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萃谷 1.48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設計理念:

《品德與社會》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本節課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重點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教材分析: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了解現代多種多樣的交通運輸方式特點的基礎上,着重感受交通運輸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又是怎樣影響與改變我們生活的。教材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交通的作用,增強學生社會生活的能力。

學情分析:

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現四年級的學生説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對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它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就想憑藉《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文本,引領兒童進行一次觸動心靈的成長之旅。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了解“山區裏的交通”,進一步瞭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瞭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①找一找走進我們生活的外地物品。②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等。

教師準備:製作相關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感知交通”

1、播放北京奧運交通實時畫面以及我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視頻。

2、師引入課題並板書。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切,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奧運和本縣實際生活背景導入,激發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活動二:“結合生活,談論交通”

1、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研究活動:衣、食、住、行與交通的密切聯繫,學生可收集照片、圖片、新聞、數據等資料(課前)。

2、小組相互交流各種資料,談談交通為生活帶來的便利之處。

3、學生選擇自己生活中最喜歡的物品,畫出它的運輸經歷,感受交通對生活的作用。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集眾人的智慧於一體,在活動中做到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從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活動三:“交通使山區變了樣”

1、課件出示:我縣以前山區生活、經濟圖片。談談你的感受。

2、引導學生對“要想富,先修路”開展討論。

3、課件出示:山區裏由於有了交通後,人們生活和生產發生的變化。

4、教師小結。

【設計意圖:提供材料,引發學生經歷;前後對比,感受交通魅力。】

活動四;“課外延伸暢想交通”

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着重描述交通開發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

制定交通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縣縣情,特別是展現我縣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因此,本節課我拓寬兒童實踐的渠道,課前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課中分成四個小組開展活動,作探究性的實踐;課後進行創造性的實踐,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應該體現從教材走向生活。《發生在我家裏的事》這一課正是基於此的一種教學實踐。通過學習教材讓學生了解節儉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與作用,懂得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讓學生觀看《洗手》、《打包》兩段錄相。看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看法,並適時給予評價,給學生營造寬鬆、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區分什麼樣的行為是節儉,什麼樣的行為是浪費。

二、聯繫實際,實話實説

先讓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中的三個故事,聯繫實際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然後通過小記者採訪,讓學生髮現一些源於生活的節儉與浪費現象。

三、課前調查彙報

構建開放的課堂,課前讓學生到社會去調查,並把蒐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加以整理。課上各小組採用照片、幻燈片、錄像、實物展示、小品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彙報。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節儉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年輕一代應該繼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導生活

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基礎,聯繫我國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資源與人口矛盾日漸突出等國情,使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思考節儉的意義,並且把這個傳統美德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將節儉轉化為自覺、持久的行為習慣。

通過本節課“從教材走向生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髮現所學對自己的意義:以節儉為榮,以揮霍為恥。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我們的母親河》是山東美術版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中的第一課。在認真閲讀教材後,我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道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流經省市等地理常識。知道長江、黃河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知道母親河面臨着嚴重的環境問題。

2、通過網絡、書籍等查找有關長江、黃河概況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在交流與討論中加深對母親河的認識。

3、激發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關注,樹立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本着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國小生的認識規律的特點,我將教學設計思路擬訂為“欣賞歌曲、導入新課——自主探究,走近母親河——鞏固內化,歌唱母親河——交流討論,保護母親河”,努力營造和諧自主發展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完本節課後我有如下感受:

  1、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努力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是一個以地理知識為主的單元。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需要通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瞭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因此在《我們的母親河》的教學中,多次出現地圖(中國行政區地圖;長江、黃河流域圖;長江、黃河水電樞紐圖等)引導學生讀圖,讓他們自己發現地圖中表達的與本主題相關的信息。既有老師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又實現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

  2、關注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的情感。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導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進行教學,以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兒童的生活實際,着力於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利用學生生活在長江邊上,非常熟悉長江的相關資源的實際,讓學生圍繞“長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展開討論,使學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與人的關係,是長江養育了我們,我們離不開長江。對母親河的熱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3、利用多媒體課件,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具有時代氣息,使教材“活”了起來。比如:播放課件:長江、黃河受到污染的畫面。播放生活中真實情景,引導學生感知母親河遭破壞的情況,生動直觀,使單調的説教感性化,使教學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更能激發學生情感。。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的母親河》一課包容的知識極其豐富,有地理的、有歷史的、有人文的、有環境等方面的知識,由於自身知識儲備有限,準備的時間不多,對教材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中偏重地理知識的學習,而對母親河人文性的挖掘還比較欠缺,同時也影響了情感目標的達成不夠好,沒能充分的激發起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另外對於長江、黃河有關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還不太科學、準確,這都是值得今後進一步修改的地方。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各位領導和老師:

大家好!剛才我執教《馬路不是遊戲場》一課。

教學目標是:

1、認識交通標識,瞭解基本的交通法規和常識,養成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並且懂得自我保護。

2、通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交流探討本地交通現狀,知道有關交通法規和常識,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交流、分析研究及原因,初步懂得交通法規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為了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卡片、規範的板書等多種物質化教學手段,以及較為恰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肢體語言、情感語言等非物質化教學手段,把生澀懵懂的交通知識融入到一個個相互關聯的學習情景之中。例如,為了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我設計了觀看錄象片,談來自身邊的,並出示了一組數據調查表,通過這樣幾個環節,讓學生深刻了解到給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為了讓學生認識交通標識,瞭解基本的交通法規和常識,我設計了行為情景圖片辨析,説交通標誌,認交通標誌等一系列活動。各活動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我覺得基本上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

由於本人教齡短,教學經驗不豐富,駕馭課堂能力還有待提高。另外,因為有些環節之間不夠緊湊,在時間分配上不夠均衡,最後延時了,耽誤了大家的寶貴時間,敬請原諒。

課堂上肯定還有很多不足,請各位^領`導和同行批評指正。謝謝!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核心提示: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

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讓我們學會合作》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體驗入手,組織了一系列相關主題的音像材料和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實踐、創造積極性。

在這節課中應首先讓學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因為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一件事物的重要才會產生想按照事物的規則去做的願望,尋找做好這件事的方法。然後在實踐體驗中總結出與人合作成功的條件和不成功的原因。因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教育,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學生掌握合作的方法,使其能在生活實踐中運用這種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二個環節,通過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引入,再展示大量學生日常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合作無處不在,人人需要合作。充分利用音像教學資源的優勢,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

第三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一個學會與人合作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合作的重要,學會合作成功的方法,認識到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感受合作成功的快樂。活動之所以採取比賽形式,一方面依據兒童好表現自己又愛爭強好勝的特點,又考慮到學生因年齡小,往往在遊戲中會充分表現自我,將平時的習慣、情感真實的暴露出來。老師則能借機發現學生道德思想行為中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和引導。

我們雖然在教學中提倡給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但我們也同樣不能忽視學生在集體生活中自覺守規的培養,眾所周知:規則是人們做某事時應該人人自覺遵守的規章制度。針對本節課第三環節的學生體驗活動的開展,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活動特點、活動步驟,以及學生在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或現象,制定了相關的規則,並暗示每位學生都必須嚴格遵守。如:在學生第一次活動前我制定了比賽規則:“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在3分鐘之內,每個小組合作捏一個只熊貓,每個同學捏其中一部份,看哪一組捏得又快又好。先制定了紀律要求:“別急,為了比賽能順利進行我們先提兩點要求:小組合作之前,老師先提幾個要求:

(1)合作時,要做到輕聲細語,避免影響他人。

(2)要聽老師的指令,説開始才能開始,説結束就立即結束,否則算違規。要求明白了嗎?可以開始了嗎?”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我認為人們在做任何一項活動中都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影響活動的正常進行,而本課中學生的體驗活動時間長達近20分鐘,又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重要環節,如果沒有細緻、具體的要求,只是讓學生完全自主的活動,結果很可能就是一場鬧劇,學生在互相影響的混亂中任意放縱自己的個性,使活動無法按既定方案進行,合作的研究也必將無從談起,教師的作用也會因此而變得蒼白無力,教學實效便會是零,甚至對學生還會產生負面影響。實際上由於太過於高估學生的動手能力,沒有事先沒有對學生捏手工能力進行調查,結果課堂實踐後,學生兩次捏製效果都不是很好,導致兩次對比效果不明顯。也許是孩子們從沒在課堂上做過遊戲,全然忘記老師事前的的要求,遊戲結束了還在繼續,讓他們交上作品,沒人主動上交,有的甚至遲遲不交上來。這個環節處理得不是很好,拖了一段時間,導致下個環節(拓展昇華環節)用時不夠。

整節課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

1、整堂課老師的話太多了,學生的發言面不廣。

2、老師關注面較小。

3、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合作,可是老師卻沒有留出多餘的時間讓學生談談具體的事情應該怎樣合作。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由於本課時涉及面很廣,藴含着大量的社會歷史信息,所以,教師能借助教材、相關圖片、視頻、網頁及課件,幫助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的社會文化歷史內容,梳理清楚生活和歷史之間的聯繫及發展脈絡,進而形成較為明確的歷史觀,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理解和看待一個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歷程。

教師能做到學生的興趣點與問題緊密聯繫。讓學生找資料、説感受,積極引導進行思考和分析,學會在事物的聯繫與發展、傳統與變遷中認識和判斷生活和歷史的關係。

生活就是學習。一位外國教育專家説過這樣一句話:“我聽到,我忘記了;我看到,我記住了;我動手,我理解了。”所以,教師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反映了兒童的需要,貼近兒童的生活,能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本案例還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為目的。教師堅持“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教材”不是唯一的資源的原則。實施“學生已有的經驗“、”夥伴間的合作分享”、“家長提供的信息”、“課堂生成的現象”、“街頭現成的場景”……”等都成為了促進孩子學習、幫助孩子成功學習的資源。做到台上台下、校外校內互動起來了。

在這課時裏,透過服飾看社會,感受服飾文化的博大,注重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是本單元《追根尋源》的主題,是新思品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性”教學原則,也是本課例的一大亮點。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一)開放性的教學處理。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侷限在課堂的40分鐘,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於課外,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二)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説一説、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願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製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讚美春天,寓教於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三)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製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台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台。

(四)讓兒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我首先重視學生與學生合作:如讓學生找好朋友説説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組裏介紹自己的百寶箱;小組合作製作送給春姑娘的禮物等環節,鼓勵了學生相互學習,共同分享、交流和體驗合作的樂趣。在小組合作中,還非常注意從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時刻提示學生在小組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學會合作,也把活動的機會提供給每個國小生。同時,還注重教師與學生合作,倡導了一種師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動關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中我體會到,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鼓勵和讚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在學校裏比在家裏還要幸福得多,老師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讓他們在學校裏開開心心的學,快快樂樂的學。

現行品德與社會教材力求讓學生與教材文本對話,讓學生在參與調查、訪問過程中發展認知和情感,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把握好以下四點:

1、找準切入點。

2、抓好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抓好興趣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

3、注重知識點。課程標準儘管對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仍然是《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學習目標。

4、挖掘出德育點。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品德與社會》課的指導思想就是指導學生的思想,規範學生的行為。教師在組織以社會知識為主的課文學習時,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點,結合課程與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品德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進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課標也倡導通過學習者的自身體驗來學習。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生活經驗持續不斷髮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

  (1)從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文本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需求,努力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受與探究,為此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不侷限教材設計構想,讓學生暢談熟知的家鄉人的生活習慣、節令習俗,欣賞感興趣的戲曲藝術,使教學成為學生社會經驗不斷髮展的過程。

  (2)注重教學的實施過程

對於學生來説,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我們的教育應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發展。課前,我佈置學生觀察、蒐集、瞭解相關知識,在這個發現、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擴大了知識面。課堂上,大家暢所欲言,在教師指導下,孩子們培養了協作、互助的合作精神,並且開拓思維,獲得了根據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與提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上我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使學生言其所想,讓他們認識到家鄉的美好,產生熱愛家鄉的美好體驗。得到情感上的觸動和提升,並且主動為建設家鄉,推廣家鄉文化貢獻力量。孩子們通過教學所得又迴歸生活,提升了對生活的認識與態度。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品德與社會》的教科書內容的設計不侷限於課堂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教學反思之十一。研討問題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統一的結論,而是為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和創造空間。教學內容的選取,在完整、準確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適當拓展,以使學生在某一主題學習中,能多角度地獲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體驗,或者在現有生活範圍內,能有一個更開闊的視野。所以在“聯合國”一課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教材,聯繫學生已有經驗和學習經歷,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廣泛整理各方面的資源,合理運用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將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生生活中,學生對聯合國這個國際組織產生深刻的印象,對中國的維和部隊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和平與安全產生強烈的念想。以下幾點是教學本課的反思:

一、讓《品德與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繫起來

在德育課程形態迴歸生活,促進學生道德主體性的發展是國小德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一個具體體現。所以,在教學中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顯得尤為重要,以兒童原有生活經驗為生長點,以實踐活動為依託,以迴歸生活為最終目的,讓我們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終生髮展。在課前我讓學生通過搜查有關戰爭和聯合國的資料,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談談社會上不安全的現象,也讓學生寫寫今後面對不安全的現象怎麼辦,這樣吧課文與社會生活上聯繫起來,讓學生明白《品德與生活》與社會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品德與生活》就是在記載在我們身邊的事,把學到的知識也運用到生活當中。

二、潛序漸進,清晰、完整的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主題是關於“和平與安全”,為了突顯主題,讓學生對和平與安全產生強烈的念想,我從戰爭的話題入手,談談戰爭對人類帶來的災難,無形中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對戰爭的痛恨,對和平的嚮往。接着從聯合國説起,讓學生通過搜索有關聯合國的資料,體會聯合國組織的規模之大,跨越國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廣,影響力之遠;瞭解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讓學生了解《聯合國憲,章》的內容,明確聯合國的權力和義務,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之十一》。再談談聯合國的維和部隊莊嚴肅穆和發揮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中國參加國際維和部隊的傑出成就,讓學生對維和部隊有了更深的認識,對維和部隊的光榮使命和至上榮譽產生敬畏之情。最後,談談身邊不安全的現象,明確雖然生活在沒有戰爭的社會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脅,如食品衞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從而讓學生產生消除安全隱患的意識,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學生思想行為上得薰陶。整個教學環節潛序漸進,層層遞進,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突顯教學主題達到教學目的。

三、利用多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於六年級的學生對於社會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瞭解很少,儘管在上個學期已經學習了聯合國的相關內容,但是經歷了一個寒假,很多已經淡忘。如果在課堂僅僅靠口頭的語言描述,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們搜查有關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資料,在課堂上播放有關維和部隊的視頻,讓學生充分了解聯合國,瞭解維和部隊的資料,對和平產生新的共鳴,讓課堂更富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1.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看教材,並用鉛筆進行勾畫,這樣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整理課前收集的資料,為小組交流做準備。

2.小組合作形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自我的機會,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更高的層次延伸。因此在教學本課是我多次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首先在課前以小組的形式搜查有關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搜查有關聯合國的資料。在課堂上也採用小組合作的精神,讓他們小組交流蒐集的資料,小組交流學習課文內容後的收穫等。如此給每個學生表現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們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發言,人人都參與,增強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性。

五、關注學生的活動,薰陶學生的思想行為。

在教學前對文本我進行深入研究和學習,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做有意義的拓展,善於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並且解決問題。例如:開課學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經瞭解的關於聯合國的知識,接着就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聯合國的原則是什麼?”“聯合國是有哪些國家組成的?”“聯合國有哪些維護人類和平的行動?”等。學生帶着問題看書自學教材和收集到的資料,探討並解決問題。我還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時引導講解。

隨着教學環節的推動,從瞭解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到了解維和部隊發揮的作用,產生對和平的嚮往,再談談社會的不安全現象,讓學生產生對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礎上面對不安全的現象,讓學生寫寫希望身邊的人怎麼做,自己又決定怎麼做?無形中在薰陶學生的思想,也規範今後的行為,這也是《品德與生活》課程與其它課程不同的之處。最後,全班起立攜手呼喊:攜起手來,為了和平與安全!為了和平與安全,攜起手來!讓學生為和平與安全邁出第一步,給學生行為行動的鼓勵,又突顯本課教學主題。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教學處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真因為遺憾才讓自己一次次進步,因為遺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為遺憾在教學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我的家鄉在哪裏》是本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熱愛家鄉教育的第一篇,根據教材三課的順序編排,分別要求學生從瞭解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我的家鄉在哪裏)、自然人文環境(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家鄉的文化(濃濃家鄉情)三方面來了解家鄉從而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裏》的第一課時中,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從而加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勢必要在教學環節中設計一些地理知識(如我國的行政區劃、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及鄂爾多斯的地理位置等);還要適當的設計一些能引發學生表達熱愛家鄉之情、昇華這一感情的環節。反思本課,從優缺點兩方面來説:

1.優點:因為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在新學期寄語、一分鐘安全提示方面做得很好,很好的溝通了感情,學生對於老師寄語的希望很認同,也很受鼓勵;在歌曲《我的家鄉內蒙古》的歌聲導入中,學生基本能繪聲繪色的描歌曲中家鄉的優美風景及演唱者對於家鄉的熱愛之情;在出示的祖國版圖中,學生能踴躍的説出第一眼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祖國的形狀、祖國行政區版圖的印象。從這幾點而言學生體會到了一些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2.缺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大部分的時間用到了“看地圖找家鄉”這一塊,之後本想以畫家鄉的輪廓及景色為結尾來昇華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這一環節卻沒時間做。分析原因,第一,我想是因為想要給學生拓展更多的地理知識,沒有把握住本課的重點。第二,我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查找和學習一些地理知識,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題單,這樣,課上就會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動,也節省了學生書寫這些內容的時間。

品德與社會是門開放的學科,有各種知識的融合,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然是每一節課的重點,這一點是我的困惑,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的設計主旨是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交通運輸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通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總結出交通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體會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整課堂,我上的輕鬆,學生也樂於參與。

整堂上,我沒有一次一次地講交通運輸與人們怎樣的關係密切,而是讓學生通過看、想、説,去體會交通運輸與人們的密切聯繫,懂得怎樣使用和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隨處可見交通運輸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學生有話想説,有話可説。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我們的學校教育,希望孩子能成為家庭的一員,融入到他們自己的家庭中去。其實,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很多的孩子是自己家庭的中心,但父母只是把他們當作自己全部的希望“供奉”在那裏。並不是孩子自己不願為家庭做一些事情。大多情況都是因為家長過度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恨不得孩子將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學習“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家裏的事情不用管”幾乎成了許多父母的口頭禪。不經意間,孩子們鍛鍊和成長的機會被家長的“關心和呵護”剝奪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也就淡漠了。

學習之餘,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對孩子的學業和身心的發展都非常有益。適當做家務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和生活智慧;有利於強化孩子的親情觀念,通過家務勞動,使孩子有機會與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體會父母的艱辛,培養孩子對家庭和父母的責任感。

如此有益的一件事,家長何不讓孩子嘗試一下呢?在培養孩子做家務時,家長可以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孩子從事家務勞動,掃地、洗碗,擦玻璃,不是純粹減輕父母的負擔,而是通過這種形式,使孩子擁有參與家庭建設的機會,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和動手能力。並增強與家人的配合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景,誘發創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可設情景讓學生憑着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造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體現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創造力。<

熱門標籤