中,我們發現只要從實際出發,挖掘孩子的潛力,就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再創造。

教師:您現在覺得使用這張圖表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嗎?

楊:還有不足,橫線標記,想改成豎線標記

活動回顧:幼兒進行操作

幼兒實際進行操作,教師在每組分別指導孩子,並且隨時提醒幼兒記錄,有問題時互相交流,使每個孩子都充分的活動。

教師:孩子們玩盡興了嗎?願意跟您回來進行討論嗎?

楊:我覺得幼兒玩得很盡興。因為,我給了他們充分的實驗時間,大約有20 分鐘。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沒有打斷過幼兒的活動 。我給了他們活動時的自由空間包括活動空間和心理空間。無論出現什麼樣的意外(沒有考慮的)情況,我都沒有給予否定或不理睬。始終是充滿鼓勵地説:“你可以試試”“再去拿一張記錄表”“給你換一輛小汽車。”我始終認為教師在科學實驗活動中引導、激發幼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努力解決問題才是科學實驗活動的最高目標。即便這個問題是教師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也不知道答案的。

教師: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您並未生硬幹預,而是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兒學習的行列中去,成為幼兒忠實的有能力的夥伴,與孩子一起探索、假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本身就是一種互相學習。我想我們老師都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活動回顧:集體交流

教師和幼兒一起觀看記錄圖表,讓幼兒指着自己的記錄圖表,説説在幾塊積木上跑的最快最遠。

生1:我是在搭第三塊積木時,車跑得最快。

生2:我是在搭兩塊積木時,車跑得最快。(這種回答最多)

師:如果你們是小司機,喜歡在很高的斜坡上開車嗎?

生:喜歡。

師:翻車也不怕嗎?

生:(情緒高漲)不怕。

師:我們大班的小朋友都很勇敢,可是從很高的斜坡上掉下來會摔死的,車也會摔壞的。如果你出車禍,爸爸媽媽回傷心的,希望你們珍惜生命,不要在很高的斜坡上開車。

教師:這一段交流促使孩子回顧、比較、梳理深化了記錄活動,激發了孩子參與本次活動的熱情。

楊:在幼兒充分操作、記錄的基礎上,請幼兒根據自己的記錄結果進行小結。是希望幼兒把實驗中的感性認識上升成理性的認識。用科學的方法推翻課前的假設——坡子越高車子跑得越快。並能把實驗中獲得的'經驗運用到自己今後的生活動中。

教師:您是否設計了後面的環節“在很高的斜坡上開車……”

楊:幼兒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但尊重孩子的想法是我的宗旨,尊重不等於贊同。因此,我首先肯定了幼兒的勇敢精神。再引導幼兒珍惜愛惜生命,進行安全教育。這也是符合新綱要中的整合教育精神。把健康教育自然地結合進科學活動。

教師:您在評價時,沒有因為孩子們未按自己的思路回答問題而打斷或不予理睬幼兒的講述,而是引導幼兒珍惜愛惜生命,把安全教育融入到科學教育活動中。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鑑。

楊:雖然有這個意識,也進行了嘗試,但畢竟這是公開課中的意外情況,還是擔心話題跑得太遠,求穩的心態還是有的。

教師:其實您還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如果出車禍了,爸爸媽媽會怎樣?老師同學會怎樣?這又是一個生成活動的好題材。

活動回顧:教師的體態語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調平穩,手勢不多,隨着內容進行有張有弛。請小朋友回答問題時,教師的手勢作邀請狀,而且不停地用手撫摩孩子讓他們平靜下來。

教師:您的手勢運用的特別好,使孩子能感受到愛、尊重。這充分體現您尊重幼兒、平等的對待幼兒的態度。

楊:課堂氣氛很熱烈,幼兒經過充分的實驗,都有很多信息想和老師、小朋友交流分享。這時請幼兒回答問題,點名已不能控制局面,因此,用幅度較大的手勢,被請到的幼兒知道這請我。不知你們注意了沒有,在我身邊特興奮的幾個,我不聽地摸他們的頭提示他聽聽別人的意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